0%
刨根問底

刨根問底

⊙李鴻章的幕僚里有大量洋員。其中最突出的有兩人:德國人德璀林和美國人畢德格,德璀林負責聯絡工商企業中的外國人,畢德格則負責管理在北洋海軍任職的外國人員。以地域和語言為基準,他們兩人之間還有一個不太嚴格的分工:德璀林支配著在李鴻章手下任職的歐洲人,而畢德格則支配著美國人以及一部分英國人。
⊙林徽因本名「徽音」,取自《詩經·大雅》中的「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之意。後來她在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與一同名同姓的男性作者經常混淆,於是在1931年10月5日的《詩刊》第3期上,由主編徐志摩將徽音二字改為「徽因」。
⊙劉師培生有異相,尻部有一根長不及寸的無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塊龍眼大小的鮮紅胎記,故被稱為「老猿再世」。
⊙抗戰爆發后,16歲的孫維世來到武漢的八路軍辦事處,要求申請去延安,可誰也不認識她,於是她就一個人站在門口哭。周恩來看到后,認了孫維世為乾女兒,把她帶到了延安。
⊙1871年,李鴻章一口氣向德國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買下了328門各種口徑的克虜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關等地,以穩固北京城的防務安全。1877年,李率先在淮軍中裝備了19個炮營,每營有正勇144名,有克虜伯四磅後膛鋼炮6門,共114門。
⊙蘇曼殊才華橫溢,因遁世出家,被人稱為「革命詩僧」。他有《本事詩》一首雲:「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此詩流傳海內外,號稱凡有井水處,均能歌「尺八簫」。
⊙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二次革命」之說遂沿用至今。
⊙蘇曼殊原名蘇戩,字子榖,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曼殊是他出家后的法號。「曼殊」本是佛教菩薩名,梵文的譯音為曼殊室利,也譯做文殊師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等,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詹天佑之所以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其廣東順德老鄉梁敦彥的推薦起了很大作用。這條鐵路也使得梁的女兒梁靄珊嫁給了詹的兒子詹文光。
⊙婉容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906年11月13日)。原籍黑龍江省訥河市龍河鄉滿乃屯,達斡爾族,后編入滿族正白旗。
⊙孫中山原名孫文,號逸仙。為防清政府追九九藏書殺,1897年流亡日本,隱姓化名為中山樵。後來章士釗將「中山」二字綴于孫姓之後,這便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孫中山的由來。
⊙到1888年,北洋艦隊已是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近代海軍了。共計擁有鎮遠、定遠鐵甲艦兩艘,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快船七艘,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炮艇六艘,魚雷艇六艘,威遠、康濟、敏捷練船三艘,利運運船一艘,合計大小艦船二十五艘,有官兵近四千人。
⊙1861年,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后改名為外務部。這是中國第一個掌管外交的機關。顧維鈞任外交總長陸徵祥的秘書和參事時,任務之一就是成立翻譯室,每天瀏覽外文報紙,把有關中國的報道剪下,譯成中文存檔。總統府每天都要看新的譯件,以了解中國事務在外國的反應。
⊙慈禧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國旗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定奪,最後慈禧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
⊙丁寶楨曾任山東巡撫,加太子少保銜,簡稱宮保。他常讓廚子用魯菜的做法醬爆雞丁,再配以花生仁、干辣椒等炒制。丁任四川總督后,某次大宴賓客,當香辣細嫩的醬爆雞丁端上來后,客人無不稱讚叫好。問及菜名,廚子一時說不出,只說這是宮保大人在山東時喜愛吃的,於是大家便稱之為「宮保雞丁」。
⊙1895年,孫中山逃亡日本,報紙登載新聞:支那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日。孫說:「『革命』二字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文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為革命黨可也。」「革命」一詞遂被廣泛運用至今。
⊙1934年,偽「滿洲國」皇帝溥儀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年號為「康德」。「康德」為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
⊙1933年,蔣夢麟以「不交學費」為由,開除了九名「左」傾學生。這些被開除的學生後來都收到了一封匿名同情信,並附一張三百大洋的支票。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學生們分析,共產黨想送,沒錢;社會上好義之人想送,也不知被開除學生的姓名和地址。千家駒後來回憶說:「我判斷這是蔣夢麟校長耍的兩面派手法。蔣一面開除學生,一面又怕他們留在北京鋌而走險,發生不利於他的事情,乾脆花一筆錢叫他們早早離開。九_九_藏_書果然,九位同學得了錢后,有的東渡日本,有的去了德國,各奔前程。」
⊙林紓為閩人,所以在他的翻譯作品中,很多人名、地名都以閩語發音為音譯,如1899年福州素隱書屋出版他所譯的《華生包探案》(後來的《福爾摩斯探案》),在書中,他便以閩語發音,將「Watson」譯為「華生」,「Holmes」譯為「福爾摩斯」。此後這兩個譯名成為家喻戶曉的定譯。
⊙1887年,日本政府中的侵華「激進派」制定了一個侵略中國的《征討清國策》,提出「以五年為期,抓住時機,準備進攻」的戰略計劃。但當時以伊藤博文為首的「緩進派」考慮到日本羽翼未豐,實力不強,擔心挑起戰爭后,沙俄會乘機南下,坐收漁人之利,因此主張日本應先積蓄力量,「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過十年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明治政府採納了伊藤博文等人的意見。
⊙太平軍女官的服制,有縫裳、紐裳、開裳、散裳、散袍、遮腿的區別。所謂縫裳,是指褲襠全縫死,褲腿卻非常肥大;紐裳,則是褲襠不縫死,而釘上紐扣;開裳,就是開襠褲;散裳是裙子;散袍即是斗篷;遮腿分為左、右、后三幅,束在腰部,為乘涼時所穿。
⊙1946年11月,廣州市曾舉辦了一場集體婚禮,由市長證婚。參加者除要取得「婚姻註冊許可證」外,還要出具合格醫生開具的健康檢查證明書,當為中國最早的「婚檢」。
⊙1884年,清廷在軍機處建立電報檔案,光緒帝親自下旨,將電報視做公文對待。同僚之間的電文往來,被稱為「電牘」,給皇帝的電報奏摺則稱為「電奏」。1898年百日維新時,電報被新法提升到了正式公文的地位。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兵力人數及傷亡情況:日本21634人,亡349人,佔1.61%;俄國15570人,亡160人,佔1.03%;英國10653人,亡64人,佔0.6%;法國7080人,亡50人,佔0.71%;德國8401人,亡60人,佔0.71%;美國5608人,亡48人,佔0.86%;奧匈429人,亡8人,佔1.86%;義大利2545人,亡18人,佔0.71%。合計71920人,亡757人,佔1.05%。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在新思潮影響下,一些進步青年開始廢姓,只用名字稱呼,「冰之」叫起來不方便,於是她採用筆畫簡單的「丁」九九藏書字為姓,叫「丁冰之」。後來她想當演員,欲改一朗朗上口的藝名,便閉目在字典上摸到「玲」字,從此「丁玲」成為她的新姓名。她發表處|女作《夢珂》時,第一次使用此名。
⊙1940年,戴季陶代表國民黨出訪印度,會見了尼赫魯、泰戈爾、甘地等名流。甘地名叫摩訶塔摩,戴向國人介紹時,將其譯為「甘地」,以顯示他甘於從地獄中救世救人之宏願,譯得精當,沿用至今。
⊙黃遵憲27歲時,作過一首《由輪舟抵天津》的詩,首次提到了「輪舟」這種西洋物什。後來他去美洲、歐洲等地遊歷,所作詩中無不充滿了對洋玩意兒的讚歎與傾慕。比如他寫火車:「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1902年秋,梁啟超寫信給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報》,目的是「以保國粹為主義」,第一次提出「國學」之名,後來梁啟超在撰寫《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時,也提及了「國學」一詞。1905年2月23日,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等創辦《國粹學報》,在發刊詞中說「刊發報章,用存國學。月出一編,顏曰國粹」,至此,「國學」之名便固定下來。
⊙丁玲小說《夢珂》里的女主人公夢珂,其創作原型是丁玲的閨蜜王劍虹。夢珂這個名字,也是瞿秋白曾經對王劍虹的昵稱愛語,法文意為「我的心」。
⊙婉容名郭布羅·婉容,婉容之名是父親榮源根據《洛神賦》中「婉若游龍」所起(容諧音通龍)。婉容小名慕鴻,是根據《洛神賦》中「翩若驚鴻」而來,意為傾慕飛鳥迅美的姿態。
⊙蔡元培曾坦承:「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蔡校長在職而不在校期間,代為處理行政事務的是蔣夢麟。除了長期擔任總務長外,蔣還曾三度代理行校長職權,以至當時有人評價說:「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
⊙孫中山有「孫博士」之稱,且在國際上甚是流行。有人說,孫中山一生從未得過博士或榮譽博士學位,說他是博士純屬以訛傳訛,因為孫是醫學院畢業,也行過醫,博士一說可能是Dr.(醫生)一詞的誤譯。
⊙1925年,孫中山因肝癌逝世,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建國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在唁電挽幛中,也均稱孫為「國父」。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
⊙兒歌《九_九_藏_書兩隻老虎》:「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使用的是歐洲兒歌曲調,最早源自10世紀的格列高利聖詠。傳入中國以後,由鄺鄘填詞,創作出了《國民革命軍》,成為北伐軍的軍歌。歌詞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第二次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又用這個曲調填詞創作了《土地革命》:「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真歡喜!真歡喜!」
⊙1912年8月13日,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發表《國民黨宣言》,其中說:「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主體。吾黨欲使人不忘斯義也,故顏其名曰:『國民黨』。」
⊙太平軍的編製,以《周禮》「束伍」之法和寓兵於農的規製為基本原則,非常健全。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包括軍帥本人,一軍計官兵13156人。太平軍初期分男行女行,後來又組成男營女營。定都南京后,太平軍建立女軍40軍。每軍設女軍帥1人,其下轄卒長25人,每個卒長轄營長4人,共計100人,女兵2500人,一軍共有官兵2625人。
⊙王小航說自己提倡白話文,約早於胡適20年。他在《廉孝子傳》中說:「孝子每日對父遺像,依時進盤,茶飯如生時,呼曰:爸爸吃飯啊!爸爸洗臉啊!以此文體為人作傳,當時已目為革命之新兵矣。」
⊙早在1918年,曹錕就賄選過副總統,不過那次他出價太低,答應給每個議員送500銀圓,而且只是許諾,並未現付,未能讓議員們動心,所以副總統沒有當成。
⊙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以「三角黃龍旗」作為官船的旗號。1881年9月,在英國訂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李鴻章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形,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旗。
⊙太平天國初期設檢點三十六人,前十人加「殿前」,又分左右,編號為左單右雙,自十一而下則去「前」字。如「殿前左三檢點」、「殿右十二檢點」。
⊙錢鍾書在《圍城》一書中,借董斜川之口評論說:「東洋留學生捧蘇曼殊,西洋留學生捧黃公度。」其中的黃公度指的是黃遵憲。
⊙1900年之前,八大胡同是北方班的天下。當時有民諺:「六部三司官:大榮小那端老四;九城五窯九*九*藏*書姐:雙紅二翠萬人迷。」大榮、小那、端老四指部中最有權者榮祿、那桐、端方三人,他們是當時有名的嫖客,后五位是當時有名的妓|女。
⊙五四運動中,羅家倫起草了一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的傳單,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在5月26日的《每周評論》上,羅第一次提出五四運動這個名詞,並一直沿用至今。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年號為「大同」。1932年9月,溥儀與日本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滿洲國」也承認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
⊙江朝宗所謂的「三定京師」,是指:1912年江當上步軍統領,並被晉封為「迪威將軍」,執掌京城治安大權;1917年,張勳復辟,段祺瑞率兵進京討逆,江朝宗仍任步軍統領負責治安;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江出面組織「治安維持會」。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確定中華民國國旗為五色旗。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黑組成,分別象徵中國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青天白日三色旗則定為海軍旗,十八星旗為陸軍旗(原為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會旗)。
⊙杜月笙本名杜月生,因生於農曆七月十五而得名。章太炎引經據典,為其改名為杜鏞,號月笙。典出《周禮大司樂疏》:「東方之樂謂之笙,西方之樂謂之鏞。」
⊙1909年11月13日,陳去病、柳亞子、高旭等人在蘇州創辦南社。南社之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是辛亥革命前後的著名詩社,也是一個政治團體。當時不但上海灘的大小報刊幾乎都由南社成員主持筆政,而且其成員廣佈於全國各地的許多報館,一時有「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的霸氣。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新聞報》刊出范煙橋的一篇文章,題為《小鳳仙身世之謎》,其中寫道:「小鳳仙是揚州街頭一棄嬰,幸遇瘦西湖留香院紅妓鳳仙見憐拾抱收養,因不悉父母姓氏,后承義母之名叫做小鳳仙。」
⊙江南機器製造局最初建設投資約25萬兩白銀,早期經營經費主要來自於淮軍的軍費。1867年,清廷許可從上海海關抽取10%的關稅作為製造局的經費。1869年,此比例提高到20%,大約有40萬兩白銀。
⊙張發奎本名張發葵,在投考黃埔陸軍小學時,負責登記的考官將其姓名改為發奎,意思是男子漢大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