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鏡像追憶

鏡像追憶

⊙蔣夢麟回憶,戊戌變法失敗后,在一次宴會中,蔡元培曾發表過對康、梁的議論:「有一位文質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風流,韶華三十余的才子,在席間高舉了酒杯,大聲道:『康有為,梁啟超,變法不徹底!哼!』大家哄堂大笑,掌聲如雨打芭蕉。」
⊙1901年11月9日,也就是李鴻章逝世兩天後,《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報道,標題為《李鴻章的葬禮》,小標題是「北京11月9日,各國公使前往弔唁,他的兒子們披麻戴孝」,並描述了當天的葬禮情況。
⊙1911年11月,袁世凱應|召回京,《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這樣描繪當時的場面:「袁世凱,皇位的覬覦者,抵達了三年前自己被罷官的北京。今天他由2000名士兵護衛,並被政府熱情地接待。為了歡迎他的到來,政府發布了公告稱京城附近的軍隊都由其掌控。」「有一群安靜並且秩序井然的人從火車站到他的居所夾道歡迎他的到來。袁世凱看上去很強壯,最近有報道稱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這也成了他一再推遲應滿清政府之邀到北京的借口。」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在童年,有許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駱駝、喂螞蟻、養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他曾將藏有鐵砂的雞蛋糕給太監吃,還用鉛彈打過太監房的窗戶。
⊙楊思義在《宋案見聞》中回憶,有一次陳其美對宋教仁說:「鈍初(宋教仁),你不要快活,仔細他們會用暗殺的手段來對付你。」宋回答說:「只有我們革命黨人會暗殺人,哪裡還怕他們來暗殺我們呢!」
⊙燕大教員冰心回憶校長司徒雷登時說:「這團體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總有上千上萬的人,這上千上萬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為嬰兒施洗的是他,證婚的是他,喪禮主儀的也是他。你添了一個孩子,害一場病,過一次生日,死一個親人,第一封短簡是他寄的,第一盆鮮花是他送的,第一個歡迎微笑,第一句真摯的慰語,都是從他而來的。」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不僅僅燒了圓明園,而是燒了京西皇家的三山五園,即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1945年6月26日,在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上,中國因在所有發起國中按字母排序列于首位,於是當時的首席代表顧維鈞,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美國國會圖書館編輯的《美國故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李鴻章1896年8月到美國訪問時,美國人列隊街頭,歡呼聲一片,大家都希望能一窺這個重要訪客和他那件著名的黃馬褂。兒童們用黃色絲帶將自己的自行車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這位貴客的注意。」
⊙華羅庚的妻子吳筱元得到兩個雞蛋,華讓妻子把雞蛋平均分成五份,自己把其中的一份吃了,剩下四份留給妻子和三個孩子。妻子望著桌上剩下的那四份雞蛋,眼淚不由得流下來。華羅庚安慰說:「等我這本《堆壘素數論》出版后,我們去割幾斤肉,全家人美美地吃一頓。要是還剩著錢,就給孩子們添幾件新衣服,再給我自己買兩包煙——真想抽支煙呀!」
⊙袁靜雪在回憶錄中,曾這樣描述袁世凱和其元配于氏間的關係:「隔個三五天,他倆見面相敬如賓,我父親一定先問一句:『太太,你好!』她也一定回答一句:『大人(妻妾們一直稱呼我父親為大人,直到洪憲帝制時期也未更改),你好!』接著,再隨意談上幾句生活上的閑話,就結束了這照例的一次會見。」
⊙1934年12月31日《申報》上說:「對於洋鉛筆,洋信紙信封,以及洋橡皮擦鋼筆桿等,有了深切的愛好,而爭相掏腰包來購買,大妖精小妖精們對於外國的擦麵粉和爽身粉,更有了性命似的愛好。」
⊙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在回憶錄中說,自從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總統,住進中南海后,「就沒有再出過新華門一步」,他是「活著進的新華門,直到死後才被抬出了這個門」。
⊙潘乃穆在《關於潘光旦吃鼠肉的故事》一文中,說到全家吃老鼠肉的情景:「一天我家的老鼠夾子夾到一隻比較大的老鼠。我父親生性不拘泥於常規,遇有機會,對新鮮事物有興趣去嘗試或探討,在食物方面也是一樣。這次他決定嘗試一下吃鼠肉……我們全家人分而食之。我感覺和吃雞肉、兔肉差不多,並無異味。吃過之後也沒人因此害病。」
⊙袁世凱被罷官后,在洹上村隱居。楊景震回憶說:「袁家屬人等衣服儉樸,衣以洋布為主,只袁本人衣多綢緞,冬天不|穿皮襖,以九_九_藏_書貂絨作棉襖。至於他的飲食,除魚、雞肉外,每餐使姨太太做盤菜幾個,以供口腹。辦公諸人有菜數桌,亦是魚、雞肉豐盛異常。老師與眾學生共餐,孩子多,每月有孩子生日,哪屋孩子生日哪屋便送餃子若干,每餐的主食是米飯和饅頭,上吃下用一年無二樣。」
⊙袁世凱的轎夫班頭馮培德說:「袁家有三十多口,他們都嚴守封建禮教,家法很嚴,每當逢年過節或袁世凱生日都要隆重慶賀,全家人按輩分長幼順序行禮。袁的妻妾子女生日,也分不同規格慶賀一番。每當此舉,都給男女僕人一些賞賜。袁世凱的夫妻生活為定時輪流使妾,妾到袁房時都要帶去自己的老媽子、用人,以便侍候一切。」
⊙英國政治家寇松勛爵曾來華旅行。他在《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一書中,記述了會見李鴻章時的場景,並對李鴻章本人作了描述,他說:李鴻章「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鬍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鬍鬚。頭髮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寇松說此次會見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
⊙1913年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結束,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眾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共和黨得120議席,統一黨得18議席,民主黨得16議席,跨黨者得147議席,無黨派26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共和黨得55席,統一黨得6席,民主黨得8席,跨黨者38席,無黨派44席。
⊙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說到了中國的考試製度:「會考考場佔地達數英畝之大,由很長很長的一排排小房間組成,這看上去有點像個巨大的養豬場。考場四周立有不少塔樓,上面站有監考人員在一直監視著考場。監考官禁止外面的人與考生交流,也不準考生之間相互溝通。『一萬』考生就這樣被關在小房間里三天三夜。」「常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是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死在了裏面。這種情況下,人們就從外面鑿個洞,把屍體拖出去扔掉。」「然而,考試帶給成功者的榮譽也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封閉考試的另一個側面。如果一個人獲得了這些功名中的任何一個,他的名字就會被迅速地張貼到他家宅院的院牆上,而整個村莊或鄉鎮都會為此感到極大的光榮和驕傲。政府的職位和升遷機會就擺在成功者的面前。」「假如他獲得了一個讀書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狀元』,家鄉那些歡騰的人就會在孔廟裡為他豎碑慶賀,而他的名字也將流芳百世。」
⊙1920年,秦德君因帶頭剪髮被學校開除,於是她和一起剪髮的另外兩個女學生女扮男裝,輾轉到了重慶。當時四川《國民公報》還曾發表了一篇報道,題為《三女士化裝東下》,描述她們蓄短髮、著男裝的情形,一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王之英回憶邵飄萍說:「飄萍老師在北京,始備洋車夫代步,車上每邊有三盞燈,共六盞,很漂亮。旋換馬車,豪華一些容易進中南海採訪。后又添置了小轎車就更氣派十足,這樣在一般情況下便能直進中南海而不受阻了,給採訪帶來了許多方便。」
⊙據清廷統計,八國聯軍侵華前,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在華的外籍傳教士已有3200多人,入教的中國人達80餘萬,教堂遍布全國城鄉。八國聯軍侵華前的40年間,全國共發生攻打教堂、驅逐傳教士和懲處不法教民的各類教案800多起。
⊙中央軍校23期學員在校期間,解放軍已橫掃大江南北,軍校所在地成都已是人心惶惶,許多殷實人家急於把手頭的糧食、生豬拋出,換成金銀準備跑路。一時間,成都市場為之繁榮興盛,軍校伙食也藉機改善,有段時間甚至天天都有肉吃,令學員們念念不忘。
⊙在天橋說相聲,出了很多名人。如單口相聲的開創者、人稱「窮不怕」的朱紹文,素有「相聲八德」美譽的李德鍚、焦德海、劉德智等。著名相聲藝術家侯寶林,以及與侯搭檔的郭啟儒、郭全寶,也都曾在天橋演出過。
⊙1896年的《紐約時報》,曾報道過李鴻章拜謁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時的情形:「當尊貴的清國賓客進入將軍安息地時,場面非常感人……他(李鴻章)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
⊙對於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一直眾說紛紜。當時的香港報紙更有三人同吃同住、同蓋一張大被的花邊報道。沈從文在後來談到他們三人當年的生活時,對「同住」一說毫不諱言。在《記胡也九*九*藏*書頻》一文中,沈從文這樣寫道:「在銀閘一個公寓里,我們是住過同一公寓的,在景山東街一個住宅里,我們也住在同一公寓里,到後來在漢園公寓,仍然又同住在那個公寓的樓上。」
⊙額爾金勛爵的助手洛奇,在回憶《中英北京條約》簽約情景時說:「恭親王當時只有28歲,但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老多了。他的相貌很睿智,但顯得十分焦慮。其實,考慮到他的處境,這並不奇怪。他隱藏了他的恐懼感,如果有的話。」英軍司令格蘭特准將回憶說:「恭親王真是個謙謙君子,他明顯地在控制著自己的緊張恐懼。」
⊙20世紀30年代,北大教授所受禮遇極高。錢穆回憶說:「在北大任教,有與燕京一特異之點。各學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即在此辦公。一助教常駐室中。系中各教師,上堂前後,得在此休息。初到,即有一校役捧上熱毛巾擦臉,又泡熱茶一杯。上堂時,有人持粉筆盒送上講堂。退課後,熱毛巾熱茶依舊,使人有中國傳統導師之感。」
⊙甲午海戰,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有參戰經驗的174017人,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
⊙孫中山家事遺囑:「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孫中山國事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矚!」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對李鴻章無甚好感。他曾對76歲時的李鴻章作過一番描繪:「他看上去就是個偽善的傢伙,穿著一雙厚底緞面朝靴,站著的時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寸以上。他中過一次風,這使他的臉有一部分不能動彈,於是看上去總是面帶微笑——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
⊙抗戰時期放電影,每次放映前都先放一段國歌,大家起立,同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屏幕上則依次出現國父孫中山、國家主席林森和蔣介石委員長的照片,接下來才是看電影。
⊙梁啟超在《三十自述》一文里,這樣交代自己的出生背景:「太平天國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后一年,普法戰爭后三年,而義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袁靜雪說其父袁世凱22歲前去上海,「結識了一個蘇州籍的名妓沈氏,這就是他後來所娶的大姨太太。他們兩個見面以後,情好日密。沈氏勸他及早離開上海,另謀出路,並且資助他盤費,鼓勵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備酒送行。席間對他說明,在他去以後,她立刻就自己出錢贖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負。我父親聽了以後,也就指天誓日,灑淚而別。後來,他隨吳長慶到了朝鮮,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姨太太」。
⊙丁韙良回憶說,恭親王對他特別熱情,每次見面,「都按照滿人的習慣,親熱地握住我的雙手,這與漢人跟我打招呼時的冷淡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漢人即使是親密的朋友,也只是拱手而已,相互間敬而遠之」。
⊙汪曾祺在文章中曾提到昆明特產乾巴菌:「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乾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乾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裡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工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吃!」汪後來還寫過一首詩,說:「人間至味乾巴菌,世上饞人大學生。」
⊙東京大審判歷時達兩年半之久,受審的二十八名日本甲級戰犯,除兩名病死獄中,一名因精神病終止審判外,東條英機、廣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七人被判處絞刑,梅津美治郎等十六人被判處無期徒刑,另判有期徒刑者兩人。
⊙康有為認為光緒的死和袁世凱有關,併為此大造輿論。1909年1月8日,《紐約時報》採訪康有為之後報道說:「1898年變法失敗后被從北京驅逐的著名中國改革家康有為宣布袁世凱已經被結束了高等職位。https://read.99csw.com原因是他在前皇帝的死亡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並且袁世凱可能會因為與此事有關聯而被審判。」
⊙1923年,出身於清廷侍衛府「善撲營」的布庫(跤手)楊雙恩,與八大怪中的沈三合作,在天橋開闢了第一個跤場。沈三力大無窮,技法精湛,曾擊敗過俄國大力士。在他們之後,天橋還湧現出寶三、滿寶珍等著名跤手。
⊙1939年,李宗渠在西南聯大求學,對當年的食堂記憶猶新:「整個女生食堂一頓飯大概開20桌,燒菜只用10兩油。燒飯用的水是井水,米湯酸得跟醋一樣,所以要找食堂很容易,哪裡有股酸味就往哪裡去。」
⊙李鴻章的幕僚吳永回憶說:甲午戰爭后,李鴻章閑居在賢良寺西三跨院,「早間六七點鐘起,稍進餐點,即檢閱公事,或隨意看《通鑒》數頁,臨王《聖教》一紙。午間飯量頗佳,飯後,更進濃粥一碗、雞汁一杯。少停,更服鐵水一盅。即脫去長袍,短衣負手,出廊下散步,非嚴寒冰雪不御長衣。予即于屋內伺之,看其沿廊下從彼端到此端,往複約數十次。一家人伺門外,大聲報曰:『夠矣!』即牽簾而入,瞑坐皮椅上,更進鐵酒一盅,一伺者為之撲捏兩腿。凡曆數十百日,皆一無變更。」
⊙1942年,美國漢學家費正清來到西南聯大,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艱難生活所震驚。他在回憶錄中說:「獲得食物和住房,以及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聯大教職員工當時最主要的問題。我的朋友,哲學家金岳霖,經濟學家陳岱孫,英語系的夏威夷美籍華裔教授陳福田,都剛剛搬到美國領事館隔壁的老劇場露台上住,搭起了臨時的活動房屋……大老鼠在紙糊的天花板上跑來跑去,幾乎從上面掉下來,於是我們談論到買一隻貓,但一隻貓時價為銀洋200元。」
⊙馮自由說,最先剪掉辮子的是他的父親馮鏡如。當時馮鏡如在日本的橫濱開了一家印刷廠,甲午戰爭爆發后,許多旅日華僑回國避難,直到《馬關條約》簽訂,才陸續返回日本。馮鏡如由於擔心回去後會被日本人輕視、欺負,所以乾脆剪辮易服,自報為香港人,並請求英國領事保護他的印刷廠。
⊙民國時期,廣州最早兼營恤發、電發的理髮店,有唯一、一新、美化三家,不過當時所有的理髮師都是男的,畢竟不是什麼女人都願意被男人侍弄頭髮,所以女子理髮者並不多。進入30年代,粵地女子恤發、電發的人數日益增多,於是各大理髮店開始競相僱用女理髮師。
⊙1896年8月29日的《紐約時報》,曾對李鴻章的廚師團作了一番較為詳盡的報道:「代表團里有十幾個廚師,首席廚師是個高個子、年紀不詳、毫無表情的男子。身穿深色長袍,一舉一動就像是總督的下級正式官員。大概是因為主人身居要職吧,這位廚師長也一本正經地不和飯店的人說話……然後上樓,等候著他主人的吩咐。」
⊙1879年,美國前總統、內戰英雄格蘭特將軍訪問中國,並拜會恭親王。格蘭特隨行的私人朋友、記者楊約翰寫道:「恭親王與之前我所見過的東方王子及政治家們不同,他十分生動。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印度和穆斯林的王子,以及我們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們,往往是呆板地坐著,整個談話中面容獃滯,令你以為是在和石頭對話。但是,恭親王在談話中,卻表情豐富,十分生動。天很熱,他邊說話邊搖著摺扇,說到興起的時候,他就將摺扇半合著,指著格蘭特將軍的胳膊,同時,用熱切的目光注視著將軍的臉。」
⊙1906年,清政府正式對六部制度進行改組,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改為度支部、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工部和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此外又增設郵傳部,管理天下路、船、郵、電四政。1912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
⊙1940年,「新中國數學會」在西南聯大召開,姜立夫被選為會長,理事有熊慶來、陳建功、蘇步青、孫光遠、楊武之、江澤涵、華羅庚、陳省身等人。陳省身任文書,華羅庚任會計。
⊙20世紀30年代末,八大胡同入冊登記准予營業的妓院達117家,妓|女有750多人。
⊙1871年12月28日,《紐約時報》登載了一則來自倫敦的電訊:「倫敦,12月27日電:從上海發出的消息宣稱,清廷已決定效仿日本,選拔年輕學子送往英、美等國接受西式教育。」
⊙英國醫生波爾特,曾在他的醫學報告里,生動描述過清朝末年中國接生婆為產婦接生時的情景:「產婦坐在床邊,丈夫坐在身後支持產婦身體,接生婆在產婦前面忙碌,為了九-九-藏-書給嬰兒『開路』,這些缺乏醫學知識的接生婆會用長指甲抓破孕婦的會陰、陰|道甚至宮頸。無情的抓撓,常常給產婦留下無法治愈的傷害,甚至帶來名為產褥熱的奪命產後症。在高燒、寒戰和下腹部疼痛中,產婦拼盡最後一絲力氣,最後丟下寶寶,撒手人間。」
⊙1860年10月9日,一名英軍隨行記者報道了圓明園被洗劫的情景:「貴賓接待廳、國賓客房和私人卧室、招待室、女人化妝室,以及其他庭園的每個房間都被洗劫一空。清國制或外國制的藝術品有的被帶走,有的體積太大無法搬走就把它們砸毀掉。」「成匹成匹的上等絲綢,一捆一捆地擺放著。人們拿著它們彼此投來投去,所有人都盡其所能拿走了他們所看中的絲綢。這些絲綢裝了很多車,捆綁這些車輛用的不是繩子而是絲綢。整個法軍營地都被這些搶劫來的絲綢堆滿了,法國人用它們來做營帳、床鋪、被單等。」「昨天下午,一群法國人拿著棍子又到各房間去搜尋了一遍,打碎了剩下的每樣東西——鏡子、屏風、面板,等等。」
⊙袁靜雪在回憶錄中,曾說到哥哥袁克文當年鬻文賣字時的情形:「他所寫的字,只要送出去便可換錢。但是,如果他手上有十塊錢,他也是不肯寫的。他寫對聯和扇子,有時候是躺在煙鋪上提著筆懸肘寫的。有一次,他給張宗昌寫了一個極大的『中堂』,代價是一千元。那張紙又寬又長,屋子裡擺放不開,他就把紙鋪在兩宜里的衖堂里,脫去了鞋子,提著個最大號的抓筆在紙上站著寫。」
⊙1900年8月28日,八國聯軍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計有俄軍、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意軍、奧軍等共3170人,依次通過天安門、端門,然後穿過皇宮,出神武門,並由俄國軍樂隊吹奏各國國歌。
⊙《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記者莫里循曾報道過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情景:「袁世凱入場,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體態臃腫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帥服,但領口鬆開,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領口上,帽子偏大,神態緊張,表情很不自然。」
⊙1909年1月2日,攝政王載灃罷免袁世凱,理由是他「腿患風濕」。《紐約時報》當天刊登了長篇社論,標題是:《中國一代梟雄,現代軍隊組織者》。
⊙1930年11月29日,南京市衛生局在《中央日報》上呼籲,要求舊式產婆參加訓練班。結果前來報名的接生婆只有26人。
⊙1904年世博會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慈禧派貝子溥倫率團參加。當時中國館的展品有:穿上海、北京、寧波和廣州服裝的小腳婦人各一人,和尚一人,老爺一人,兵丁一人,苗蠻七人,小城隍廟一座,小縣衙門一座(內具各種刑具),小木人數百個,小草舍十余間,枷號一方,殺人刀數柄,洋煙槍十余支,洋煙燈數具。
⊙民國成立后,漢人剪去長辮,女子仍留長發,以梳辮或梳髻來作未婚、已婚的標誌。五四運動提倡婦女解放,剪去辮髻漸成時尚,理髮鋪也開始增設為女子恤發、電發的營業項目。在廣州,稍為高級點的理髮鋪,都會向香港訂購電發器械,並派專人去香港理髮鋪學習。
⊙濮蘭德在《李鴻章》一書里,曾說到一個英國人對74歲的李鴻章的印象:「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從容貌來看,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會認為李鴻章難以接近,這不是因為他給你巨大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採給人以威嚴的感覺,像是某種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對苦苦掙扎的芸芸眾生的優越感。」
⊙孫中山在《致蘇俄遺書》中說:「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1946年3月19日,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離開上海,遠赴東京上任。當日,《中央日報》等中國權威媒體,同時在顯著版面予以報道,標題為:《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戰時物質匱乏,汽油箱在西南聯大大顯身手。學生宿舍中,每人可放一張木板床,並領到原為裝兩桶一加侖汽油的木箱四五個,作為書桌、書櫃和座凳。
⊙在李鴻章任北洋通商大https://read.99csw.com臣的1877年到1896年間,德國克虜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約2000門大炮的訂單。為此,克虜伯公司專門為李鴻章出了一套紀念冊。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緒降旨:拔去李鴻章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紐約時報》當時以《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戴罪領軍》為題作了報道:「李鴻章黃馬褂被褫奪,算不上什麼劃時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這可被視為大清朝廷力圖以加強法紀來整合民心所用權術的一個範例。對西方觀察家來說,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實,即為什麼李鴻章在頭天被任命為清軍最高統帥,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奪清國貴族的最高榮譽?這項榮譽賦予清國臣民身著『黃馬褂』的權力,而這種『黃馬褂』據說是大清皇族專用服裝,禁止非皇族人員穿用。這個矛盾的結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蔣經國回憶在俄國生活的那段歲月時,曾說過一句辛酸的話:「歷史上,很少有像我這麼苦的人!」在俄國十四年,蔣做過翻砂工,耕過田,經常沒有床睡,沒有飽飯吃。他做過衛生管理員,工作是專門負責打掃廁所。他還曾一度被充軍到西伯利亞做礦工,在那裡,遭到皮鞭抽打是經常的事。
⊙通電在民國時期應用廣泛,比如上台通電、下野通電、嘉獎通電、譴責通電、討伐通電、和談通電,等等。有人作過統計,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國通電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因此有人說:「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
⊙民國時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家裡舉辦沙龍。吳良鏞先生回憶說:「每天中午以後,大概三四點,梁家都要準備餅乾、花生米之類的茶點,客人是變動的,高興就來,有事就走,主持人無疑是林徽因,政治社會美學文學無所不談,也包括對時局的批評。」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在《中國,長壽帝國》一書中這樣描述慈禧:「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關於慈禧死後入殮寶物的價值,《愛月軒筆記》中略有說明:金絲串珠繡花錦褥8.4萬兩白銀;翡翠荷葉85萬兩;金線串珠彩綉袍褂120萬兩;身旁金佛每尊重8兩,玉佛每尊重6兩,翡翠佛每尊重6兩,紅寶石佛每尊重3兩5錢,各27尊,共108尊,計62萬兩;翡翠西瓜2枚,220萬兩;翡翠甜瓜4枚,60萬兩;玉藕100萬兩;紅珊瑚樹53萬兩;慈禧頭上戴的珠冠,上面一顆珍珠重4兩,價值1000萬兩。另外還有大珠500粒,小珠6000粒,估值22.8萬兩。而當時清朝庫存白銀還不足7000萬兩。
⊙1896年8月23日,《紐約時報》在刊登一篇從英國發回的新聞時,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李鴻章已經起航了!》報道的副題是:這位偉大的中國政治家現在正在去美國的路上!
⊙1867年,江南機器製造局仿製出德國毛瑟11mm前膛步槍,這也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第一種步槍。該槍使用黑火藥和鉛彈頭,威力很大。當時平均每天可以生產15支這樣的毛瑟槍。
⊙英軍司令格蘭特參加了《中英北京條約》的簽字儀式,他回憶說,在簽約儀式中,攝影師畢陀急於拍攝一張好照片,就把照相設備搬了進來,放在大門正中,用巨大的鏡頭對準了恭親王的胸口。「這位皇弟驚恐地抬起頭來,面如死灰,朝額爾金勛爵看看,又向我看看,他似乎擔心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那架相機的模樣確實有點像一門上了膛的迫擊炮,準備將其炮彈射入他可憐的身體。人們急忙向他解釋這並沒有什麼惡意,當他明白這是在給他拍肖像照時,他臉上驚恐的表情頓時轉陰為晴。」
⊙清末民初,北京南城前門的天橋一帶興旺起來,來這裏賣藝設場的民間藝人多達五六萬人。天橋市場集吃喝玩樂、遊覽購物於一地,來客即便身無分文,也可以在露天劇場外駐足觀賞。天橋自此成為民間藝人的發祥地,一些民間藝術,如相聲、雙簧、快板、硬氣功、杠子、車技、空竹等,都是從這裏發展起來的。
⊙阿瑟·H·史密斯在《動蕩中的中國》一書中,曾說到清末中國人抽鴉片的情況:「中國人一般將鴉片稱為洋煙。我的妻子說:『訪問中國家庭時,他們常常向我遞上煙槍,婦女們見我拒絕就會表示驚訝,說她們還以為所有外國人都抽大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