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忘戰必危 四、夢斷馬嵬驛

第五章 忘戰必危

四、夢斷馬嵬驛

歷史上著名的美人楊貴妃死了。美女總是令人聯想翩翩,給人無限的暇思,所以關於她的傳聞遠沒有結束。有個開店的老太婆在楊貴妃被縊死的梨樹下揀到了一隻錦襪,便說這是楊貴妃穿過的襪子,凡是想看的人,都要「出百錢」(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無數人爭睹為快,老太婆竟然因此成為了大富婆。
受馬嵬之變株連而死的,還有楊國忠的其他家人與親屬。楊國忠被殺時,他的妻子裴柔、幼子楊晞,及虢國夫人、夫人裴徽和一女,已先行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南)。陳倉縣令薛景仙聽到消息后,立即親自帶人追捕。虢國夫人等人還不知道是自己人要殺自己,還猜想是逆賊作亂,便扔下馬逃進樹林。眼看追兵已到,無路可逃,虢國夫人先拔劍殺死兒子裴徽,又刺死了自己的女兒。楊國忠夫人裴柔喊道:「娘子為什麼不給我方便!」虢國夫人於是又上前把裴柔殺了。楊晞腳快,搶先逃跑,但還是被官軍追上一刀殺死。虢國夫人揮劍自殺,但未傷到要害,一時沒有斷氣。追兵趕到后,將她抓住,送進陳倉監獄關押。虢國夫人為此大惑不解,問獄卒道:「是國家要殺我們,還是逆賊作亂?」獄卒恨恨地說:「都是。」虢國夫人聽了,又驚又氣,當夜傷發死去。陳倉縣令薛景仙命人將死去的楊家人胡亂埋在東城外十幾步道北的楊樹下。
關於馬嵬驛事變的真正主謀,歷來眾說紛壇。史書上說:「馬嵬塗地,太子不敢西行。」(《舊唐書·卷五十一·后妃列傳》)其實就暗示馬嵬驛兵變是由太子李亨主持和謀划。然而,反對楊國忠,固然有太子李亨以及宦官勢力,同時還有廣大軍士和百姓。這一事變在當時的歷史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唐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
楊國忠有4個兒子,長子和幼子都在馬嵬驛事變中被殺,二兒子楊昢被安祿山叛軍殺死,三兒子楊曉逃到漢中郡后,被漢中王李瑀殺死。楊國忠的心腹翰林學士張漸、竇華和吏部郎中鄭昂,後來都被唐朝廷處斬。另一個親信中書舍人來昱本來已經逃脫,卻因為捨不得丟下家產,偷偷返回長安,也被亂兵九九藏書殺死。
這個射第一箭的人據說叫張小敬,只是個普通的禁軍騎兵。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張小敬在這一重大歷史事變中挺身而出,歷史上沒有記載。既然是禁軍騎兵,箭法肯定相當不錯,距離如此之近,竟然只射中馬鞍,也許這射箭的張小敬還不敢真的要了楊國忠的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畢竟,楊國忠是大唐的宰相,事後萬一追究起來,必定要追究首者。畢竟,人人想殺楊國忠,只是無人敢第一個動手,這可是滅族的大罪。然而,這第一箭射出后,事情就變得難以預料了。群情難免洶洶,一旦眾人一哄而上殺了人,事後追究,也是法不責眾了。分析起來,用這一射不中的箭作為導火索的安排,思慮非常周密,應該事先有過詳細的計劃,陳玄禮作為禁軍的統帥,一定親自參与了謀划,而張小敬也定然是他的心腹。
軍士們又包圍了玄宗和楊貴妃休息的驛站,喊殺聲震天。玄宗聽見外面的喧嘩之聲,就問出了什麼事。左右侍從沒有一個人回答說是將士嘩變,都說是楊國忠謀反。由此可見,楊國忠的不得人心,已經得罪盡了天下人。
這裏要特別提一句,陳玄禮為玄宗最親信的心腹。陳玄禮初任果毅都尉,與當時還是藩王的李隆基交好,並跟隨李隆基起兵除韋后。玄宗在位期間,陳玄禮一直宿衛宮禁,備受信任。陳玄禮為什麼在動手殺楊國忠前,還要特別徵求太子的意見呢?這件事是非常微妙的。李亨當了多年太子,不但沒有一天有過實權,還一直生活在宰相的傾軋重壓下,生命都沒有保障。太子李亨與楊國忠是生死對頭,陳玄禮不是不清楚這一點。這隻能說明,太子李亨事先就除掉楊國忠一事與陳玄禮有過交流。而當陳玄禮真的來徵求意見時,太子李亨表面上並沒有表態,以他的微妙身份以及對玄宗的畏懼,他也不可能表態,只能是「太子未決」。後世當然不可能看到太子李亨迫不及待地高興得跳起來的記敘,事實上也不會如此。太子李亨一直生活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他相當知道分寸。但實際上,李亨一定有什麼動作,事先或者當九_九_藏_書時給了陳玄禮以暗示,堅定了陳玄禮的決心,因為事變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後來玄宗回到長安后,派宦官來改葬楊貴妃,卻發現楊貴妃的屍體已經沒有了,墳中只剩下一個香囊(事見《舊唐書》)。這就是白居易詩中所說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因此後世許多人推測當時被縊死的並不是楊貴妃本人,而是玄宗用了偷梁換柱之計,真正的楊貴妃東渡去了日本。按當時的情況看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可能。馬嵬兵變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他對楊貴妃的體貌再熟悉不過。楊貴妃死後由陳玄禮驗屍,他不親眼見到屍體,如何能繼續安心在玄宗身邊?至於楊貴妃屍體不在了,應該解釋屍體為民間好事者所盜。楊貴妃美貌盛傳天下,連襪子都有那麼多人搶著看,有人想看看屍體到底是什麼樣兒,悄悄挖掘出來,也毫不稀奇。
當日,「次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舊唐書·卷一百零八·韋見素傳》)。其時,眾將士的憤怒猶如乾柴,發難只需要一個導火線了。
後世題詠馬嵬坡的詩句極多,宋人杜真卿有一詩被認為最為婉麗。詩云:「楊柳依依水拍堤,春晴茅屋燕爭泥。海棠正好東風惡,狼藉殘紅襯馬蹄。」(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陳玄禮帶頭擋住了楊國忠的馬頭。剛好這時有吐蕃使節20餘人,正向楊國忠訴說沒有吃的東西。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有人高聲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然後立即有人用箭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
玄宗得知楊國忠被殺后,只得親自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原因。陳玄禮出面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高力士跟在玄宗身邊多年,深知貴妃對玄宗的重要性,當即為難地說:「這我不好去奏告。」四周軍士一聽大怒,大聲喧嚷說:「不殺貴妃,誓不護駕。」一面擁上前去,要痛打高力士。高力士見大勢不妙,慌忙逃回驛站奏告。
高力士生怕玄宗一時心軟,另生枝九九藏書節,導致士兵闖入,忙將楊貴妃帶到佛堂。楊貴妃朝北拜了幾拜說:「妾與陛下永別了!」隨後,高力士把她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這就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云:「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白居易《長恨歌》的高明就在於,它用絢麗的色彩淡化了悲劇的氣氛,讓美好的愛情掩蓋了政治的陰謀,這使得李楊之間的愛情格外美好,以至為後世所傳誦。
果然,軍士們滿腔的怒火立即被這沒有射中的一箭撩撥了起來,眾人一擁而上,要殺楊國忠以謝天下。楊國忠大驚失色,倉皇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軍士追上殺死。軍士還覺得不夠解恨,亂刀肢解了他的屍體,割下首級,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隨後,眾軍士又殺了楊國忠的長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馬嵬驛事變以後,玄宗繼續西逃。太子李亨卻被當地的百姓留住,主持抗叛大局。從此,太子李亨的身份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從馬嵬坡一路收拾殘兵北上,臣民爭相前來歸附。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西南)即位稱帝,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肅宗命郭子儀率軍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至此,玄宗統治時代結束,唐朝最漫長和最光輝的開元之治到此結束了。
走走停停中,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四,玄宗逃難的隊伍到了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嵬,音wei維),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累,心中越想越氣:好好的長安呆不住,弄得到處流亡,受盡辛苦。想到楊國忠專權誤國,致使他們受苦,就怨恨異常。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決定殺掉他以平民憤。陳玄禮有此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及安祿山反,玄禮欲于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舊唐書·卷一百零六·陳玄禮傳》)。只是陳玄禮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下手。「至馬嵬,軍士飢而憤怒,龍武將軍陳玄禮懼亂,先謂軍九*九*藏*書士曰:『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眾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願也。』」(《舊唐書·卷一百零六·楊國忠傳》)。然而,畢竟事關重大,陳玄禮決定動手前還是心有顧慮,於是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想事先取得太子李亨口頭上的支持,尋找到一座大靠山。然而,「太子未決」(《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
御史大夫魏方進聽見外面吵鬧,跑出來一看,立即怒氣沖沖地說:「汝曹何敢害宰相!」(《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意思是你們這群人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魏方進顯然是個沒有眼光的人,到了眼前的形勢,竟然還要擺出御史的架子來。激憤的將士們立即上前殺死了他。同平章事韋見素聽見外面大亂,也跑出驛門察看,立即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幸好韋見素名聲還不算壞,有人高聲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韋見素這才免於一死。
之後,高力士將楊貴妃的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意有驗屍之意。驛站外的將士們聽到楊貴妃已經被處死,歡聲雷動。陳玄禮等人驗屍無誤后,這才脫去甲胄,去向玄宗叩頭謝罪。此時的玄宗尚且鎮定,好言好語安尉他們,並命告諭其他的軍士。陳玄禮等人都高喊萬歲,拜了兩拜而出,然後整頓軍隊繼續行進。
玄宗聽了,神情暗淡沉悶,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拐杖垂首而立,默不開口。十幾年來,楊貴妃是他最為寵幸的掌上明珠,兩人又曾在長生殿立過生死不離的海誓山盟。如今落到這般棄京流亡的地步,政治上的尊嚴早已喪失殆盡,唯有貴妃或許還能使他忘卻心靈上的傷痛。他怎麼能忍心處死楊貴妃呢?
事後,玄宗讓高力士將楊貴妃的遺體,裹以錦衣,胸前放上香囊錦袋,草草葬在西郭外一里多遠的道路北坎下。其時,楊貴妃年38歲。
楊貴妃以前患有一種肺渴的疾病,因此常含著玉魚兒療治。一次,楊貴妃齒痛,無法含玉魚兒。玄宗見https://read.99csw•com她顰眉淚眼,更加憐愛,對楊貴妃道:「朕恨不能為妃子分痛呢。」後來有人專門據此事畫了一幅《病齒圖》。曾有名士在畫上題道:「華清宮,一齒痛;馬嵬坡,一身痛;漁陽鼙鼓動地來,天下痛。」這三句話,極其精妙地概括了楊貴妃的一生。
貴為天子,坐擁天下,卻無法保住心愛|女|人的性命,玄宗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能體會到形勢比人強的道理。無奈呀,在歷史的長河中,再大的人物,也無力抗拒巨流的力量。隨波逐流也好,逆流而上也好,最終還是被捲入洪流中,抗爭只是徒然無功。
這時候,外面喧嘩聲更響,局勢即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任京兆司錄參軍,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一直冷眼旁觀的高力士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的氣憤,萬一軍士沖了進來,楊貴妃照樣被殺,連玄宗自己也將處在危險之中,便勸說道:「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玄宗深知大勢已去,無論如何都無法保住楊貴妃的性命,這才流淚說道:「賜她自盡吧。」
楊貴妃接到聖旨后,驚倒在地,良久,才哭著請求見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來到玄宗面前。楊貴妃涕泣嗚咽,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情,便說:「願大家保重!妾實在有負國家對我的恩惠,死了也沒有什麼怨恨,只有乞求容允我禮拜神佛。」玄宗說道:「祝願妃子到善地,再得新生。」(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說到「生」字,已是不能成語。不忍心看楊貴妃的慘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
剛剛埋葬完楊貴妃,南方進貢的荔枝送到。玄宗觸物思人,不由得放聲大哭,即命人以荔枝祭于貴妃墳前。張祐有詩吟詠此事:「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塵土已殘香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