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結語 為什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劉勝項敗?

結語

為什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劉勝項敗?

而劉邦的以一半天下分功臣將士,這不是從前先秦貴族的典型的分封的做法嗎?不是貴族那種共享權力的傳統習慣嗎?劉邦仰慕信陵君,難道不是標志著貴族的價值觀對他有重要影響,在他心中有重要地位嗎?對諸項有封有用,不是先秦貴族存亡繼絕的觀念嗎?劉邦樂意封六國之後,用六國貴族之人如張良,而項羽的分封儘可能遏制六國之後,殺韓王,哪個是維護、「代表」貴族利益?項羽可殺不可辱,是貴族精神,劉邦義釋驪山刑徒,寧可自己亡命江湖,沒有鉏麑(chú ní)和信陵君的貴族風格嗎?
當劉邦聽說了項王的身死的時候,很可能還搞不清自己為什麼會成功。
下面再說說項羽的身份,項羽可以和貴族畫等號嗎?
總之,一句話,劉邦的貴族精神並不少,項羽的也並不就格外多。兩人生在那樣的社會,社會價值觀對他們的影響是主要的,身份和出身的差異產生的價值觀差異並不顯著,對現實也不構成較大的影響。
項羽本人,其實非常不成熟,表現在用人上玩印不授,不肯和功臣共享福。所以他的人,多投奔了劉邦去了。項羽所用的,都https://read.99csw.com是本族親族,如何能不敗。
我去福州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裏的人做生意都很精明,但是沒有做得大的,都是小公司小企業。因為不肯跟別人合作,怕別人分了好處去,都是自己單打獨鬥,於是生意雖然賺錢,但都做不大。這大約也跟項羽有一樣的心理了。
傳統上以為劉邦是個窩窩囊囊的常敗將軍,其實,仔細看這場征戰的脈絡,發現其實劉邦一直在作戰略進攻,他一度佔領東邊的彭城,又遣韓信把燕、趙、齊給佔了。劉邦自己則佔了陝西,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半包圍的態勢,隨後劉邦與項羽長期對峙在中原。說劉邦一直打不過項羽,其實是劉邦的幾次主動組織進攻因為遠離大本營而失敗,是進攻中的失敗。項羽追擊反攻,只要一追得遠了,追到中原偏西,就也寸步難進。所以我覺得劉、項之間一直是平手。從戰略進攻的角度來看,劉邦還要更咄咄逼人一些。最後到了項羽垓下大敗的時候整個北方乃至東方几乎已經全被劉邦逐年的戰略進攻而佔據了,項羽輸得一點都不冤枉。
史書上說,項羽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爸爸就是項燕。這裏,項梁也好,項羽的爸爸也好,都未必是項燕的嫡生長子。對於項氏這樣的大家族來講,不是嫡生長子,也未必就多富貴。司馬遷說,項羽「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九-九-藏-書這也是說他起於隴畝,那就是一般豪傑乃至布衣了。項羽有「富貴不還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的話,也是反映了他從前不夠富貴。若是真的貴族,早就從小把錦衣玉食當做了習慣,根本不覺得有什麼必要要遠遠地跑來炫耀。
劉邦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因為自忖自己能力不行,所以必須大度,必須重封自己的部將和同盟,以此來求得與項羽相抗衡。而項羽的不大度,項羽的玩印不授,其根本原因,除了可能在性格方面的偏狹以外,主要可能還是因為自忖自己強大,覺得自己了不起,不需要求人,所以對於部將和同盟,都傲氣得很,什麼好處也不給他們,對方不聽自己的了,就出兵去打他們,坑滅他們——比如對於齊國。這樣看來,項羽和關羽就有一比了。關羽最後在襄樊城跟曹操決鬥的時候,因為自己很勇,所以就很傲,忽視同盟。不肯跟孫權結親,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孫權來襄助很遲,他又罵孫權是貉子,以後我要滅了你這貉子。最後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聯手夾擊下,一潰而敗了。
所以,項羽的失敗,在於他的這種出於集權考慮的分封,搞得太急了,有點類似秦王朝的速敗了。從項羽的本意來講,他是希望統一的,所以在他分封的時候,盡量用自己好控制的人,以便未來自己當上皇帝。但是他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沒有度德量力,使得這些利益被傷害了的舊王,九-九-藏-書開始瓦解和進攻他的統帥地位。從這一角度來講,項羽也是不大度,不肯把天下拱手分給已經存在的六國舊王——這箇舊王的意思,是指劉邦項羽等人開始起義后,六國逐漸形成的新的諸侯國和諸侯王。這和項羽一貫玩印不授,不肯跟部將分享好處,其心態是一脈相承的。
過分強調項羽是貴族,劉邦是布衣,試圖以此來解釋當時的歷史和成敗,往往得不到什麼幫助。比如我問一句,既然項羽是貴族精神代表,那為什麼不守信,不把劉邦按約定的封在關中?又為什麼不忠,殺義帝?為什麼不仁,殺降二十萬?為什麼不義,令諸侯各背其主?為什麼又在廣武山上對劉邦暗箭傷人,談著談著話,伏弩射傷劉邦呢?難道這些就是所謂貴族精神嗎?項羽的表現和貴族已經沒有很強的聯繫了。
所以,總的來講,項羽失敗最大的一個方面是在於不肯分出好處,與下面的人或同盟的人同利。而劉邦則在整個過程中,非常大度,不管是在楚漢相爭期間,還是漢朝建立以後,都把大塊的土地分封賞出去了。在漢朝初年,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被劉邦封給了諸侯王。這是他得人之力而勝利的原因。
項羽這麼傲,忽視與部將和同盟的利益相結和關係鞏固,這大約跟他在前期的巨鹿大戰,憑著楚國本國兵的劣勢兵力,一舉戰敗章邯的三十萬大軍有關。所以我們說,福和禍都是連著的,前面的福,使九_九_藏_書得他變得孤高和過於自信,於是失去盟友和援助,導致了最後的禍。
貴族精神不是壟斷在貴族手裡,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先秦社會的特質精神,在秦漢之際還有一定殘存。這種殘存,不能都集中放在項羽一個人身上,他身上分到的,和其他士人官民分到的(包括劉邦),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樣多。
當然這麼做,也是壞處,就是眼前有利了,但是未來面對這個分出去的權力分散的攤子,自己不好收拾,因為自己的權力有限。
我們有理由認為,項羽不過是項氏家族的旁支子弟,就跟從前戰國時代的田單是齊王田姓貴族的旁支子弟,商鞅是衛國國君的旁支子弟,張儀是魏國貴族的旁支子弟一樣,與其說是貴族,不如說是士人而已。項羽之貴,當超不過齊國的田橫。
(全書完)
通常人對劉邦的取勝和項羽的失敗,都有普遍的誤解,主要是覺得劉邦特小人,無所不用其極,而項羽特君子,總是大度和耿直,所以鬥不過小人,最後失敗了。其實,事實恰恰相反,大度的是劉邦,劉邦因為大度,所以手下吸引的能人很多,比如韓信,整個佔領了北方,從而對項羽勢力進行了戰略半包圍,劉邦本人又在滎陽、成皋一帶長期堵住了項羽,所以,最後項羽的垓下之敗,是毫無懸念的。因為已經被戰略大包圍了。四面楚歌不管唱不唱,他都是要失敗的。項羽的失敗,也在於項羽用的人,都是南方楚九_九_藏_書國地盤的人,劉邦雖然本人也算楚國人,但是他的勢力圈,主要是陝西和北方,從文化和經濟的角度來講,北方當時還是勝過南方,包括秦本土的士兵的戰鬥力也是非常強,這也是劉邦軍團勢必壓過項羽的原因。
有人說,項羽失敗,是因為搞了大分封,這是歷史的倒退,很多學者論文都這麼寫,這是很可笑的,是沒有認真看當時的歷史。從客觀來講,分封是有助於成功的,因為前面已經說了,秦朝的速亡就是在於不分封,在於過快實行了高度的皇權專制,沒有照顧分封制的歷史漸進性。後來劉邦也搞大分封,從而保住了天下的政治穩定,漢朝因此也長壽了。所以,項羽的失敗,不在於也去搞分封,而在於他的分封做得有問題。主要就是他分封不公,他把很多當時還在六國貴族之後——自立為王做控制的地盤,都封給了自己的部將和親自己的人。於是激化了這些舊王和他封的新王之間的矛盾,所以齊王、趙王、魏王等,都迅速起來反他。項羽處於這樣的被動,同時劉邦也開始出兵,終於混戰起來,經歷三年多,戰敗項羽。
有人說,項羽失敗了,因為項羽是貴族;劉邦戰勝了,因為劉邦是布衣。這個我也不能同意。
而且,項羽在公元209年起事的時候,是二十三歲,而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的時候,他是十歲。也就是說,雖然項家世世為楚將(算是貴族),但是他長大的環境,卻不是貴族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