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傳統文化的「上帝之手」——周文王 第四章

傳統文化的「上帝之手」——周文王

第四章

《周易》,一本薄薄的小書,為何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它為何越鑽越深,越學越廣,難以窺見其底?它為什麼能夠將一些互相矛盾的對立事物納於一體,它的「涵養」到底有多深,容量到底有多大?易,本身就包含有易學、易行之義,這,恐怕也是周文王命名之本意吧?「易學」既為容易之學、《易經》即為容易之經,為何艱深晦澀、難學難懂呢?……對於這些問題,雖然沒有一個統一而完整的答案,但不少導讀及介紹《易經》的書籍都有過或詳或略的解釋。在此,我沒有必要一一重複,只想從《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角度簡要地介紹一下它所包羅的內容。
周文王雖然從未正式舉過反商大旗,但他奠定了推翻商朝的雄厚基礎——西周以一個蠻化小邦的身份崛起渭上,佔據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絕對優勢,並在《周易》中明確了反商滅商的政治綱領及興周建周的未來藍圖。周武王正是在乃父的基礎之上大舉興兵挺進中原,代商而立,一躍而成為華夏民族的實際統治者。
《易經》容理性與迷信、科學與愚昧於一體,它包容了太極圖譜、五行生剋關係、天干地支曆法、四時八方方位、河圖洛書數學系統,還有後人塞進去的什麼「六神八門」、「奇門遁甲」、「納甲」、「紫微斗數」、「六親九煞」等蕪雜的學說及方法。這也決定了中國古代科學總是精粹與蕪雜https://read.99csw.com並存、理性與迷信相隨、啟蒙與愚昧相伴。
《周易》,本來是一部巫術占筮之書,既有神秘主義色彩,也有理性主義光芒;既有迷信的因子,也有科學的成分;既有面對上蒼的誠惶誠恐與跪拜依附,也有作為大寫的人的自信與自豪。因此,早年的孔子對其不屑一顧,後來才窺其堂奧,發現它包容廣大,望之彌高,鑽之彌深;秦始皇焚書之時,凡秦記以外的史書及諸子百家之書都要燒毀,只准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籍,秦始皇將它視為一部普通的卜筮之書,這才逃過了一場厄運。正如《周易》的結構可以拆解為卦爻與解說兩個部分一樣,它的內容也有兩套不同的語言系統:一套是有關卦象爻象及占筮方法的,它敘說的是如何預測人事、推導未來;另一套則是關於宇宙世界、人類社會的,它向我們解釋宇宙的衍化法則、人類社會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戰國后,《周易》的兩套語言體系便逐漸分離開來,其占筮方法被數術家所引用,它對宇宙、社會、人生的闡釋與解說則為文人學者所器重。春秋以降,人們把《周易》與卜筮過程完全分開,將它作為直接閱讀的文本,並逐漸經典化,為「文本——解釋」的純粹精神活動打開了通道。
周文王所推演的《周易》,雖較以往是一次突破與超越,但當時肯定還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與雛形而已。《周易》https://read.99csw.com,其實可以將它拆解為兩個部分,一為卦爻符號,它們由伏羲八卦兩兩相迭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這是一個固定的不可更改的框架與結構;另一部分就是卦辭和爻辭,即對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解說。解說部分由文字組成,當然也是一些符號,只是卦爻符號是一個高度凝練、抽象、簡潔的符號,而文字元號要具體、複雜得多;卦爻是固定的,而文字則是靈活的;卦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它的解說則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那麼記載解說的文字元號當然就有所變化。於是,後人就在周文王所搭建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框架內,進行著一些增補、充實、更改的工作,使它變得更加規範、規整、正確。經過一大批有名或無名人士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就達到了較為完善的程度,形成了一個大眾能夠普遍接受的版本,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周易》。
周代承續夏商的天神崇拜與祖先崇拜,將它們融為一體,發明了一套依靠血緣關係而建立的宗法制度——融族權與政權合為一體的家國同構模式。國君集天地人神、政德君宗於一體,是廣大民眾最高最大的家長,他以王權為中心,把宗教、政治、軍事、經濟等所有社會職能緊密結合在一起,嚴格貫徹到家族與家庭之中,形成一套禮樂有序、尊卑有差、上下有別的社會等級制度,並將這種宗法制度推向專制九*九*藏*書集權的道路。為此,西周在殷商統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龐大而精緻的宗法制度和官僚機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土王臣,又為周朝姬姓一家所有。家是國的縮小,國就是家的擴大。於是,西周在政體上實行分封制,將一塊塊土地分封給姬姓家族成員,形成一種小家、大家、國家相互融合的大一統「金字塔」式統治結構。並用一套與之適應的文明禮儀治理國家、統治人民。
周文王的事業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興周滅商,二為創作《周易》。而這兩個部分又是那樣地密不可分,它們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貫串於他生命的始終。他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剩下的事,就該由後人來做了。
《易經》是一部充滿著辯證智慧的哲學著作,它最著名的命題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通過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易經》的中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相對相反、矛盾統一。老子的有無相生、崇尚陰柔以及孔子的仁義中庸、崇尚陽剛等核心思想即源於此。西方聖哲黑格爾曾有言曰:「《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此言可謂一語中的。
西周,是華夏文化本體的形成之時,也是孔子心中典型的美好社會,他曾發自內心地說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並影響至今的儒家學說,正是從西周的社會土壤中吸取了充分的養料,不少思想直接源於《周易》,有九-九-藏-書著一脈相承的「血肉」關係。
周王朝存世八百多年,在野蠻與征服、融合與發展、文明與進化等方面經歷了一番長期、艱難而痛苦的碰撞,爾後轉化、定型、積淀為一份豐厚的民族歷史遺產。
《易經》是一部上古文化知識的彙編與大全,它不僅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自然知識,也有「觀乎人文以成天下」社會學說,中國古代所有知識與學科都可從中找到源頭。
我們常說華夏文化是一種早熟文化,其政治文化早在西周時期就已基本定型了,爾後便香火不斷,影響中國長達幾千年之久。它留下的遺產主要包括王權的政治與宗教合一、政治與宗族合一,王權的金字塔統治結構,王權的嫡長子世襲制,政治組織系統的尊卑有序,政治指導思想的道德倫理化等等,直到今天,仍有一道脈脈餘暉斜照在東方的中華大地。
《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的鑰匙,它為我國古代文化、科學提供了一套別開生面的思維模式,主要包括:一、取象比類,抽象的卦爻符號與文字解說的統一,造成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相互誘導;二、陰陽對稱,講求萬物調和、剛柔兼濟與不溫不火,其「保合太和」的理想原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三、囊括宇宙萬物的視野與雄心形成了國人的整體思維方式;四、強調序列,注重節律,「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順應自然。
《易經》包含著一套規範的人生觀念,它們像一根紅線脈絡read.99csw.com清晰地貫穿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之中。這些人生觀主要有:一、樂天知命。「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樂天知命,故不憂。」二、順天休命。主要形成了兩條人生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三、遏惡揚善。主要體現為天尊地卑、扶陽抑陰、為君子謀等;四、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所包蘊的豐富內容影響了不少學科的發展,比如它的整體辯證觀及陰陽平衡原理啟發並決定了中醫學的發展走向,陰陽協調原理影響了建築藝術與工藝藝術,取象思維原則啟迪了古典詩歌的比興法,「意」、「象」結合模式孕育了中國畫的創作方法,八卦符號的間架結構啟發了舞蹈家的審美認識……中國古代沒有一門學問,其哲理思想不淵源於《周易》。
《易經》融象數與義理於一體,極具創造性與靈活性,凝滯與呆板似乎與它無緣,它總是生生不息、變化萬千,與時代並肩同步,並能不斷地創造、發明出某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迹。
《易經》是一部萬世經邦的寶典,乃內聖外王之書,它的不少名言名句都為後來的封建統治者視為治國之本或治國之策,如「與民同患」;「萬國咸寧」;「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