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勝重負的黃袍加身——趙匡胤 第一章

不勝重負的黃袍加身——趙匡胤

第一章

當趙匡胤作為一個普通士卒進入郭威帳下,或是以行首的身份追隨在他的左右時,無不把他視為自己心中的楷模。趙匡胤在郭威身上學到了許多在別處無法學到的東西,小到為人處事,大至治國安民,都在他身上得到了啟發;特別是郭威時時處處籠絡人心建立威望,更是被趙匡胤學得維妙維肖;而趙匡胤後來策劃的陳橋兵變,無疑就是郭威澶州兵變的翻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趙匡胤沒有投奔郭威,如果郭威沒有收留他、賞識他、重用他,如果沒有郭威作為趙匡胤的先導楷模,那麼,就不可能有「宋太祖」的問世,而中國的歷史,也就極有可能走上一條有別於宋朝而難以預測的新路。
新年伊始,人們正陶醉在濃釅的節日氛圍之中,沒想到突然間接到緊急軍情報告:契丹遼在後漢的配合下正大舉入侵後周!朝廷上下,頓時一片慌亂,而最有資格領兵禦敵就是趙匡胤。於是,趙匡胤先派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為先鋒于初二開拔,然後親率大軍于正月初三浩浩蕩蕩出征禦敵。大軍走了一整天,僅只行了四十來里路程,在一個當時既不熱鬧又無名氣的小鎮陳橋驛安營紮寨。趙匡胤晚餐時喝了幾杯酒,就安心安逸地睡覺去了。具體事情,自有手下人做得滴水不漏——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官場藝術與政治傳統。
就在人們焦灼難耐的強烈期盼中,「明主」猶如難產的嬰兒終於呱呱墜地,真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了——這位明主不是別人,就是宋朝的開國君主趙匡胤。
當大唐盛世的最後一抹餘暉于公元906年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地平線之後,代之而起的是無數割據一方的短命王朝。「唐室既衰,五季迭興,凡易八姓,紛亂天下五十余年」,後代史官在敘述這一戰亂頻仍的黑暗時代時,總是無法保持慣有的客觀冷靜態度,筆墨間往往飽含著一股強烈的憤激之情。相比于大唐的繁華、強盛、富裕與博大,五代十國的分裂、動蕩、衰微與混亂彷彿使人感到具有幾千年歷史的悠悠古國已經進入了它的末世。
郭威出身貧寒,卻能于卑微中脫穎而出,被委任為顧命大臣,拜為樞密使加檢校太尉,后又發動澶州兵變,在部下的擁戴九九藏書下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後周政權。除了混亂的世事為他提供難得的機遇與土壤外,更與他那出類拔萃的卓越才能、籠絡人心的高明手段及縱橫捭闔的政治謀略密不可分。
擁立活劇剛一結束,那入侵後周的契丹與後漢軍隊就「不戰自退」,眨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於是,出征大軍開始班師返京、打道回府。回師的速度遠比出征要快,剛過正午大軍就已返回汴京。京城早在趙匡胤親信、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等人的控制之下,除了內宮衛隊將領、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不知天高地厚準備反抗被殺外,一切都顯得波瀾不興。
欲出未出光辣達,
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
趕卻流星趕卻月。
正是在這種遠大志向的激發下,趙匡胤才能百折不回、毫不氣餒地繼續向前,頑強尋找。
他不知道自己的最終目的,也不知道究竟要幹些什麼,猶如一棵浮萍漂泊不定。他以驚人的活力與速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孤獨的身影頻頻出現在陝西、甘肅、湖北、河南等地,吃透了苦頭,遭盡了磨難。儘管如此,他沒有半點後悔,如果長期待在家中,除了安逸、平淡,將不會有多大的出息。希望在於尋找,命運在於把握,趙匡胤依憑自己的感覺,義無反顧地朝著冥冥之中的幸運之神走去。為了鼓勵自己,他還寫過一首以日為題、毫無文采但氣勢磋磅礴的明志詩:
隨著局勢的動蕩不安,趙匡胤十二歲那年,舉家遷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雖然政權走馬燈似的更迭,時局變幻不定,但有家庭的卵翼與庇護,趙匡胤完全可以像其他官宦子弟那樣過一種無憂無慮的閑適生活。可對一心想干一番事業的趙匡胤來說,平靜的生活只能使他感到乏味與惘然。他的內心深處,時常涌動著一股莫名其妙的衝動,嚮往外面那征戰殺伐的刺|激與硝煙。於是,二十一歲那年,趙匡胤懷著滿腔熱血、一身武藝毅然決然地告別愛妻,離開家庭,開始了孤零困苦的闖蕩生涯。
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匡胤撫摸read•99csw.com著披在身上鮮艷而高貴的黃龍袍,昨天還在為立足與發展而奔波祈禱的他沒想到眨眼間就變成了位居九五之尊的天子,一切恍惚如在夢中。這一變化實在是太大太快了,面對群臣的磕首跪拜,他一時還無法適應,難以端足皇帝的威嚴與架子……
趙匡胤選擇周恭帝元年(公元960年)大年初一這一萬物復甦、萬象更新、極富象徵意義的日子開始有聲有色地上演了一出奪權活劇。
郭威病故,義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如同執事周太祖一般,趙匡胤仍忠誠地追隨新主。柴榮胸懷大略精明強幹,一心想平定天下,被後代史家稱為五代十國分裂時代唯一的英明君主。剛一繼位,他就著手統一全國的艱難大業,反擊後漢,攻打后蜀,征伐南唐,拓展了大片版圖,一時間聲威大震。然而,周世宗卻在北上伐遼收復燕雲十六州時不幸患病,三十九歲即撒手人寰,將一個雖然頗有幾分氣象但四面皆敵的後周政權留給了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
事實也正是如此,自唐以後,中華文明雖然有過多次復興,然而大唐盛世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和標高,人們只有在對歷史的回望中才能領略當年黃金時代的燦爛。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四這一天,一群即將遠征的軍人在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群起鼓噪,於一片喧囂地鬧嚷中將一件黃袍披在時任檢校太尉、殿前都指揮使的趙匡胤身上。於是乎,一位開國君主與封建王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趙匡胤初投郭威,既無人引薦,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見面禮」,只能從一個普通士卒干起,連名小小軍官都沒當上。然而,只要是真金,就總會閃光耀目。善於識別人才的郭威發現趙匡胤乃官宦子弟,既有文才,又通武略且作戰勇敢,很快就將他提拔為東西班行首。東西班是直接護衛皇帝的禁衛武裝,行首即小隊長。官職不大,但經常跟隨在皇帝身邊,地位相當重要,只要勤于職守、忠心耿耿,就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從而佔據要津。趙匡胤更是珍惜這一難得的職位,將它視為實現自己遠大志向的一個有利契機。而郭威對聰穎過人、才華出https://read.99csw.com眾的趙匡胤也十分賞識,不久就委以重任,破格提拔為滑州(今河南滑縣東)興順副指揮使。此後,趙匡胤又被任命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殿前都虞侯、定國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度使等要職,真可謂一路飆升,青雲直上。
本為一場驚天動地的兵變,僅殺韓通一人、在短短的一天里就大獲成功,真可以稱得上是漂亮的「大手筆」,比他的老師周太祖郭威發動的澶州兵變做得可要周密嚴謹、嫻熟自如多了。因此,後人每每提及中國歷史上「黃袍加身」的故事,似乎也就成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專利」。
天快亮時,一群手執兵仗的軍士在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及趙匡胤親信、書記官趙普的指揮下,高聲叫嚷著突然闖入驛站:「眾兵無主,奉太尉稱帝。」趙匡胤睡意地披衣起床,似乎還沒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情,立時就有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緊接著便是一干人眾齊嶄嶄地跪拜在他的腳下山呼萬歲。趙匡胤當然是推辭不受,眾人自然是不肯依允。如此再三,趙匡胤只得做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道:「你們貪戀富貴,擁我為天子,唉,真是沒有辦法。罷罷罷,我就只好依從你們了。不過我有言在先,你們須得聽從我的命令,不然的話,我是萬萬不當這天子的。」眾人自然表示無條件聽從命令。天子一言九鼎,誰敢不從?趙匡胤不過是想把這齣戲演得更加逼真罷了。
進入皇宮,趙匡胤先是對寶座上的小皇帝象徵性地磕了一個頭以示尊重,然後,站在一旁的翰林學士承旨陶谷變戲法似的從懷中掏出一份禪位詔書,朗朗有聲地宣讀起來。詔書讀畢,趙匡胤面北拜受,他與小皇帝僅在短暫的一瞬間就發生了位移——趙匡胤儼乎其然地坐上皇位,小皇帝柴宗訓跪在他的腳下被封為鄭王。然後是百官跪拜,山呼萬歲。趙匡胤曾任歸德軍節度使,所鎮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春秋時為宋國封地,所以立國號為宋。從天亮時黃袍加身,到黃昏時禪讓結束,周、宋易代就這樣順利地完成了它們之間的「交接班」過程。
在趙匡胤的一生中,周太祖郭威對他影響最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https://read.99csw.com佑二年(公元949年),一直在苦苦漂泊尋找的趙匡胤聽說後漢重臣郭威正在招兵買馬,他急忙趕來投奔。至此,趙匡胤才得以找到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一處安身立命之所。
歷史,總是不斷地眷顧那些幸運兒;機遇,又一次出現在趙匡胤面前。如果說此前他的心中僅只有過一些朦朧的遠大志向,那麼現在,可就水落石出逐漸清晰明朗了——他不僅要做威震一方的大臣,更要成為執掌天下的皇帝!天下一統,乾坤朗朗,人們各歸其位,倒也能夠安分守己;而一旦天下混亂,稍有本事的就會不安分起來,那些實權派更是如此,正所謂「將士強了就想驅除主帥,主帥強了就想背叛皇帝」。五代十國更是一個軍人稱雄的時代,誰擁有強大的軍隊,誰就可以佔領一塊地盤嘗嘗皇帝的滋味。而他們手下的將領,只要羽翼豐|滿,也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推翻舊主改朝換代。弱肉強食,大家都是這麼做的,誰也不會懷疑皇位的正統、抨擊道德的墮落。「槍杆子裏面出政權」,即使懷疑、抨擊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趙匡胤雖然早年胸懷大志,一心想著能夠出人頭地,干成一番大業,但對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何敢奢望?距離太大了只要想想恐怕就會腦袋發暈呢。而現在則不同了,握有後周軍政大權的他離君王之位只有半步之遙了——在臣民眼裡,他比那剛剛繼位,年僅七歲的恭帝不知要威風多少倍呢!
世間不是流行過「點檢為天子」的傳言么?現在的點檢是誰?趙匡胤!那麼,就讓這一傳言儘快變為現實吧!
此前,民間就一直流行著「點檢為天子」的傳言;在伐遼途中,周世宗審閱奏章時,不知怎麼就在「文件袋」里突然冒出一塊來路不明的小木版,上面赫然寫著「點檢做天子」五個大字。一直疑惑不安的周世宗不得不有所顧忌了。點檢,就是殿前都點檢,為禁軍最高指揮官。禁軍,本是保衛京城和皇帝的安全部隊,周世宗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力量,吸取唐朝的滅亡教訓,削弱藩鎮力量,擴大禁軍,將它改造成一支強大的直屬中央的戰鬥部隊。這樣一來,地方將領就難以對中央政權構成事實上的威脅了,而周世宗南征北伐依靠的正是禁read•99csw•com軍這一主力與核心部隊。當時擔任點檢的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而周世宗柴榮也不過是郭威的義子和內侄,論關係,張永德與郭威更為親近。如此一來,周世宗對張永德就不得不心存戒備了。為防意外,他立即果斷地做了安排,免去張永德的都點檢之職。那麼,讓誰擔任這一要職呢?在周世宗眼裡,最為合格的人選就是趙匡胤。趙匡胤對他不僅言聽計從,指向哪裡奔向哪裡,還能為奉行君法而大義滅親。那一年,趙匡胤率兵進駐滁州,時任馬前都指揮使的父親趙弘殷也領兵於半夜時分來到滁州城下傳呼開門。聽說父親來到,趙匡胤自然不敢怠慢,急忙登上城樓問候,然而,卻不讓父親立即進城,他說:「按照規定,夜半不準開門,我不能因為您是我的父親而違反王法。」當時,他父親正染病在身,沒有辦法,也只好帶病堅持等到天亮。沒想到趙弘殷卻由此而一病不起,不久就命歸黃泉了。趙匡胤為了王法能一至如此,這樣的人若不可靠還有誰信得過呢?於是,周世宗毫不猶豫地將都點檢一職轉授給了趙匡胤。於是,趙匡胤一步登天,立時手握軍政要職,成為後周最有實權的重臣。
趙匡胤於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三月十六日出生於洛陽城內的一個官宦世家,先祖曾為唐朝政府官員,父親趙敬是一名戰功卓著的出色將領。趙匡胤從小聰穎過人,無論什麼一點就通,一學就會,可就是受不得半點束縛,彷彿一匹脫韁的野馬隨意賓士。家人曾送他到學館念書,但他對讀書習文興趣不大,分裂割據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唯有武夫才能稱王稱霸;就他本人家世而言,所謂的官宦世家,先祖們做的也都是一些武官。於是,他將練功習武、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父親給他取名匡胤,就有扶救後世之意。因此,兒時的趙匡胤嘴裏雖然裝模作樣地念著詩云子曰,而一顆不安分的靈魂,卻早就「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而射之」了。
儘管輝煌難再,但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大一統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黎民百姓在戰亂的夾縫中艱難而執著地生存著,總是滿懷希望地渴望天下明主早日誕生,期盼中華民族再度統一,憧憬朗朗乾坤重現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