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編 1644之甲申風雲 第一章 崇禎與李自成的糾纏

第一編 1644之甲申風雲

第一章 崇禎與李自成的糾纏

隨後,高迎祥領導下的農民軍與明軍展開了激烈博斗,損失較大。為保存實力,農民軍從山西轉入河南。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經澠池縣突破黃河防線,轉移到豫西。
從某種程度上是說,承天門是皇權的象徵。從陝西走到北京,從崇禎治下的一個普通的郵遞員到大順王,如今又來到紫禁城來「承天」,整整十四年過去了。此時此刻,三十八歲的李自成已近不惑,怎麼能不心潮澎湃!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三日,大學士黃景昉給崇禎皇帝上了一份很長的奏摺,他力主從東北前線調回吳三桂的戍邊軍隊,以加強缺乏訓練的京師駐軍。黃景昉還指出,陝西與河南的社會治安幾乎完全破壞了,驛遞中斷多年,地方官多有缺員,並且由於官府全無稅收,無法提供軍餉,甚至連官吏的俸祿也談不上了,當地官軍只得強搶百姓僅有的口糧,以至逼民為盜。這種混亂局面勢必繼續,除非皇上鼓勵當地豪俠與士紳組織鄉兵,創建其自己的地方政府。
愧無半策匡時難,
惟有捐軀報主恩。
既然流寇是生活不下去了才要造反,那我就給你們基本生活的保障,你們總該不反了吧。於是崇禎想到了利用剿撫兼施的策略儘快平息農民起義。三邊總督楊鶴執行「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綏靖政策,意圖瓦解農民軍。在明軍剿撫兼施進攻下,陝西農民軍中確實有不少首領都接受了朝廷招安。但這些受招安的人是在利益的誘惑下才投降,一旦發現明朝政府無力兌現時,立即又重新造反,所以呈現出時降時叛的複雜局面。
農民軍進入山西后取得了節節勝利,消滅了大量的明朝官軍,迅速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關、昌平。為報復崇禎派人挖了李家的祖墳,李自成放火燒了昌平的明十二陵(明朝皇家的陵園,即今天的明十三陵。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皇帝在靖難之役后不知所終,因為土木之變當上皇帝的明景帝也沒有被葬入昌平)。
李自成進北京幾天後,就面臨崇禎皇帝在位的最後幾個月所面臨的同樣問題:如何給他龐大的軍隊發軍餉。李自成期望在國庫里找到的大量財富並不存在。正好這時一些明朝的舊臣們上表勸李自成登基。李自成相信他已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但又認為天命不會歸於弒君者(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李自成將自己擺在了弒君者的位置)。所以,李自成開始極力將崇禎帝之死歸罪於那些勸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他更因此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追贓助餉,將勸他登基的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陳演等大臣拘禁起來,交付大將劉宗敏拷打,要求贖金。崇禎皇帝的小金庫、宗室、勛戚和太監的家產也都被沒收。
李自成進宮后,發現了血泊中的長平公主,嘆息說道:「上太忍。」(《甲申傳信錄》)他以為公主已死,便命人將公主送往皇親周奎的家中。長平公主暈厥五天後才蘇醒過來,這才發現父親已經上弔而死,李自成已經入主北京,大明變成了大順,不禁悲痛欲絕。長平公主後來落入了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手中。然而風雲變化莫測,四十天後,大順又變成了大清。清軍入城后,攝政王多爾袞專門派人訪尋到長平公主及其他未死的嬪妃,特別優待。長平公主只剩下一條手臂,國破家亡,大有天地無容身之處的感覺,於是給滿清上書,自稱是九死臣妾,要求出家當尼姑。滿清沒有答應,反而下詔命准駙馬周世顯與長平公主完婚,並賜予田產宅第車馬等物。回憶起狠心要砍死自己的父皇,面對並不是傳說中窮凶極惡的敵人,長平公主不由得感慨萬千,不禁黯然泣下。在盛大的婚禮上,公主沒有一絲喜悅,揮之不去的是無奈的哀傷。後來長平公主于順治三年(1646年)病死,賜葬在廣寧門外。事見《明史·卷121·公主傳》、清·嚴有禧《漱華隨筆》。關於長平公主,後世敷衍出很多故事。金庸小說《碧血劍》中美艷絕倫的阿九、《鹿鼎記》中武功高強的九難,以及梁羽生數部小說中提到呂四娘的師傅獨臂神尼,都是指的長平公主。
明孝宗年間,有皇莊四處,官田不到兩千頃;後來逐漸發展到五處皇莊,佔地一萬二千八百頃。到了明武宗的時候,皇莊增加到了三十六處,佔地五萬三千多頃。
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歷史上漢族中川人是比較富於反抗精神的,所以總是遭到最野蠻的屠戮。四川歷史上有三次大屠殺。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延安據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史書上說張獻忠「黃面長身虎頷,人號黃虎」。他身體魁梧,臉型稍長,臉色微黃,下巴有短須,眉目端正,是聲若巨雷的一個瘦長高個子。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先後兩次包圍開封。在第二次圍城時,巡撫名衡、總兵陳永福竭力抵抗,射瞎了李自成的一隻眼睛。李自成大怒,為了攻下城市,他下令挖開了黃河上的馬家口河,想用水灌城。就在這時,開封巡撫名衡也決定挖開硃家寨口河,打算用水淹李自成的大軍。
也有一些人是被迫加入大順政權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陳名夏。陳名夏是復社名士,他在1643年會試中名列四百名進士之首,又是殿試第三名,即通常所稱的探花。陳名夏時任翰林學士兼兵科給事中,北京城破前十天,陳名夏曾面見崇禎帝,建議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京城陷落之日,陳名夏上吊自殺,但被家人解下救活。牛金星下令征明朝官員入宮后,陳名夏藏到了一間教堂里,沒有應|召。不久,因被人檢舉,陳名夏被大順軍抓獲。恰好負責審理陳名夏的是一位姓王的山西秀才,他遊歷江南時曾受到陳家(陳名夏是南方人)的款待。王秀才力勸陳名夏加入大順政權。陳名夏堅決拒絕了,但逃跑不成后,終於還是答應讓王秀才將自己推薦給牛金星。因為陳名夏的名氣,牛金星自然應允。於是陳名夏又重新回到了翰林院,不過翰林院已經被大順軍改名宏文館。
李自成剛將營帳移至彰儀門外,太監曹化淳主動為他打開了城門。至夜幕降臨時,李自成的軍隊已逐漸佔領了南城。
大順的普通士兵也極為蔑視這些降官,在街上看到他們,便策馬衝撞,見其驚恐奔逃,則大加嘲笑。
望著被毀的祖塋,李自成的嘴角浮現了一個不易覺察的微笑,他在心中得意地說:「崇禎,謝謝你。相信我們很快就會見面了。」
這時距明朝之亡已不過一年半,連皇帝也不得不偷偷和國防部長暗中商量議和,局面的惡劣可想而知。從這件事中,可以見到當時對「議和」是如何的忌諱,輿論壓力是如何沉重。那個時候,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連崇禎皇帝這樣狠辣的皇帝,也不敢對群臣承認有議和之意,為的就是怕背上千古罵名。
這就能充分說明李自成為什麼沒有一進紫禁城就馬上稱帝,而寧願一直保持大順王的頭銜,寧願讓紫禁城中的金鑾寶座空著。李自成一直等到在山海關被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打敗后,眼見好日子不多了,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才匆匆在武英殿稱帝。第二天,李自成就放棄了北京,往他的老家陝西逃竄。準確地說,李自成只在紫禁城的金鑾殿寶座上坐了一天,當了一天名符其實的皇帝。(李自成事迹見《明史·卷309·流賊傳》)
崇禎上台時政治環境相當險惡,天啟皇帝駕崩之際,正是魏忠賢集團活動最猖獗的時期。崇禎由信王府搬入大內,竟不敢食用宮中為他準備的膳食,硬是憑藉自己從家裡偷偷帶來的乾糧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天,宮中的險惡可見一斑。但崇禎登基兩個月後,即不動聲色地剷除了魏忠賢集團;少年老成之風,只有後世康熙剷除鰲拜能與之相提並論。於是普天下的人們歡欣鼓舞,將崇禎的繼位看成是進行深遠改革和復興明朝的機會,譽之為「神明自運,宗社再安」。
今天又到了問天的時候了,於是李自成指著承天門的門匾對丞相牛金星和軍師宋獻策說:「我如果射中天字,必得一統天下。」隨即彎弓搭箭,箭正好射在天字下面。牛金星善於拍馬屁,忙解釋說:「這箭射在天字下,必定會中分天下。」李自成的思想還停留在樸素的初級階段,聽了這話很是高興,進入皇宮,登皇極殿。
南遷的話題被迫再一次提上日程。但朝中除了李明睿,以左都御史李邦華為首的重臣們都認為應該派遣太子南下,而皇帝肩負守衛社稷之責,應該留下來守衛北京。這其實是要求崇禎皇帝做出自我犧牲。崇禎皇帝別無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稱:「國君死社稷,恆理也。」但話一出口,他又忍不住滿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遷者欲使朕抱頭鼠竄耶?」
其他人聽說后,也表示要跟隨李自成這個「真命天子」。於是李自成盡焚輜重,輕騎走河南。這個時候,他身邊只有五十來人。
崇禎皇帝特別推崇宋朝捨身取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1644年二月,崇禎帝曾正式禮敬文天祥,目的是為了激發眾大臣學習文天祥死國的浩然正氣)。然而,李自成和多爾袞先後腳進北京后,並沒有幾個人為明朝而死。這是后話。
1644年三月十七日,崇禎皇帝照例主持早朝,並將議題轉到軍餉問題上來。正當他與大臣們討論為居庸關守軍增撥給養時,一封密封急件送到,崇禎看了后臉色大變,坐在那裡發獃,許久后才站起來退入後宮。
這時候,十六歲的崇禎剛剛當上皇帝,不僅要面臨關外滿清的強大威脅,還要面對遍地的「流賊」們。這個人人夢寐以求的皇位對這個朱姓少年而言,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就在這時,崇禎皇帝正走向後宮長壽殿,他看到被李自成軍隊佔領的郊區烽火燭天。他恍然已經知道,在大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給他的時間已不多了。
顯然,這並不完全符合崇禎皇帝的心思,因為他的意圖其實是想要代替太子南下,所以雙方都招致了皇帝的憤怒。崇禎一面說:「光時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責李明睿結黨欺君:「諸臣平日所言若何?今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而謀乃若此!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崇禎惱羞成怒下,差點將李明睿處死。光時亨認為如此將使百姓寒心,勸止了皇帝。
李自成稱帝五十天後,消息才送到崇禎皇帝手中,此時離崇禎上弔只有一個月時間。原來的送信人在途中病倒,於是雇了一名明軍士兵代其送信。當這名士兵將情報送到后,兵部得知李自成竟然擅稱尊號,大驚失色,於是殺了送信士兵以防泄露,然後儘可能久地將此情報扣住(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第七十九卷)。而崇禎的敵人李自成則有一套傑出的情報系統,他利用山西的商人、店主、算命先生、衙吏等在京城內做密探,通過信使騎馬回來向他報告。京城中布商行夥計、飯店老闆等很多人都是陝西、山西人,李自成充滿地利用了「老鄉關係」(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
松錦大戰以來,崇禎皇帝真是坐卧不安,寢食俱廢。松錦之戰失敗后,他的心也涼了半截,他的希望,他的寄託,全隨著這次大戰的失敗化為了泡沫,消失了,飛散了,他不明白,為什麼祖宗創下的基業,到了他手裡,就會這麼風雨飄搖,動蕩不安,莫非,這就是命嗎?
史書談到甲申年這段歷史時寫道:「百官皆好降。」為什麼好降呢?
崇禎一怔。他從來也沒有將這位性子耿直的皇後放在眼中,事實上除了他的女兒長平公主,他沒有真正在意過任何女人。當年周皇后的父親嘉定伯周奎為了幫女兒對付崇禎寵愛的田貴妃,特地從江南找來了絕色美女陳圓圓。崇禎第一眼看到陳圓圓的時候,也驚詫她驚人的美貌,可是當時崇禎正被軍國大事攪得頭昏腦脹,根本沒有心思。陳圓圓只得返回了周府,被到周府作客的吳三桂看中,才有了後來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1644年七月劉澤清致吳三桂信中也寫道:「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
李自成的軍隊也有一萬多人被大水沖走。由於開封破壞得太厲害,李自成甚至不願意進城。
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十四年(1641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清兵破松山,俘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后,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如今周皇后臨死前那番話的語氣、那蔑視的一眼卻深深震憾了崇禎,他心中一時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是驚?是悔?但情形已經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來到了壽寧宮找長平公主。
他說,在他抵達鄖陽前的十幾天,左良玉率領的官軍路過此地,二三萬官兵一湧入城,城中沒有一家沒有兵的,「淫污之狀不可言」。住了幾天大軍開拔,又將城裡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後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紳和百姓見到他,無不痛哭流涕,不恨賊而恨兵。
杜勛剛一離開,崇禎皇帝就當著魏藻德的面猛擊龍椅,並將這位老臣一把推倒。魏藻德慌忙退出,談判之事遂再未提起。
三月初,崇禎帝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入關勤王。明朝遼東的軍隊都奉命撤入關內勤王,在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帶領下,明軍於三月十三日全部進關,駐紮于昌黎、灤州、樂亭、開平一帶。可是吳三桂等人還沒來得及趕到京畿,李自成就兵不血刃地進了北京城。
十年前,熊文燦任福建巡撫,由於他出面說服海盜首領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投降併為明朝所用,熊文燦名聲大振。他相信招撫有助於早日平息叛亂。張獻忠和羅汝才在農民軍中名氣很大,他認為兩賊既降,余賊奪氣,於是上表請崇禎赦免張獻忠和羅汝才,崇禎竟然批准。不久后,張獻忠復叛,崇禎惱羞成怒,處死了熊文燦。
這其實是飲鳩止渴的一步棋,吳三桂入關,就意味著撤去了滿洲人面前最後一道屏障。面對這個難以決斷的問題,大明朝的官僚系統最後一次典型地表現了它的低效性。先是,滿朝的文武大員面面相覷,怕承擔責任,都不敢發言。內閣首輔、大學士陳寅,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同時又認為調兵勢在必行。這位老丞相慷慨激昂了半天,卻等於什麼也沒說,可是滿朝文武卻大受啟發,紛紛按這個調子發言,結果調兵之事一議再議,拖延了一月有餘仍然沒個結果。李自成卻不必等待廷議的結果。這一個月之中,他的大軍已逼近畿輔。北京的陷落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了,只有到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才下了最後的決心。
後來有人認為,光時亨之所以反對南遷,是因為他暗中與李自成有接觸並打算投奔義軍。光時亨最終確實投降了李自成。義軍奪取北京后,光時亨仍留任兵科給事中,並曾獲准密見李自成。與此矛盾的是,光時亨仍然相信南明政權會獲得成功。他曾在信中對留在安徽桐城的兒子說:「我以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勉力讀書,以無負南朝科第。」(計六奇《明季北略》)
李自成與張獻忠雖然都是農民起義軍,卻一直不是同志。崇禎十四年,張獻忠被左良玉追得無路可走,也不得不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記恨前事,想要乘機殺了他。號稱曹操的羅汝才跟張獻忠交好,對李自成說:「留著張獻忠,可以使他擾漢南,分官軍兵力。」羅汝才見李自成不答,就偷偷給了張獻忠五百騎,縱他逃走。事見《明史·卷309·流賊傳》。read.99csw.com
此時楊嗣昌正督師夷陵(今湖北宜昌),聽說李自成走投無路,立即傳檄李自成,讓他投降。李自成正憋著一肚子氣,立即對楊嗣昌派來的使者破口大罵。於是楊嗣昌派兵圍捕李自成於西魚腹山中一帶。李自成無路可走,打算自殺,幸好養子李雙喜勸住了他。他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溜走,投降了明軍。
崇禎皇帝每次都親筆寫手詔給陳新甲,還不斷鄭重告誡:這是天大的機密,一定要縝密,千萬不可泄漏而讓群臣知道了。崇禎十五年八月,崇禎皇帝派親信又送了一道親筆詔書給陳新甲,催他儘快設法和滿清議和。不巧的是,陳新甲剛好外出,不在家裡,信使便將崇禎皇帝的密詔留在陳新甲書房中的案几上。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密詔是普通的「塘報」(各省派員在京所抄錄的一般性上諭與奏章,稱為「塘報」),按慣例將密詔拿出去交給各省駐京的衙門傳抄。這樣一來,崇禎皇帝與陳新甲暗中主持和議的事就公開了出來,群臣拿到了證據,登時嘩然,立刻上奏章反對。
接下來,李自成殺了他認為對自己有威脅的藺養成、袁時中等人,並派人送信給在武昌的張獻忠說:「我已經殺了曹操(指羅汝才),下一個就輪到你了。」張獻忠聽了大為恐慌,竟然放棄武昌,南下入長沙。到這個時候,當年的十三家、七十二營,或投降明朝,或被殺,只剩下李自成和張獻忠。
既然臣子們都被皇帝認為是無能之輩,自然危急關頭也就沒有人出死力了,這也是敲鐘無人肯來的原因。崇禎皇帝每次下詔罪己,聞者沒有一個感動;危急之際飛檄勤王,征者沒有一個趕來。這實在是他的悲哀,也是最值得他反思的地方。在常人眼光看來,崇禎下罪己詔責備自己,不過是做做樣子,可是皇帝自己怎麼會有責任呢?崇禎更是一個習慣推卸責任的人;他召各地赴京勤王,有袁崇煥這樣回京勤王被殺的前車之鑒,誰還敢拿自己的生命來冒?甚至包括在崇禎與李自成長期的較量中,明朝一度佔了優勢,但崇禎自毀大將,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今天國破家亡的局面,崇禎自己是有責任的。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侵入湖廣,勢力極大。同時,李自成在北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1641年秋,一些獨立的農民軍都歸順到李自成麾下,李自成開始席捲河南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一直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
紀昀(即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錄了明末名妓李無塵的故事,說她秀外慧忠,「有詩集,語頗秀拔」。但這樣一位女子,卻在開封城破時被淹死。
李自成弄清了李岩的情況,知道李岩是富戶人家出身的讀書人,農民軍正需要找個謀士,於是就將李岩留在營里。
崇禎帝頗為其言所動,簡短答道:知道了。遂令三人退下,自己返回後宮。
崇禎皇帝在這個時候開始考慮和滿清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張獻忠軍。兵部尚書陳新甲早就明白,以朝庭現在的實力,無力兩線作戰,於是暗中崇禎皇帝籌劃對滿清講和。崇禎和陳新甲不斷商議,雖然秘密,但朝中其他大臣還是聽到了風聲,便紛紛上奏,反對和議。崇禎皇帝矢口不認,說根本沒有議和的事,你們反對什麼。
為了表示誠意,張獻忠又主動為明朝招降了羅汝才。羅汝才綽號曹操,也是農民軍的傑出人物,後為李自成所嫉,被暗殺。

二、李自成進北京

但李明睿並不驚慌,他深知皇帝不過是顧忌道義責任,於是講了一通天命的大道理。他還為提到歷史上南宋遷都杭州后,又統治了一百五十年,類似的南遷完全適合明朝目前的形勢。崇禎猶豫起來,似乎有些心動了。
李清在《三垣筆記·下·弘光》中說:左良玉的兵一半要算群盜,甚是淫污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將人夾住,小火燒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他們搶掠來婦女,公然在大街上姦汙。將她們拉到船上搶走時,有人望著岸上的父親或丈夫哭泣,立刻被這些兵砍下腦袋來。
劉宗敏卜了一卦,卻是吉卦。他有些失望,又卜了一卦,還是吉卦。劉宗敏還不死心,卜了第三卦,還是吉卦。古人迷信,信天命,劉宗敏這才死心踏地相信李自成有天子之命,於是回來對李自成說:「我就是死也要跟著你。」為了表示忠心,還殺了自己的兩個老婆,以便輕裝上陣。
其實李自成早在昌平時,就曾派原明將王永吉到北京與崇禎皇帝進行談判,交換條件是分割出中國北部並封他為王。但顯然王永吉並沒有見到崇禎皇帝。
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被總兵左良玉和陳洪範兩路夾擊,一敗塗地。張獻忠自己額上也中了一箭,血流滿面,無法繼續作戰,只好逃走。
最近京城裡一直有種神秘的傳聞:據說夜晚走過紫禁城正門的行人,能夠聽到那些戰死疆場的將士們的鬼魂的喧鬧和幽靈凄厲的哀嚎。除非不得已,已經沒有人再願意靠近紫禁城一步。
總的來說,中國的農民相當勤勞,但膽小怕事,忍耐力極強,如果不是到了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地步,他們是斷然不會鋌而走險的。
最可笑的是,魏忠賢的親信陝北巡撫喬應甲和延綏巡撫硃童蒙得報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竟然充耳不聞,假裝不知道,自然也沒有上奏朝庭。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
這時候,李自成的農民軍已經是雄兵百萬了,開始向明王朝發動了總攻擊。
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三日以上,城破以後即要屠城,殺人數萬,聚屍為燎,叫作打亮。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才稍好一點。崇禎皇帝面對這位大肆破壞、殺人如麻的「闖王」,能有什麼辦法?!
這個時候,明朝廷在京的官員們「衣冠介胄,叛降如雲」,兩三千名官員自盡的只有二十人。其他官員爭先恐後地前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報名請求錄用,如少詹事項煜「大言于眾曰:大丈夫名節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徵可也」。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他趕往報名時吏政府大門已關閉,一時情急,敲門大呼:「我是兵科時敏聲!」才得以放入。
以我們後來者的眼光來看,李自成和崇禎這一對死敵其實有很多相象的地方,崇禎失敗的命運在不久后很快就落到了李自成頭上。
崇禎初年的元旦,李自成與幾個窮哥們在山中飲酒。兄弟們推李自成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李自成說:「當問天。」於是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曰:「若可作皇帝,雪與矢齊;不然,則否!」結果,漫天大雪飄然而下,雪沒過箭羽。李自成大喜,遂起。
高迎祥死後,農民軍把「闖王」這個稱號推讓給屢建戰功、聲望很高的李自成。從此,李自成作了「闖王」。
李自成也注意選拔自己的人才,他同時在順天和大同府舉行秀才考試,又在京師舉行舉人考試,題目是「天下歸仁焉」。七十人參加了這次鄉試,五十人中為舉人。後來任命的五十八名州縣官中有許多即是此次中舉的。順便提一句,這五十八名地方官有許多實際上從未離開過北京,而在離京赴任者中又有相當一部分人設法逃跑了。(彭孫貽《平寇志》第十卷)
李岩還派出一批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樣,混進明軍佔領的城裡,逢人就宣傳:「李闖王帶的隊伍是講紀律的,不殺人也不搶東西。李闖王殺掉欺壓窮人的貴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們的心頭之恨。」人們對明軍的殺人搶劫,早就恨透了;現在聽說李自成的隊伍紀律嚴明,自然向著李自成了,許多城池都有百姓做內應,不攻自破。
有趣的是,當時作為旁觀者的歐洲人認為,明朝大臣們易於變節是由於其中缺少貴族。帕拉福克斯在論述高級官員背叛明朝投降李自成時寫道:「我們可以看到,封國被縮小到無法產生貴族的程度,也就是說,那裡沒有能繼承其祖先的崇高品格,並從其爵位中獲得與生俱來的忠誠的人。有些東西無論人們怎樣學習,都永遠無法學到。如果需要的話,他們必須從其祖先的地位和美德中繼承這些東西,因為除此之外,所有後天學到的責任感,最終很難成為人們的本能,並總是極無保證的。」(德·帕拉福克斯《韃靼人中原征服史》)
崇禎又來到正陽門,只見那裡掛著三隻白色燈籠,是為李自成軍發出的投降信號。崇禎知道無論如何已經逃不出去了,這才在大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回到皇宮換了衣服,來到煤山(現在的景山)的壽皇亭,嘆息道:「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然後才無可奈何地自縊於於一棵樹下,年僅三十五歲。
詩人李雯在北京時聽說了這些事變,憂鬱地寫道:李自成已佔據了曾出現過很多強盛王朝的戰略要地。「百二秦川」已落入賊手,從而李自成控制了京城與秦故地之間除黃河以外最後的天然屏障(李雯《聞西安復失是日諸進士方有館試之期》)。李雯是復社成員,多爾袞進北京后,投降滿清,多爾袞那封致閣部史可法的著名書信就是出於他的手筆。
李自成進北京五天後,召集所有明朝的在職官員參加早朝,據說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去留——或在大順政權里任職,或返回家鄉——但許多大臣們仍然擔心,一旦他們拒絕接受大順的官職就引來殺甚至。來到東華門外等候的人總共約三千名,大順的官兵極不恭敬地將他們驅趕到承天門前的空地。等了好幾個時辰后,已經是黃昏十分,李自成才走出大內。這次奇怪的錄用終於開始了。
據說,當太子朱慈烺和他的兩個弟弟(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煥)離開大內時,緬甸和暹羅進貢的大象,在玄武門內的園中突然哀鳴起來。根據民間傳說,大象能識別出要想暗害君主的人,並能用鼻子阻止他們進宮。
最奇怪的是,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錦江築起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然後將他所搶來的數億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稱為水藏。
張獻忠死後十二年(1659年),四川溫江縣清查戶口,全縣只有32戶,男丁31名,女丁23名,「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這都是張獻忠大肆屠戮的結果(事見民國《溫江縣誌》)。相傳張獻忠屠盡四川,並非有意污衊農民軍領袖,真是確鑿不虛。連魯迅先生也曾批判過張獻忠是「專在『為殺人而殺人』」。當時的民諺說:「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瘟使者在後頭」。近百年來有許多史學家都驚奇地發現,沒有哪個四川人是土生土長的,幾乎都是從外省遷來的。根據當地語系及相關縣誌,四川民間所稱的上五縣:新津、大邑、崇慶、郫縣、都江堰的土著多是由「湖廣填四川」而來。因為張獻忠剿四川把人殺光了,才有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
宋獻策是個矮個子,長不滿三尺,自稱精通河洛數。他見了李自成,神秘兮兮地說:「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隱寓李字,意思是說姓李的將來要得天下。李自成自然大喜,立即封宋獻策為軍師。
北京聚集著明朝廷大批中央機構的官員,從三月下旬開始,未被大順政權選用的官員都被拘禁,發往各營追贓助餉,「言卿相所有,非盜上則剝下,皆贓也」。皇親周奎也未能幸免於難。周奎家抄出現銀五十二萬,珍幣也值數十萬,王之心家抄出現銀十五萬,金寶器玩,亦值數十萬。幾乎所有的降臣都傾家蕩產,許多人因為被拷打而喪命。
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時,丞相牛金星說:「你已經老了,鬍鬚都白了。」劉廷忙分辯道:「太師如果用我,我的胡旭自然會變黑,我還沒老。」這馬屁拍得相當肉麻,於是勉強被錄用。
周皇后並不驚慌,她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相當冷靜地說:「我跟隨陛下已經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從未聽過我一句忠言,所以才會有今天。」說完後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禎一眼,從容地上弔而死。
畢竟是親生骨肉,崇禎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著牙砍了下去。刀砍斷了長平公主的左臂,但沒有砍中要害,頓時血流如注,公主當場暈絕地上。崇禎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亂攤子不是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一個人帶來的,崇禎接過手時確實是已經是內憂外患,危機重重。自從他登基以來,所面臨的危難已經超過了明朝任何一位皇帝。崇禎並不是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最糟糕、最沒有才幹的皇帝,事實上明朝的皇帝荒誕的、荒唐的不在少數,跟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以及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等人比起來,崇禎無疑要強得多。他有勵精圖治的決心,有重新振興明朝的強烈願望,但內憂外患的巨大困擾不由得不令他更加性急,因此,他的很多決定都是在焦燥不安的狀態下匆忙決定的。

三、流民和叛亂

但奏摺並未真正引起崇禎皇帝的重視。
正式稱王后,李自成揮師向北京進軍,沿途宣傳「三年免征,一民不殺」、「平買平賣」。各地人民熱烈地歡迎農民軍,大順軍橫掃山西河北。1644年三月十八日,大順軍前鋒已破京師外城。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氈笠縹衣,騎一匹高頭大馬,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城內百姓熱烈地歡迎農民軍,許多街門前書寫著「大順永昌皇帝萬歲」的字樣。崇禎皇帝倘若看見這一幕,恐怕死也不會瞑目吧。
於是在李岩入夥之後,便有了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等的參加,這幾位後來都成為李自成的左右手。從此設官分治,守土不流,氣象便迥然不同。
李岩感激涕零下自然鼎力輔助李自成,寫信招自己的朋友盧氏縣舉人牛金星來投李自成。
牛金星是李岩的同窗,寶雞人。他酷愛飲酒,曾因酒醉后痛打地方小吏而被判監禁。牛金星接到李岩的信后,立即帶著家小趕來,不但將自己的女兒送給李自成作妾,還向李自成推薦了算卦先生宋獻策。
對崇禎皇帝說,他還有最後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那就是放棄危在旦夕的北京,南下到陪都南京。遷都的建議是由翰林學士李明睿首次提出的。1644年二月十日,崇禎皇帝召李明睿及總憲李邦華、原九江軍府總督呂大器議事。當崇禎問到今後的策略時,李明睿的回答相當坦率,甚至在提到北方失利時也無所顧忌。他說,農民軍已經逼臨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崇禎帝聽了大驚失色,對李明睿說:「此事重,未可易言。」(計六奇《明季北略》)
就在此時,李自成大軍的前鋒正策馬深入北京西郊,午後即開始攻打西直門。城外守軍立刻向大順軍投降,城內守軍則向空地或義軍上空開炮。

一、崇禎上弔

但李自成本人卻流露出這些降臣的鄙視和厭惡,他看到東華門外願意投順的明朝官員數目龐大,便對手下說:「此輩無義如此,天下安得不亂?」(錢邦芑《甲申紀變錄》)
崇禎皇帝這九*九*藏*書才知道他自己已經是眾叛親離,不由得長嘆一聲,重新回到皇宮。而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喊殺聲不斷。
崇禎十二年夏,已經投降熊文燦的張獻忠重新反穀城。李自成聽說后大喜,重新出山,集結部眾。很快為陝西總督鄭崇儉所敗,李自成自認晦氣,因為沒有地方可去,只好去投奔張獻忠。但張獻忠此人性情難以捉摸,凡事隨心所欲,他也看出了他的這些農民軍同行們,要數李自成最有出息,將來必是勁敵,於是假裝收留了李自成,想藉機除掉他。但事不機密,被李自成事先發覺,李自成逃走。
舊曆1644年三月十九日的晚上,一向威嚴肅穆的紫禁城中一派凄涼景象。月色輝映下的這一處建築,格外死寂、凄清。
杞縣舉人李信是明朝前尚書李精白的兒子。天啟年間,魏忠賢一手遮天。李精白靠拍魏忠賢馬屁當上了尚書,曾經為魏忠賢建立生祠,還在生祠焚香祝詞說:「堯天巍巍盪,帝德難名。」意思是稱讚魏忠賢像堯一樣具有天那般大的闊大高貴的胸懷,那種皇帝般的偉大道德簡直難以形容。李精白還特意把「巍」字的「山」旁移到下面,人們問他為什麼,他答:「害怕『山』壓在魏公的頭上啊。」
左良玉的部隊在明朝官軍中並不是最壞的。他們燒殺搶掠,但是還能打仗,比那些見到百姓如狼似虎,見到清兵和土匪便逃跑的強多了。官軍搶劫百姓,也是出於迫不得已。官府的稅費一征再征,仍然嚴重拖欠軍餉。士兵們被迫賣命打仗,卻又缺糧斷餉,搶劫起來自然理直氣壯。明朝的官軍數以百萬計,便是橫行天下的百萬豺狼餓虎。百姓們恨官兵,明朝逐漸失去了民心。
憑心而論,崇禎是一個比明朝任何皇帝都要對國事認真負責的統治者,自登基以來,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天好覺,但勤治天下的責任心並不能彌補他的缺乏經驗、多疑和剛愎自用——這些性格特點與1644年到來有直接的聯繫。無論如何,崇禎從來沒有被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他的死亡留下的只是一個悲劇事實。
魏藻德後來親自陪同李自成由長安門入城。後來在李自成發動的「追贓助餉」中被拷打,魏藻德交出一萬三千兩黃金贖身,但劉宗敏依舊不滿足,魏藻德被拷打至死。
兵部尚書張縉彥幾次巡視,都被曹化淳阻住。張縉彥心中難免起疑,於是轉道皇宮,想當面向崇禎皇帝奏明,但被太監攔住,不給通報。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皇帝開始大規模裁減驛站(相當現在的郵電局兼地方招待所)。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不幸被列入裁員的名單內,失業下崗。此時正值風起雲湧,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二十四歲的李自成也心癢難耐,於是殺死驛站的上司,出了被裁員的惡氣。李自成就這樣造了反,投到了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軍中,當了一名八隊闖將。
就是這位張獻忠,竟然對西方科學技術有興趣,聘請了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為天學國師,詢問西方各國政事、天文、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二人曾為獻忠製作天球儀、地球儀和日晷等。這兩位傳教士在《聖教入川記》忠真實地記錄了張獻忠的大殺月小殺,認為他是政策殺人,並非一味顢頇快意殺人,蓋以殺人求政權之鞏固耳。
朝庭發不出軍餉,剿賊剿寇的官兵該怎麼辦呢?明朝的鄖陽巡按高斗樞在《守鄖紀略》中記載了明末的情景和官軍的表現。他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六月,他奉命駐守鄖陽。七月初,他從長沙動身,水路到達荊州,路經襄陽,八月初六進入鄖陽。一路數百里的農田裡都長滿了蓬蒿,村落破敗,沒有人煙。惟有靠近城市的一些田地,還有城裡人耕種糊口。
這時朝廷面臨的形勢非常暗淡。有一段記錄說:
但明朝對農民軍戰績要遠遠好於對清軍的戰績,明軍的將帥如洪承疇、陳奇瑜、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都有對農民軍的輝煌勝利。
流民還沒有演變成起義軍時,兵部郎中李繼貞向崇禎建議說:「這些流民飢餓不堪,將來恐怕都要淪為盜匪,請以帑金十萬來救濟他們。」當時崇禎沒有聽,反而派人圍剿。
崇禎本不該是亡國之君,可惜,他時運不好,這是他的難處。他也不是個能幹的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外,就沒有能幹的皇帝——人才不分賢否,議論不分是非,政事不明得失,軍機不論成敗,性格多疑、苛刻寡恩,剛愎自用,卻又性子急躁。當流寇滿山、四方鼎沸的時候,他所委任的人非庸即佞,剿撫兩端,沒有定策,以致茫無成算;加上御下太嚴,打一場敗仗立即殺將,丟掉一城立即殺吏,正所謂賞罰太明而至於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於不能制。
從上可見,明軍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結果是明朝的棟樑之才損失待盡,陳奇瑜被貶,熊文燦被斬,孫傳庭入獄。這是年輕的崇禎用人的戰略所所導致的結果。
但崇禎不同意動用自己的小金庫,於是談話不歡而散。
崇禎聽到李自成聲是如此浩大,派前尚書傅宗龍為陝西總督,專門對付李自成。傅宗龍到任后,與巡撫汪喬年調兵,竟然發現無兵可調。不久,傅宗龍被圍,突圍時被殺。巡撫汪喬年代傅宗龍為陝西總督,李自成發精銳攻打,汪喬年也被殺。在這一戰後,李自成還劓(割去鼻子)刖(砍去左足或右足)讀書人一百九十人。
崇禎自盡前命人將太子朱慈烺送出宮,朱慈烺到周奎(周皇后的父親,也就是太子的外公)家,卻遭遇了跟他父親一樣的命運,周奎閉門不納。隨行朱慈烺的太監見勢不好,反而將朱慈烺綁了,獻給了李自成。他的兩個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也先後被人獻給了李自成。李自成再次回想起崇禎的屍體,他的心重新充滿了負疚感。出於內疚,他沒有殺崇禎的三個兒子,只下令囚禁三人。
牛金星對李自成說:「若欲終為賊,則無所事我,若有大志,當從我言。」但李自成對他的大話嗤之以鼻,不接受他的建議。因此牛金星離開農民軍回去了家鄉。因為他跟李自成交往過,不久就被明朝官府逮捕並處死刑。但牛金星通過賄賂地方官減輕了判決,並在獲釋后立即重新加入了李自成的隊伍。李自成對這位岳父的歸來十分高興,於是委任他為丞相(事見張怡《搜聞續筆》第一卷)。
在李明睿明確保證要保守機密后,崇禎四下張望,確信無人偷聽后,才開始詢問南遷的具體步驟:他將如何出京?
李自成麾下最驍勇的大將劉宗敏也打算投降,被李自成發覺。此刻李自成眾叛親離,已經是萬念俱灰,他流著眼淚對劉宗敏說:「人們都說我將來是天子之命。你去卜上一卦,倘若不是吉卦,你就帶著我的人頭去投降楊嗣昌吧。」
為了讓農民安心耕種,朱元璋制定了「路引制度」。路引相當於通行證,需要向地方官申請。沒有路引,就不能隨便離開土地,這樣就將農民的行動限制在百里之內。
李自成來到紫禁城的承天門(今天安門)下,立馬仰望,感慨萬千。
李岩又編出兩句歌謠:「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教兒童到處傳唱,影響很大。百姓正為朝廷加重賦稅愁苦不堪,聽了這兩句歌詞,自然歡迎闖軍。
中國二千年來,都是用道德代替法制。二千多年的傳統教育、傳統理念,都是要求老百姓和文臣武將們無條件地向皇帝效忠。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政治中,弒君者都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這大概是歷史上的篡位者很少能長久在位的本質原因。李自成也是漢族,也是大明子民,只不過在發生了大飢荒、又被崇禎裁員下崗的情況下,實在活不下去了,這才揭竿而起。此刻在他的心中,已經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擺在了弒君篡位者的位置上,他自認為對崇禎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精神上的壓力竟然大到令他喘不過氣來。最為可怕的是,他不能向任何人說起;因為他跟崇禎一樣,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不能向他的臣僚們表示出他竟然會為崇禎之死負疚。從起事開始,農民軍一直宣傳的是要推翻崇禎的暴政,他怎麼能同情這個政敵呢?所以李自成下令,只給崇禎皇帝和周皇后一口簡單的薄棺材。
正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討調吳三桂入關事宜。
魏藻德對皇帝的小算盤一清二楚,他可不想自我犧牲;對臣子而言,他可以在明朝當大臣,到了大順朝一樣可以當大臣。於是魏藻德一言不發。崇禎皇帝頓感不快,再次問道:「此議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語,拒絕為此決定分擔責任。崇禎皇帝氣得發抖,轉身先打發了杜勛。
在形勢的逼迫下,農民軍開始聯合起來。崇禎八年(1635年),在李自成的提議下,各路農民軍會師于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李自成首先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但很可惜的是,儘管農民軍首領們已經意識到聯合的重要性,開了這次滎陽會議,但農民軍並沒有真正形成組織和指揮上的統一,一旦遇上洪承疇這樣的用兵高手,很快就被明軍各個擊破。
若是帶著李自成的人頭投降,以後就不愁有高官厚祿,劉宗敏大喜過望,當然同意了。
楊嗣昌頗有遠見,他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建議(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九),具體內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蔘、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朝庭集中兵力掃除「流寇」。但他的建議並沒有被崇禎皇帝所接受。
張獻忠稱帝后,立即與道教所供奉梓潼帝君張亞子聯宗,即說自己是張亞子的後代,藉以抬高身份。
崇禎斷然將眼前的這場滅國災難歸咎於手下的每一個人,就是認為他自己沒有責任。此人至死不悟,可謂是執拗之極了。拿最後一件事來說,成國公朱純臣不肯開門接納皇帝,誠然有懼禍的心理;但從另一方面說,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史載「帝刻忌」。何謂刻忌?猜忌和嫉妒,再加對待手下大臣刻薄無情,盡忠報國的袁崇煥就落了個被凌遲處死的悲慘下場。前車之鑒,後車之覆,明朝的大臣們自然不肯出死力為皇帝所用,平時都是得過且過,自保為上。所以崇禎皇帝到了最後關頭,他最信任的太監曹化淳打開城門投降,最親信的大臣朱純臣閉門不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陝西米脂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連續多年鬧災荒,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中無食。李自成自幼家貧,還曾經出家當過小和尚,俗名黃來僧。曾經有人附會說,李自成這個名字跟「皇來僧」近音,暗示著他日後能當皇帝。後來李自成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21歲那年,他因為失手打傷了地主,不得不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相當現在的郵遞員)。驛卒的工作似乎比較輕鬆,因為李自成的騎射技術就是在當驛卒的時候苦練而成的。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陝西長期以來是社會矛盾的焦點。這兒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醞釀和爆發農民起義的地區。
1644年五月初,清軍佔領北京。
公元756年,唐玄宗把長安丟給了安祿山叛軍,途中迫於禁軍的要求,殺了貴妃楊玉環,逃到了四川。當時太子留在了山西西部,以安撫那些希望收復長安的將領。太子本想入川追隨其父,但眾將勸阻說,應在寧夏靈武重整旗鼓,收復長安,那才是大孝之舉。經過五次敦請,太子才同意「勉徇眾心,為社稷計!」於是尊其父唐玄宗為「上皇天帝」,定帝號肅宗。唐肅宗在靈武建立了臨時朝廷,並由此出發,最終收復了長安。
崇禎隨即密召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鞏永固進宮,讓他們各帶家丁護送他出城南遷。劉、鞏二人哭著道:「法令素嚴,親臣不得藏甲,臣等何敢私蓄家丁?即率家人數百,何足以當賊鋒?」
楊嗣昌死後,崇禎皇帝倒也沒有追究,將他的屍體送回家鄉武陵安葬。後來張獻忠攻陷武陵,懷恨楊嗣昌,下令焚毀楊家祖墳,並挖出了楊嗣昌的屍體,斷其屍見血。事見《明史·卷252·楊嗣昌傳》
崇禎十一年(1638年),農民軍受到幾近致命的打擊。李自成在潼關被洪承疇和孫傳庭三道埋伏線包圍,李自成打敗,只和劉宗敏、田見秀等十七騎突出重圍,躲入陝西東南的商洛山區。
這一剎那,李自成似乎真的感到了悲傷。鬥了十幾年了,這個比他本人還要年輕的大對頭終於死了,但這並不是他所盼望的結局。現在九五之尊皇帝的寶座就在他的眼前空著,這是天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權力的象徵。但李自成並不輕鬆,也不興奮,只覺得失落,他甚至對崇禎的死有一種罪惡之感。
而這時街上的百姓正毫無顧忌地唱著:
距崇禎皇帝上弔四十九天前,崇禎皇帝的死敵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李自成自己也改名為李自「晟」(光明和興盛的意思),並且以明朝分封在西安的秦王府為新順王府,發動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長安城,將城牆加高加厚,壕塹加深加寬,比原來更加壯麗。按照軍冊所載,這時候的大順王李自成已擁有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的確有實力可以立國稱王,與大明和大清分庭抗禮、鼎足而立了。
崇禎九年(1636年)夏,農民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到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被俘而死。高迎祥死後,農民軍逐漸形成為兩支勁旅,一支由張獻忠領導,活動在湖北、安徽、河南一帶;另一支由李自成領導,活動在甘肅、寧夏、陝西一帶。
窮人們更是興高采烈,因為李自成的密探一直在京城中散布消息說,李自成到來后,城裡的窮苦百姓每人可得到五兩銀子。
1637年,李自成被熊文燦追得無處藏身,被迫躲進了商洛山中。張獻忠也在形勢的逼迫下投降了熊文燦。但一年後張獻忠復叛,不到三個月,就在湖廣的最西北部大敗明軍。這個災難註定了熊文燦的命運。他被削官、逮捕,朝中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他很快被處死。在戰場上接替熊文燦的是楊嗣昌(楊鶴的兒子),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和大學士。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楊嗣昌知道該到他自己負責任的時候了,為了避免少受點苦,還不等崇禎皇帝下旨責罰,他自己就拔劍自殺了。
在這期間,李自成清洗了一些難以駕馭的部屬。第一個被清洗的對象就是號稱「曹操」的羅汝才,羅汝才當時被李自成封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李自成本人生活簡樸,粗茶淡飯,食無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與戰士同甘苦。而羅汝才有幾十個妻妾,都打扮得花枝招展,跟隨在軍中。羅汝才好享受,還在帳下養有一個戲班子,很是令人驚奇。李自成看不慣羅汝才這一套,經常對他嗤之以鼻。但羅汝才手下有幾十萬人馬,羅汝才又用山西舉人吉珪為軍師,是僅次於李自成的第二大實力人物。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戰,兩人配合起來,就彷彿是左右手。但是,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李自成起了獨大之心。於是在某一個清晨,派人殺羅汝才于睡夢中。羅汝才的部下都被李自成吞併。
第二次在宋元之交。公元1279年,元朝滅南宋,兩度陷成都,先後大屠殺。「城中骸骨一百四https://read.99csw•com十萬,城外者不計」(引元代賀清泉《成都錄》),「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復刺之」(引《三卯錄》)。野蠻民族打江山,同樣鄙俚無文化,而作惡又勝過李特父子。元朝八十餘年,成都殘破,終無起色。
在殺人方面,張獻忠還搞出許多新名堂。比如他派遣部下往各府縣四面出擊,遇人就殺,叫做「草殺」。他還在府中養了幾十頭藏獒,每天集結部下朝會之時,便放出藏獒去嗅那些投降自己的前明官吏,被藏獒嗅到者立即被拉出去砍頭。張獻忠樂此不疲,稱這為「天殺」。他自己不讀書,也格外討厭讀書人,認為讀書人奸詐偽善,就宣布開科舉,將數千四川學子騙到青羊宮,全部殺光,屍體堆積如山。唯獨留了個姓張的書生,才華橫溢,張獻忠很是寵愛,封他為狀元,不離左右,時刻垂詢。有一天,張獻忠突然悶悶不樂起來,對左右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很愛這狀元,一刻也捨不得他,不如殺死了他,免得總是想著。」於是下令將張狀元斬首。(張獻忠事迹見《明史·卷309·流賊傳》)
入北京城前,李自成連發三箭,同農民軍約法說:「軍人入城,有敢傷一人者,斬以為令。」進城的當天,他又張榜宣布:大軍進城,秋毫無犯,敢有搶掠人民財物的,立即處死!百姓高興地奔走相告,店鋪很快開張營業,城內外迅速恢復正常生活。李自成兩次接見城鄉老年人,詢問民間疾苦和農民軍有沒有擾亂百姓的現象。受接見的老人,出宮後向人們述說,李自成簡樸可親。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三邊總督孫傳庭率軍南下河南截擊李自成,並催促左良玉部從江西北上,穿過湖南攻擊李自成的側翼。但左良玉按兵不動,孫傳庭最後只得孤軍作戰。孫傳庭開始雖然連連獲勝,但他的補給線太長,在飢荒嚴重的河南境內又幾乎徵集不到任何糧草。十一月,孫傳庭的疲備之軍開始了謹慎的退卻,可這很快就變成了大潰退。十一月,李自成的軍隊控制了戰略要地潼關,從而打開了通往西安的道路。五天後,李自成不戰而進了陝西首府西安並沿用唐代舊稱,改名為「長安」。
崇禎皇帝朱由檢剛剛聽說他委派守城的親信太監曹化淳已經打開彰義門,迎接李自成進城,自知大勢已去,慌忙命人將皇太子朱慈烺、三兒子朱慈炯(即後來傳說的朱三太子)、四兒子朱慈炤連夜送出宮外。崇禎隨即來到後宮,令他驚訝的是,周皇后並沒有就寢,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齊齊,彷彿正在等候他的到來。最讓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開口的地方都已經用線密密縫住,她就好像被裝在一個華麗的衣袋中。
一個胸襟如此狹隘的人,照理來說,不會是一個好皇帝。果然,翹首以盼的人們很快失望了。崇禎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他自認為聰明,還有著許多封建帝王的最大通病——猜忌成性,尤其他從哥哥手中接過的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的大明江山,他的缺點給王朝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南遷不成,崇禎皇帝開始布置保衛北京。各城門還設置了路障並安放了西洋葡萄牙大炮,以加強防守;又把宦官武裝起來,令其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道口。皇帝甚至還慷慨地挖出深藏地下的內帑儲備,以供太監杜之秩招募一支軍隊,協助總兵唐通守衛居庸關。
崇禎皇帝再也無法抵賴,惱怒之下,下詔要陳新甲解釋,責問他為甚麼主張議和。陳新甲當然要為自己上述聲辯,還引用了不少崇禎皇帝手詔中的句子,證明這是出於崇禎皇帝的聖意。崇禎皇帝更失面子,惱羞成怒下下旨將陳新甲立即處斬決,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親藩,兵部尚書應負全責。
《明季北略》有一段對話,岩初見自成,自成禮之。岩曰:「久欽帳下宏猷,岩恨謁見之晚。」自成曰:「草莽無知,自慚菲德,乃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岩曰:「將軍恩德在人,莫不欣然鼓舞。是以謹率眾數千,願效前驅。」自成曰:「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遂相得甚歡。李自成還與李信約為兄弟。李信很受感動,為了示意與過去絕裂,特意改名為李岩。
據說張獻忠還「喜嗜人肉,每立其人于面前,割而炙之,一舉數臠。又破黃州時,拆其城,役及女子,指甲盡落,血橫流,拆罷仍壓之」。(李清《三垣筆記》)
明末清初詩人李雯有《道出盱眙見賊所燒殘處》一詩記錄說:
在形勢一發不可收拾之前,崇禎曾經試圖選擇與滿清求和,以便來集中精力對付國內的李自成。
李岩將農民軍所掠奪的財物分發給饑民。百姓受惠后,也不分辨到底是李岩還是李自成,只稱:「李公子活我。」
李自成是在1630年(崇禎三年)參加所謂「流寇」的反明武力。經過十四年的時間,當他再回到故鄉米脂時,已是與大明王朝分庭抗禮的大順國王。古人曾說過: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李自成也未能免俗,稱王后立即回到米脂祭墓,但他還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條件很有誘惑力。但崇禎帝擔心現在的讓步會永遠成為他曾「偏安」的證明,他是個不敢負責的人。他希望能有一個大臣挺身而出,支持議和的綏靖策略,這樣即使將來他被指責,他也可以順理成章地找到一隻替罪羊。
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線是取道山東,先以到文王與孔子廟朝聖的名義出京。一旦到了曲阜,御駕便可快馬加鞭南下,很快就可以到達南京。李明睿還斗膽警告說,如果皇上仍然堅持在京城廝守尊位,則明朝必亡。
當入關勤王的將領們得知大順軍已經佔領北京,明朝廷覆亡時,就同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歸附大順政權。黎玉田被大順政權委任為四川節度使,奉李自成之命與明朝投降的總兵馬科領軍西行,以收取四川。至此,秦嶺、淮河以北的明朝軍隊已全部收編,地方除遼東外均為大順政權接管。
王二率先起義后,各地饑民紛紛響應。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府谷王嘉胤率領饑民起義;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也揭竿而起,打出了反明的旗幟。
崇禎嘆息,揮手讓兩人退去。在令兩位外戚離開之前,崇禎皇帝說:「朕志決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三人相對而泣(李清《三垣筆記》第十八卷)。
三月十八日一早,崇禎主持了最後一次正式朝會。他步入大殿,登上寶座后,環顧群臣,不禁潸然淚下,「諸臣亦相向泣,束手無計。」皇上所能做的只是擬定一份詔書,宣布:「文臣個個可殺」。既而又有大臣以可能有損官民士氣為由,勸皇上收回了此詔。
明朝從朱元璋到朱棣到朱由檢,開創了屠殺大臣最多、最慘、最無理的先例,因而明朝大臣也開創了所有朝代中最大規模集體投降的先例。
李自成還詢問太子朱慈烺,朱家何以喪失天下。朱慈烺答道:「以用賊臣周延儒故爾。」李自成很高興地說:「原來你也明白。」李自成還明白地說他不會殺太子,因為明朝滅亡並非太子之過,而是他父親的那幫大臣的過錯,「文武百官最無情義」。李自成對崇禎皇帝之死感到負疚,而明朝的官員們就成了替罪羊。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一月,李自成攻佔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這位福王是萬曆神宗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所生,當年極得神宗皇帝寵愛,險些被立為太子。李自成的部下用福王朱常洵的血扳上鹿肉醬吃,取名為「福祿酒」。洛陽城破的時候,福王世子朱由崧沒穿衣服,裸體逃出洛陽。這位朱由崧就是1644年在南京即位的南明弘光皇帝,我們在後面還要提到他。
1639年,當李自成再一次從山中走出來的時候,發現熊文燦已經成了冤死之鬼,這不由令他欣喜若狂。於是李自成再次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吸收了李岩、宋獻策、牛金星等知識分子,洗去了農民軍固有的匪氣,一股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氣勢,目標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龍寶座。
第三次就是「張獻忠剿四川,雞犬不留」,這次最為殘酷,遠勝過前兩次,空前絕後。2002年成都附近某縣基建,挖掘出近萬具白骨,據考證也是張獻忠所為。
他來到崇文門,想出去卻是不能。於是改走齊化門,打算奪門而出。守門的太監見這些人形跡可疑,疑為姦細,發炮射擊。王承恩連忙喊道:「這是皇上!」幸好沒有打中。
這樣無數農民無地可種,從而流離失所。又因為明朝路引制度,這些流亡到外地的農民被官府追捕,自然而然成了所謂的「流民」。土地少了,朝庭的賦稅反而增加了。有地可種的農民要負擔更沉重的苛捐雜稅,於是有田的農民也開始大規模地棄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隊伍。到了明朝末年,由於土地兼并、苛捐雜稅以及一系列的天災,明朝已經變成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的「流民帝國」。
恰逢大雨,兩處關鍵的堤壩都被挖開,頓時洪水滔滔,聲如巨雷。大水從開封北門穿城而過,穿東南門而出,無數無辜的人淹沒在洪水之中。這場圍攻結束時,開封城中有幾十萬人死亡,全城只有兩萬人倖存下來。
第一次在西晉東晉之交。事起於公元301年,蜀西氐族豪強李特,糾合流民二萬餘,自稱鎮北大將軍,在綿竹(今德陽市黃許鎮)扯旗造反,陷廣漢,圍成都,入城大屠殺。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稱成都王,后又稱帝。政權無文化,殺人作惡不自知,播亂長達五十年。
三月十八日晚上,李自成的軍師矮子宋獻策占卜星象,說是若明日下雨,則此城必破。次日早晨,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醒來后,見外面下著濛濛細雨,大喜過望,下令部隊準備進城。
正當崇禎平叛的勝利似乎唾手可得時,上天眷顧了李自成,滿清的軍隊又開始入侵了。由於北直隸和山東的城市紛紛陷落,明朝政府被迫選擇了「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從西北抽調人力物力,命洪承疇任薊遼總督,孫傳庭任保定總督。孫傳庭氣憤朝庭不乘勝追擊,故意稱病辭官,反而被崇禎認為不想出力辦事,被逮捕下獄。主張招撫的熊文燦接任,派出偵騎搜捕李自成。偵騎搜了幾個月,毫無信息,不想繼續在崇山峻岭中費心勞力,就報告說李自成在戰鬥中受了重傷,已經死去。不出數月,崇禎在西北的平叛努力便前功盡棄。
李自成還接受李岩的建議,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免賦就是取消明朝的賦稅剝削。
就在崇禎皇帝疲於應付東北滿清的時候,陝西的流民四起。明朝政府口中的所謂流寇,是沒有一定的根據地,流竄到那裡,就裹脅到那裡。中國因為疆域廣大,天災人禍很難影響到全國,局部的動亂也很難牽動全國。只有當社會極度不安、內外交困時,才會釀成如火燎原之勢。崇禎皇帝不幸正當其時。
明朝政府再次逐漸控制了局勢。崇禎七年(1634年)初,崇禎任命曾在陝西北部大勝農民軍的陳奇瑜(1616年進士,1648年去世)總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五省軍務,專辦「流賊」。陳奇瑜不辱使命,不出數月,他在河南西部靠近陝西邊界的車廂峽誘殲了數千名農民軍。但陳奇瑜很快自己斷送了前程。他接受了農民軍中名氣最大的李自成的投降,還派人將李自成和他的部下遣送回陝北。但李自成隨即殺掉護送的明軍,突襲了駐紮在渭水的明軍。不久后,陳奇瑜被逮捕下獄。
出現這樣流寇越剿越多的狀況,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吧?這自然不是皇帝的錯,於是楊鶴于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被逮捕下獄。

六、李自成的運氣

歷史上雖然也將張獻忠這位老萬歲稱為是農民軍起義領袖,但這位也宣稱順應天道的造反者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卻是不容置疑的。張獻忠性情凶戾殘暴,將卒以殺人多少論功,殺人不分明軍平民。「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張獻忠入駐四川后,看見小孩子就蒸了來吃,看見婦女就帶回軍營,讓部眾輪流姦淫;並且將這些婦女的小腳割下來,聚成一大堆,號稱蓮峰;然後架火燒毀這些小腳,名為點朝天燭。
跟張獻忠比起來,李自成雖然也殺人如麻,但後來能採納李岩等人的建議,開始收斂形跡,籠絡人心,在農民軍領袖中確實是出類拔萃的。
順治三年(1646年),滿清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的大西軍。順治四年(1647年)七月,張獻忠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臨走走下令屠城,並將全城放火燒得乾乾淨淨。沈荀蔚《蜀難敘略》記載說:「王府數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燼。盤龍石柱二,孟蜀時物也,裹紗數十層,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同年十一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當時張獻忠正忙著在西充屠城,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一個極好享受殺人的樂趣的人終於被人所殺。
其實,崇禎對魏忠賢的痛恨,更多地是出於私人情感。崇禎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所以他小時候受到過好幾個皇妃的照料,其中一個就是因為沖犯了魏忠賢和客氏「憤郁」而死。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前五天,崇禎念念不忘地既不是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也不是耀兵城下的李自成,而是魏忠賢。他密令將已經死了十七年的魏忠賢的屍骨收來燒了,但此命令還來不及被執行,李自成就進城了(陳濟生《再生紀略》)。
人死了,屍體總還是在的吧?於是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的屍體抬到東華門,想看看這個跟他鬥了十幾年的皇帝到底長得什麼樣子。只見崇禎皇帝披頭散髮,身穿藍袍,光著左腳,右腳上穿著一隻紅色的鞋子。

九、最後的議和

據說早在元宵節的時候,北京城門一直大開,李自成派大量密探攜帶黃金混進了京城。這些密探用重金買通了京師炮隊將領,所以北京的葡萄牙大炮未發揮任何威力,全是空炮(計六奇《明季北略》)。
兩年前(1642年),崇禎皇帝派人將李自成的祖塋掘毀,為的是傳說李家的祖墳埋在「龍脈」上,將來要取代大明江山。李自成自己也很驚訝居然能有這樣的傳說。
張獻忠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將楚王裝進籠中投入江中。隨即強迫武昌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的男子入伍,其他的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從鸚鵡洲到道士洑,浮屍蔽江。張獻忠隨即在武昌稱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權。次年,張獻忠帶兵入川。成都城牆堅固,起初久攻不下。後來張獻忠派人在城外隱秘處挖地洞,打隧道,掏城牆根,埋入火藥。又以竹竿捅穿竹節,竿竿相連,內裝置很長的導火線,悄悄點燃。守城兵丁見張獻忠的軍隊撤退一空,正要歡呼,忽然爆炸掀天,城牆垮了。
其實李自成只是個運氣特別好的人。他從小家貧,一直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還在給崇禎當郵遞員(可惜由於他的職位太低,崇禎當時並不知道他的名字)時候,從來就沒有想到(也不敢想)從來將來有一天也能有機會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但是機會選擇了他。在李自成加入了農民軍后,機會成就了他。對於機會主義者來說,假若沒有度量和眼光的話,就不是每個時候都能準確地把握住機會。
李自成後期確實表現出相當的軍事才能,但無戰略眼光。他善於攻打城池,發明了獨特的「瓴甋」法,但攻下城池后往往大肆屠城,不派人留守,隨攻隨丟。在歷史上,關於李自成的定位好的說法是「農民起義軍領袖」,比如中國的教科書對他的定位;不好的則是「流賊」,基本上歷代正史、野史都認為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是「賊」。《明史》不但將李自成歸在《流賊》一類中九九藏書,甚至乾脆地說,「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史冊所載,未有若斯之酷者也」,認為李自成是歷史上破壞力最大的流賊。
到了朱元璋的後代,關於土地的制度慢慢發生了變化,明朝中期開始出現了太監直接管理、收稅的皇莊(皇室直接管轄的田莊),這樣就出現了大規模地強佔土地。
崇禎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望著最心愛的女兒嘆息說:「你為什麼要生在帝王之家?」終於狠下心,用左手擋住臉,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公主尖叫了一聲,那一聲中充滿了驚恐,她無論如何也不相信她最愛的父親會殺她。她本能地揮出柔弱的手臂去擋鋒利的刀。
不久,大順朝的士兵就開始在大白天搶劫店鋪和居民,使那些從「腐敗殘暴」的崇禎統治下解放出來還不到一個月的人感到恐怖。好日子並不長,1644年四月,原明朝三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敗李自成親率的農民軍,李自成撤回北京。4月29日,經過最後一次瘋狂的搶劫和流血,李自成終於在武英殿的一次匆匆組織的儀式上稱帝,建國大順,次日退出北京。事實上,李自成的屁股只在紫禁城皇帝的寶座上坐了一天,當了一天真正意思上的皇帝。退出北京前,李自成放火燒毀了宮殿和九門城樓。

八、南遷

五、崇禎的難處

因為崇禎在位時沒有來得及給自己修建陵墓,昌平人自己湊錢,將柳棺與崇禎寵幸的田貴妃合葬。清軍入關后,才下令按皇帝的體製為崇禎修建思陵。清人嚴有禧在《漱華隨筆》中記錄說:「愍帝(指崇禎皇帝)當國運既替,流賊蔓延,在位十七年,未嘗營及陵寢。逮李自成猝犯京城,引國君殉社稷之義,慷慨自裁,就葬妃園,壞土僅掩,至為慘憫。遭我世祖章皇帝(指清朝順治皇帝),應天順人撫有寰宇,登極之後,躬幸思陵,念其荒涼,敕令修葺,並勒豐碑。」
於是崇禎轉向魏藻德問道:「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此刻大順軍的炮聲已在西直門外隆隆響起。
1645年八月在清攝政王多爾袞面前的一場爭論也反映了當年情況。都給事中龔鼎孳等人指責內院大學士馮銓是明朝閹黨(此事為清初的南北黨爭,後面的篇章中還會詳細提及)。馮銓反唇相譏,說龔鼎孳曾投順「李賊,竟為北城御史」。多爾袞問此事實否?龔鼎孳說:「實。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龔鼎孳急不擇言,竟然將李自成比為唐太宗李世民,雖受到多爾袞的斥責,但他的話所描繪的景象卻是大順軍入京后絕大多數明朝廷官員的真實寫照。龔鼎孳的事迹在後面幾篇中還會有論述。
處理完兩個身份地位最重要的人,崇禎心中再無顧慮,他趕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個女兒昭仁公主,又砍死了妃嬪數人,這才換了平民衣服,帶著大太監王承恩出中南門,摸黑來到成國公朱純臣的府邸避難。此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已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一旦進城,第一件事就是進紫禁城,所以皇宮已經成了天下最不安全的地方。
聞說淮西地,盱眙古戰場。
寇來千里白,日下數山黃。
行客欣遺灶,居人倚短牆。
中原半如此,何計出風霜。
戶部尚書倪元璐的懺悔最為典型。他在自殺之前,象徵性地面朝北,對他的皇帝說:「臣為社稷重臣,而未能保江山,臣之罪也!」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對明朝的滅亡也表達了同樣的負罪感,他在自縊之前,寫下一副對子:
1627年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死,本來這該是朝廷莊嚴哀悼的時刻,但老百姓們甚至包括絕大多數朝庭官員在聽到這帶來無窮災難的一朝終於已經結束時,都感到萬分欣慰。因為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兄終弟及,十六歲的崇禎就在這樣的形勢下登上了皇位。史書上關於十六歲前的崇禎記錄極少,在他當皇帝前他是個默默無聞的人。
崇禎皇帝拒絕了南遷的建議,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離京。他這一自我犧牲的決定,對後來滿清佔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導致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由此接收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擁有了他們外番所缺乏的東西,並依靠這些漢朝官吏接管天下並最後征服南方。而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沒有逃出京城,後來落入李自成手中,之後就下落不明。於是南明政權中皇室宗親為了繼承權利開始了激烈的派系傾軋(金庸小說《鹿鼎記》提到的唐王桂王之爭就是其中之一),內耗掉了許多抗清義士的精力與力量。
而這時戍邊軍隊也要求崇禎皇帝撥餉。1644年初,戶部侍郎吳履中奏稱,國庫存銀僅剩8萬兩。他說:「若無九邊,京師何以安守?」堅決要求將這筆錢撥給戍邊軍隊。但崇禎皇帝拒絕了,他打算將這筆錢全都用來加強京師守備。
但李自成心中並不輕鬆。
張獻忠佔領成都后,立即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張獻忠親題詩:「一線羊腸游天堂,此處萬世永無憂;神來仙來仙是神,世世流傳與天休」。又一首:「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黃花不如松」。堪稱典型的歪詩。同時,張獻忠追尊文昌為大祖高皇帝,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
正好河南大旱,糧食極貴,一斛谷要萬錢,老百姓沒有錢購買糧食,成千上萬饑民到處流亡,成了李自成極好的兵源。李自成一到河南,饑民聽到李闖王出山的消息,紛紛前來投奔,大概有七、八萬人加入了李自成的隊伍。農民軍獲得迅速發展,李自成精神大振,指揮饑民在河南縱橫馳騁,攻宜陽,殺知縣唐啟泰;攻永寧,殺知縣武大烈;攻偃師,殺知縣徐日泰。這時候的李自成所向無敵,並以殺人為樂,喜歡砍人的腳,活挖出人的心。但就在這個時候,李自成遇到了李信(即李岩)。
崇禎八年(1635年)三月,高迎祥與李自成打下了鳳陽。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太祖死後,那裡成為明朝的中都。中都的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皇陵陵園規模宏偉,園內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氣勢不亞於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園內建築在農民起義軍的腳下被蕩然殆盡。李自成還將朱元璋做過和尚的皇覺寺也一把火燒了。這件事震動了明朝朝廷,崇禎聽到這消息,又急又氣,怒火無處發泄,於是下令將鳳陽巡撫處死。
但無論王承恩如何叫門,如何狐假虎威地擺出天子駕臨的威風,朱純臣命人堅決不予開門。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甚至連落難的平民都不如,因為他不但是個燙手的山芋,還會將致命的危險帶到他走到的任何地方。
這種不正當的做法,極大地導致軍隊紀律的鬆弛。追贓助餉實施后不久,李自成也發現部下將事情做得太過分,而且這一舉動在政治上已經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於是下令停止,被扣押的官僚無論完贓與否一律釋放。但李自成的手下對取得的成果很是滿意,當他們釋放了前明官員后,又將目光投向了北京城中富裕的商人們。
當初不接讓崇禎進門的成國公朱純臣,居然帶領百官入賀,上表勸李自成登基,文中有「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等語。無恥到這樣的地步,實在令人髮指。人性的弱點和悲哀,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並非一時一事,而是有大的社會背景,積習已久,1644年不過是無情的暴露。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李明睿提出南遷后,有一位名叫方開章的官員,曾接到密旨,讓他準備一千名兵丁、數百船隻,在郊外晝夜待命,隨時準備供皇帝順大運河前往南京之用。北京城破之前,方開章想要見崇禎皇帝,但未能通過宮門崗哨。他一直等到城破前兩天,才離開了京城(抱陽生《甲申朝史小記》第四卷)。
由於李自成控制了西北,明朝都城北京已受到威脅。
承天門名字的由來,來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的聖旨的開頭語:「奉天承運」,表明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奉天而行,他的皇朝是承方興之運。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皇帝派人頒布聖旨時,開頭總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一套實際上是起自朱元璋。承天門還是明朝聖旨出宮的地方,頒布聖旨時,要將聖旨裝在盒子里,盒子用繩子吊著,從承天門慢慢放下去,下面有人跪著接住盒子,表示「承天」的意思。
首席大學士魏藻德被關押在一間小房裡,還從窗戶中對人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
李自成以為崇禎原不過是照瓢畫葫蘆毀他李家祖塋,但當他聽到崇禎的理由時,他反倒為祖塋被毀感到十分高興,因為崇禎的顧忌充分說明他天生就有龍氣,在極看重天命的年代,這極大地提高了李自成的聲望和地位。從這點上說,李自成相當感謝崇禎為他製造了「天命所歸」聲勢。他到底是鬥爭中成長起來的人物,在「借勢」這一點上,要比崇禎高明得多。
杞縣附近有位走江湖的繩妓紅娘子拉起隊伍起義。因為李信在當地名氣很大,紅娘子想拉他入夥,派人綁架了他。李信被綁到山上,紅娘子見他文採風流,頗為仰慕,想與他結為夫婦。李信畢竟是官宦之後,心中尚有顧慮,於是勉強假裝應允,卻趁著空隙逃回了縣裡。地方官很是糊塗,非說李信與盜匪勾結,將他下了大獄,準備處斬。紅娘子聽到消息,帶人前來劫牢。杞縣饑民爭相加入,殺死了縣官,救出了李信。到了這步田地,李信覺得回家也沒有出路,這才聽從紅娘子的勸告,跟起義的饑民一起投奔李闖王。
李自成、張獻忠死後,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分為兩路,一路由郝搖旗、劉體純等領導,活動在洞庭湖以東地區;另一路由李過、高一功領導,活動在洞庭湖以西地區。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軍在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和李定國率領下轉入川貴。清軍集中兵力,李過病逝,高一功、劉體純、郝搖旗等戰死,孫可望和李定國後來聯合南明抗清,尤其李定國,成為南明抵抗力量的傑出人物。到順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農民軍余部完全失敗。
走到今天的局面,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吧?崇禎皇帝臨死前下詔書切責,說:「我手下的大臣們都是亡國之臣,都是這些內外的大臣們誤了我。」他口中的空談、亡國之臣,後來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諛奉承之輩,但到了滿清人手上,卻變成了中興之臣。這種變化著實令人駭異。中國的古話中總說,良禽擇木而棲。如果崇禎不自殺,李自成或許不會殺他,到了滿清,也許還個封個侯什麼的;這個時候他再來看這些「亡國之臣」的表現,應該會明白忠臣必賴明君的道理。
崇禎即位后,魏忠賢的勢力被剷除,李精白也被東林黨人彈劾,被貶死。李信獨自住在家鄉杞縣,中過舉人,也算是當地望族。當地災荒鬧得凶的時候,好多農民斷了糧,李岩拿出家裡的一些糧食,接濟斷糧的饑民。百姓們很感激他的恩德,都稱呼他「李公子」。
於是李自成嘆息說:「我來與你共享江山,如何尋此短見?」(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為改變明軍被動局面,開始集中力量圍剿農民軍。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兩面夾攻農民軍,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洪承疇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張獻忠還在成都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刻著他殺人如麻的理由:「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對他來說,好殺人並不是他的責任,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1644甲申年十一月十日,大西軍驅趕百姓到成都東門外九眼橋屠殺。當劊子手將要舉刀時,迅雷炸響三聲。張獻忠怒斥蒼天道:「你放我到人間來殺人,今天為什麼用雷來嚇我?」命令士兵駕起大炮,對天空連放三炮。這一天,被殺者無算,屍首塞滿了河道,九眼橋也因此而折斷。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澄城知縣張斗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縣農民王二聚集了數百個無法活命的農民,他高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進縣城,殺死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軍起義的序幕。
崇禎下令吳三桂進關勤王后,大臣們再次大胆提出送太子到南京,讓其督率江南軍事。崇禎還不及回答,光時亨火冒三丈地質問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所有爭論便到此中止。光時亨言外之意是指責提出太子南遷的人是陰謀擁立太子,逼迫崇禎帝退位,這使提出建議的大臣們大驚失措,「遂不敢言」。從此,絕望的氣氛籠罩了全京師的軍民,「諸臣咸思南竄」。
皇室開闢皇莊,其他皇親國戚紛紛仿效。根據《明會要》記載,洪武二十六年,田地總數是八百五十多萬頃,到了弘治十五年,減至四百二十二萬頃。這減少的一半,就是被皇親國戚們兼并了,所以不在官冊。
至此,崇禎皇帝與李自成十幾年的較量,終於以崇禎皇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大概是因為皇上明顯流露出不快,幾位大臣急忙改變立場。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憤怒抨擊主張南遷的李邦華和李明睿。富有戲劇性的是,當光時亨慷慨激昂地譴責了主張南遷的人之後,在場的二十七位大臣竟有十九位立即表示放棄南遷主張。
貧寒出身的朱元璋當時已經意識到兼并土地會造成農民變成流民,從而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對農民的處境也破為同情,他常說:「四民之中,農民最勞最苦。春天雞一叫就起床,趕牛下田耕種。插了秧,還要除草施肥,大太陽里曬得不成樣子,成天勞碌。好不容易等到收割了,完糧納稅之外,剩不了多少。萬一碰上水旱蟲蝗災荒,只能全家人著急,毫無辦法。」(《明太祖實錄》卷22)
李自成也沒有下令全力攻城——他害怕承擔殺君的罪名,正如我們前面所討論的,這個罪名會讓他遭受道德和道義上的譴責——於是決定給崇禎皇帝最後一次投降的機會。他派在宣府投降的太監杜勛進城,代表「大順王」與崇禎皇帝談判。
長平公主才十六歲,已經出落得秀麗高貴。崇禎已經為她挑選了周世顯為駙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應該在幾天前下嫁。長平公主也沒有入睡,大概今晚的北京城中,沒有多少人能夠安然入睡。公主年紀雖小,卻也知道天下即將大變,見崇禎進來,上前拉住父親的衣袖哭泣,不勝悲慟,更顯得楚楚動人。
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是王嘉胤義軍,他們曾經一度佔領府谷,稱王設官。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農民軍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指揮,而且成份相當複雜。農民軍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之所以能生存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禎忙於應付來自滿清的強大威脅。外番一直是明朝最大的威脅,從朱元璋開始,終明一朝也未能徹底解決。
張獻忠死後,清朝官員到成都來接管,城內竟然找不到作廨署的屋舍,四川省治不得不改設在保寧府(今閬中縣)。一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才將四川省治遷回成都。那時全川人口大約八萬,十里不見人煙。成都全城居民才數十戶(零散人口不計),閭巷不存,舊街難認,到處叢莽,兔走雉飛。有人站在南門城牆上,一天之內看見錦江對岸先後有虎十三隻相繼走過。浩劫如斯,誰之罪歟?(事見《清史》)
九_九_藏_書接下來便演出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但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所向披靡,推進得極快,大同總兵姜瓖和宣府總兵王承允都是不戰而降,轉眼間大順軍已經兵臨居庸關下,京畿大震。
明朝滅亡並非完全是崇禎皇帝的責任,自然也不能怪崇禎的大臣們,但曾在崇禎朝中供職的大多數臣子們,卻總有一種沉重的感受——他們這些臣子確是亡國的罪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有點像意念導向,崇禎反覆這樣訓斥他的臣子們是亡國之臣,臣子們也先入為主地這樣認為了。
明朝人寫的書《甲申傳信錄》中講:李自成攻北京,明朝守北京的大營兵四十余萬,部將數以千計,「臨敵力戰,死於疆事者僅二人而已。嘻!」意思是四十多萬明軍中戰鬥而死的只有兩個人,好一個「嘻」字!
李自成等流民起於陝西,很快流入山西,接著又流入河北,蔓延在四川、湖廣之境,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崇禎皇帝這才著了慌。他早知道陝西大旱,甚至發生了易子而食的慘劇,但他總以為這些流民鬧不起大事來,頂多也就是搶搶糧食罷了。孟德斯鳩名著《論法的精神》中說:「當一個政府不能很好解決民眾的基本生活問題時,是不禁止民眾小的違法行為的。」孟德斯鳩的這句話給崇禎皇帝開始並不重視農民軍的力量以及後來普遍採用招安政策提供了很好的註解。

四、李自成的崛起

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包圍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軍不攻自潰,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兵開進北京城。明崇禎皇帝弔死在煤山的一棵樹下。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終於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推翻。
這個時候的流民沒有專門的統帥,一旦與明軍官兵相遇,流民各自為斗,如果能取勝則人人爭先往前沖,一旦打敗就立即竄入山谷躲起來。因為流民太多,官軍遇賊追殺,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打的是哪方的流寇。流民或分或合,東西奔突,勢力日益強大起來。明軍官兵東西奔擊,疲於奔命,流寇始終無法剿滅。
「1644年初,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而從南方來的稅款只有幾萬兩。國家的糧倉現在實際上空了。沒有足夠的大米充軍糧,戶部就買雜糧湊數。當北京被圍時,駐軍已有五個月沒有發餉。執行任務的軍隊沒有炊事用具。每個士兵領到一百枚銅錢,由他們自己買吃的。士氣和紀律渙散到這種地步,一個將軍報告說:『你鞭打一個士兵,他站起來;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又躺下了。』明朝快完了,這是不令人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時還沒有完。」(黃仁宇《明朝的財政管理》)
明朝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為御使王守仁所擒。正德皇帝朱厚照專門趕到南京受俘。先在城外設一廣場,豎起威武大將軍(朱厚照封自己為大將軍)的旗纛,朱厚照自己和寵臣江彬換了軍服出現;先故意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然後再由朱厚照親自將他抓獲,接著大擺慶功宴,慶祝平叛的勝利。按照江彬原來的意思,本來還想讓朱厚照在鄱陽湖的一次模擬戰中捕獲寧王。有點像小時候看過的玩猴把戲。
李自成的一名手下先大聲點名,每叫到一個名字,那名官員便要應聲作答,牛金星決定是否讓他加入大順政權。這次錄用的方式跟聆聽審判沒有兩樣。幾千人中只有九十二人被選出來作官,剩餘的人則被監禁起來,等候大順的懲治。
農民軍突圍后,在豫楚川陝交界山區流動作戰,與明軍周旋,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
李岩從爭取民心的角度出發,勸李自成不要再妄殺人,停止劫掠,要注意籠絡百姓。李自成自此開始有所收斂。他著手整頓部隊,嚴肅紀律,規定:戰士不準收藏白金;繳獲物品歸公;行軍不住民房,自帶帳篷宿營;損壞莊稼,嚴厲處罰;「公平交易」,「平買平賣」,不濫殺人,不姦淫|婦女。牛金星也以李自成的名義發布告示說:「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張怡《搜聞續筆》第一卷)
崇禎皇帝回到前殿,依然沒有死心,鳴鐘召集百官,等了好久,沒有一個人到來。崇禎皇帝這才萬念俱灰,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十、李自成的速勝

李自成進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搜捕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當李自成得知崇禎皇帝已經上弔而死時,心中很是遺憾,因為他再也不能當面向對手炫耀自己的成就。中國的皇帝最喜歡搞獻俘受俘的儀式,就是因為可以充分享受勝利者的榮耀與失敗者的恥辱對比而產生的反差所帶來巨大的快|感。
李自成聽說洪承疇和孫傳庭兩個勁敵走了,「稍得安」。但這時李自成的情況並不好,他的身邊只有十七個人,還躲在山中一步不敢出去,前途看起來十分渺茫。
張亞子是東晉人,曾長期住居七曲山,他曉詩書,精醫術,為貧苦鄉民診病施藥,排憂解難,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死後建此廟以紀念。唐封英顯王,元代稱為文昌帝君。明清全國各地建文昌祠,因為文昌帝君發祥于梓潼,故又稱梓潼帝君。崇禎年間,張獻忠幾次率師過梓潼,聽到張亞子的故事就表示:倘若我戰勝,當為重修廟宇。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經山西退回西安。清軍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兩路進攻西安,次年二月潼關失守,李自成從西安經襄陽進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遭到當地團練的武裝襲擊,混亂中被殺,年三十九歲。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大西軍,張獻忠於死於鳳凰山。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詔令:「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佔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並且限令王公大臣們「其山場水陸田地,亦照原撥賜例為主,不許過分佔為己業」。朱元璋還做鐵榜九條申誡公侯,嚴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勢強佔官民田產。
李自成召集當地父老集議修復祖塋,精選工役,完全按照原來的地形、地貌和地脈形勢,甚至坡坎樹木,一切都要恢複原狀,不能有半點差錯。墓地竣工后,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祀典,才返回延安,並且改延安為天保府,米脂為天保縣。
所以一位當時人寫道:「然有是君乃有是臣,而曰朕非亡國之君,天下萬世其誰信之。」(見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
攻陷成都后,張獻忠於1644年十月十六日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建立大西政權,自稱老萬歲。
崇禎來不及多想皇後為何是這樣地打扮,只是嚴肅地對周皇后說:「國破就在眼前。你身為國母,理當殉國。」

七、崇禎最後的一張王牌

崇禎召見了李自成的使者杜勛。杜勛曾是崇禎皇帝的親信,崇禎一時不知道是什麼滋味。首席大學士魏藻德當時也在場。杜勛倒是十分坦率,直接說明了李自成的交換條件:明朝封李自成為王,賜銀一百萬兩,承認陝西和山西為其封國;李自成則負責平定國內其他起義軍,併為明朝抗擊滿清,保衛遼東。
當晚,崇禎皇帝單獨召李明睿進宮,問了許多南遷的細節問題。李明睿提出當務之急是要召募新兵,但朝中沒錢,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連天子腳下的北京駐軍都已經一年沒有發過軍餉了,更不要說外地駐軍,這正是明軍演變為搶民的盜匪的根本原因。李明睿壯著膽子提出了動用皇帝內庫這一敏感問題:「內帑不可不發,萬一行至中途,賞賜不足,出處甚難。」(計六奇《明季北略》)袁崇煥也曾經提過這個問題。
崇禎皇帝死後,王承恩也上吊自殺,總算沒有讓崇禎皇帝孤獨上路,全了他一點面子。
原來三月十六日,負責監軍的太監杜之秩和總兵唐通已經打開居庸關的大門迎接李自成大軍;眼下,大順軍已佔領了紫禁城西北65公里處的昌平,而且焚燒了位於昌平的明朝皇陵。朝廷上下頓時一片驚恐。大臣們「但相顧不發一論」。儘管他們早知道農民軍正在步步進逼,但直到此刻他們才意識到,李自成拿下京城已經是指日可待。
明朝整個狀況由於軍費的增加而更加惡化,朝庭不得不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更重要的是增加賦稅。萬曆一朝已經因為神宗皇帝的貪婪而加重了對民間的搜括,天啟時再加,到崇禎手裡更大加而特加。崇禎末年,加派遼餉九百萬兩,練餉七百三十余萬兩,一年之中單是軍費就達到二千萬兩,而萬曆初年全國歲出不過四百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和全國經濟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下都已瀕於崩潰。
張獻忠手下的將領闖塌天(本名叫劉國能)歷來與與張獻忠不合,見張獻忠兵敗如山倒,趁勢投降了熊文燦。張獻忠聽說后大為驚恐,擔心闖塌天深知道自己底細,會引導官軍前來對己不利;權衡利弊下,立即派人與陳洪範聯絡,說願意投降。陳洪範因與張獻忠有舊,替他在熊文燦面前大說好話。於是熊文燦接受了張獻忠的投降,非但如此,還命他仍率舊部,屯駐穀城。
十五歲的皇太子朱慈烺都意識到北京保不住了,他正與東宮講讀項煜討論《論語》的第一篇,當讀到「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一段時,太子沉思良久,痛楚地說:「二『乎』字可玩。」項煜無話可答。
與官軍的表現相反,李自成的軍紀越來越好。高斗樞在《守鄖紀略》中說:早先,張獻忠和李自成每攻陷一城,就要大肆搶掠一場。到壬午(1642年)夏秋,李自成和羅汝才每得一城,則改為派「賊」防守,並且嚴禁搶掠,以籠絡民心。到這個時候,崇禎的這個戰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年號永昌,還頒布了新的曆書,鑄造永昌錢幣,平抑物價,招撫流亡,鎮壓地主豪紳,廢除八股文,選拔官員接管地方政權。
兩人正論道德之日,距二人之死——1644年三月十九日——只有三十五天了。
明朝朱元璋發明了廷杖(就是在殿廷杖責大臣)。有時候,一百多個大臣被摁在丹墀下,露出一堆的白花花的臀部。棍棒飛舞,鮮血橫飛,蔚為壯觀。朱元璋和他的子孫們視臣屬為糞土,對最高貴的士大夫的侮辱往往從最見不得人的私處開始。崇禎皇帝則更上一層樓。某次,一個大臣對自己的錯誤不承認,崇禎大怒,下令就在金鑾殿上用刑。幾個內閣大臣連忙奏道:「在殿上用刑,是三百年沒有的事!」崇禎皇帝說:「這傢伙也是三百年沒有的人!」下令用刑,幾乎將大臣打死。
但無論如何,「南遷之議寢矣」。
圖讖「十八子主神器」並非宋獻策首創。千年前沙陀人李存勖已經用過這一招。李存勖是李克用之子,因其父子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王朝賜姓李。後唐建立前,李存勖著人編寫了擁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圖讖。不過李自成不讀書,是個憑著直覺鬧革命的人,自然是不知道這個歷史掌故的。但宋獻策炮製的東西,卻立即像夢魘一樣死死地纏繞住了他的心。
李自成隨即在軍事上改變過去流動作戰戰術,建立了各種軍事制度,連克承天府、孝感、黃州等地,基本上摧毀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此時的李自成已具備了進軍北京的實力,並確定了先取關中,繼取山西,后佔北京的策略。
李自成還將家鄉山上的真武祖師廟擴建為行宮,賜山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後殿為兆慶宮。(注:李自成起義失敗后,當地群眾為了保護這群建築,在裏面重新塑起真武祖師像,行宮又變成一座廟宇)
大臣馬世奇在《廷對》中向崇禎皇帝解釋老百姓起義原因時說:「非附闖也,苦兵也。」「苦兵」是因為官軍破家、殺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老百姓「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當時,朝庭用官軍剿「寇」,而老百姓望「寇」剿官軍。對於崇禎來說,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這樣,李自成的大順軍就佔領了包括北京在內的整個黃河流域,這一廣袤地區的百姓欣喜若狂,歡迎恐后。連官紳地主除了極少數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絕大多數都認為明朝氣數已盡,轉而寄希望于大順政權。
陳奇瑜曾將農民軍逼入車廂峽,險些讓李自成、張獻忠困死其中;孫傳庭潼關大敗農民軍,並活捉了老闖王高迎祥;熊文燦追得農民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張獻忠、羅汝才亦在其中;盧象升滁州大捷,農民軍屍橫遍野,更有大將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詔、曹變蛟、高傑衝突左右。本來撲滅農民軍的星星之火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農民軍的竟然是崇禎本人。
後來戶部尚書倪元璐談及道德是頭等重要之事時,崇禎帝問道:倘若道德果真如此重要,在拖欠前線軍餉之時,將如何以之解救國難呢?
從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賦稅竟然增加了六倍。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產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就算福建糧價瘋漲,三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再加上地方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一畝產出六兩銀子的田地,至少要交納十幾兩的稅。所以到了崇禎末年,盜賊四起,年穀屢荒,人們都以無田為幸運(事見錢泳《履園叢話》)。明朝就出現了流民遍天下的現象。所以歷史學家傳統的說法認為,過度的徵稅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改元后,旋即渡河東征,一路勢如破竹。這時,明朝的精兵良將已經喪失殆盡,正如大學士黃景昉所說,吳三桂手下的幾萬關寧鐵騎成了崇禎皇帝手中的最後一張王牌。
張獻忠曾在延安府(今屬陝西)充捕快手,後來在「長隸延綏鎮為軍」,是個職業軍人,因為膽大妄為犯了軍法,被捆起來要在軍中斬首。主將陳洪範見他狀貌奇特,起了愛才之心,喝住了劊子手,主動要為他到總兵官王威面前求情。但陳洪範還沒來得及張口,外面的張獻忠已經乘機逃脫。這個人性格的桀驁不馴和做事的不成章法由此可見一斑。
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開始名聲鵲起。崇禎六年(1633年),農民軍首領王自用病卒后,李自成收其遺部2萬餘人,與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今林州)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
周皇后的屍體也被抬到東華門,皇后容色如生。李自成一眼看到周皇后的周身用線密縫,立即猜到她是為了避免死後受辱,嘆息了一回,命人將崇禎和周皇后裝進柳棺,抬到昌平。
闖王來,城門開,
闖王不來,誰將衣食與吾儕。
寒不衣兮,飢不食,
還錢糧日夜催,
更有貪臣來剜肉。
生填溝壑誠可哀。
李自成進城的前三天,禮部侍郎王孫蕙還曾涕淚橫流地向崇禎帝保證,一旦明朝滅亡,他一定自殺殉國。大順軍進城的那天,王孫蕙準備自殺,他的家眷開始嚎哭。於是王孫蕙取出竹竿,挑出一幅黃布,上面寫上「大順永昌皇帝萬萬歲」,掛于門外。等到李自成進京時,王孫蕙又與其他三人在城門口迎接新君,但他們表示歸順的話淹沒在得得的馬蹄聲中。王孫蕙後來任監察之職,不久就乘李自成派他離京辦事之機,逃往南方。王孫蕙因為有李自成的大順文牒,所以安全地通過各道關卡。等到離開了李自成的勢力範圍,他燒了大順文牒,扮成乞丐,繼續南行,但卻意外地被土匪抓住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