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十二、序《廣州棋壇六十年》

六十二、序《廣州棋壇六十年》

令我欣喜的是,這個工作已經有人做了。這個工作的成果就是徐驥、褚石編著的《廣州棋壇六十年》。
三鳳四王威已振,楊陳並起日中天;
羊城名將知多少,細說棋壇六十年。
不但如此,本書還旁及海外其他棋壇,如越南、新加坡、澳門等地棋壇情況,重點敘述了國內棋手(以廣州棋手為主)和海外棋手作棋藝交流的許多有趣故事。例如鍾珍獲得「安南棋仙」稱號的由來,謝俠遜下南洋與新加坡粵籍棋手陳粵樵棋戰「筆戰」的趣事等等。這些資料,據我所知,他們是參考了旅居越南的華人棋手李文雄所撰的《越南棋壇沿革史》和新加坡棋會出版的《新加坡棋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特刊》的。由此也可見到他們搜集史料之勤。
https://read•99csw.com本書的第一個特色,就是這個「詳」字。說到史料的豐富,在我看過的象棋書籍中,這部書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當然這隻是我個人的看法)。它不但介紹了廣州第一流棋手,如「四大天王」「粵東三鳳」等人的出身經歷、成名佳話以及他們有名的對局等等,而且還介紹了「足以上榜」的次一等高手,讓讀者對廣州棋壇全貌有更深認識。如「五虎將」趙坤,劉壽彭,陳鏡堂、趙培、黃志。「蘇家四將」:蘇兆南、蘇天雄,蘇秀泉、蘇鈞林。「十八羅漢」:黃漢,龍慶雲、保玉書、何魯蔭——等人,書中均有介紹。
有來龍還有去脈,「東南大戰」由於黃松軒因病未能參加,其後又引出黃周大戰之事,本書也是寫得非常生動有趣的。
中國的象棋刊物,談及海外的棋壇的不多九*九*藏*書,這也應該算得是本書的又一特色吧。
五十年代中期,我在寫《三劍樓隨筆》專欄時,寫過一篇《縱談南北棋壇》的文字,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近代棋壇的興替,似乎是由北而南。清末民初,北京執全國棋壇牛耳,當時耿四、葉儀並稱國手,至孟文宣一出,更是聲光燦然。其後揚州好手紛出,先有王浩然,張錦榮、周煥文(周德裕之父,一九二一年即以擅用當頭炮雄視華東棋壇);後有周德裕、竇國柱、朱劍秋,可稱先後三雄。又稍後廣州崛起,華南四大天王(黃松軒、馮敬如,盧輝、李慶全),聲威顯赫,各有專長,黃的炮夾馬、馮的單提馬,盧的五七炮、李的屏風馬都是一時絕技。再加上「棋仙」鍾珍(陳松順之師)和曾展鴻(曾益謙之父)等人,棋風之盛,已有凌駕揚州之勢了。(按:黃松軒、鍾珍、曾展九_九_藏_書鴻又合稱「粵東三鳳」,本文開場詩的「三風」、「四王」即指他們。)到了五十年代,楊(官瞵)、陳(松順)並起。廣州在棋壇上的聲威之盛,更是有如日在中天。五十年代以後,蔡福如、呂欽(今年全國賽曾打敗胡榮華)等新秀輩出,象棋城的聲譽,迄今未見稍衰!
廣州夙有「象棋城」之稱,依我個人看法,從三十年代左右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論棋風之盛,棋人之多,都是廣州首屈一指(直到現在,也只有上海能與廣州抗衡。但我還是比較看高廣州一線)。寫中國近代象棋史,用廣州來作重點,我認為是非常恰當的。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有史可考的唐代「寶應象棋」已具現代中國象棋雛型),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喜歡下象棋的不計其數,可說是最普遍的民間娛樂。但時至今日,仍未見有一本完整的《九-九-藏-書中國象棋史》出現,思之能不令人興嘆。
馮敬如原名馮澤,一貫被人稱呼為「煙屎澤」。香港知道他的人很多,讀之當忍俊不禁吧。
「開賽的晚上,四位選手都身穿長衫登台。廣州選手李慶全、馮敬如的風度頗使人刮目相看,特別是這位澤叔,和從前蹲在廣州城隍廟擺開棋檔候教的局促神態迥然不同。尺蠖之屈也有挺然而伸的時候,江湖棋人澤叔在這個大賽中還成為眾所矚目的大將!」
「雕蟲技,千古亦才難。」這是王國維論詞的名句,移之論棋,似亦未嘗不可。棋雖小道,易學難精,此所以宋代詩人劉克莊的《象奕》詩有雲:「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
往史難稽,近史易考,那就不如先寫近代的中國象棋吧。甚至範圍還可以縮小一些,分地區,有重點的來寫。作為一個象棋愛好者,這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意見。
我說的只是一個梗概,欲九_九_藏_書知其詳,那就非得閱讀徐驥、褚石編著的《廣州棋壇六十年》不可了。
聽作者說,他們準備一直寫到一九八○年的廣州棋壇,但為了便利於出版的關係,現在這部《廣州棋壇六十年》大概只寫了三分之一左右(從一九一五至一九三五年,兩名華東象棋名手羅天陽,方紹欽南征廣東止)。我以一個象棋愛好者的身分,希望他們能夠完成「巨著」,陸續出版。
第三個特色是文字生動,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強,對每一個大戰役的來龍去脈,鏖兵經過,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寫「東南大戰」,從一九三○年周德裕、林奕仙南下香港開始,到李善卿廣州請將,終於促成華東、華南的四大高手之戰為止(華南的兩名代表為馮敬如、李慶全。黃松軒因病未能參加)。寫得如火如荼,各人的神態,也躍然紙上,令讀者好像看「演義」一般。試看他怎樣寫馮敬如登台的神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