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七、拓跋燾伐夏

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七、拓跋燾伐夏

拓跋燾身邊的衛士豆代田乘著城門來不及關閉,帶著一批人沖了進去,把西門給燒了。赫連昌趕緊關閉了宮門,才阻擋住魏軍。拓跋燾見天寒地凍,不利攻城,就派兵在城中大肆搶掠,得到十多萬頭牛馬,又下令將城中的一萬多戶居民全部遷徙回國,給赫連昌留下了一座空空蕩蕩的國都。
魏軍的其他兩路也很順利,統萬城戰敗的消息傳遍夏國境內,蒲坂、陝城等地的夏國守將全無戰心,都棄城逃跑,奚斤乘勢攻入長安。北魏方面唯一的損失是大將周幾病死於軍中。西面的西秦、北涼以及仇池聽說北魏進入關中,紛紛派使者,向拓跋氏歸附。
赫連勃勃統治時期,北魏忙著對付柔然和消化河南地區,夏國忙著與西面的西秦搶奪地盤,沒有發生很大的衝突,這樣的狀態一直維持到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前文提到,夏國在這一年發生了內亂。
根據《宋書·良吏傳》的描述,文帝元嘉年間,「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這是自漢末大亂孫氏佔據江東以來南方最安定最繁榮的一段時期。在一片歌舞昇平的氣氛中,年輕的宋文帝燃起了雄心壯志,他九*九*藏*書要一掃北方亂世,統一全國。
早在劉裕之前,桓溫曾在晉哀帝時期推行過一次土斷,稱為「庚戌土斷」,比較徹底。而劉裕掌權時隔六七十年,江南經過了大小戰亂,戶籍重組正是時機,這次土斷開始於東晉義熙年間,劉宋統治期間一直大力推行,因此也稱「義熙土斷」,其主要特色是法令嚴厲,收效顯著。
長孫嵩堅持認為夏國如果像宋國一樣堅守城池,柔然再乘虛而入就危險了。拓跋燾對崔浩的意見十分贊同,看著長孫嵩不順眼,斥責他為官貪污,命令身邊武士抓起他的腦袋去撞地(這叫「頓辱」之罰,是游牧民族使用的一種侮辱性的懲罰手段),其餘大臣再不敢有反對意見。
所謂「土斷」,按現在的話說呢,有點像臨時戶口轉正。這個政策的產生源於永嘉之亂后大量中原流民湧入江東地區。東晉年間,政府為了安頓流民,採取了僑置州、郡、縣的手段。比如說你是冀州來的流民,而真正的冀州已經掌握在北方政權手中,那麼就虛設一個冀州,並在你的戶籍上註明「白籍」,說明你不是居住地的土著,而只是僑居於此。憑藉這樣的僑戶身份,流民就可以獲得「優復」,豁免調役的負擔。由於白籍人口漸多,東晉政府為了簡化管理,增加稅收,就要廢除優待白籍僑戶的政策,於是推行「土斷」,逐步撤銷僑置的州、郡、縣,讓白籍僑戶直接九九藏書併入所在地的州郡,受當地政府的管轄,與土著居民一樣繳租納稅,接受徭役。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北魏兵發平城,司空奚斤帶四萬五千人襲擊夏國的河東重鎮蒲坂,周幾帶一萬人攻打陝城,並由原先東晉的平陽太守薛辯之子薛謹帶路。拓跋燾自領數萬大軍,直取統萬城。
同樣年輕的北魏皇帝拓跋燾並沒有抓住頭幾年的南方內亂而南侵,他的國家自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強敵的包圍之中。在這位崇尚武力征服的統治者面前,文治高於武功的劉宋還排不上號,西面的世仇——赫連夏國,才是他早想消滅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樣就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僑戶原先享受的優待政策完全取消,很多人為了繼續逃避調役,就投靠豪強大戶。為此,政府又同步採取措施,對各地戶籍進行盤查檢對,嚴懲隱報冒報的情況,並重點打擊豪強的勢力。
首要的任務是解決民生問題。南北大戰結束不久,江南的流民又有增多的趨勢。宋文帝在即位初年便花大力氣繼續施行劉裕時期以來的「土斷」政策,清理戶籍,並抑制地方豪強。
宋文帝本人也很願意體恤民情,他對處理民間的訴訟糾紛尤其重視,元嘉三年(公元426年)他就前後三次到延賢堂聽訟審案,解決冤獄,後來又經常去聽訟。一般官員十分頭疼的事情,他卻親歷躬為,既建立了在官員當中的威信,樹立了榜樣,又大大提九_九_藏_書升了在百姓中的形象,一舉多得。
剷除了謝晦的勢力后,宋文帝劉義隆正式開始了他元嘉年間的統治。
赫連昌勉強保住了統萬,但已經沒啥兵力了。這時候夏國的主力部隊還由他的五弟、平原公赫連定率領,在和西秦打仗呢。赫連昌急令赫連定回軍攻打長安。魏將奚斤也不是等閑之輩,指揮部眾與赫連定在長安相持。
宋文帝喜歡詠詩書法,對於文化教育很是重視。自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起,他先後開設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大學館,由當時的名士講學,並親自蒞臨聽講。這些學館招攬了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也聚集了不少求學的學生。宋文帝又到國子學當面考核這些文化人,對優秀人才進行賞賜並授予官職。幾十年中,江南一帶文風大盛。
宋國服役政策沿襲舊制,男丁年滿十三服半役,年滿十六服全役。侍中王弘提出人的體質有強弱,很多人十六歲還在發育,更不要說十三歲基本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政策很不合理,以至於一些年輕人逃役在外,對社會安定不利。他建議以十五至十六歲的男丁服半役,十七歲以上服全役。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轉眼到了第二年夏天,拓跋燾見夏軍主力被牽制在長安,統萬空虛,便欲捲土重來。他下令軍士在陰山一帶大伐木材,修造攻城的器具,準備一舉拿下這座赫連勃勃時代號稱堅不可摧的都城。
拓跋燾聽說赫連勃勃死了,其九-九-藏-書心情就跟前幾年拓跋嗣得到劉裕的死訊一樣興奮。拓跋燾準備用兵,北魏內部有三種意見:把漠北看做固有勢力範圍的鮮卑貴族長孫嵩、長孫翰、奚斤等都認為應該先討伐柔然,柔然若逃遁就追到底,不管抓不抓得住他們的首領,都可以有一大筆收穫以充實軍用;另有幾個官員則認為可以先消滅東面的小國北燕;前兩種意見都有其道理,太常崔浩進言道:「蠕蠕(北魏君臣蔑視柔然,認為他們和蟲子一樣噁心,故而稱其為蠕蠕,「蠕」發音同「軟」)逃起來跟鳥獸一樣,若派大軍追吧,肯定追不上,若用輕兵突襲呢,又恐怕不足以消滅完。而赫連氏的國土不過千里,刑罰殘暴,人神共憤,微臣覺得還是應該先伐夏國。」
時值隆冬,拓跋燾的軍隊行進到君子津(今內蒙古准格爾旗東北黃河邊),黃河封凍。拓跋燾便帶了兩萬輕騎兵衝過黃河,向統萬城殺去。冬至日,魏軍距統萬城只有三十多里,沿黑水邊擺開陣勢。赫連昌正和群臣飲酒作樂呢,匆匆披掛上陣,迎戰魏軍,打了敗仗,慌忙退回城內。
赫連勃勃有不少兒子。原先的太子是長子赫連璝,此人也像他父親一樣好武,在攻取長安的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赫連勃勃晚年卻喜歡上了小兒子酒泉公赫連倫,想要廢掉赫連璝而改立赫連倫。赫連璝聽說后十分氣憤,就帶了七萬兵馬攻打赫連倫,赫連倫也不示弱,自領三萬兵馬迎戰(胡人幾乎read.99csw•com與生俱來的統御力也的確很讓人佩服)。兩軍交戰,赫連倫戰死。這時赫連勃勃的三兒子赫連昌又帶著一萬騎兵突襲赫連璝,赫連璝被殺,赫連昌合併了他的部眾,回到都城統萬。赫連勃勃不以二子相爭戰死而悲,而以赫連昌平亂精彩而喜,當即立赫連昌為太子。第二年,也即公元425年,赫連勃勃病死,赫連昌做了夏國的皇帝。
在強制推行「土斷」的同時,宋文帝也推行安撫的政策。即位當年,他就宣布一律免除老百姓拖欠政府的租稅和債務。之後,他又多次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減免稅收;對於鰥寡孤獨,沒有勞動能力的百姓,給予藥品、糧食以及額外的關照;對於災荒地區,由政府出面賑濟,送糧送葯,併發放糧種以備來年。
經過一番調整,南方百姓的生計得到了很大的保障,政府也得到了豐厚的稅收回報,可謂「雙贏」。
安民之外,宋文帝大力整頓吏治,提高行政效率,並從士族中提拔了不少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三王」:王華、王曇首、王弘,都是琅琊王氏的成員;像殷景仁是陳郡殷氏一族;謝弘微、謝靈運等則是陳郡謝氏一族。宋文帝選拔的,基本都是文士,處理朝政正是用他們所長。另一方面,對於兵權,宋文帝是牢牢把持的,除任用到彥之這樣的早年舊部外,他將幾個弟弟及堂兄弟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劉義慶(就是編《世說新語》的那位)封為刺史,各自鎮守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