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腳底抹油的天子 三 代宗出逃:吐蕃入侵

第一章 腳底抹油的天子

三 代宗出逃:吐蕃入侵

叛亂平定后,唐朝廷已經精疲力竭,加上屢屢進犯的吐蕃已經成為一個邊境的巨大威脅,所以史朝義自殺后,唐廷並沒有追究其他的安史舊部,反而就地委任他們為節度使。這些從前的叛將和唐朝廷在平叛過程中任命的節度使治下領地,即所謂「藩鎮」,大的有十余州之地,小的也有三四州。節度使們強迫轄區內所有壯丁從軍,僅留老弱耕作,所以一般都能擁兵數萬,自己任命文官武將,不繳納貢賦,儼然獨立王國。還締結婚姻,互為表裡。一些強藩,如河北、山東等鎮節度使,擁兵自大,父死子襲,演變成割據勢力。內地節度使也程度不同地與朝廷保持著離心狀態。至此,藩鎮雄踞一方,割據的局面逐步形成,朝廷中央集權大大被削弱。史稱「河北藩鎮,自此強傲不可制矣」。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名天下。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在和奚、契丹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升至武衛將軍。田承嗣善於治軍,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初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彷彿一個人都沒有,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安祿山大為稱奇,從此開始器重田承嗣。
看到吐蕃軍隊越來越近,代宗無計可施,倉促間離京出逃,文武百官也都作鳥獸散,六軍奔散,長安城大亂。
玄宗設置的這一防禦體系在對外防禦上是較為嚴密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配合,互為犄角,同時,又可以彼此牽制,互相防範,不至由於兵力過重而導致邊將作亂。但制度是一回事,具體執行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帥久任,不按時換防。由於府兵制的廢止和募兵制的實行,當兵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職業(類似當今的雇傭兵)。而邊兵在邊地長期駐守一地,久不更調,便逐漸變成了地方節度使的私人勢力。兵士只知將帥,不知有皇帝。這無疑就增加了邊將擁兵自重的可能性,為其作亂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到後來,更演變出了一人身兼數鎮節度使的情況,危機更加嚴重。
玄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逃離長安的皇帝。之後,先後逃離京師長安的還有代宗(玄宗孫)和德宗(代宗子)。而這兩位皇帝的逃跑,都直接跟安史之亂有關,而深究安史之亂的根源,則跟唐朝的兵制有直接的關聯。
剛好這時候汴宋留後病死,都虞侯李靈曜暗中結納田承嗣,仗著田承嗣的勢力,自任為汴宋留後。唐朝廷得知后大怒,下令討伐李靈曜。李靈曜勢單力孤,田承嗣急忙派侄子田悅救援,結果兵敗。李靈曜被俘虜,押送京師斬首。之後,代宗再次下令討伐田承嗣,諸道卻相互觀望,再沒有一人肯主動出擊。唐朝廷也無可奈何,只好就坡下驢,下令恢復田承嗣的官爵,不必入朝。這時,田承嗣已經佔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擁有軍隊十多萬人,成為藩鎮中的最強者。
注:金城公主為唐宗室雍王李守禮之女,她的祖父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李賢。李賢文武雙全,是武則天四個兒子中天賦最高的一個。公元675年,李賢被立為太子。然而,李賢的才幹和在朝臣中的威望成為武則天的極大威脅,她不能容忍任何人與自己爭權,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李賢當了五年太子后,武則天以謀反的罪名廢李賢太子位,幽禁在巴州。李賢被廢三年後,唐高宗去世,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只當了兩個月皇帝就被廢除。第四子李旦即位,也是傀儡,實權依舊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為免除後患,武則天派人賜死了年僅三十一歲的李賢。李賢的三個兒子也被幽禁在宮中,並被太監按時杖打。李守禮的哥哥和弟弟都在杖打下死去,只有李守禮幸運地活了下來。唐中宗李顯複位后,有感於哥哥李賢的悲慘命運,特意收養了李守禮的一個女兒在宮中。這個女兒就是金城公主。神龍三年(707年),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遣使請求通婚。之前,唐太宗曾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結婚。唐中宗許嫁金城公主。景龍四年(710年)春,吐蕃遣使迎娶公主。唐中宗親自送公主到始平縣(今陝西興平)。金城公主及唐蕃使臣沿當年文成公主入蕃路線西行,吐蕃派專人為金城公主鑿石通車,修築「迎公主之道」。金城公主抵達吐蕃后,贊普赤德祖贊與其舉行了盛大的完婚典禮。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城公主病死於邏娑。唐玄宗聽到消息后,特意在長安光順門外為公主舉哀,輟朝三日。唐朝外嫁的公主很少能真正起到和親的作用,金城公主入蕃三十年,此間唐蕃之間進行了多次戰爭。甚至有的唐朝公主還因為兩國開戰而有生命危險。天寶四年(745年),奚王與契丹王反叛,就分別殺掉了各自所娶的唐朝固安公主和永安公主。唐朝公主出塞和親對歷史影響深遠,用「和親」用作兩國間王室通婚的專詞,也自唐代始。唐人陳陶在《隴西行》中說:「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九_九_藏_書
這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打馬球時,馬突然受驚,意外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田承嗣怒而杖殺李寶正,由此惹得李寶臣大怒,兩鎮關係立即惡化。李寶臣又聯絡與田承嗣素來不和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兩人一起向朝廷上表,陳述田承嗣的累累罪狀,請求討伐。剛好代宗也想利用各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削弱藩鎮的實力,便下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諸道發兵,共同討伐田承嗣。
實行府兵制的時候,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而在募兵制下,中央招募的多為市井無賴,不堪一擊。地方團兵裝備差、數量少,也很虛弱。只有邊鎮軍力強大,至「猛將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國無武備」。邊防的駐軍日益增多,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玄宗先後緣邊設置安西、北庭、read.99csw.com河東、河西、朔方、范陽、平盧、隴右,劍南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天寶年間,大唐的危機已經不是來自於外部敵人的威脅,而是自身邊防的勢力,「邊將日重」。天寶元年,全國軍隊五十七萬人,四十九萬都駐守在邊鎮,京城內外駐兵僅及邊軍的六分之一。此時的局勢,兵力的分佈內重外輕,精兵強將集中在北方的邊境,不免養虎成患,貽患無窮。在眾多邊鎮蕃將之中,以安祿山最為飛揚跋扈,身兼三處節度使,十余年不遷徙,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到了這個時候,各藩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寬仁,一聽其所為」。代宗皇帝「聽其(藩鎮)所為」是事實,不過不是因為寬仁,而是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了。
一些傳奇小說中記載薛嵩有侍女紅線,「善彈阮咸,又通經史」。阮咸就是琵琶。薛嵩對其極為寵愛,讓她管理各種文書,稱「內記室」。不僅如此,紅線還身懷絕技,她聽說田承嗣準備攻打薛嵩后,於半夜施展輕功趕到田承嗣所在的魏城,並潛入有重兵把守的田府,從田承嗣的枕邊盜走了裝有官印的金盒,沒有驚動任何人。事後,薛嵩派人將金盒原封不動地還給了田承嗣。還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昨晚有人從魏城來,從您床頭上拿了一個金盒,我不敢留下,特派專使連夜送還。」此時,田承嗣正派人大肆搜尋金盒的下落,接到薛嵩的信后,大驚失色,知道對方身邊有能人,自此不敢小覷薛嵩。而消弭了一場兵禍的紅線卻功成身退,向薛嵩辭行。薛嵩挽留不住,便設宴為紅線餞行。當時有個叫冷朝陽的書生也在宴席中,當場填了一首歌詞:「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一曲唱罷,薛嵩不勝其悲,紅線也黯然淚下,隨後借口酒醉離席。自此,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不知所終。事見《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五·豪俠三》。順便提一句,《太平廣記》中用不少篇幅描寫紅線的本領,據說這是中國書籍中最早正式描寫輕功的文字。
田承嗣一直是安祿山的心腹死黨,後來雖然歸順唐朝,竟然還公然為安祿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稱之為「四聖堂」。唐朝廷卻對其無可奈何。代宗還將自己的女兒永樂公主嫁給田承嗣的兒子田華,著意籠絡,「意欲固結其心」。但田承嗣本性凶頑、反覆無常,皇帝的恩寵只能適得其反,使他驕橫傲慢,更加肆意妄為。
不過,田承嗣雖然飛揚跋扈,卻對老將郭子儀極為敬重。郭子儀曾派遣自己的部將去魏博。田承嗣對來者十分客氣,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並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
郭子儀知道后,立即派人去見回紇首領,說要與他們聯合攻擊吐蕃。回紇人一向很尊九*九*藏*書敬郭子儀,但由於事先聽了僕固懷恩的謊言,不相信郭子儀還活著,一定要親眼見了才肯相信。於是,郭子儀帶上幾個隨從,準備去回紇軍營。郭子儀之子郭晞擔心父親的安全,拉著父親的馬不讓走。郭子儀大怒,用馬鞭抽過去。郭晞一縮手,郭子儀已經提馬沖了出去。郭子儀到回紇營前,卸下盔甲走進營去。回紇首領們認出老將軍,紛紛下馬參拜。郭子儀向回紇大帥葯葛羅說明情況,曉以大義。葯葛羅本來以為郭子儀和代宗都已經死去,現在親眼看見郭子儀還活著,才知道上了僕固懷恩的當,於是與郭子儀當場歃血盟誓。吐蕃得知消息后,擔心受到唐朝與回紇的聯手攻擊,連夜撤退。郭子儀派精騎追至靈台(今甘肅靈台縣)西原,大敗吐蕃,西部邊境暫告安定。
吐蕃軍隊殺入長安,擁立金城公主之侄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大赦,設置百官,任命原翰林學士于可封等為宰相,攝理朝政。隨即開始在長安大肆劫掠,洗劫府庫和市民財物,焚毀房舍。士民們紛紛避亂逃入山谷,長安幾乎成了一座空城,「蕭然一空」。
注:僕固懷恩,鐵勒族人。公元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率眾降唐,唐朝廷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以仆骨歌濫拔延為右武衛大將軍、金微都督,后訛傳為仆固氏。僕固懷恩是其孫,世襲金微都督,自幼驍勇果敢。安史之亂爆發,他任朔方左武鋒使,跟隨名將郭子儀開始了平叛的戰鬥生涯。僕固懷恩在平叛中立下赫赫戰功,「一門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絕域,說諭回紇,再收兩京,平定河南、北,功無與比」,但卻一直不滿意朝廷的封賞。尤其是河東節度使辛雲京與僕固懷恩有隙,經常找機會陷害他。僕固懷恩一怒之下,調兵攻太原辛雲京。辛雲京趁機上奏說僕固懷恩反叛。代宗調郭子儀去河東鎮撫僕固懷恩。僕固懷恩所領將士多為郭子儀朔方軍舊部。郭子儀人還沒到,僕固懷恩的部下聽說郭子儀要來,立即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僕固懷恩無奈,只率三百親兵逃往靈州。郭子儀人一到達汾州,僕固懷恩的部下紛紛投歸,河東局勢不戰而定。
郭子儀早先被皇帝猜忌,解除了兵權,因久不帶兵,部下早已散去,只帶身邊二十余騎趕往咸陽禦敵。到咸陽以後,郭子儀派人去朝廷發兵增援,程元振卻拒不召見。吐蕃率領吐谷渾、党項、氐、羌將領二十多萬人,隊伍浩浩蕩蕩數十里一路殺來,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帶領兩千精兵迎戰,打了一個勝仗。但畢竟寡不敵眾,最後兵盡被擒。
代宗見田承嗣忌憚薛嵩,乾脆用薛嵩來制衡田承嗣。薛嵩尚有名將遺風,被委以重任后,「感恩奉職」。但薛嵩一死,田承嗣便立即發難,慫恿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作亂,趕走薛嵩的弟弟薛崿,薛氏部眾皆歸田承嗣所有。薛崿無處可去,只好逃到京師長安,「素服於銀台門待罪」(《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薛嵩傳》)。唐朝廷一直對田九_九_藏_書承嗣無可奈何,自然也不好怪罪薛崿,只能「詔釋之」。
代宗時期,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治恆州,河北正定),自762年李寶臣開始割據;魏博(治魏州,河北大名東),自763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治幽州),自763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他們各自擁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不入中央。甚至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外,實力雄厚的還有六州節度使薛嵩(唐高宗朝名將薛仁貴之孫)。
玄宗後期,府兵制度遭到了破壞。府兵自備兵甲衣糧,成為士兵的沉重負擔。府兵原來是三年輪換,但因為邊防戰事頻繁,戍期延長。邊將不僅侵吞士兵財物,而且強迫士兵服苦役。這樣,沒有人願意當府兵。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徵發府兵,實行募兵制。招募來的士兵,軍器、衣糧由政府發給,長期服兵役,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軍費開支。
代宗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回到京師,完全是郭子儀的功勞。此後,唐將領僕固懷恩叛唐,連年引回紇、吐蕃、党項等族兵威脅關中,京師長安一再戒嚴。代宗不忘當年被迫逃離長安之恥,一度欲親征。
唐邊境邊防空虛、兵力不濟,連連向朝廷告急。驃騎大將軍、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竟然聞報不奏。十月,吐蕃、党項已進至邠州、鳳翔一線,長安告急。代宗急忙請老將郭子儀出任副元帥。
當時諸道一心要削弱田承嗣的實力,瓜分地盤,開始倒也能齊心協力,各道合兵,勢力頗大。田承嗣手下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感到害怕,暗中有投降的意思。田承嗣生怕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便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要「束身歸朝」,意思是打算交出兵權,親自到長安向朝廷請罪。唐朝廷竟然相信了田承嗣的話,下令諸道暫時停止進攻。田承嗣用一招拙劣的緩兵之計,輕而易舉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田承嗣採取挑撥、分化、拉攏等種種手段,充分利用諸道之間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順利地瓦解了諸道聯盟。
自從唐朝立國以來,安史之亂無疑是唐王朝史中最重大的事件,安史之亂也被認為是唐朝的轉折點——一個本來富饒、穩定和遼闊的集權帝國,經過安史之亂后,演變成一個鬥爭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國家。甚至安史之亂是被認為是整個中國史的一個大轉折點,它不但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且充當了強烈的催化劑,產生了嚴重和深遠的後果。
代宗即位之初,正是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蕩的局面,代宗不得不對安史方面投降的將領實行姑息和安撫的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不過,安史之亂最終是在代宗時平定的,這是代宗最為得意的事。
唐朝自建國以來,一直加強邊防駐軍,以防範突厥和後來崛起的吐蕃。尤其是玄宗即位后,好大喜read.99csw.com功,熱衷於對外擴張,即史書中所說的「開邊意未已,精兵皆戍北邊,使天下之勢偏重」。
當時,郭子儀防守涇陽,手下只有一萬兵力。回紇和吐蕃人多勢眾,將涇陽合圍起來。郭子儀便命令將士加強防禦,不許出戰。這時候,僕固懷恩病死,吐蕃和回紇都搶著要做統帥,爭執不下,於是就分營駐紮。
安史之亂前,玄宗還只是緣邊設置節度使,一切都是為了邊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為了平叛的需要,開始在內地也設置節度使(多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軍南下必經之處,均設節度使或者觀察使。結果,各地節度使甚至職位稍低的觀察使乘機擴大勢力,逐漸形成藩鎮(又稱方鎮)林立的局面。安史之亂后,藩鎮的危機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
經歷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再無法達到開元天寶時期的太賓士世。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數年間,邊兵精銳者大都徵調入內,稱為「行營」。吐蕃乘機步步深入,盡占河西、隴右之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亂平定不久,唐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軍東進。
節度使的權力也愈來愈大,他們不僅統兵,而且逐漸掌握了當地的民政、財賦、刑法權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這無疑是地方割據勢力產生的最適宜的土壤和溫床。這些節度使表面上聽命于朝廷,實際上陽奉陰違。為了拉攏部下,常向朝廷要求大量授以其部下官爵。官多俸祿多,朝廷的軍費開支因此大大增加。
代宗聞報后,命郭子儀為西京留守。郭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慰勞郭子儀說:「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相當於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晉爵。
幸好郭子儀從商州到武關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馬,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率兵出發,白天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夜晚又燃起許多火堆,一路上作出聲勢浩大的樣子,讓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儀究竟帶來多少人。當地百姓也虛張聲勢,傳呼說:「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長孫全緒派人混進長安,暗中召集數百長安少年,半夜裡在朱雀街上敲鑼打鼓地大喊。吐蕃軍隊不知底細,還以為郭子儀的軍隊已經進城,不戰而走,連夜撤出長安西逃。陷落十五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各藩鎮為了維護統治,除拚命擴充軍隊外,還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一致的利益。節度使對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他們的拚死效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只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面。眾藩鎮中,尤其以田承嗣最為跋扈難制。
田承嗣對另一節度使薛嵩的地盤一直虎視眈眈,有心爭奪攻伐。薛嵩也絕非善輩,對田承嗣甚為警惕,暗中有所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