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5、歲月如歌 「四大金剛」

15、歲月如歌

「四大金剛」

上海的大餅製作工藝可能出自蘇北的燒餅,在全國大城市中堪稱第一。我去過北方,那裡的燒餅不能和上海比。(指1980年代之前)尤其是北京的大餅(那裡叫火燒),硬如石頭,足能砸痛你的腦袋。信不信?
我這裡是否在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唱頌歌呢?非也。那個年代的點心都是民國時代傳下來的,都具有民國的范兒。把傳統丟棄后,現今粗製濫造的東西倒是破舊立新的產物。
至於我小辰光吃過的梅花糕、海裳糕之類的特色早點,1960年代就已絕跡。只有粢飯糕和米飯餅保留至今。
當年多數上海人的早餐是泡飯。泡飯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昨晚的剩飯用開水泡一泡、立刻就吃;另一種是剩飯加水放在火上煮一陣子,變成名符其實https://read.99csw.com的「飯泡粥」。用來「下飯」的一般是昨日的剩菜,也可以是醬菜、乳腐之類,講究的人家還有用皮蛋、鹹蛋、肉鬆、油氽豆板這類佐粥食品來過泡飯的。但是多數人家會去買大餅、油條。大餅、油條佐以泡飯,就是上海普通家庭的常見早餐。

2

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稱作「四大金剛」,是上海人除了泡飯之外的主要早食。一副大餅油條加一碗豆漿,是過去上班族的首選。大餅有咸甜兩種:咸大餅有芝麻蔥花、甜大餅有糖和芝麻——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芝麻真香!當時的大餅3分錢一隻、糧票1兩——別忘了帶糧票。1970年代我在玻璃九九藏書廠勞動時,曾在工廠附近的青雲路大餅店買到邊上嵌豆沙的大餅,大餅的邊做成夾花,仍是3分錢。以後大餅攤推出新品種:油酥大餅,價格為5分錢、屬「高級大餅」,咬在嘴裏一股酥香,真是一分錢一分貨。
有幾樣早點在形式上也不復存在了,那就是蔥油餅和羌餅。「新上海人」也做,但他們不知道做法。過去的蔥油餅在生面坯里就放油,形成油麵,再捏入油酥,做成一個一個圓形,加一兩粒生豬油(板油),撒些蔥花,再在爐上特製的鐵板上烙熟,最後還必須在爐邊豎起來烘烤幾分鐘才算完成。花5分錢1兩糧票就能購得一隻,「吃口」是嘸沒閑話講!噴噴香。現在也有人賣蔥油餅,製作極其馬虎,不放油酥和板油粒,最後一道烘烤程序根本https://read.99csw.com沒有。
「四大金剛」現在仍是上海普通百姓早餐內容,但製作者早已換成了全國各地來的農民,當年的「集體所有制」攤頭早已消失,都變成了個體經營。「新上海人」的手藝固然比不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師傅,至少從形式上而言,「四大金剛」還存在。大家擔心的無非是炸油條的油是不是地溝油?做大餅的麵粉是否加了增白劑?
南方人習慣吃米飯,所以粢飯也是上海人喜愛的早餐。2兩飯糰里包1根油條,再加一點糖(1950年代是加一點綿白糖),就成了一道美味早點。有的顧客要求包一根「老油條」,這種二次回鍋的油條比較脆;也有人不要加糖而是要加一點榨菜末——反正加什麼都不另外加錢,總共2兩半糧票8分錢。食九-九-藏-書量大的人要3兩粢飯加油條,也不過1角錢。

1

豆漿可以在攤頭上「堂吃」,也可用搪瓷大杯或熱水瓶買回家。淡漿3分錢半兩糧票一大碗,「堂吃」的人往往喝咸漿外加一副大餅油條。一碗熱氣騰騰的咸漿鮮美無比,豆漿里有蝦皮、榨菜末、碎油條、醬油和辣油,價格比淡漿貴2分;甜漿是豆漿加砂糖,價鈿和咸漿一樣。不過那時「吃豆腐漿」必須趁早,過了7點鐘就賣完了。
買油條必定排隊。油條和大餅豆漿粢飯是一個攤位聯合經營的,但只有油條排長隊。有一回為了下泡飯我去多倫路油條攤買油條,快輪到我時,前頭一個「赤佬模子」拿出半斤糧票4張1角頭人民幣、大喊一聲:「來10根!」拿么好!等到10根油條1根1根炸好,「赤佬」1根1根拿到伊帶來的「淘米籮」里得意洋洋地走了。我嘸沒買到,只得耐心等油條師傅把經過發酵的麵糰拉開,再用刀切成一段一段,然後放入油鍋。我本來打算拿2根的,花了那麼多時間只買2根?於是我對油條師傅也喊了一聲:「4根!」https://read•99csw•com
目前上海類似羌餅的餅類不少,如東北千層餅,等等,然而味道大相徑庭。過去的羌餅又厚又香又軟,現在再也吃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