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四四、吳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四、吳佩孚痛失湘鄂

7月11日革命軍李品仙師攻佔長沙。
劉玉春對吳有知遇之感,慷慨獨任死守武昌之責。
海軍江防艦隊駐漢口,江防艦隊有軍艦十余艘。
8月15日起援湘軍在汩羅河與吳軍大戰,援湘軍突破汩羅江防線,相繼攻佔通城、岳州,五里牌、羊樓司等重要地點,吳軍潰不成軍,紛紛退入鄂省,向羊樓洞、趙李橋集中。鄂督陳嘉謨親率第十三混成旅及廿五師改編之一團,開赴汀泗橋增援。
9月6日清晨,吳佩孚同幕僚在漢口查家墩總部樹林中,席地而坐,正談論前方戰況時,忽有炮彈數枚,自龜山方面飛來,落於院內荷花池裡,大家極為驚訝。初時據報,說是自己的炮,調錯了方向;繼則說是劉佐龍師叛變。吳遂率總部各處官佐及衛隊一團,登車北上。
湘鄂邊防軍司令兼援湘總司令李倬章駐湘鄂邊境。
8月16日,蔣中正在長沙發表討吳宣言。
15年8月21日吳佩孚在保定接李倬章等急電乞速南下,而北方戰局已告一段落,乃命齊燮元代總司令留長辛店處理一切,吳親率陳德麟、劉玉春所部南下。23日由保定乘火車南返,24日抵鄭州,途過郾城,先召開防務會議,25日抵漢口大智門車站,才下車即獲悉一片敗訊,前方藩籬盡撤,大為震怒。立即在督署召開軍事會議,這時漢口空氣非常緊張,租界堆布了沙包,房租一天天飛漲,汽車、馬車、洋車滿戴箱篋像潮水般流入租界,尤其是有財有地位的人跑得最快。吳在軍事會議上痛斥各路將領,並宣布以劉玉春為聯軍第八軍總司令,並嚴令李倬章等收集岳州、平江、商域敗退各軍堅守汀泗橋要隘。
吳佩孚在武漢苦戰,望孫傳芳之援如大旱之望雲霓,然而孫傳芳則按兵不動,坐觀成敗。
湖北暫編第一師長宋大霈由湘境退鄂。
陸軍第七師長王都慶由湘境退鄂。
(三)任命靳雲鄂為武、陽、夏警備總司令。
革命軍攻下武昌后,新聞記者前往採訪新聞,順道訪問戰俘,其時陳嘉謨亦被俘,與劉囚禁一處。記者們見到這兩大戰俘時,陳嘉謨垂首不語,劉則慨然而語:「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我自問對得住吳大帥,只是覺得太對不住老百姓了。我陸續打開漢陽門放他們出城,由於難民太多,每天只能放出2000人左右,且爭擠淹死的很多,我聽了很是傷心。」記者問他是不是反對革命,他說:「今天我已戰敗,還談得上反對不反對,我只是憑良心說話。吳大帥主張也許不對,但人格很高,對我更有知遇之恩,我所以明知不能守而要苦戰,就是報答吳大帥。我自知殃民危害地方,一死不足以謝罪,今既被俘,把我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來贖罪吧!」
援湘副司令董政國駐湘鄂邊境。
湖北暫編第二師長劉佐龍駐漢陽、蔡甸。
9月2日吳佩孚渡江回到查家墩司令部,靳雲鶚已應|召由雞公山抵漢,毅然以堅守武漢三鎮為己任。這時武昌城上用望遠鏡可以看到革命軍在read.99csw.com龜山的大炮。龜山在漢陽,其大炮向武昌郊外轟擊。
劉一邊說一邊做割肉的手式,新聞記者聽了他的話,幾忘其為反革命之戰俘,卻佩服其忠義之氣概和視死如歸的人格。
河南第二師長閻日仁駐襄河方面。
北伐軍決定在湖南提早發動攻擊,期一舉規復長沙,打通北伐之路,任命唐生智為北伐前敵總指揮,令第四軍陳銘樞、張發奎兩師主力分攻醴陵、株州。第八軍李品仙師及周斕教導師與鄂軍夏斗寅師擔任漣水正面佯攻,以牽制敵方兵力。以第八軍之何鍵師及劉興師與第七軍之鍾祖培旅為主攻部隊,攻擊潭市及婁底,進而壓迫敵人于湘潭湘鄉及寧鄉,最後會攻長沙。預定7月5日開始攻擊。
孫傳芳便在南京做著這樣的美夢!
齊燮元做了吳的討賊聯軍副總司令,也招來孫的疑忌,因為齊燮元是老江蘇督軍,當然不會忘記六朝金粉之地,其實吳根本沒有意思要齊回南京,只是孫有這種擔心而已。孫還有一心病,就是吳和奉張的聯合,孫以擊走奉軍而登上五省聯帥位子,現在吳、張聯合了,孫豈不日趨孤立!
河南第三師長吳俊卿由河南鞏縣調來。
在戰火告一段落時,劉玉春滿頭大汗地跑到吳的火車司令部來,仍然直挺挺地跪下,流著眼淚說:「大帥,一切都不成了,這些敗兵已經喪魂落魄,靠他們守最後一道防線是不濟事的。」吳岸然說:「我絕不放棄武昌,我吳子玉寧肯死在戰場上也比死在床上好。」劉慨然站起來挺胸大聲說:「大帥不能死,劉玉春願代大帥守武昌,劉玉春為大帥戰死,死也瞑目。」吳猛然雙淚奪眶而出,他提拔過不知多少封疆大吏,可是事到危急,竟無一人敢挺身任事,面前這名愛將本是一個無名之輩,卻忠義薄天,他慨然說:「事情都壞在峴亭(陳嘉謨)手裡,我不許他走開,要他同負城防責任。」
吳佩孚這時還在南口,深知湘局嚴重,遂令原來計劃分四路兵力援湘的宋大霈、王都慶、唐福山,董政國等部增援,並令航空隊率飛機兩架及兵艦十余艘入湘備戰。吳因自己一時不能南下,所以責成葉開鑫部能保有醴陵、湘潭、湘鄉之線以待北軍來援。不料革命軍勢如破竹,以雷霆萬鈞之力迅速集中進迫。湘軍處境惡劣,直系在南方的乃急電吳南下,吳因南口戰事不能分身,乃電鄂督陳嘉謨:「北方戰事吃緊,自身萬難南下督戰,務請與李倬章、董政國、宋大霈等和衷共濟,協助禦敵,勿令敵軍侵入鄂境。」
(一)任命高汝桐為漢陽防守司令;
8月20日吳親率劉玉春和陳嘉謨抵咸寧。這時蔣中正亦統率革命軍抵達岳州,吳軍和革命軍在汀泗橋大戰,吳佩孚親臨前線,令營務執法總司令趙榮華組織大刀隊分八路把守各要口,監視各軍,遇有退縮官兵即一刀一個,人頭滾滾,一日之間殺了退卻的團營長九人,逃兵正法者不計其數,對於沒有戰意的北洋軍,九九藏書稍挽頹勢。
第十三混成旅長張占鰲駐武漢。
吳恃長江為天塹,所以對大局尚不絕望,他在炮聲隆隆中,一會兒渡江到武昌,一會兒回到漢口,夜不交睫,席不暇暖,這是他一生中最辛苦的時代,也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戰。他當時的兵力如下:
武、陽、夏警備總司令靳雲鶚駐漢口。
浚滑游擊司令王獻臣駐武漢。
15年10月間,吳佩孚已退出武勝關外,江西南昌已發生爭奪戰,外面形勢日非。而武昌城內儘是敗兵之將,在劉玉春所指揮的守城部隊萬餘人中,他直屬的第八師只有2000人,別人天天要降,劉則堅持要與城共存亡。他認為吳大帥如此賞識他,他無以為報,奉命守武昌,不能讓武昌城斷送在他手上。因此,當城外炮火震天,軍心離散之際,他一方面要布置死守,一方面還要分出兵力來監視城內雜牌軍的行動。
可是,孫傳芳則認為吳已日落西山,早晚必倒,假手于革命軍比自己動手省力。孫之不敢公然叛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孫的部下主張擁吳,如福建督理周蔭人,江西總司令鄧如琢以及夏超、周鳳歧、白寶山、馬玉仁等都是吳的信徒,孫雖高踞五省聯帥寶座,可是如果公然反吳,這些吳的信徒搗亂有餘,所以孫在事實上儘管不受吳的調度,可是表面上仍很恭順,在電報上還是寫:「玉帥鈞鑒」。
武漢是中國的心臟,長江和漢水的交叉點,京漢和粵漢鐵路的銜接處,華中水陸交通的要衝,東連吳越,西通巴蜀,南接嶺表,北帶中原,自古即為政略戰略必爭之地,左有鄱陽湖和洞庭湖,右有漢水和襄河,是長江中游的一個盆地,適合守勢的持久戰。
武昌城內的吳軍有劉玉春的第八師,吳俊卿的第三師和鄂軍第二師的一個營,第廿五師的一個團,第一旅的一部分;守備漢陽、漢口的是高汝桐的第十四師,在武漢上游屯口和金口一帶則有葉開鑫的湘軍殘部及婁雲鶴旅的一部,又在武漢下游陽邏,黃州一帶則為馬濟的武衛軍及任應歧的豫軍第十師。襄河方面自蔡甸至沙洋一帶有劉佐龍的鄂軍第二師和閻日仁的豫軍第二師。此外尚有王獻臣的河南遊擊隊,張占鰲的十三混成旅均集結于漢口附近,自北方調來的毅軍約四個旅,集中於廣水、花園一帶積極備戰。
武衛軍馬濟駐陽邏、黃岡方面。
湖北督理兼陸軍第廿五師師長陳嘉謨,駐漢口、武昌。
總司令吳佩孚駐漢口查家墩。
中央軍以武漢——武勝關為作戰目標;
15年8月底,革命軍沿鐵路正面近迫武昌城郊,並向漢陽挺進。
湖北暫編第四師長陳德麟駐武漢。
陸軍第八師長劉玉春由信陽調來。
當時武昌城內尚有居民十萬,革命軍與城內雜牌軍互通聲氣,饋以香煙和大米飯,城內糧盡援斷,見到這些恩物,如獲至寶,於是戰意更見消沉。劉玉春傷腦筋的,是雜牌軍軍紀太壞,誅不勝誅。
浙江內部不是很穩定的,因為夏超和周read.99csw•com鳳歧都各有私心。夏超是民國初年浙江一霸,任誰在浙江督軍任內都不能不遷就他。夏曾屢打密電給吳,訴說孫刻薄寡恩,言外頗有隻要吳有令,他就可以自任去孫之責,吳則一再複電告誡夏勿妄動。孫和夏既然不和,孫亦有去夏之意,吳亦電孫勸他不要自相殘殺,並保證夏不會反孫。吳的本意出於至誠,怎知卻招惹了孫的反感,加強了孫去夏的決心,這都是吳不懂權詐的緣故。
左翼軍以荊、沙——襄陽為作戰目標。
吳佩孚做夢也想不到孫傳芳有這種心理,他以為孫是他提攜的,同屬於直系,又同是山東同鄉,不只是這些,退一步來說孫傳芳即使只認是友軍,過去吳也有恩于孫。過去孫由湖北假道江西打到福建,再由福建打到浙江,再由浙江打到南京,造成五省聯軍總司令的地位,吳認為多少得到吳的支持;當孫傳芳進軍浙江時,夏超和周鳳歧作了內應,這兩人和吳暗中早有聯絡,因吳的關係才推到孫身上;當孫部與奉軍楊宇霆、姜登選作戰時,蘇皖將領陳調元、白寶山、馬玉仁等也和吳早有聯絡,如果不是他們包抄奉軍後路,孫的一點點兵力怎能打奉軍這樣順手。所以在吳認為對孫有恩,孫不致於坐視不救。可是在孫來說卻不是這麼想。
北伐軍以寬大為懷,陳嘉謨和劉玉春都獲釋。劉回天津貧困無以為生,落拓而死。
吳信以為真,怎知吳的專車過信陽時,葉開鑫告急電如雪片飛來,而孫軍卻渺無音訊。吳到了漢口,孫還端坐石頭城與江南名流為文酒之會。吳去電質問,孫以所部配備未就緒作答。蘇浙人士紛紛告孫說:「聯帥好整以暇,其如玉帥之朝不保夕何?」孫微笑而答曰:「玉帥最好的一條路是下野,讓出一條路引誘南軍衝殺過來。我有一個比喻,繩子卷做一團,刀砍不斷,拉長了一剪便斷,這是消滅南軍的一個妙計。」
吳忍痛接受了失敗的命運,不再阻擋退兵,下令設立水陸潰兵收容所,並在蛇山和龜山架設大炮以資防守。吳身邊除了劉玉春是一員戰將而外,四顧已無可用之將,吳本已不用靳雲鶚,可是靳到底還是一員戰將,所以臨危又起用了他。
當民國九、十年間,王占元在北洋軍人中和吳佩孚不相上下,僅次於曹錕、張作霖兩巨頭。湘軍攻鄂時,王在湖北不堪一擊,乞援于吳,吳雖派蕭耀南來援,卻袖手旁觀,坐待王占元的垮台,乘機攫取了湖北。此後吳雖重用孫,孫則認為江山是自己打的,對吳僅有互相利用的關係,無所謂知遇之感。所以當吳獨力抵擋革命軍的攻感時,孫暗自歡喜報了當年蕭耀南按兵不動,坐視王占元失敗之仇。孫還有一個妄想,在直系中,曹錕倒了,現在吳佩孚又一蹶不振,此後直系便唯「孫」獨尊了。孫傳芳希望吳佩孚和革命軍兩敗俱傷,他便可以漁翁得利,獨霸中原。
蔣世傑死守信陽,使劉玉春印象深刻,這也給他死守武昌增加了信心。吳再起后,左右九*九*藏*書都是不堪一戰的衰兵懦將,劉不失為燕趙慷慨之士,因此吳提升劉為第八師師長,繼而又升他為第八軍軍長,吳北上時就把劉的三團編為衛隊旅,用為親兵。吳南下時又調這三團馳赴前線汀泗橋,所以當時人稱劉玉春是吳身邊的趙子龍,其實吳、劉的關係就只是這麼短。
劉玉春當年48歲,是河北省玉田縣人,一副北方人高大魁梧模樣,頭髮帶著灰白色,他原是第八師第十五旅旅長,第八師本駐守宜昌,並非吳佩孚的基本隊伍。吳命寇英傑攻河南時,調第八師為正面進攻部隊,劉玉春率三團人參加。前面曾敘述過蔣世傑堅守信陽,而進攻部隊就是劉玉春,兩人可算棋逢敵手,將遇良材,信陽攻下后,寇英傑委劉為信陽警備司令。
10月10日武昌城攻破時,劉登蛇山指揮守軍死戰,戰至全城守兵盡降時才被身邊的于旅長把他生拉活扯地拉到文華書院,卒被革命軍擒獲,解往第四軍司令部。
吳本希望征服全湘以進軍西南,其後形勢日非,則希望保持原來陣線以圖進展,現在則希望在湖南作戰,不使革命軍進入湖北。
汀泗橋之戰,劉玉春的三個團長都戰死,卅39個連長只剩五個,士兵死傷過半。
蔣中正以劉不失為忠勇軍人,下令優待。劉的囚室中有茶、有煙、有卧具,劉的手足也沒有上刑具。
吳佩孚雖然用大刀督戰隊和機關槍督戰隊,可是兵敗如山倒,潰兵退卻像打衝鋒一樣。賀勝橋不守,前線距離吳的司令部越來越近,潰退的北兵竟向吳的火車開槍,打死了一名副官和兩名衛隊。
河南第十師長任應歧駐陽邏、黃岡方面。
湘軍總司令葉開鑫駐武漢、上游。
吳佩孚和孫傳芳之間的恩怨,各有各的演算法,由於記帳項目不同,因此貌合神離。吳認為儘管孫有孫的打算,自家人終是自家人,斷無相爭相鬥之理,何況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孫總不至於會挖他的牆腳。
吳佩孚決定死守武漢,而革命軍追擊吳軍時被水淹阻滯,遂使吳軍能從容渡江北逃,一部分退入武昌城內。
吳自漢口倉皇敗退,武昌的守城重任便落到劉玉春的身上。武昌守將劉玉春毫無問題是北洋時代一個特殊的軍人,他既能打仗又忠於長官,他對吳佩孚有知遇之感,所以死守武昌。
漢黃鎮守使兼水上游擊司令杜錫珪駐漢口。
8月12日,蔣中正移駐長沙,主持進攻武漢的部署。決定分三路進軍湖北:
毅軍約四個旅駐花園、廣水。
吳、孫之間的舊帳越算越糊塗,因此有靳雲鶚要和孫傳芳合組「新直系」的傳說。當吳軍攻南口不下時,孫每天有電報報告湘中戰況,大有自告奮勇之意。南口攻下后,吳把西北善後交給閻錫山和張宗昌,同時派專人密告孫說:「我由南口調五師南下,湖北除陳嘉謨一師留守後方外,尚有第六師可調。我一路沿湘鄂路應戰,一路派海軍由洞庭湖入岳州。請你出兵由銅鼓、修水直趨瀏陽、平江以收夾擊之效。我訂某日南下,我抵之九*九*藏*書日最好兄亦到九江。」孫立刻回電說:「謹如尊命辦理。」
湖南戰局是革命軍北伐的首次出師,15年5、6月間,第七軍鍾祖培旅及第四軍葉挺之獨立團進抵衡陽、安仁地區,遂使唐生智部在衡山、金蘭寺及綠田、龍家灣等處之危急情勢消失。6月上旬湘軍在上述地區戰鬥不利,退守漣水及綜水北岸。6月下旬革命軍第四軍之第十、第十二兩師集中安仁,第七軍之第二、第七,第八等三旅亦已到達永豐附近。
蔣方震是中國軍事學權威,他敬慕吳的風骨,吳尊敬他的學問,兩人惺惺相惜。
孫傳芳是王占元的部將,他在王占元下面並不得意,他的嶄露頭角完全是吳佩孚所提拔,這是民國10年湘軍援鄂之役,當時孫是敗軍之將,卻為吳所看重。
吳佩孚自己立於猛烈的炮火中,劉玉春緊緊地追隨他。除了大刀督戰隊而外,又有機槍督戰隊。這場大戰真是殺得昏天暗地,日月無光,這是北伐軍討吳戰役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如果不是革命軍英勇奮戰,前仆後繼,則吳的這一套戰術會守得住的。無如吳佩孚的運氣太壞,他遇上的是勇武無敵的革命軍,戰局稍稍穩定,吳率軍回鯰魚套,飛調海軍集中待命,並催援軍火速開到武昌來。吳仍在火車中設置他的總部。
有人向吳密告,說漢陽不穩,劉佐龍勾通革命軍,吳不相信。前線又傳敗訊,援軍遲遲不來,海軍又不及調度。劉玉春從前方敗了下來,直挺挺地跪在地下,滿臉淌著熱淚說:「我對不起大帥,我的人死了一半,請大帥把我正法吧!」吳正據案草擬反攻命令,獲知前線敗訊,乃停筆嘆了一口氣說:「好,你起來吧,你是盡了最大的力量。現在你仍回前方照料,我決定死在武昌了。」他最後一句話聲音沙啞,神情慘淡。
陸軍第十四師長高汝桐駐漢陽、漢口。
革命軍沒有用重炮攻城是為了城內居民的生命財產著想,所以經由商會和英領事居中調停。劉玉春為了緩和革命軍的進攻,所以虛與委蛇,暗中卻天天和吳佩孚、孫傳芳通消息,企望他們能來援救,待援不到,就打算一死。
吳佩孚撕了反攻計劃,決定死守武漢三鎮。他下了三道命令:
(二)任命劉玉春為武昌城防司令;
吳自稱討賊聯軍總司令時,孫亦自封五省聯帥,以示和吳鼎足而立。
當孫擊走奉軍,收兵回南京時,竟唱起了「聯省自治」的舊調,這個調子是吳最不喜歡的。從前湖南人唱省憲時,趙恆惕是吳的好友,吳尚耿耿於心;如今吳的同鄉也唱起了,吳悻悻地說:「這簡直是南腔北調。」吳曾派蔣方震到南京,代達吳的意願,吳表示自己主張武力統一,但反對窮兵黷武,不過為了統一不能不使用武力,這所謂的武力是促成統一的工具而不是製造戰爭的工具。他不贊成打廣東,只一人(指馮玉祥)在所必打,同時他反對借外債打中國人。蔣方震到南京把吳的話告訴了孫,孫的答覆不著邊際。
右翼軍以南昌——九江為作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