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庚子歲,青蓋入洛陽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庚子歲,青蓋入洛陽

庚子歲,孫皓的「青蓋」果然入了洛陽,只是他的身份不是征服者,而是階下囚。
天璽元年(公元276年)八月,鄱陽郡上奏,說在歷陽山發現由石頭的天然紋路組成的文字,瞧著像是:「楚九州渚,吳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孫皓一琢磨,楚就是荊州,是我治下土地,吳就是揚州,我的都城在這裏,老爺我生在揚州,當然是「揚州士」啦,從大帝孫權、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到老爺我,正好四代,看起來這是上天的預兆,表明我這一代將要統一天下,做真真正正的天子啦!再加上吳興郡也報告說在陽羡山發現長十多丈的一塊空心大石頭,名為石室,是空前的祥瑞,於是孫皓就打算封禪陽羡山(古來天子都封禪泰山,他倒真能別出心裁,不過也沒辦法,泰山那是西晉的地盤兒,不歸他管),計劃明年改元「天紀」。
既然太平無事,孫皓也就可以回來了。甘露二年(公元266年),武昌挖出了一口寶鼎,於是改元「寶鼎」,隨即回都建業。寶鼎後面的年號是建衡,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因為據說有大群鳳凰(真的不是野雞嗎)聚集在皇家花園裡,於是次年就改元「鳳凰」。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吳郡上報,說是挖到了一塊方方正正的銀子,長一尺,寬三分,上面刻有年月日,於是次年就改元「天冊」。
孫皓可壓根兒沒想自己的實力如何,有沒有可能打敗晉軍,先別說殺進洛陽城了,能不能在中原站住腳跟都成問題。於是他大起三軍北伐,結果跑半道兒上才發現天氣冷了,忘了給士兵準備冬衣,結果大批吳兵凍死九*九*藏*書、凍傷,還有的乾脆倒戈一擊,降了晉了。這樣子還打什麼仗啊?孫皓被迫灰溜溜地返回了建業。
咱們還是那句話——「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正因為皇帝信祥瑞,所以下面的官僚也就緊著給獻祥物,反正那些東西都不難偽造,那時候也沒有碳14之類的技術來給鑒定。然而最倒霉的是,孫皓這傢伙不僅僅是利用迷信來給自己臉上增光而已,他還真的信了。比方說,他在宮裡養了一大群巫師,其中有一個就空口白話地預言說:「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孫皓聽了是大喜啊,這不正說明我要領兵殺進洛陽城,取得天下了嗎?
這時候,突然有一個沒留下名字的「望氣者」跳了出來,跟孫皓說:「我最近觀瞧天上,不大對呀,為什麼荊州地界冒出了重重的『王氣』來,壓過了揚州呢?」孫皓一琢磨,現在的首都在建業,屬於揚州,揚州的王氣竟然被荊州給壓倒了,那還了得?於是立刻下詔,遷都武昌(屬於荊州)。他同時派人挖掘那些地處荊州,且和山脈相連的各大臣、名門的墳墓,以免那所謂的「王氣」落到這些家族頭上。
所以孫家搞迷信,從孫權開始,一直搞到末代君主孫皓,而這位孫皓玩花活兒比孫權更奔放,奔放到讓後人讀起相關事迹來,真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咱們前面說了,孫權經常一撞見祥瑞就要改年號,孫皓也是一樣,他繼位的第二年就有傳言說蔣陵這地方天降甘露,於是改年號為「甘露」。
拉回來再說東吳,東吳除了個孫亮外,包括孫權、孫休和孫皓,那都是把著實權的,他們當然會想盡辦法利用https://read.99csw.com迷信活動給自己臉上塗光抹彩。再說了,曹魏接受了漢帝的禪讓,蜀漢自稱繼承了炎漢的事業,都有拿得出手的正統理由,只有孫吳政權多少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要不搞點兒花樣來凝聚一下人心,恐怕隊伍就不好帶了。
費禕怎麼不靠譜呢?原來他當大將軍的時候,為了準備北伐,長年待在漢中,難得回一趟成都,偶爾回來一趟,卻聽一個算命的說什麼「成都沒有大將軍的位置」,於是掉頭又回去了——最終他就遭人刺殺,死在了漢中。我懷疑那算命的其實是想說:「成都沒有大將軍起墳的位置……」
孫權還稱著吳王的時候,照理說不管怎麼論,正統都排不到他頭上,他自己也不大好意思覥著臉自封,一直等到黃武七年(公元228年)年底,這位老兄坐不住了,終於正式稱帝。於是乎,立刻就有人聲稱在夏口又見著一條黃龍——也不知道那時候是滿天飛黃龍呢,還是同一條黃龍全天下到處溜達——因此,這一年就是「黃龍」元年。孫權連年號都懶得想了,直接這麼黃來黃去的,不用問了,東吳當然跟曹魏一樣,也是土德啦。你瞧這多簡單啊,徹底拿來主義,可以完全照抄別人的理論,你曹丕受了禪讓是「火生土」,我待在江東自己當皇帝,照樣「火生土」,究竟誰「土」得對呢?放馬過來,咱先打過再說。
所以曹魏是土德,蜀漢是火德,一直不變,孫吳卻一家佔了兩個德。
三分鼎足,蜀漢不玩新花樣,至於東吳,開國皇帝孫權更沒什麼創意,完全照搬了曹魏的劇本兒。公元222年,他還當著吳王呢,就先不搭理「九九藏書正統」王朝了——劉備剛來打過他,曹丕事後想趁火打劫,全都鎩羽而歸——直接改年號,定為「黃武」,帶了個「黃」字,同時還宣揚在鄱陽發現了一條黃龍。
說是三分天下,但曹魏的疆域要比孫、劉兩家加起來都遼闊(包括西域長史府),基本上可以說天下六分,曹魏佔三分,孫吳佔兩分,蜀漢佔一分。可要是論起種種並不靠譜的祥瑞、祥物和讖緯來,曹魏和蜀漢加在一起,拍馬都追不上孫吳。為什麼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曹魏從曹叡以後,很快就司馬家權臣當政,他們要搞也是搞對司馬家有利的花樣,而不會去照應曹家;蜀漢呢?劉備死後是諸葛亮執政,然後是諸葛亮的弟子蔣琬、費禕等人,小說里「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喜歡搞迷信,當然更不會妖法,他的弟子們除了費禕略微有點兒不靠譜外,也基本上沒玩過什麼花活兒。
天冊二年(公元276年)七月,吳郡(怎麼又是吳郡)上奏,說郡內的臨平湖在東漢末年堵住,如今已經挖通了,當地老人曾說過:「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並且還在湖邊挖到了一個石頭盒子,裏面有塊青白色的小石頭,長四寸,寬兩寸,上面刻有皇帝字樣。於是當月就改元「天璽」。
打那以後,估摸著他乾脆就把這預言給忘了,要麼真打算再等六十年,把好機會讓給兒孫。可你還別說,那巫師順口一胡謅,倒真給說准了——要不然這則預言也不會被堂而皇之地記載在史書上,流傳到今天。建衡三年之後的第九年,正是「庚子歲」,按公曆是公元280年,那一年西晉派發六路大軍,read.99csw.com洶湧南下,很快就殺到建業城下,孫皓沒有辦法,只好脫|光膀子,讓手下人把自己反綁起來,又抬上了棺材,打開城門去投降。隨即受降的晉將王濬就把他裝上馬車,給押送到洛陽去了。
不得不承認,老孫家對於祥瑞的執著精神是非常值得讚歎的,孫權幾次改年號,全都有天曉得怎麼就冒出來的祥瑞、祥物支撐著。比方說公元231年,會稽郡彙報說境內出現了「嘉禾」——所謂嘉禾,就是生長得很茁壯或者很「詭異」的禾苗,古人認為是豐收的吉兆——於是次年就改元「嘉禾」。公元239年八月,武昌又上奏說發現了麒麟,相關部門建議碰上這種祥瑞就應該改年號。孫權表示:「不久前,有大群紅色的烏鴉彙集在殿前,是朕親眼所見,倘若神靈認為該降吉兆,那麼朕以為年號應該改為『赤烏』。」群臣立刻大拍馬屁:「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就出現過紅色烏鴉的吉兆,君臣們全都見著了,於是奪取了天下。陛下您真是聖明啊!」於是當年就改元「赤烏」。
明明自稱土德,這回又玩起「赤烏」來了,土不該是黃色的嗎?赤可是火的顏色,對不上怎麼辦?孫權倒不堅持,下詔說既然上天給了預兆,咱不如改德吧。那麼改成火德嗎?不行,漢朝就是火德,哪有繼承漢朝的吳朝繼續屬火德的道理?那不是和當初劉邦犯一樣的毛病嘛。好在劉歆早就有預案在那兒擺著——周武王也見過赤烏,按照鄒老教授的理論,周就是火德,可是按照劉歆的新理論,周卻是木德——孫權一琢磨,木在東方,我大吳也在東方,而且木克土,證明我遲早要滅掉土德的曹魏,嗯,很靠譜,也很解氣,九*九*藏*書就這麼定了。
當然啦,那都是後來的歷史學家個人的觀點,而在當時,孫權認為自己就是正統,孫家班的人們也必須得認定自己的正統——難道你們兩家都正統,就我是偏的,那這大旗還怎麼扛啊!
巫師說這話的時候是哪一年?乃是建衡三年(公元271年),根據天干地支紀年法,是辛卯年,距離著庚子年還有九年。九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孫皓心說我這就該準備動兵啦,誰都不能保證一場戰役就能滅了晉朝、打破洛陽城不是嗎?要是萬一慢了一步,九年以後沒能成功,要再等六十年才是下一輪庚子年,我早掛啦,這真命天子之位只能留給兒孫來當,那多鬱悶!
我在這裏提到「正統」,這個詞兒據說來源於儒家經典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合天下為一「統」。這個詞彙跟五德循環逐漸地也扯上了密切的聯繫,因為不管是按照鄒家舊學派,還是劉家新學派,都認為只有正統王朝才能論德,不正統的(後世遂有「偏統」「竊統」之類說法)就沒有資格。那麼三國鼎立,誰是正統呢?後來有人說曹魏是正統,也有人說蜀漢是正統,總之,這個帽子從來就沒戴到過東吳頭上。
說來也巧,孫皓前腳才離開揚州,永安郡就起了叛亂,山賊施但劫持了孫皓的兄弟孫謙,一直殺到建業邊上。孫皓聞訊,急忙從荊州派兵前去鎮壓,然後他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荊州的王氣壓倒了揚州嗎?」於是派了好幾百人,吹吹打打地進入建業,就在城裡把施但的妻子兒女都給砍了頭,還宣布說:「天子派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為這麼一來,那「望氣者」的預言就應驗了,以後就太平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