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中低階層的意識改革 重新認識生活形態

第三章 中低階層的意識改革

重新認識生活形態

那麼,大多數人覺得不寬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用錢的方式仍然被「中產階級意識」牽著走,而未思考應根據自己的收入改變生活形態,將錢花在必要的事物上。
現代日本人的「買車情結」和擁有房子的信念一樣強烈,所以租車市場的規模非常小。雖然現在隨著加薪、升職更換高檔車的「汽車=身位地位」意識情結比較薄弱,讓低價位、感覺還不錯的小型車成為了新寵,但是在買車之前,還是應該試著再問自己一次:「我真的需要買車嗎?」

另外,根據針對其他經濟寬裕度看法所做的調査,1995年,如果把回答「不太寬裕」、「幾乎無喘息空間」都列入「不寬裕」的回答計算,所佔的比例是45.1%。但是到了2003年,這個比例增加到54.5%(圖3-6)。
另外,現在買車的時候,人都會加裝價值約上萬日元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在安裝之前,大家應該先想想這套系統真的值這麼多錢嗎?買一本路況地圖好好利用的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必要性到底還有多少?另外,將買車到換新車這段時間內這台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被使用的次數,用安裝價一除,或許你就會驚叫「每次使用的單價貴得這麼離譜,還是不要安裝了」。
注:調査對象為要養育小學以下小孩、年齡在30~45歲之間的男性及女性。有效回答為622人,其中男性為374人。
尤其是中低階層的人,對於有限的收入、資產、時間,更應該重新思考,才能夠使人生更充實,因為可用的金錢及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未來活得更好,經營並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態是絕對必不可少的。
這隻是換個想法的例子。總之,拋開世俗購房的陳見,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屬於自己的住家,就可以過得更充實、更富裕。

都市人一定要買車嗎

根據圖3-5的問卷調查,日本養兒育女的人中,約有八成的人回答「各方面都不寬裕」。在「家庭負擔中排名前十的項目」里,教育費和伙食費並列第三(見圖3-7)。在日子過得這麼苦的情形下,真的有必要讓孩子去補習嗎?這也是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的重點。
對於購房,現在年經人的想法已經開始轉變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三十幾歲、在首都圈工作的上班族,可以容許自己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通勤。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抱著「要花一個半小時通勤,寧可不要房子」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是在外租屋,也必須符合通勤輕鬆的條件。在進入市中心越快越好的需求下,以前距離市中心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衛星住宅區」,現在都變成了「鬼城」。
現在大家明白,受到中產階級意識的影響,在無意識中買房、購車、為孩子交補習費是多麼沒有意義了吧!重新評估這三項支出,至少可以省下近千萬日元的房屋費用(如果不買別墅的話)、數萬日元的汽車養護費(如果把購車款一併計算的話,可省下的金額至少在一千多萬日元),另外教育成本也可以減少百萬日元之多。這對中低階層的人來說,等於可支配收入多出了一兩千萬日元。
此外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上班族呼朋引伴地在洗車場拚命洗車。這種舉動實在令人費解。花大價錢買幾乎沒開的車,又把周末的大好時光用來洗車,我相信把這麼多的時間和金錢用來增加自己的實力會更划算。
導致人們煩惱、不安的以「晚年生活規劃」的問題居多,其次是「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圖3-2)。事實上,日本的年金金額比以高福祉著稱的瑞典還高,而且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擔憂和不安。
此外,雖然日本人的收入在1997年達到峰值之後就開始減https://read•99csw•com少,但是日本人的收入相對世界水平而言,仍然是屬於高水平的。如圖3-3所示,假設日本的收入指數為100,和世界主要國家製造業勞動者的工資相比,日本僅次於瑞士,名列第二;比美國、英國、德國高出兩成至三成,甚至是法國的兩倍。即使是日本人一年的平均收入,也僅次於瑞士,排名第二;連扣除稅金之後的實際收入,也是僅次於瑞士、美國,排名第三(圖3-4)。
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推給沒有外出工作的母親,孩子的母親再把孩子托忖給家庭教師、補習班老師,這是最糟糕的模式。

「郊外購房」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屋」

雖然說消費者的購買意識、消費行動已經改變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沒有注意到社會結構上的變化。面對收入減少、負擔增加的現狀,人們必須立刻轉變自己的意識,重新制定自己的人生戰略。

重新檢視無謂的支出


圖3-5 養兒育女者的家庭寬裕度
除了自己的車子沒有其他任何代步工具的地方要另當別論,而都市裡的大眾交通工具十分便捷,必須要用自己車子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買一輛車,除了購車款外,每個月的停車費至少在幾千日元以上,如果把車檢費用、牌照稅等也算在內的話,光是養車費用,平均每個月就要上萬日元。假設每周才開一兩次的話,還是租車比較划算。而且只要大家都棄買車為租車,計程車產業在相互競爭之下,一定能夠提供更便宜、更優質的服務。
有九成的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所以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活在向大家看齊的中產階級社會價值觀里,沒有人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因此在可自然加薪、升職的制度崩潰之後,人們開始不安,擔心「自己這一輩子都是中低階層的一份子」。
德國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全都是日本生產的,因為連買賓士、寶馬等高級車的人,通常也都不安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所以德國本土並沒有製造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廠商。
例如養兒育女的人,他們覺得各方面都不寬裕的最主要原因有房貸,車貸,孩子的補習費、教育費等,其中壓力最大的是房貸。在「家庭負擔中排名前十的項目」中,選擇住宅相關費用的有45.8%,排名第一(圖3-7)。有房貸壓力的人,可支配收入在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達到一個峰值之後就開始減少,房貸償還率,也就是房貸償還金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也跟著持續增高,現在甚至已經超過了20%(圖3-8)。所以這些人會覺得被房貸壓得透不過氣來,生活完全沒有迴旋的空間。
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父母只要常和孩子對話,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在社會上的經驗。同時,也可以趁機聆聽孩子聊學校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要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及人生哲學,親子之間的溝通對話是絕對必要的。
當然,想花大價錢購買連在哪兒開都不知道的越野型休旅車的人,不在我討論的範圍之內。因為日本根本沒有可以開這種休旅車的地方。一般來說像林道這種地方,通常都會在入口處寫著「禁止入內」。像我這麼熱愛越野摩托車的人,跑遍了日本就是找不到一處可以痛快操縱四輪驅動車、越野摩托車的天堂。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國民生活白皮書》的資料,2003年「養育一個孩子的費用」約為1300萬日元。但是文部科學省2002年「孩子學習調查」及「學生生活調查」所提出的數字是,除了小學之外,如果小孩讀的都是私立學校(幼兒園、國中、高中、大學),學雜費、生活費加起來,必須花1800萬日元以上。如果連小學都念私立小學,費用很容易跨過2000萬日元大關。另外,在年收入未滿1九*九*藏*書000萬日元的家庭里,如果有一個孩子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學,教育費就佔了收入的35%。難怪生兒育女的人會認為生活措據。
(假設日本的收入指數為100,2001年)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輿論調査

該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錢

調査對象:500名丈夫年齡在20~40歲而且是工薪族的家庭主婦
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任何證據足以證明,把錢花在教育上是值得的。仔細瞧瞧繳高額稅金者的名單,幾乎沒有一位是從一流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一流企業工作的人。「把錢花在教育上是浪費」就是現實中的狀況。上補習班的孩子,很多都是靠便利商店的便當、方便麵解決三餐,這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及腦部發育是一種嚴重的傷害。但是面對這麼多的負面因素,父母還是拚命讓孩子去補習,希望孩子擠進一流學校或明星大學。

到底購房有多少好處?讓我們實際來計算一下。如果在通勤時間一個半小時車程內的地方,買一間售價5000萬日元的房子,包括利息在內,支付總額為7000萬日元。不過,據說大多數人如果本來想買一間5000萬日元的房子,事實上最後成交的卻是7000萬日元的房子。
住在都市裡的人,除了不需要購房外,更不需要購買車子。30年前因收入階層兩極化,美國的消費者心理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正買車也要貸款,乾脆需要的時候再租好了」,當這種想法成了都市中一般人的基本常識后,出租汽車業即成長為巨型產業。
如果連中低階層的人也租得起鄰近市中心的優質房屋,今後採取「租屋+周末度假小屋」生活形態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圖3-8 有房貸壓力者的家庭環境
這種執著的「購房信仰」,其實就是人人都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中堅階層這一意識的產物。年輕時薪水低無所謂,反正在年功序列的制度下,自然會加薪、會升職,所以就算日子過得拮据些,在35~45歲的時候,都一定要編列房貸預算,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如果貸款的種類是35年期的長期貸款,就必須一直繳到70歲。換句話說,即使退休的時候領了退休金,極有可能還要用來還房貸。而這就是日本工薪族典型的人生模式。

圖3-2 日本人煩惱和不安的事項
以前上班族都以加薪、升職為前提來規劃自己的人生,所以直接把社會的平均值視為個人的期望值。「至少像別人一樣有間屬於自己的房子」、「車子要這個等級才說得過去」、「希望孩子能夠進這所學校」等想法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換句話說,夫妻之間不必經過任何溝通,就默認了這種期望值。但是現在這個大前提已經崩潰了,所以大家必須從根本上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注:把各閑生產勞動者平均每個小時或每個月的實際工資換算成日元之後,再和日本的名義工資(實際工資+物價上漲率)做比較。

正在崩潰的中產社會

丈夫說:「或許不會再加薪,不會再升遷了。」妻子可能馬上攻擊:「你滿腦子就是這種想法,沒出息!」「真沒想到你是這麼窩囊的男人!」「你比你的同事A先生能幹,就是升不上去,真是奇怪!」就算妻子發脾氣,做丈夫的還是應該實話實說:「因為A先生的業績比較好嘛!」「https://read.99csw.com我們部里有個大我5歲的學長,工作忙得要命,薪水還是那個樣子。我或許會跟他一樣,也有可能比他還糟糕。」總之,夫妻之間必須假設各種情況,進行徹底溝通。
首先,從腦中排除基於中產階級意識所產生的期望值,以現在的價值來看自己在公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及今後收入增減的可能性,和妻子好好評估溝通、取得共識。例如,對於自己的未來,最好老實告訴妻子:「在公司的升遷或許到此為止,年收入到百萬日元已是上限,過了50歲收入還有可能不增反減。」如果不說實話,就算重新為未來畫了一幅新的藍圖,也會錯誤百出。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輿論調査
因此,做父母的與其為這種無意義的事情浪費金錢,不如多投資些「時間」在孩子身上。父母本身就是活教材,把社會的殘酷面告訴孩子,指導孩子如何突破困難、衝過險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必須讓孩子有經得起大風大浪考驗的勇氣和韌性。
大胆地用假設話題進行溝通吧!以車子為例。「一般新車大約開個5年就換了,所以我想一開始我們買台便宜點的車,或許也可以撐過5年,如何?」這種假設語氣可以改變家人的思路。「我們也可以選擇不買車,而用租車的方式。一年下來可以省不少錢,生活方面就會寬裕很多。沒車所帶來的不方便好像也還好。」我建議不要在對話的一開始就下結論,而要設法誘導家人討論各種可能性。
有效答案:1472/2000
隨著中低階層人口的增加,覺得生活不夠寬裕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有孩子的人,覺得各方面都不夠寬裕的佔了80%(圖3-5)。覺得各方面都寬裕的人(約20%),不是雙薪家庭,就是住的是父母的房子,不需要擔心房貸。
事實上,都市開發計劃就是朝這個方向邁進的。例如,JR東日本公司大規模開發上野至品川之間的土地,尤其是在汐留至田町、濱松町(此區域離市中心車程約一二十分鐘)之間蓋了數量非常可觀的住宅樓,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個人預測,將來上野到品川沿線,將會變成日本的曼哈頓。另外,東京灣岸的海埔新生地,由於許多企業都把生產據點移到中國等國外的城市,現在已經變得空空蕩蕩,到處都是無法再使用的廢棄廠房。如果在這裏建高層住宅樓出租,一定可以提供大量低價的、距離市中心只要15分鐘車程的房子。
資料來源:《生活規劃白皮書:2004~2005》

老齡社會的煩惱

資料來源:關於夏季獎金及生活舒適度的問卷調査(日本損保DIY人壽保險公司)
調查對象:日本18~69歲的男女個人
有了這2500萬日元,可以選擇在郊外買棟小別墅,或者買間周末度假小屋。如此一來,通勤輕鬆,周末生活也更富情趣。星期一至星期五的晚上,就算所租的公寓稍微小了點,但是靠近市中心,上下班方便;星期五晚上至下個星期一的早上,可以住進別墅里擁抱大自然。這種生活形態絕對不是夢想。

為什麼大家這麼執著地想買房子

資料來源:《世界消費者生活形態資料集2005》(英國Euromonitor公司出版)
如果中低階層的人都這麼選擇的話,位於大都市郊區的房子需求量就會急速滑落,而鄰近市中心、質量佳、感覺好,有「憧憬自由之丘」氣氛的出租房屋勢必大量推出。
美國及歐洲有些地區採用的形式是和朋友共同擁有和分享一輛車。而且美國有些州還設計了高乘載車專用道路,乘車人數較多的車了,可以優先行駛。這種設計對老是出現高峰時段塞車的大都市而言,應該非常有效,值得採用。當然實行的大前提是,必須先捨去「買車情結」。
資料來源:《國民生活白皮書:2003》九-九-藏-書
反過來說,如果面對家人三緘其口,不願意說實話,反而會越來越不幸。現在許多家庭的晚餐時間,不但被看電視霸佔,甚至連餐桌上的話題也離不開電視。世界雖然很大,但是邊吃飯邊看電視的家庭恐怕只出現在亞洲國家吧!同是一家人,卻不溝通、不維繫彼此的感情,真是一大不幸。
資料來源:國際勞動組織
例如月薪50萬日元(年收是600萬日元)的人,他的時薪就是3000日元。洗車花掉兩個小時,就等於浪費了6000日元。如果每周用這兩個小時上經營管理課程,一年的上課時數就是100個小時。這是讓自己年收入躋身2000萬日元行列最有效的方法。在我所創立的經營研究所中上MBA課程,總費用是250萬日元,金額正好和兩年內不買車而額外省下的錢的數目相同。換句話說,把這筆錢用來培訓自己經商的實力,就可以取得經營管理碩士的學位。支出的費用明明相同,但是如果有人認為學費就是比車費貴,建議不妨思考一下對增加薪水而言,哪一種支出比較有效。
不過,這種人生規劃現在已經無法成立。因為累積資歷、默默埋頭苦幹就會加薪、升職的時代已經結束,許多上班族已經開始覺得收入或許不會再增加、職位或許再也升不上去。總之,以加薪、升職為前提而設定的房貸預算,已讓大家叫苦連天,所以這根本就是不合邏輯的規劃。
現在日本的教育制度,還是停留在工業化時代,也就是說,日本的教育是在生產高於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才。很諷刺的是,在今天的日本教育體系下,被教出來的「優秀」孩子,並不適合未來時代的需求。從小即被刻意栽培的人非常脆弱,進入社會之後,不是不會工作而慘遭裁員,就是根本不就業,甚至因為沒有就業的動力而淪為尼特族。家庭花費在孩子教育上的金錢和得到的成果,似乎扯不上任何關係。
多出的這些錢又該怎麼使用呢?做決定之前,一定要和家人仔細商量。至少夫妻之間一定要徹底溝通,獲得完全的共識。
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強迫孩子補習、讀私立學校,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嗎?」以此為引言,繼續討論下去,家人或許就會明白,強迫孩子補習、上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未必是必需的。如果家人認同了這個看法,就會發現有一筆為數不少的錢浮出水面了。如何有效運用這筆多出的錢,全家人可以集思廣益,彼此協商。

圖3-6 對於其他經濟寬裕度看法的調查

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態

如果家人希望過田園生活,也可以自己一個人在市中心附近找一間只有一個房間的小公寓享受單身生活,周末再陪家人一起住別墅。這個時候,可以把房租的額度減少到最低限度,然後用剩餘的錢,提升別墅質量,或用在充實娛樂生活上。
如果在通勤時間半個小時車程之內的地方租房子,每個月的租金以12萬日元計,一年的房租是144萬日元,10年是1440萬日元。假設上班族一生的工作年數是30年,需付的房租是4320萬日元。換句話說,不買房子的話,就可以輕輕鬆鬆多出2500萬日元。
不管是學校還是補習班的老師,都無法教導孩子人生的意義及生活方式。因為學校里的老師通過資格認證之後,即認定了這個「鐵飯碗」,但是這些老師的社會經驗值大都等於零。一個不曾被社會狂風巨浪吞噬、不曾受上司欺負、不曾被同事打壓、不曾為轉業而煩惱的人,當然無法教孩子認清人生的意義及生活的方式。

開車頻率因人而異,不要因「大家都裝」而裝,我們一定要懂得自行判斷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否有安裝的價值。
通過這種對話,我想妻子或丈夫對彼此的個性應該會更了解。例如談到車子的時候,妻子或許會說:「你說什麼!我最討厭這種輕型九_九_藏_書車了。買這種車很難為情,我絕不會開這種車去買東西。」對於孩子的教育,不管採取什麼對策,大體上應該是夫妻雙方都同意的。因為不管父親多嚴厲,只要做母親的寵愛有加,孩子就會馬上黏在母親身邊。所以對於教育方釺,夫妻倆一定要有共識,觀點一致地親近孩子。
日本人為晚年生活做了年金、儲蓄、保險三重投資。他們把所收到年金的三成轉為儲蓄,結果過世的時候,往往是存款數字最多的時候,真的是非常諷刺。而且為了這三重投資,日本老人的生活變得非常貧乏。反之,以瑞典為例,國家會動用年金照顧老年人,所以絕大多數的瑞典國民幾乎是不存錢的,也沒有必要為了以防萬一而投保。
夫妻在溝通當中,對未來看法不一所產生的落差,有可能成為未來家庭矛盾的導火索。我認為夫妻之間的對話會談不下去的最大原因,通常都是「共識失焦」。
在前一章,我提到企業必須研究能夠應對社會結構變化的市場營銷戰略。但是需要變革的不是只有企業,每一個個人也都需要有足以應對社會結構變化的生活方式。在這一章,我將針對個人意識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我的看法。

圖3-7 家庭負擔中排名前十的項目
同時與「長期衰退」的步調相呼應的是,邁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在日常生活中會覺得煩惱、不安的人驟增。根據日本1991年的輿論調査,不會感到煩惱、不安的人超過50%,這個數字比有感覺的人略高一點點。但是現在會覺得煩惱、不安的人是沒有這種感覺的人的兩倍(圖3-1)。據我所知,沒有一位政治家或政府官員正視了這個問題。

圖3-1 在日常生活中感覺煩惱與不安者的比例

圖3-3 主要國家製造業勞動者的工資比較
因為家庭教師、補習班的老師完全不會教孩子信念、哲學等和人生觀相關的知識,所以孩子根本沒有走過風雨人生該有的智慧與悟性。總之,最恐怖的事,莫過於把孩子的教育「外包」了。
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惶惶不安,我只能說是日本人體內的不安基因在作祟。至於不安的根本原因,或許是因為日本人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形態吧!
「如果收入減少了怎麼辦?」日本人非常不善於用這種假設法進行對話。原因是平日不溝通,一旦用假設法,就陷入口角。
資料來源:《日本經濟新聞》(2005年2月13日)
關鍵就在意識形態的轉變。例如,亞洲人不論住多小的房子,都一定要買洗衣機。但是美國從30年前起,住小公寓的人,早就用投幣式洗衣機了。我們在抱怨「沒有地方放洗衣機」之前,應該先想想「為什麼一定要有洗衣機」。只要拋開中產社會裡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形態。
注:工薪家庭平均每個月的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和住宅相關的費用后的收入。

圖3-4 主要國家家庭平均年收入的比較
經濟長期衰退、收入階層兩極化,導致國民收入減少、中低階層人數增多,這是大時代的潮流。就是這種變化,讓我們的意識產生了某種「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