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力行社與藍衣社 復興社

第七章 力行社與藍衣社

復興社

除了股和分會偶然聚會以外,全社大會很少開。所有的決定都是自上而下地貫徹,也沒有全會或由代表們參加的核心會議。支部周會的內容是根據上一級組織的書面指示。通常這些會議是關於國內和國際政治事件、重大宣傳要點、地方組織的活動,以及對共產黨嫌疑分子和「CC」圈子嫌疑分子的調查等。每次會議之後,支部負責人得寫一個報告送到上一級。情報彙報會越過分會支部而直接送到中央組織。
力行社建立的最重要的附屬組織是復興社。1932年7月,在任覺五擔任革命青年同志會的總書記時,這個第三外圍組織被補充到力行社——革青會的組織結構里。一天幹事們到設在南京三益里4號任覺五住宅里的辦公室來開會。那天悶熱得出奇,會後,一組與會的幹事爬到樓頂上納涼。任覺五吹著涼風,隨口提九_九_藏_書議再建立一個外圍組織:
要是連革命青年同志會和復興社的成員都把自己各自的「內層」和外圍籠統地叫做復興社的話,那麼便難怪一般公眾把它們整個的結構一起叫做復興社了。另外,人們總是不加區分地將復興社與無處不在卻無影無蹤的「藍衣社」混為一談。出現這種混亂的原因,是某個被推薦給蔣介石加入原本的復興社的「外人」,自稱親手創建了單獨的藍衣社。
1932年2月下旬,在蔣介石的官邸里召開的第二次「籌備部門」的晚會上,韓文煥剛講完話,桂永清突然打破了通常的論資排輩的慣例。按理說應該輪到邱開基發言,但他還沒開口,在前一天晚上滔滔不絕講述其歐亞之行的桂永清突然舉起了手。他說他要在眾人面前向領袖推薦一個「人才」。此人是何應欽的秘書——貴read•99csw•com州的劉健群將軍,跟何將軍一樣擔任過戰爭部長,是中央政治院特務委員會成員,也是蔣介石在軍隊里的忠實支持者。
衛星組織的成員由內向外自動屬於力行社的成員。但在其他方面,越是接近內部核心,越是得到嚴格控制。作為一個相對保持距離的衛星組織,復興社相應比較容易加入,只要有老會員或前會員的介紹即可。申請表很簡單,入會儀式由十來個人一組在蔣介石的像前進行。在南京有幾次蔣介石親自到場接受宣誓,每次有300到600個人參加入會的宣誓儀式。另一方面,如果復興社的人員被提名為革命青年同志會成員,他必須由所屬組織的大會贊成通過,然後在此人的名字送到最高領袖那兒審批之前,得經過力行社的審查。再上一級層次的程序同樣如此:「但(想加入力行社的)青九_九_藏_書會會員,必須經力行社會議通過,呈領袖核准后,才提升再宣誓得為社員。」
以現在各界青年人士要求加入組織者多,未便不顧,為了保密並其分子之品性考核,是否即以「復興社」名義吸收,作為第三級組織?
復興社沒有任命幹部的權力,但它的高層次幹部在政訓處則保有委員的職位。至於它的內部管理,復興社由一個幹事會控制。但其實權則掌握在由會長蔣介石直接指定的書記長手中。在總書記(一般來說是滕傑)下有管組織、宣傳和培訓的組或處,它們分別由周復、康澤和桂永清領導。自然,特務處由戴笠掌握。省市一級採用同樣的結構,它們的基本分支單位一般是小組,一般每周開一次會議。
復興社從中央總部到分會的每一級組織,都是與革青會內相對的同一級別機構挂鉤的。它們間互相包含,革青會的負九*九*藏*書責人也是復興社的負責人。不過有人曾試圖將這兩個組織的會員區分開來。革青會的人互相以「摯友」稱呼,而復興社的人只能以「好友」相稱。復興社和革青會的人只要每月的收入超過200元,就應該向組織上繳10%(幾乎沒人履行這個義務)。但在違反組織紀律的情況下,復興社的成員只會被開除,而革青會的人則會遭到軟禁,有時甚至會被槍決。事實上,兩個組織的會員經常重迭,而革命青年同志會的支部和復興社支部之間的區別也往往含糊不清。一個在省級任兩個組織的書記的人解釋說:「除了有內外層之分外,實際是一個東西,即以『復興社』這個名稱來代表這兩個組織,也是完全可以的。」
幹事們正式將任覺五的建議列進了力行社下次會議的議程里,那次會議通過了這個建議,並把它提交給蔣介石。蔣也表示贊同read.99csw.com,於是復興社很快就誕生了。據干國勛說,復興社名聲很大:
(因為)概無幹部組織及辦事處所與經費,其事務一律由青會辦理,因這層分子吸收時不甚嚴格,人數日益加多,遂因「民族復興運動」之名而馳名於世。
從總體上看,這個團體由三個層次組成,力行社為「核心」,另兩個組織做外圍。這三個組織一起構成了一個等級平行的結構,並從首都通過各級官僚機構和職業團體到各省,柱形地自上而下展開。在它活動的高峰期,這個三環結構一共有50多萬成員,外圍的人在被吸收為內部成員以前,並不知道內層人員的存在。最核心的部分總是在力行社,它的名字有時被簡稱為「力社」,其中八、九十個積極分子一直主要由黃埔畢業生組成。也有一些非軍事人員被邀請參加,如中國駐義大利的外交官劉文島,他與義大利法西斯有很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