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者序

譯者序

第三,心理學許多基礎研究確實和大眾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首先是因為這些研究往往是控制十分嚴密的實驗室實驗,探討的是最基本的生理、行為和機制,有些喚起特定反應的刺|激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如人造的假字等等);其次,並不是說基礎研究的成果沒有任何實用價值,而是很多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應用需要一段時間,有的研究發現甚至要幾十年之後才能體現出其應用價值。這種滯后性有時會讓人產生一種科學心理學研究毫無意義的錯覺。
基於以上種種,如何讓公眾了解真正科學的心理學變得十分必要。市場上有關心理學的書籍很多,但對象分化的情況也很突出:針對心理學專業學生和心理學工作者的專業書籍能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但有專業門檻的隱形限制;而針對普通讀者的非專業書籍相對通俗但在信息質量方面良秀不齊。Keith.Stanovich教授所寫的這本《對「偽心理學」說不》的定位則兼顧心理學的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更廣大的讀者群體,從質量來說應為此類心理學入門讀物中之翅楚。在這本2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里,作者以生動而嚴謹的筆觸告訴了讀者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學。書中重申了科學心理學諸多重要標準和核心理念,澄清了有關心理學的種種誤解和迷思,有破有立,言之鑿鑿;理論講述與精彩的實驗案例交相呼應,集科學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十分耐讀;有些犀利的論點足以對讀者原有的知識信念構成挑戰,但這種不安很快就會被知識重構的提升感和思辨的樂趣所取代。
竇東徽、劉肖岑https://read.99csw.com
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曾用一個、兩個和三個詞形容心理學現在的狀態,分別是:「good」(好)、「not good」(不好)和「not good enough」(還不夠好)。確實,心理學是一門很好的科學,它有著輝煌的過去、蓬勃的現在和光明的未來;雖然也有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們堅信,現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讓心理學變得更好。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公眾了解和認知真正的科學心理學?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既有大眾的原因,也有學院派研究者自身的問題,當然也包括學科自身特點的限制。
但是,一個真正稱職的心理學工作者是不應迴避或敷衍這類問題的,正確的做法是直面它們並認真分析其中的意義,給予人們正確的解答。從最常被問到的這三個問題中,我們便能以管窺豹地看出公眾對於心理學的一些常見的誤解和迷思。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公眾不了解主流的科學心理學已經在實證主義的道路上行進了很遠。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必然要遵循科學的標準,即研究的必須是實證可解的問題;方法上要遵循系統的實證主義;研究結論要能夠被重複驗證,並能經過同行評議獲得認可。這三條標準也是區分科學心理學和其他偽心理學的分水嶺。心理學的研究因此也與操作定義、實驗組和控制組、變數控制、數據統計等詞彙聯繫起來,九*九*藏*書而不是個人化的體驗及感悟、頭腦風暴或純粹的邏輯推導。
這本書先前的版本曾經由楊中芳老師翻譯,已使很多讀者從中受益。第8版則由新曲線出版諮詢公司委託我與劉肖岑老師共同翻譯,接到任務深感責任重大。翻譯的過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和審視自己的過程。書已近付梓,但譯者水平所限,難免有不周或批綴之處,還請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2011年盛夏于清華大學青年公寓
第二,術語體系產生的阻隔。心理學作為科學,為了讓研究者之間形成共識並利於重複驗證,產生了一套嚴謹的術語體系,這一點上和其他科學學科並無二致。但不同的是,沒有人會因為不懂量子力學的各種晦澀的術語而鄙視物理學,但他們卻會因不能忍受心理學術語所造成的隔膜而對科學心理學產生拒斥,繼而轉向了那些通俗易懂但科學性無法得到保證的理論或方法。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心理問題和現象與每個人的關係太為緊密了,最近的需要總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決,這就構成了快速實用和科學研究之間的一對矛盾。
最後一個原因,大眾媒體在科學心理學的傳播方面做得並不夠好。隨著心理學的熱度持續升溫,許多電視、電台、網站和出版商和紙媒也不斷推出與心理學相關的節目、書籍或專欄,但由於種種原因(如專業限制、商業考慮等等),最終呈現在大眾面前並得到廣泛傳播的往往並不是科學的心理學,而是包裝精美的偽心理學;有一些所謂的「心理學家」甚至在媒體平九_九_藏_書台上用錯誤的理論在誤導大眾。與之相對應的是,真正的心理學家和專業書籍無人問津,而星座、血型、養生以及各種未經實證檢驗的古怪療法卻打著心理學的旗號招搖過市,讓心理學蒙受了許多質疑和指責。
最後我們要感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鄒泓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桑標教授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Kaiping Peng)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給予的指點和幫助,以及一直以來在學術和思想方面的引導和教誨。同時這本書的順利出版,與新曲線出版公司劉力先生的信任,以及劉麗麗和劉冰雲兩位編輯認真負責的工作是分不開的,在此一併致謝。
第二個關於催眠的問題則揭示了另外一種對於心理學常見的誤解:心理學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是心理諮詢。弗洛伊德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確實讓後世的心理學研究者「既愛又恨」。弗洛伊德的功績在於,他以其非凡的工作投入和嚴謹的思辨構築了一套宏大、晦澀而讓人著迷的理論體系,開啟了一片探索人類心靈世界的全新領域,對社會文化、藝術創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並真正讓世人開始了解和重視心理學;迄今為止他的理論仍然廣泛應用於心理治療和干預的諸多領域。今天人們都能熟練用「焦慮」、「壓抑」、「潛意識」這些詞來描述或解釋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也是拜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派所賜。說到心理學家,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馮特和斯金納,但沒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然而,弗洛伊德的盛名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最主要九九藏書的是兩點:一是他的光芒掩蓋了其他領域心理學研究者的工作和成就,二是弗洛伊德所構建的這些精巧的理論很難用實證的方法加以驗證,這也為後來眾多偽心理學和虛假治療手段的滋生和發展留下了一道後門。
第四,許多學院派心理學工作者的做法也難辭其咎。首先,雖然說許多基礎研究和大眾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心理學的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人類。基礎研究之外還有許多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理論及應用研究。這方面好的研究應當是「現象為師」的,即從社會生活現象出發去發現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觀測數據、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或解決現實問題。但許多研究者往往是從概念出發,空對空地進行一些乾癟乏味的研究,結論的實用性和推廣性十分有限;另外,學院派的心理學工作者普遍的一個問題是,醉心於研究而不注重或不善於將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這塊陣地最終被偽心理學家和各種江湖術士所攫取。
第一個問題所揭示的事實是,心理學在大眾心目中被萬能化了。所謂萬能化,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和功能的邊界被無限地誇大了。首先,許多人認為心理學無所不包,星座、屬相、血型、玄學、人生哲理及各種心靈雞湯都被認為是心理學的範疇——實際上,心理學研究雖然涉及廣泛的人的客觀行為和心理現象,但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滿足「可檢驗」這一標準,超驗的、超感官的問題不在科學心理學的研究之列;另外,並不是說心理學不能研究血型、星座和超感知,實際情況是,這類現象和理論在歷史上都曾經九*九*藏*書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已被各種科學的方法所證偽並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中剔除了出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心理學是無所不能的,學了心理學就能讀心、能算命,甚至能千里之外控制他人的大腦並操縱其行為,還兼具其他種種神奇的功效。我們說心理學很神奇,是因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心理現象和預測行為,並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預方法,但是,科學心理學所有的預測和解釋都基於客觀數據,所有的結論都具有概率的性質,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和條件,干預方案也必須符合客觀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因此沒有能夠完美解釋一切現象的心理學理論,也沒有超出人類經驗以外的干預和應用。
每個學心理學專業的人都會被人問到三個問題,第一個通常是:「你知道我現在心裏在想什麼嗎?」名列榜眼的問題可能是:「那你一定會催眠和解夢嘍?」排名第三的問題則一般會是:「什麼,你們心理學還做實驗?」這類對於問話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問題,卻總能讓這些學心理學的人哭笑不得。
首先,對心理學的渴求使得大眾對心理學產生了特殊的期待。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與每個人休戚相關,人們試圖通過心理學解釋這些問題和現象,並從中獲得行之有效的幫助和建議。在這方面,針對個體的精神分析和治療技術有一定的優勢,但其他大多數心理學研究則針對的是群體的普遍行為規律,偏重於解釋和預測,其研究結論都具有概率性和領域特異性,因此無法有針對性地、面面倶到地解決個體所有的心理問題。這有時難免會讓一部分抱著「求醫問葯」的心態來了解心理學的人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