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十章 新風氣

第五十章 新風氣

這已是老古董,早就發霉了!年輕的武帝認為這一點非有所改革不可。
奴隸衛青被母親贖回,來到長安,就是馬邑之役剛過的時候。
然而,這個詭計卻為匈奴識破,以致計劃敗露,漢的三十萬伏兵也成為天下人嘲笑的對象。
母親衛老太太依舊在平陽公主府邸,她就把兒子推薦給平陽公主作為隨身保鏢。衛青是個魁偉青年,透過勞動鍛煉的身體健壯如鋼鐵,牧童出身的他,動作更是敏捷至極。
元光六年,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一萬騎兵之首的這個地位,約等於機動部隊的師長吧。
在「武」方面的衛青,在「文」方面的公孫弘——這兩個人的被重用都不尋常。就這一點而言,武帝確實為政治帶來了「新風氣」。
這個舉措表面上是為敗戰負責,武帝的意圖卻在於藉此翻新軍隊體系。
韓安國做此主張。
「養豬過日子吧……」失業了的公孫弘,無奈之下,準備以此作為維生之計。相較於牛或馬,豬在飼養上比較簡單,以剩飯喂之即可。持此想法的他,也算是個懶惰的人吧。
公孫弘是現今山東省菑川之地的人。曾經擔任監獄看守,算來只是一名微吏。此一低微職務,他還曾因失職而被免職。
武帝即位時的漢軍,當然維持著立國以來的舊體系。
馬邑誘敵入彀的作戰,漢動員了三十萬大軍,此時的軍司令官是御史大夫韓安國。實際上韓安國在對匈奴問題的看法上是慎重派分子。因竇太后之死終能為所欲為的武帝,曾與群臣研議匈奴政策,其時以最堅決態度主張必須維持現狀的,就是韓安國。
——事實上不是敗戰,而是敵軍撤退。漢軍並未損失一兵半卒。
原本只是個庶務人員的他,竟被起用為https://read•99csw.com正式軍人了。
不過,保守勢力的中心人物竇太后死後,從元光元年開始的人才招募中,甚至出現了躍居國政首位的重要人物。
武帝在祖母尚在世時,就致力於招募人才。由於這是竇太后的丈夫文帝開始著手做的事情,所以她並沒有表示反對。她只是以保守派的立場,反對將經過選拔的人置於樞要地位而已。
那起襲擊事件發生后,武帝才第一次由衛子夫口中聽到有關她弟弟的事情,召來衛青垂詢后,內心實在大大折服。
雖然固辭不就,但菑川官員卻不准他如此。各地官員倘若沒有推薦一名「賢良」,會被冠以「辦事不力」罪名而受到處罰。在當地讀過書的人不多,地方官員除了公孫弘以外,實在推不出第二個。公孫弘是被再三拜託才答應動身的。
雖然母親王太后從中說情,武帝還是將王恢論罪。
——高皇帝(指高祖劉邦)于平城受圍,雖然心中萬分不甘,為天下萬民計,一切仍以忍辱為重。
如果啟用這個人為將軍,使之帶兵與匈奴交戰,一定會有輝煌戰果吧?做如此想的武帝,遂任命愛人的弟弟就軍職。倘若他的出發點是為了使愛人高興大概會給予位階高但無實權的地位吧?
而衛青所說的卻是武帝從未聽說過的事情,那是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對事物的想法以及行動模式,在作戰上甚有參考價值。
事情肇因於匈奴為了更新和平條約派遣使者來時,韓安國贊成與過去同樣的條件更新條約。這是高祖、文帝、景帝三代的外交方針,不得輕易變更——這是他所持的理由。
這個精神非承繼不可。而且作戰必須經過周全準備,與匈奴交戰,戰爭會延續read.99csw.com多久甚難估算。在未有確切勝算之前,絕不可開戰。
——求求母后千萬別學祖母。
對此,王恢卻以如下理由反駁:
但他的談話內容卻使武帝大大驚異。
武帝這項人事命令絕非依情而行,而是以人才為基準的判斷。
對於這一點,《史記》上如此記載。
雖然廣泛尋覓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的制度,在文帝時代即有,但被推薦的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就樞要地位。這是因為重世襲和關係的保守勢力,對起用不知來歷的「舉子」之事極力抗拒的緣故。
相較於靠父兄餘蔭得以任命為官的「任子」,受推舉參加考試后被選拔為官的人才,則稱之為「舉子」。
以公孫弘代表「新風氣」,或許有些格格不入。因為他的年紀相當大,被推薦時已年逾七十。
「那我就去吧!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及格的,不過,既然是免費旅行,我就做這輩子最後一次的長安觀光旅行吧!」
丞相田蚡是武帝之母王太后的異父弟。田蚡央求王太後向武帝求情,將處刑王恢之事作罷。
由於武帝如此說,王太后也不便再為王恢求情。武帝已下定決心再也不聽女人的話。想起即位初期受到女人們的干涉,他就一肚子的火。
但這樣的事情于竇太后在世期間絕對不能著手去做。要是膽敢如此,老太婆會大發雷霆,決不會任其為所欲為。
「老太婆在的時候,我實在沒有發揮能力的餘地。」少年武帝只有等待時機到來。
外交方針因時代而變。高皇帝忍受平城之辱,是因為建國方始、國力尚未充實的緣故。現在天下統一,國家基礎固若金湯,人民也獲得充分休養。比起高皇帝創業時,國力已大大增強,因此,現在的外交方針必九-九-藏-書須有所修改。當時忍辱,乃是不得已情形下的權衡之計。如今我們必須以雪恥為首要政策。過去因為做不到,所以無話可說,但我們現在已有這個力量。討滅匈奴,才是我們奉慰三代先帝之靈最上之道!
除了器重衛青通曉匈奴國情和地理外,武帝期待的是,置這名年輕人于軍事中樞而為軍隊帶來嶄新風氣。
公孫弘六十歲時,曾一度受到推薦,經任用而以使者身份前往匈奴。但生性懶惰的他並未圓滿達成任務,同時,為人機靈的他,看得出保守派對他們這些「舉子」甚為排斥,因而認為沒有什麼前途,不如養豬落得輕鬆,便以生病為由提出辭呈。
第二年,這位老書生被任命為左內吏。這是首都治安的最高負責人。而後再由副丞相升為丞相。他在短短五年內,就坐上處理國政的第一把交椅了。
十年後,于元光五年舉行人才招募時,他再度被推薦。
衛青險些為陳皇后和館陶公主所殺之事,即發生在這個時候。諷刺的是,他因這起事件而踏上平步青雲之途。
衛青才成為軍人,就被安置在接近中樞的地位。人們理所當然認為這是靠姐姐的庇蔭。實際上,這是只知道表象的人說的話。
竇太后死後第二年,武帝命令各郡和諸侯領國向中央推舉人才。
結果,如前所述,這個詭計還是歸於失敗。
年輕的武帝較傾向於王恢的主張。
平陽公主好像非常中意衛老太太的這個兒子。不過,這時候的她,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喪夫后,竟然會把這名青年作為第二任丈夫。
為雪國恥、以對匈奴政策為第一優先的武帝,自認在搜集匈奴情報方面非常透徹。國境守備軍隊將軍如聶壹者流、從事對匈奴貿易的商人以及匈奴降將降兵—九-九-藏-書—他時常從這些人身上得到有關匈奴的各種不同資訊。
軍隊幹部中世襲者為多。偶爾的人事變動,並沒有在實質上起任何變化。換了人後,做的還是同樣的事情。繼父兄或派系頭目地位的人,一切以承襲為旨。
與之相對,極力主戰的是王恢。訂下以馬邑為餌、企圖誘軍臣單于入彀計劃的正是這個王恢。馬邑之役時,王恢以將屯將軍身份,位居韓安國之下。
雖說要養豬,他卻根本沒有土地。菑川是海岸地區,因此,不適合於農耕的臨海地域,倒有一些不歸屬於任何人的土地。他便決定在海岸養豬。
武帝意圖刷新風氣,不是只針對軍隊而已。在行政範疇的世襲傾向,同樣極為濃厚。有功人員的子弟,不必經過考試就可受到重用。這是所謂的「任子」制度。依這個制度而被起用的人,習慣上都墨守成規。武帝對這一點非常不滿。他于即位初期曾經任用過趙綰、王臧等儒學系統的新人物,結果都被竇太后罷免。
如他自己所預測,考試果然沒有及格。而閱讀考卷的武帝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激賞之餘竟然將他擢為榜首。
匈奴降兵只就偵訊內容回答,缺乏客觀性。就這一點而言,衛青畢竟是漢人,可以用客觀立場觀察匈奴。
匈奴派遣要求更新和平條約的使者前來,是竇太后死後第二年的事情。主張丟棄屈辱性條約的主戰派和主張維持條約的慎重派,為這個問題在宮廷內展開舌戰。結果,由於主戰論者王恢保證「能以詭計獲勝」,因而決定派三十萬軍至馬邑,這一點已如前述。
武帝廢陳皇后,不啻向天下宣示自己完全取得獨裁權——這是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也就是馬邑之役后第三年的事情。武帝當時二十七歲,距即位之九_九_藏_書時已過十二年。
各郡和各國都推薦一名賢良之士。一百多名各地代表來到國都后,接受天子親自出題考試,及格者得以就重要職位。
王恢如此向丞相田蚡哀求,請他代為說情。
在「武」方面的衛青和在「文」方面的公孫弘,是武帝心目中的「新風氣」人物。
問題在於是否有勝算。此時,王恢拍胸脯提出的就是這個誘單于入彀的詭計。聽說連具體計劃都備妥了,武帝遂准其所請,決定開啟戰端。
雖然有母親出面說情,武帝還是堅持己見,不肯通融。
這個人是後來成為宰相的公孫弘。
訂立這個計劃的王恢,當然責任重大。軍律嚴如秋霜,敗戰只有論死一途。
衛青不是個喜歡說話的人,即使說起話來也甚為木訥。這也難怪,在北方邊境牧地過慣孤獨生活的他,偶爾與人談話,對象不是帶著北方腔調的漢人就是匈奴人。剛開始的一段時期,他甚至不曉得在宮中該怎樣用詞哩!
在宮中的衛子夫更得寵于天子,甚至有了為弟弟在宮內謀差事的能力。
原因大概是充滿抱負、精神抖擻的年輕武帝,讀了對仕途無積極意願的七十老書生的灰調論文而感受到特殊魅力吧。
——雖然未損失一兵半卒,但動員這三十萬大兵,國家付出何等巨大的代價!使國家白白蒙受這項損失,這個責任難道比打敗仗輕嗎?
這時候的他已年逾四十。由於養豬工作相當輕鬆,因此,他利用空閑時間開始讀書。山東本來就是儒學極為盛行的地方,公孫弘為了消磨時間,於是讀起《春秋》。
——這個年輕小夥子身體真棒!
——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
朕就利用衛青,把古老軍隊體系連根拔起吧!武帝提拔所寵愛|女|人的弟弟作為有力王牌,內心頗為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