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

S

出處 《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解釋 管:毛筆,畫筆。本指兩手各握一支毛筆,同時作畫。后常用來比喻兩方面或兩件事同時進行。
例句
陽人大捷之後,董卓對孫堅的勇猛頑強非常忌憚,打算收買他。就派手下過來,讓孫堅開列一個子弟親信的名單,以便朝廷按名單分封賞賜。孫堅義正詞嚴地說:「董卓違逆天命,顛覆王室,大逆不道。今天不誅殺你父母妻子的宗族,不將你的罪行昭示于天下,我死也不會閉上眼睛。又怎會與你和親呢?」孫堅終因自己的勇敢和堅定,成為吳國事業的奠基人和開創者。
解釋 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後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反義 融會貫通
連年戰亂和動蕩使阿富汗山河破碎,生靈塗炭,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渴望安寧。
在諫阻吳王劉濞叛亂的奏疏中,枚乘說:「福的產生有基礎,禍的產生有根源,接受產生福的基礎,杜絕產生禍的根源。禍從何處來的呢?泰山流下來的水可以滴穿石頭,井上轆轤的繩索可以磨斷木欄。水本身並非能鑽透硬石的鑽子,繩本身並非能鋸斷木頭的鋸子,這是逐漸浸潤摩擦的結果。」枚乘希望吳王積累德行,了解背棄義禮的危害,三思而後行,早早地在錯誤發生前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吳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枚乘就離開他,去了梁國。

生靈塗炭

莊子在山裡行走,看見一棵大樹,枝葉繁茂。伐木的人在這棵大樹旁邊休息卻不去砍伐它。莊子問:「為何不伐這棵大樹?」伐木的人說:「它沒有什麼用處。」莊子於是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活到老。」莊子從山裡走出,借住在朋友家裡,朋友非常高興,讓兒子殺只鵝來招待他。兒子問:「家裡兩隻鵝,一隻會叫,一直不會叫,殺哪一隻呢?」主人說:「殺掉那隻不會叫的。」
反義 隨機應變
例句
解釋 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面。比喻棄置不用。
戰國末期的韓非子在《五蠹》中說,聖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不按固定不變的老規矩辦事,而是研究當代的形勢,採取新的措施。他在講解這個道理的時候舉例道:宋國有一個耕田的人,田中有根樹樁子,一隻兔子跑來,恰好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從此他放下農具,整天守著樹樁,希望再撿到撞死的兔子。但最終也沒有撿到兔子,自己卻被宋國人嘲笑。現在打算用先王的辦法來治理當代的百姓,都屬於守株待兔這一類啊!
例句
例句

似是而非

解釋 復:又,再。比喻失勢者重新得勢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聲名狼藉

出處 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謂之諺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漢靈帝死後,董卓專擅朝政,在京城驕橫放縱。各州郡共同起兵,推舉袁術作為領導人,打算征討董卓,孫堅也積極響應。孫堅是孫權的父親,當時地位尚低,他帶領人馬拜見袁術,袁術上表推薦他擔任破虜將軍、豫州刺史。此後,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孫堅勇敢堅定,多次失敗后仍堅持戰鬥,終於在陽人(地名)大敗董卓的軍隊,殺死了董卓的大都督華雄。
那些過時的書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閣了。
解釋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反義 德高望重
王沈、王業趕緊跑出去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剛做好準備,曹髦就率領著幾百個奴僕大喊著從皇宮中沖了出來。司馬昭的部隊遭皇帝呵斥,紛紛後退,曹髦手舞長劍,與司馬昭的手下賈充奮勇作戰。賈充手下一個叫成濟的將領問賈充該怎麼辦,賈充怒斥道:「養你們這些人正是為了今天,還用問什麼?」成濟於是上前加入戰鬥,狠狠一刀,刺中曹髦,刀刃都從後面露出了脊背。
出處 《莊子·山木》:「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解釋 本指人在三十歲左右知曉禮儀,做事有分寸。後用來表示人在三十歲前後應當有所成就。

喪心病狂

死灰復燃

例句
他因為剽竊別人的學術成果而弄得聲名狼藉。
臨放暑假,班主任三令五申,要求同學們假期不許泡網吧。
近義 臭名昭著
師出無名的事得不到群眾的支持,是註定不能成功的。
解釋 四體:四肢。勤:辛勞。本指不參加勞作。後用以比喻好吃懶做。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對張懷慶的這種卑劣行徑,當時的人非常瞧不起,就譏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王昌齡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人稱「七絕聖手」。郭正一也是唐代名士,小的時候就很有才華,後任中書侍郎,當時朝廷的文辭詔敕,多由他撰作。「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正是對張懷慶剽襲、模仿的生動寫照。
解釋 師:軍隊。本來表示出兵但無正當的理由。後來也表示行事而沒有正當的理由。

三顧茅廬

出處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日軍喪心病狂地屠殺了成千上萬無辜的百姓。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亡后,在趙高和李斯的謀劃下,廢除原定的繼承人扶蘇,而由胡亥繼位。秦二世一上台,趙高就假借胡亥之手,命令公子扶蘇,大將蒙恬、蒙毅兄弟自盡。蒙氏兄弟不相信,請求申訴。胡亥派人對蒙毅說:「先主始皇帝想確立太子,你卻加以非難,以至於罪過牽連到你的宗族。朕不忍心,僅賜你一人自殺九九藏書,也是很幸運的事了。你應當考慮一下。」蒙毅說:「我跟隨先主多年,非常了解先主的心思。先主選立太子,我哪裡進諫過什麼話?希望你們認真調查,讓我死於實情。過去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給他殉葬,百里奚無罪卻強加給他罪名,所以秦穆公的謚號是『繆』。昭襄王殺了白起,楚平王殺了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位君主,都犯了大過失,天下都非議他們,認為他們不夠賢明,因此在各國名聲極差。希望你們以此為鑒,認真審查。」蒙氏兄弟都據理力爭,使者雖然知道其中的隱情,但在胡亥的命令下,最終還是將其殺死。
三國曹魏後期,司馬懿總攬大權,他死後由兒子司馬師繼承其位,司馬師死後,又由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繼任大將軍。司馬氏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把持了曹魏國政,皇帝基本成了擺設。當時的少帝叫曹髦,他見皇帝的威勢和權利一天天衰落,內心非常氣憤。就秘密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以及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司馬昭的心思,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他廢掉我而受辱,今天打算和你們殺出宮門一起去討伐他。」王經認為司馬氏久掌國權,人心已經歸附於他,而且皇宮衛士量少力弱,不足與之抗衡,用武力反抗的事情應當重新加以詳細考慮。曹髦掏出懷中的玉牌扔在地上,發誓說:「我已經決定。正打算豁出命去,死又有什麼?何況如果成功還不一定死呢。」
在第二篇《為政》中,孔子有一段話,大致敘述了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教導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要有每個階段的收穫。他說:「我十五歲時立下了學習的志願;三十歲時學懂了禮儀,從此說話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所以心裏不犯糊塗;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言語,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歲,便能做到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越規矩。」
素以「扭虧聖手」著稱的企業家向大家立下軍令狀:不把化肥廠搞上去死不瞑目。
例句
解釋 形容事物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誤。
項羽、劉邦推翻秦王朝以後,兩家之間又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由於項羽剛愎自用,錯失了多次良機,最後被劉邦打敗,退駐在垓下。當時項羽的士兵少,軍糧也已吃完,漢軍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包圍了好幾重。晚上聽見漢軍軍營四面都在唱楚地的民歌,項羽大驚,說:「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國全部佔領了嗎?為何他們那裡有那麼多的楚國人呢?」於是項羽就起來在帳中飲酒。看到陪伴自己的美人虞姬和戰馬烏騅,項羽非常難過,他慷慨悲歌,唱到:「力拔山啊氣蓋世,天時不利啊騅不跑。騅不跑啊怎麼辦?虞姬又該怎麼辦?」項羽唱了好幾遍,唱著唱著流下了眼淚,手下的人也都跟著哭了。
解釋 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寸遠。形容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枚乘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江蘇淮陰人,曾經作過吳王劉濞掌管詔策文書的郎中官。枚乘在劉濞發動七國叛亂前,曾上書諫阻他起兵,叛亂中,又勸諫他罷兵,吳王均不聽從。後來,吳王的叛亂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孔子說:「神色嚴厲而內心怯懦,用小人來作比喻,大概就像鑽牆洞的盜賊吧!」
解釋 令:命令。申:告誡。形容再三命令與告誡。
孫武將宮女分為兩隊,讓吳王寵愛的兩個侍妾分別擔任隊長,並讓每個宮女都拿著長戟。孫武下令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口、左右手以及後背嗎?」宮女們都說知道。孫武又說:「向前看,就是朝心口所對的方向看;向左轉,就是朝左手方向轉;向右轉,就是朝右手方向轉;向後轉,就是朝後背方向轉。」宮女們回答:「是。」規矩宣布完后,孫武命令擺上斧鉞等刑具,然後擊鼓命令向右轉,宮女們哈哈大笑。孫武說:「規矩不明、號令不清,是將領的過錯。」於是又再三宣布了命令和規矩,然後擊鼓命令她們向左轉,宮女們又大笑起來。孫武說:「規矩號令已經交代清楚,如果還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於是就要殺兩個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傳達命令說:「我已經知道您善於用兵了。如果沒有這兩個侍妾,我吃飯都感覺不到香甜,希望您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說:「我既已受命為將軍,那麼將領在軍隊中,國君的命令也可不接受。」於是殺了兩個隊長示眾,重新選了隊長。這時又擊鼓為號,宮女們進退整齊,動作符合要求,再也沒有人敢吭聲了。
解釋 喪失理智,昏亂失常。形容言行荒謬可惡至極。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解釋 株:樹樁。守著樹樁,等待兔子在樹樁上碰死。後用來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而不知變通。
出處 《摩訶僧律》卷七:「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
孫武是春秋時著名的軍事家,他因為通曉兵法受到吳王闔閭的接見。闔閭說:「你寫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用來試試練兵嗎?」孫武說:「可以。」闔閭又說:「能用婦女來試試嗎?」孫武又說:「可以。」於是闔閭讓孫武訓練自己後宮的一百八十名美女。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值楚漢相爭之時。這年三月,漢王劉邦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投降,率兵跟從漢王。隨後,劉邦又攻下河內,設立了河內郡。緊接著,陳平又離開項羽歸降漢王。漢王與陳平談話,非常高興,讓他做了自己的陪乘,來監督各位將領。漢王又率軍南渡黃河,到達洛陽,新城三老董公攔住漢王說:「我聽說『順行德義者昌盛,違背德義者滅亡』,『軍隊出征但沒有正當的理由,軍事行動就不會成功』,所以說『指明他是逆賊,敵人才可以征服』。項羽行事暴虐無道,流放殺死他的君主,為天下人所怨。仁愛不靠武勇,正義不靠暴力,漢王三軍將士,應當為義帝穿孝服,並曉諭諸侯,為了替義帝報仇才東伐項羽。這樣一來,四海之內無不仰慕漢王您的德義。」漢王說:「太好了。不是您我還聽不到這些高見。」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露左臂大哭,公祭三天,通告諸侯願意和他們一起討伐項羽。
近義 齊頭並進
出處 《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https://read•99csw•com。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解釋 塞:邊塞。翁:老頭。比喻禍福相倚,壞事變成好事。

鼠目寸光

解釋 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
例句
《淮南子·人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靠近邊塞,住著一個老頭,善於推算謀划。有一天,他們家養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邊境之外的胡人那裡,同村人都來對他表示同情。這個老頭說:「馬跑就跑了吧,這何嘗又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跑掉的馬又跑了回來,而且還帶著另外的幾匹駿馬,同村人又非常羡慕,都來向他表示祝賀。這個老頭又說:「多了幾匹馬,這何嘗又不是禍害呢?」因為家裡多了這幾匹好馬,他的兒子就喜歡騎著飛跑,不料有一次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成了殘疾人。同村人又覺得很惋惜,都來看望。這個老頭又說:「摔斷大腿,變成跛子,這何嘗又不是一件好事呢?」又過了一年,塞外的胡人大舉進攻,朝廷徵召兵員,凡是身體強壯的成年男子全都舉刀拿槍、開弓射箭地上了戰場。戰鬥之後,住在邊塞附近的人家,十有八九都戰死在了疆場,而老翁的兒子,正因為瘸腿的緣故沒有上戰場,從而得以保全了性命。
解釋 比喻生活處境異常艱難痛苦。
反義 安居樂業
出處 《漢書·高帝紀上》:「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漢宣帝即位后,路溫舒上書,認為應該崇尚德政,寬緩刑罰。他在上呈的奏章中說:「陛下剛剛登上最尊貴的位置,與天意相合,應當改變前代的過失,滌除繁瑣的禮儀、政令和刑罰,革除人民的疾苦。我聽說秦朝有十個失誤,其中一個現在仍然存在,那就是辦理獄訟的官吏。秦朝時,恥事文學,愛好勇武,看不起仁義的士人,看重治理監獄的官吏。那時,正直的勸諫稱作誹謗,勸諫的忠言叫做妖言,儒生不為世用,忠言淤積于胸,阿諛奉承的聲音充滿了耳朵,真實的禍患被遮蔽起來,這便是秦朝滅亡的原因。現今天下沒有戰爭和饑寒,父子夫妻能夠致力於經營自己的家庭,但是這種太平還沒有遍及天下,原因就在於獄訟這一禍患。現在的官吏把苛嚴當做明斷,玩弄法律,使人深陷於罪者獲得了公平的名聲,真正公平斷案的人反倒後患無窮。官吏們害怕案情上奏后被駁回,就對判詞精心加以錘鍊和羅織。這種情況下,上奏的判詞寫成后,即使咎繇來審理此案,也仍然會認為嫌犯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罪。所以天下的禍患,沒有比獄訟更大的;敗壞法令,擾亂政治,離間親近,堵塞正道,沒有比獄吏更厲害的。希望陛下簡省法治,寬緩刑罰,革除弊政,那麼太平的風氣可以在世上興起,和樂就會像蒼天一樣沒有窮盡。」宣帝認為路溫舒說得很好,路溫舒因此得以升遷,路家成為顯貴的家族。
隨後項羽帶領八百多名壯士趁著夜色突出重圍,等跑到東城,項羽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而漢軍追擊的騎兵有幾千人。一番血戰後,項羽自知大勢已去,便在烏江邊上自刎而死。
出處 《宋史·范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近義 喪盡天良
例句
近義 大海撈針

四面楚歌

三令五申

三十而立

近義 刻舟求劍

束之高閣

學習貴在堅持,日積月累、水滴石穿,通過長時間的積累,水平自然就會提高。
庾翼,字稚恭,東晉著名大臣。庾翼儀態秀偉,年輕時便胸懷經國濟世的大略。當時京兆人杜乂、陳郡人殷浩同以才華聞名天下,但庾翼並不重視他們,常對別人說:「這類人應當暫時棄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時,再談論他們的任職吧。」
庾翼擔任太守后,安撫百姓,頗得民心。後來又鎮守重鎮武昌,由於他年紀很輕,又身居高位擔當重任,大家都很關注他,認為他有可能不稱職。但庾翼勤勞謙恭,毫不懈怠,軍政嚴明,謀略深遠。幾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轄區治理得井井有條,大家一致稱讚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國家,以收復北方為己任,但在四十一歲時不幸病死。
他們都是在二十幾歲作出貢獻,三十開外就榮獲諾貝爾獎,真可謂三十而立。
路溫舒是東漢巨鹿東里人。他父親是東里的守門人,讓路溫舒放羊。路溫舒把蒲草編聯起來,抄寫書籍,逐漸積累了不少學問,得以做了一個管理監獄的小吏。他又專心學習法令,縣裡遇到疑難事情大家都來問他。太守到縣裡來視察時,看到路溫舒,非常欣賞他,讓他擔任治理監獄的官佐。後來,路溫舒又學習《春秋》,懂得了治理國家的大義。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主要學生的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從《學而》到《堯曰》共二十篇。
近義 真相大白
例句

死有餘辜

出處 《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李陵被匈奴追逼到一個山谷中,孤立無援,四面楚歌,不得已而投降。
他輕輕地叩了兩下門環,又低聲假嗽一兩下,為的是雙管齊下,好惹起院內的注意。
當前有些豪華商店熱衷於做高價位、高利潤的生意,營業員面對空空蕩蕩的店堂「守株待兔」,準備逮住「大腕」做筆大生意。
革命一來,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犬,將小辮子盤在了頭頂上。
張璪最擅長畫山水畫,尤以精於畫松石而聞名當世,他的松石畫中常常能透露出獨特的意象。張璪能夠一手拿兩根毛筆同時作畫,更奇特的是,這兩支筆可以同時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一支畫出乾枯的樹榦,表現出的氣勢超越了風雨和煙霞。他還能用手直接蘸墨在白絹上作畫。
近義 繩鋸木斷
出處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

水落石出

近義 禮賢下士
出處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故事拾遺》:「唐張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乾,勢凌風雨,氣傲煙霞。」
例句九九藏書
例句
近義 遺恨終生
解釋 厲:嚴肅,嚴厲。荏:柔弱,怯懦。外表強硬而內心怯懦。
反義 拒人千里

四體不勤

解釋 到水裡去打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
《淮南子》在講完這個故事後感嘆說,災禍和幸福可以相互轉化,至於如何轉化則難以預料。福可以變為禍,禍也可以變為福,它們的變化不可探究,它們的深邃也不可窮盡。
近義 民不聊生
南北朝東晉十六國時,後燕和後秦進攻前秦,前秦皇帝苻堅逃出都城,被後秦國君姚萇俘獲。姚萇逼迫苻堅交出皇帝的印信,苻堅不交,被縊死。苻堅死後,他的手下幽州刺史王永擁立他的兒子苻丕繼位,苻丕任命王永為左丞相。王永組織武力討伐後秦姚萇和後燕慕容垂,他在討伐的檄文中說:「先帝苻堅死在敵人手中,京城淪陷,整個國家蕭條不堪,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接著他又敘述了苻丕的美德,斥責了姚萇和慕容垂的殘暴,號召各位公侯和州郡長官以及擁有武裝的地方勢力,心系國家,共討強敵。討伐戰爭一開始還比較順利,但是後來王永戰敗身亡,苻丕在逃亡途中遭東晉將領伏擊被殺,前秦滅亡。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今江西)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自身文才非凡,同時喜歡獎掖後進,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以及曾鞏、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門下。歐陽修在擔任安徽滁州知州的兩年多時間里,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醉翁亭記》。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例句
戰國時,結為同盟的國家為了取信於對方,要互派宗親作為人質。魏國和趙國結盟后,魏國國君要送太子去趙國首都邯鄲做人質,讓大臣龐恭陪同。龐恭知道魏王容易聽信讒言,就希望對魏王有所勸諫。臨行前,他問魏王:「如果現在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恭又問:「如果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還是不信。」龐恭再問道:「如果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龐恭說:「街市上明顯不可能有老虎,但當三個人說有老虎,您就以為真有老虎了。現在邯鄲距離魏國比距離街市遠得多,說我壞話的人肯定不止三個,希望您聽到后能仔細分析他們的話。」魏王說:「這個我知道,你就放心去吧!」但後來還是不出龐恭所料,魏王還是聽信了讒言。龐恭從邯鄲回國后再也沒能見到魏王。
例句
這是佛祖對各位聽講的僧眾講的一個故事。在遙遠的過去,伽屍國有個波羅奈城,城中的空閑處生活著一群獼猴,整天在樹林里遊玩。一天晚上,月光皎潔,這群獼猴跑到一棵樹下的井邊玩,看到了井中的月影。這時,猴王對群猴說:「月亮現在落到井裡要淹死了,我們應該一起救出它,不要讓世間的黑夜變得黯淡無光。」猴子們議論紛紛,都說那該怎樣救呢?猴王又說:「我知道辦法。我捉住樹枝,你們抓住我的尾巴,我們一個接一個,就可以下到井裡撈出它了。」於是猴子們就按照猴王的安排,一個抓住一個的尾巴,向井裡的月影接近。連接的猴子越來越多,還沒有到達水面,樹枝就被壓斷了,猴子們一下掉到了井裡。樹神看見了,就說:「你們這群吃野果的傻傢伙,真是笨蛋跟隨傻瓜。水中的月亮怎能救起?在我看來簡直是自找煩惱,這樣的思維又怎能拯救整個世間呢?」
春秋時期,子路跟隨老師孔子周遊列國。有一天行路時落到了後面,子路正著急,遇到一位老農用手杖挑著農具,於是趕緊問到:「您見到夫子了嗎?」老農看了一眼子路,說:「不參加農業勞動,連五穀都分辨不清楚,誰可以稱為夫子?」然後把手杖插在地里,開始除草。子路恭敬地站在一邊,一直等他幹完農活。於是老農請子路到他家裡過夜,還殺雞做飯招待,並讓自己的兒子來拜見。

守株待兔

由於劉邦出師有名,爭取到了各路諸侯的支持,為最終戰敗項羽打下了基礎。
例句
出處 《史記·韓長孺列傳》:「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

塞翁失馬

三人成虎

出處 《淮南子·人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校長三顧茅廬,誠懇地邀請李老師主持高三年級的工作。
近義 東山再起
例句
從物慾上求快樂,無異於水中撈月,永遠不會達到目的。
出處 《晉書·苻丕載記》:「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
出處 《史記·蒙恬列傳》:「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于諸侯。」
出處 《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
外敵入侵,軍閥混戰,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解釋 瞑:閉,合上。死了也不閉眼。表示心事未了,死了也有遺憾。
韓安國後來擔任了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掌管彈劾糾察及圖籍秘書),在和匈奴的鬥爭中主張和親政策,得到漢武帝的器重,成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就把昨天的事情告訴了老師。孔子說:「這是一位隱士。」孔子也想和老農談談,就叫子路馬上回去找他。子路返回那裡,老農已經外出,沒有找到。孔子就告誡子路說:「不為國家效力,生命就沒有意義。像老農這樣隱居起來,是獨自想在污濁的世界里保持自己一人的清白,但他忘記了為國為君奉獻的大道理,這不是道德高尚的君子所追求的事情。」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就有出眾的才能、英雄的氣概。他身材高大,容貌魁偉,當時的人都覺得他不同尋常。東漢末年,天下紛亂,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山野中耕作,不追求顯赫的生活。當時劉備也流亡到了荊州,駐紮在新野,聽說了諸葛亮非凡的才能,心生結納之意,又接受徐庶的建議,親自登門拜訪,去了九*九*藏*書三次才終於見到他。當時正值隆冬,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式,指出了劉備成功的途徑,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此後諸葛亮一生效力于蜀國,安定蜀國、聯合孫吳、抗擊強曹、興復漢室,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忠臣。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在一次北伐曹魏時,諸葛亮給劉禪寫了一封《出師表》,其中寫道:「我本是一個普通百姓,在南陽過著自己耕作的生活,只希望能夠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生命,不企望能得到各位諸侯的賞識。先帝劉備不覺得我地位低微,三次屈尊到我的草廬拜訪,徵求我對天下大事的看法。由此,我內心感動,同意先帝的邀請,跟隨他東奔西走,為國效力。」《出師表》真摯感人,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如果政府不出面發布可靠的消息,就會三人成虎,謠言滿天。
《醉翁亭記》不但描寫了醉翁亭的美景,還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唐代李義府曾經作了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當時河北棗強縣縣尉張懷慶喜歡剽竊名士的詩文,改頭換面后據為己有,他把李義府的詩稍作修飾,在每句之前加上兩字:「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這樣就把李義府的五言詩改成了七言詩,冒充己作。
反義 迷霧重重
例句
范如圭,南宋時期建州(今福建)建陽人。年少的時候跟隨舅舅胡安國學習《春秋》。後來考中進士,步入仕途。范如圭剛剛到達官任時,當地的長官將要處決犯人,范如圭指出了其中的錯誤,但長官認為已經簽署的文件不能改變。范如圭神色嚴肅地說:「你怎麼能因為害怕改換一個字而輕視幾個人的生命呢?」這位長官在范如圭的開導下猛然醒悟,聽從了他的意見。從此以後,官府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徵求范如圭的意見。
孔子的這一比喻非常貼切。在孔子看來,色厲內荏的人就像道德品行不高的小人一樣。小人雖然不一定時時處處做壞事,但其內心卻整天惶恐不安,就像鑽牆洞的盜賊那樣,行為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總擔心自己的秘密被人看穿。心地不正,行為自然不會大方。

水滴石穿

在我還沒有長大,識字也還不多時,就生吞活剝地看起小說來。

色厲內荏

例句
解釋 比喻謠言重複多次,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出處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帝)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第二天,莊子的學生問莊子說:「昨天咱們在山裡遇見的大樹,因為自己不成材而不被砍伐,現在主人家的鵝,卻因為自己不成材而被殺掉。我們應該怎麼對待這些事情?」莊子笑著回答說:「如果是我,我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就會既像是什麼,其實又不是什麼,就好像既合於大道其實卻又並非真正與大道相合,這樣就不能免於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遊樂就不是這樣。沒有讚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願偏滯于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麼,怎麼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於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稜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麼可以一定要偏滯于某一方面呢!弟子們,你們記住了,最好的選擇恐怕還只有歸於自然吧!」
韓安國曾因觸犯法律被囚禁在梁國蒙縣的監獄,獄吏田甲羞辱他。韓安國說:「死灰難道不會再燃燒嗎?」田甲說:「如果燃燒起來,我就用尿把他澆滅。」不久,梁國缺乏內史官(西漢時各諸侯國內由朝廷選派的民政官員)的人選,西漢朝廷派使者拜韓安國為梁國內史,韓安國一下從監獄犯人變為年薪兩千石的高級官員,田甲嚇得逃走了。韓安國說:「田甲你要是不上班,我就誅滅你的家族。」田甲只得袒露身體、負荊請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現在可撒尿來澆滅我了!不過你們實在不值得我來跟你們計較。」最終沒有為難田甲。
例句

死不瞑目

韓安國,字長孺,西漢梁國成安人。他年輕時曾在山東鄒平縣跟隨田生學習《韓子》及雜家學說,後來在梁國梁孝王朝內當中大夫。七國之亂時,韓安國帶兵阻擊叛軍,他沉穩持重、指揮得當,叛軍始終被阻擋在梁國之外,因而名揚天下。後來,當梁孝王受到漢景帝猜忌時,又作為梁王的使臣前往長安,疏通了雙方的關係,顯示了自己出眾的交際才能。
出處 清·蔣士銓《桂林霜·完忠》:「俺主公豁達大度,兼容並包,爾反鼠目寸光、執迷不悟。」

水深火熱

近義 走投無路
反義 一曝十寒
他這個人是沒有什麼深謀遠慮的,看問題鼠目寸光。
近義 置之不理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雙管齊下

在這篇優美的散文中,作者寫道:「滁州城四面青山環繞,而城西南山峰中,樹木和溪谷尤其優美。遠遠望去,那林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山前行六七里,漸漸會聽到潺潺的水聲,那就是從兩座山峰中間流淌出來的釀泉。在迴環的山勢和彎轉的山路間,有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高踞在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亭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自己啊。太守和客人到這裏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美麗的山水之間。山水的樂趣,是寄托在酒上,領會在心裏。」緊接著作者又對山中春夏秋冬的景色進行了描寫:「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樹木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涼風清爽,霜色潔白,泉水回落,石頭顯露,這便是山中四季的美景。」
近義 外強中乾
出處 《晉書·庾翼傳》:「京兆杜、陳郡殷浩,並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語人曰:『此輩宜束之高閣,https://read.99csw•com俟天下太平,然後議其任耳。』」
曹髦死後,司馬昭又立曹奐為帝,繼續控制曹魏政權。五年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掉曹奐,自立為王,建立了西晉。
蔣士銓是乾隆時代最負盛名的戲曲家,他寫的傳奇《桂林霜》宣揚忠孝節義,寫康熙時代,廣西巡撫馬雄鎮拒絕跟隨吳三桂謀叛,全家被關在監獄中四年,后全部遇害。在《桂林霜·完忠》一節里,叛亂者勸降時說:「我們主公心胸開闊,你反倒目光短淺,固執己見,堅持錯誤而不明事理。」但馬雄鎮終不為所動,最後與兒子同時遇害,家眷二十餘人同時自殺,為國盡忠,成就了一代英名。
春秋去找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到處宣傳他的仁政學說,可惜很少有人接受他的這一套。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離開曹國后又周遊到了宋國,和弟子們在一棵大樹下演習周禮,藉以宣傳自己的主張。宋國的司馬(掌軍政和軍賦的高級官員)桓魋很討厭孔子,準備殺掉他,就先派人拔掉了大樹。孔子一看情況不妙,就趕緊和弟子們四散逃跑。混亂中,孔子和弟子們失散了。孔子跑到了鄭國,一個人站在城牆的東門口。孔子的學生子貢四處打聽孔子的下落,鄭國人告訴他說:「東門口站了一個人,額頭長得像唐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但是從腰到腳和大禹相比還差三寸。他驚慌失措,好像沒有人要的流浪狗。」子貢一聽,知道這正是自己的老師,就馬上跑到了孔子。
出處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近義 眾口鑠金
近義 目光短淺
解釋 塗炭:陷入泥淖、墜入火坑。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戰國時,齊國打敗了燕國。齊宣王問孟子:「有人勸我吞併燕國,也有人勸我不要吞併它。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實力同樣雄厚的大國,只用五十天便打了下來,我認為這不是光憑人力就能做到的,這大概是天意。如果我們不吞併它,上天會認為我們違犯了天意而降下災害。不如吞併了它,怎麼樣?」
他沒考上大學,但由此發憤努力,自學成材,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近義 因禍得福
帝國主義的爪牙不少是色厲內荏的傢伙。
張璪(zǎo),字文通,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唐代畫家。他因為在安史之亂時曾任偽職,所以在政治上不得意。但他作畫的水平極高,以至於當時的著名畫家畢宏都驚問他是從哪裡學來的。
出處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斧鉞,即三令五申之。」
我們萬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弄他個水落石出才好。
他的畫作多山水,重靈感,富於激|情,是唐代水墨山水畫的代表。同時,他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師法大自然,同時內心多加揣摩)的創作方法,以及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相統一的繪畫主張,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大意義,對後世的繪畫理論也有很大的影響。

水中撈月

例句
解釋 聲名:名聲。狼藉:亂七八糟,不可收拾的樣子。形容行為不檢點,名聲極差。
吸毒、賭博等醜惡的現象在新形勢下死灰復燃,引起了政府的高度警惕。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造成了孩子四體不勤、自理能力差的惡果。
例句
當時秦檜在朝廷上極力主張與金和議,對金妥協。金國的使臣來宋國,沒有地方住,秦檜就要搬空朝廷的秘書省讓他們住。范如圭立即面見宰相趙鼎說:「秘書省是收藏皇上詔諭的地方,可以讓仇敵住在哪裡嗎?」趙鼎內心羞愧,只好改換了客館。後來金國使臣非常狂慢,所提的建議很多都不能依從,朝廷內外人人都覺得憤恨鬱悶。范如圭和十幾個同事共同商議,準備聯合上疏爭論這事,寫成草稿后,同事們大多又都害怕而退出。范如圭於是獨自寫信責備秦檜歪曲學理、背叛老師、忘卻仇敵侮辱國家的罪過,而且還說:「你如果不是喪失理智,昏亂失常,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你一定會遺臭萬年!」秦檜非常惱怒。最終范如圭還是堅持起草了奏章,會同六位正直的史官向皇帝上疏,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解釋 比喻處於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解釋 水不停地滴,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持之以恆,日久天長,自會做成難以想象的事情。
解釋 辜:罪,罪過。即使死了也不足以抵其罪。形容罪大惡極。
出處 《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堅曰:『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釋 顧:探望;拜訪。茅廬:茅草屋。本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見到。後用來比喻對賢才的誠心邀請。
東漢末年,宦官和內戚輪流執政,朝廷腐敗凋敝,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董卓是西北地區甘肅臨洮人,他在征討黃巾軍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軍隊,盤踞在河東地區,不肯接受朝廷的調度。後來,在宦官和內戚的鬥爭中,董卓趁機帶兵進京,控制了中央政權。此後董卓穢亂後宮、放縱士兵草菅人命、搜刮民財、虐待大臣,引起了天下之人的公憤。
孟子說:「如果吞併它而燕國的百姓高興,就吞併它,周武王就曾經這樣做過。如果吞併它後燕國的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吞併它,周文王也這樣做過。以齊國這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來攻打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燕國,而燕國的百姓都用筐子裝著吃的,用壺盛著喝的來歡迎您的軍隊,難道還有別的意思嗎?只不過是想逃離那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罷了。如果百姓以後的生活更加痛苦、災難更加深重,他們就會對您失去信心,轉而尋求其他的明君。」

師出無名

喪家之犬

反義 師出有名
例句
例句
解釋 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機械地模仿。也指不聯繫實際,生搬硬套別人的理論、經驗、方法等。
例句

生吞活剝

反義 高瞻遠矚
例句
反義 旗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