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畫賞析 清明上河圖 宋/張擇端

名畫賞析

清明上河圖 宋/張擇端

運用中國傳統「散點透視」法,將幾十里風光人情盡收卷中。遠近人物,大小一致,幾筆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樓房屋,小見鋪內刀剪,無不刻畫清晰,而又不給人比例失調之感。筆墨上兼有界畫和寫意畫的長處,以工帶寫,以寫潤工,以線寫形,神情並肖。如此頭緒眾多、人物繁雜而無一處敗筆,真可讓人嘆而觀止!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前頭是巍峨的城門橫斷畫面,這在繪畫創作中是很忌諱的,安排不當就九九藏書會使畫面出現割裂。前後左右,作者廣植樹木使高大的城門不顯單調,最妙的是用正在進城的一隊駱駝商隊銜接城內城外,過渡自然。進城之後,畫面節奏放緩。城內道路縱橫交叉,沿街店鋪鱗次櫛比,人物舉止從容舒緩,或結伴而行,或揖讓為禮,有官紳士兵、和尚乞丐、醫卜星相、說書賣藝……城裡有官府宅第,有酒樓當鋪,鋪面上的招牌,昭示著各行各業:「香醪」「孫羊店」「李家輸賣□」等,一派繁榮有序的都市景象。正如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所載:「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
畫卷以蕭疏的郊外為開端,一片春風和煦的田園景色,農夫九-九-藏-書在田間耕作,兩個商販趕著馱炭的驢群姍姍而來。一列行旅,有車騎僕從,正匆匆向城裡進發。轎頂上插滿了楊柳,一看就知是城裡富貴人家掃墓歸來,作者巧妙地在此交代了時間、風俗,展開了序幕。
畫面漸進,路邊酒肆、茶攤漸漸多起來,汴河也漸漸繁忙起來。沿河還有許多糧倉。靠岸的船隻,搭著跳板,正在卸貨。滿載貨物的船隻吃水很深,水面幾乎已經接近船幫,而已卸完貨的船隻,則吃水較淺,可見作者對生活觀察之細緻。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搖櫓;畫上方對岸,一隊五名縴夫在拉著船艱難前進。畫面中心已不知不覺轉向了勞作的船夫。
《清明上河圖》,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5.read•99csw•com8厘米,橫534.6厘米。后幅有張著、李東陽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鑒共九十方,又半印六方。宋張擇端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難得的風俗畫,它極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某一年清明節的繁華景象,是一件國寶級的畫作。可是它的作者張擇端卻沒有多少資料留下。我們只知道他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趙佶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但這一幅《清明上河圖》已經足夠讓他以一個一流畫家的身份名垂千古了。
橋上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兩岸擠滿攤販,店鋪林立,百業興旺。兩商販在街心爭奪顧客,而那位顧客則左顧右盼,身九-九-藏-書子朝右,頭卻向左望去,不知所從。一官員騎馬過橋與一小轎相遇,雙方都有奴僕開道,各不相讓,旁邊就有人看熱鬧。作者收拾好大場面又注意到小細節。橋上下來一輛驢車,載滿貨物的車子慣性下沖,車夫彎腰拱背,奮力抵住;而驢子則鬆了一把力,搖頭晃腦,漫不經心,韁繩也晃悠著,觀者注意到此,總會有會心的一笑。忙中也有閑,臨河的茶肆中,茶客們或對坐閑談,或臨窗眺望,好不閑適。
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南部有一條河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本圖就選取沿河兩岸的景物和清明節這一天人們的生活活動為題材,從荒郊野外到繁華都市;從販夫走卒到達官貴人;從橋樑房屋到轎船車馬……內容繁複,規模宏大。情節九-九-藏-書連綿不斷,高潮此起彼伏,中心場面突出。全圖各色人物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頭,各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輛,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無論狀物寫人,還是描動寫靜,都合情合理。
一座宏偉的木質拱橋橫跨河面,宛如飛虹。以拱橋為中心形成了全圖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將要過橋,它高高的桅杆卻被橋頭擋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腳忙著收桿,有的奮力划槳,有的用篙竿撐住橋洞頂端。橋上岸邊擠滿了熱心群眾幫著出主意。橋的另一邊又有一隻船迎面駛來,船夫們都站在船尾焦急張望,為雙方能否順利過橋捏一把汗。圍繞這一緊急事件,作者遠近照應,將這一複雜場面處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