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音樂簡史 音樂的起源及遠古音樂的傳聞

音樂簡史

音樂的起源及遠古音樂的傳聞

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也起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松濤竹韻、鳥語蟲吟以及工具撞擊發出的各種聲音,都使他們感到新奇、振奮和愉悅。「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詩經·小雅·伐木》),「春日載陽,有鳴庚倉」(《詩經·豳風·七月》),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有聲有色的自然環境之中。漸漸地,他們對音高、音色和節奏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就試圖去再現那些令他們感動的聲音,於是,最原始的樂歌就產生了。
由陶器演變而成的樂器,還有非常著名的塤。先民們也許是無意中將有孔的小型陶器放到嘴邊吹,發出的那種幽遠的聲音讓他們著迷,他們就把它當作樂器來使用。最早的塤沒有音孔,只能發出一個很單調的音,後來,人們發現塤上面的小孔的開放能改變音高,於是,他們經過不斷地研究和探索,製成了可以演奏旋律的二孔塤、三孔塤乃至多孔塤。
在《吳越春秋》中,還記載了一首古老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僅用八個字,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先民們砍竹制弓去獵取鳥獸的情景:人們在狩獵的過程中發明了弓(箭)。他們砍斷竹子(斷竹),九_九_藏_書再把它拗彎,兩端用繩拴上,就製成了一張彈弓(續竹),然後用它射出石塊(飛土),去追逐獵取鳥獸(逐肉)。
遠古時期是不是已經有弦樂器出現,現在還很難說。弦樂器的產生,是受弓箭的啟發,所以,也不排除當時已經有簡單的弦樂器出現,只不過因為它們很難保存,現在還沒有實物出土而已。
《尚書·益稷》記載:「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擊石拊石」,是先民們在勞動之餘,把勞動的工具如石刀、石斧等當作樂器來敲擊;「百獸率舞」,是指人們身披鳥羽獸皮,扮作野獸,作逃奔撲擊等種種情狀,這實際上就是狩獵場面的再現。
據說,黃帝的樂舞叫《雲門大卷》,堯的樂舞叫《咸池》,舜的樂舞叫《大濩》(即《韶》),禹的樂舞叫《大夏》,商湯的樂舞叫《大濩》,周武王的樂舞叫《大武》。這些樂舞是不是黃帝、堯、舜時真有的,但是,在周代甚至在周以後,卻被整理出來,確實用作宮廷雅樂表演,在許多典籍中都還有這些樂舞表演情況的記載。
這兩首樂歌,描寫的是舊石器時代先民們的狩獵生活,也就是傳說中的「燧人read.99csw.com氏」和「伏羲氏」的時期。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造了音樂,據先秦典籍和地下出土的文物,在原始氏族社會,就已經有了簡單的詠歌和舞蹈,有了簡單的敲擊和吹奏樂器。
從考古發掘中,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明了骨哨、鼓、磬、鍾、塤等樂器,它們差不多都是從勞動的工具演變而來的。
據說最早的音律,是黃帝時叫樂官伶倫製作的。伶倫砍伐厚薄均勻的竹子,用來製作律管。他取三寸九分長的竹管吹奏,把這個音高定為黃鐘宮音。他又製作了長短不等的十二支竹筒,制定了十二律。
從遠古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社會的樂舞都與先民們的勞動生活有關。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相當低下,生產工具相當簡陋,勞動強度也就相當大,他們就用音樂來協調動作,藉以減輕勞動強度。如《呂氏春秋·淫辭篇》所載的「舉重勸力之歌」:
由於資料的匱乏,我們對遠古時期音樂的情況知之不多,僅從後代的典籍中了解一些。
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對此有更形象的描述:「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鬚髮表意見,九_九_藏_書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就像後代的勞動號子一樣,這「杭育杭育」也一定有低昂錯落的旋律、簡潔明快的節奏的,它其實就是最早的樂歌。先民們用樂舞來描述和再現勞動的過程和場面。
「鼓腹」的發展,就是鼓腔的出現。最早的鼓,鼓腔是用泥胚或是陶制的,在它的上面蒙上鼓皮,敲出的聲音當然就響亮得多。這就是所謂的「土鼓」。1978年,從福建閩侯縣黃土倉遺址出土了一件約三千多年前的泥灰質陶鼓,證明古籍所載的「土鼓」是確有其物的。簣桴,是用竹木製的鼓棰。
管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漁獵時期。在江蘇吳江梅堰和浙江杭州灣河姆渡文化遺址等處出土了一些用鳥獸的脛骨製作的「骨哨」,上邊有吹孔和音孔,顯然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據研究,它們最早是用來模仿鳥獸的叫聲以吸引獵物的。最早的用來模仿鳥獸叫聲以吸九_九_藏_書引獵物的管狀吹奏物還有葦籥。先民們在狩獵時,聽到風吹折斷的蘆葦發出嗚嗚的聲音,他們就截下蘆葦,用口來吹,用這種聲音來引誘獵物,使捕獲量大大增加。後來,骨哨和蘆管逐漸改為竹木製作,演變成簫、管、笛、籥之類的整個吹管樂器家族。
黃帝的重孫帝嚳(高辛)即位,命咸黑作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時,有一位名叫倕的能工巧匠製作了鼙、鼓、鍾、磬、苓、管、塤、篪等樂器。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所以群體協作性很強,他們的娛樂活動,也是群體性的。簡單,但是場面熱烈;觀賞性不一定強,但卻有很強的娛樂性。
鍾也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最早的鍾是陶制的,在陝西省長安縣客省庄龍山文化遺址就出土有一枚陶鍾。陶器本來是人們的生活用具,人們在偶然的敲擊中發現它們能發出優美的聲音,於是,在歌舞中有時也就把它當作樂器來敲。人們還發現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厚薄的陶器發出的聲音也有高低清濁的區別,後來,人們就專門燒制出音高不同、能演奏旋律的大大小小的鍾,它也就從實用的器皿變為專門的樂器。當人們掌握了冶鍊技術以後,鍾也就由陶制而九_九_藏_書變成用青銅或鐵等金屬鑄造了。
最原始的工具是石器,由石器演變成的樂器是磬。先民在歌舞時「擊石拊石」,實際上是敲擊他們手中的石制工具。後來,他們用石頭打制或磨製出專門供演奏用的石器,這就是磬。目前發現最早的磬,是山西夏縣夏代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石磬,它打制得非常粗糙,很像耕田用的石犁。還有一種磬大概是圓形的,叫做「球」,它大約是受到彈丸的啟發而製作的。
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后亦應之。
土鼓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發明了燒制陶器的技術。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金屬工具的出現,使人們有可能把木頭掏空,甚至用木板拼接成鼓框,鼓才由土鼓演變為木框蒙皮的鼓。
鼓是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由最早的「鼓腹」演變而來的。《隋書·何妥傳》說:「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其間。」這裏所說的「鼓腹」,是指用手拍擊系在腹上的獸皮。這種習俗,在現代一些新發現的原始部落中仍然保留著,在神話傳說中,就變成了顓頊命先為樂倡,先就「以尾鼓其腹,其聲英英」(見《呂氏春秋·古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