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著名音樂家 王光祈/近代音樂的先驅

著名音樂家

王光祈/近代音樂的先驅

說到近代中國的音樂,就不能不提到王光祈。
王光祈一方面廣泛學習研究西方音樂,把它們介紹到國內來。一方面積極把中國音樂文化介紹到國外。他在音樂學研究中追求的一個重大目標,是要推動創造中國的「國樂」,主張立足於本民族的音樂及文化傳統,建立本民族的音樂體系。他認為:「什麼叫做『國樂』?就是一種音樂,足以發揚光大該民族的向上精神,而其價值又同時為國際之間所公認。」「希望中國九-九-藏-書將來產生一種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的國樂,而且這種國樂,是要建築在吾國古代音樂與現今民間謠曲上面的。因為這兩種東西是我們的『民族之聲』。」「這種國樂的責任,就是將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現出來,使一般民眾聽了,無不手舞足蹈,立志向上。」這些話,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正確的。
王光祈從小就對音樂有濃厚興趣,清宣統元年(1909),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學堂九-九-藏-書分設中學堂丙班,與李劼人、周太玄、魏時珍、郭沫若、曾琦、李璜是同班好友。1914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后在京做記者、編輯,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積極從事社會活動。
「五·四」運動后,許多人都在努力探索改造中國、振興中華之路。1920年4月,王光祈赴德國法蘭克福學習政治經濟學。1922年冬改學音樂理論與音樂史,從事音樂理論研究,試圖以研習音樂來九九藏書達到他救國的目的。他宣稱:「吾將登崑崙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音樂血液重新沸騰。」1934年6月,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獲波恩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早在歐洲為祖國爭得榮譽的音樂學家。
他是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先驅者。
王光祈(1891—1936),音樂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字潤玙,筆名若愚。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人。1920年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學,1923年九*九*藏*書轉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1934年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開東方民族音樂之先河,代表作有《中國音樂史》《東方民族之音樂》《歐洲音樂進化論》《論中國古典歌劇》等。
在歐洲十六年,他寫下了近代音樂學領域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國音樂史》《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中國詩詞曲之輕重律》《翻譯琴譜之研究》等。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積勞成疾,突患腦九九藏書溢血卒于波恩,終年四十四歲。
王光祈逝世后,波恩大學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噩耗傳回國內,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和他的故鄉溫江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在南京追悼會上,蔡元培致悼詞,徐悲鴻為王光祈畫了遺像。成都各報發表了悼念文章。1938年,王光祈的骨灰由其生前好友從波恩輾轉運回成都。1941年冬,李劼人將王光祈骨灰葬于成都東郊沙河堡菱角堰側。1983年,四川音樂學院將其墓碑遷至該院,並建紀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