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經典名曲 霸王卸甲/古曲

經典名曲

霸王卸甲/古曲

是激烈的戰鬥,卻不是全曲的重點,從項羽的角度來說,垓下之戰很快以失敗告終,這點在樂曲開始已有暗示,而失敗之後他的心情,才是這首樂曲所真正要表現的重點。
此曲最早見於華秋蘋《琵琶譜》,共十段,李芳園譜把它附會為傳說中唐代大詩人王維創作的琵琶曲《郁輪袍》,併為它加上了「營鼓」「升帳」「點將」「排陣」「接戰」「楚歌」「別姬」「出圍」等小標題。
也正因為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比勝利了的劉邦要可愛得多,人們更願意相信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其實項羽倒是一個有感情的人。鴻門宴上,他最終沒有殺掉劉邦;鴻溝之戰,他也沒有烹了劉邦的父親;他和虞姬,演譯了一出生離死別的愛情悲劇。read.99csw.com
第一部分散板的引子,模仿營鼓,製造出一種大戰即將開始的氣氛。一開始,琵琶在低音區奏出低沉悲壯的隆隆戰鼓聲和斷斷續續的角聲,預示著這場戰爭的悲劇性的結局。
同為描寫楚漢相爭「垓下之戰」的兩首琵琶曲,描寫的側重點不同,也因此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
《十面埋伏》描寫的是劉邦的勝利,因此著力刻畫戰爭的激烈和勝利的喜悅,樂曲情緒高昂、氣勢磅礴;《霸王卸甲》描寫的是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劇,而對他寄予了無限的同情,所以樂曲沉鬱悲壯。
他很天真,也太愛虛名,就連遭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只剩二十八騎,被追到烏江岸邊,他都還不承認失敗,說什麼read.99csw.com「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也」。而且還要玩一玩潰圍、斬將、刈旗的遊戲,以證明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能力。一直到最後面對烏江亭長,項羽只要渡過江東,仍然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但是,「縱江東父老冷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他寧願選擇自刎,而不願渡江,說到底,還是丟不起這個臉,對他「西楚霸王」的名聲有影響。
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在垓下進行了最後的決戰,戰爭的結果,是劉邦取得最後的勝利,迫使項羽在烏江邊自刎,也因此最終確立了大漢王朝的建立。
這一場戰爭,在音樂上導致了兩首同樣堪稱經典的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誕生。
《霸王卸甲》全曲共分https://read.99csw•com為三大部分十六段:一、營鼓,二、升帳,三、點將一,四、整隊,五、點將二,六、出陣一,七、出陣二,八、接戰,九、垓下酣戰,十、楚歌,十一、別姬,十二、鼓角甲聲,十三、出圍,十四、追兵,十五、逐騎,十六、眾軍歸里。
第二部分包括升帳、點將、整隊、排陣、出陣等幾個小段,描寫大戰之前緊張的準備。從「升帳」到「出陣」是一個一氣呵成的整體,它描寫了戰鬥前的一系列準備。從「排陣」開始,音樂逐漸趨向緊張,再加上「出陣」對原曲調進行了壓縮,描寫了大戰前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第三部分寫兩軍接戰,包括「接戰」「垓下酣戰」。它和《十面埋伏》一樣,描繪了垓下之戰的氣勢和戰鬥的具體情https://read.99csw.com景。是全曲最激烈的地方。它不像《十面埋伏》那樣著力去刻畫戰鬥的場面,但仍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項羽是個徹頭徹尾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中原逐鹿,大小七十余戰,只知鬥力,不知鬥智。劉邦把人生當作戰場,而項羽把人生當作舞台;劉邦實實在在地在經營著統一天下的霸業,而項羽更多地是在成就自己的虛名。
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一登上歷史舞台,就是一副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滅秦以後,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他一直處於上風,打得劉邦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但是,他太自信、太天真了,所以最終不是大智若愚、知人善任的劉邦的對手。
第三部分:描寫項羽失敗及楚軍還鄉的悲壯心情。這裏又以「楚歌」「別姬」為中心。在「https://read•99csw•com楚歌」中,琵琶用長輪的手法奏出凄涼悲切、如泣如訴、令人肝腸寸斷的曲調,和前面的戰鬥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接著「別姬」則以急促的歌唱性的音樂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與「楚歌」相呼應。深刻地表現了楚霸王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在四面楚歌中訣別虞姬、意欲自刎的哀怨心情。在「追兵」等幾段中,樂曲使用了「垓下酣戰」的材料,以不同的彈奏技巧和強烈的節奏,表現了突圍和漢軍追逐的緊張氣氛,使樂曲再一次出現了一個緊張度,形成第二次高潮,前後形成對比。最後,則是「鼓角甲聲」「眾軍歸里」兩段,這兩段是「楚歌」「別姬」情緒的延續,它所刻畫的是楚軍失敗后的悲憤心情,曲調委婉,但卻並不哀傷。「眾軍歸里」是結尾,具有尾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