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劉邦手下的「幾條槍」 黃石傳書

第三章 劉邦手下的「幾條槍」

黃石傳書

沛公以為其中有詐,就用了張良的計策,派酈生、陸賈去遊說秦將,並用財利進行引誘,乘此機會前去偷襲武關,攻了下來。又在藍田南面與秦軍交戰。增設疑兵旗幟,命令全軍,所過之處,不得擄掠,秦地的人都很高興,秦軍瓦解,因此大敗秦軍。接著在藍田的北面與秦軍交戰,又大敗秦軍。於是乘勝勇戰,終於徹底打敗了秦軍。
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
五天以後,張良早了一個時辰,雞鳴時分就趕到橋頭,老者又已經先到了,再次怒斥張良說:「為何還是晚到?五天後再來。」
劉邦依計而行,蟯關守將果然獻關投降,並表示願意和劉邦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張良卻認為不可。他冷靜地分析道:「這隻不過是蟯關的守將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從。如果士卒不從,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機消滅他們。」於是,劉邦率兵向蟯關突然發起攻擊,結果秦軍大敗,棄關退守藍田(今陝西藍田縣西)。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蟯關,穿越蕢山,大敗秦軍於藍田。然後,大軍繼續西進,于公元前206年元月抵達霸上(今西安市東二十五里)。
張良是六國貴胄後裔,堂堂刺殺皇帝的刺客,雖說是亡命在逃,也是年輕氣盛、英雄一方的人物。聽了老者的話,張良當然有些惱火,恨不得一拳打將過去。只是看在對方年老的分兒上,強忍下來,下得橋去,將鞋拾取上來。老者毫無感謝之意,伸出腳來吩咐張良道:「給我穿上。」
同年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蟯關(今陝西蘭陽東南)。蟯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
等到劉邦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九_九_藏_書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
老者走到張良的近處,一不小心,鞋子掉到了橋下。老者回頭看著張良說:「小子,到下面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更加憤怒了,但是既然已經把他的鞋子撿上來了,那就穿上吧,於是跪下身來,為老者將鞋穿上。老者坦然讓張良為自己穿上鞋后,站起身來,微笑而去,沒有留下一句話。張良大吃一驚,目送老者遠去。老者走出有五百來步遠,轉身又走了回來,指著張良說道:「你小子還算是個識相的。五天以後的平明時分(天亮時),在這裏等我。」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看到那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大量的珍寶異物,使許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為可以盡享天下了。連劉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宮裡的一切傾倒,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武將樊噲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劉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
贈書教導張良的這位老者,後來被稱為黃石公。黃石公的得名,源於他留給張良的那句話,「十三年後來濟北相見,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據說,十三年後,張良跟隨劉邦經過濟北郡,果然在谷城縣境內的谷城山下見到了一塊黃色的石頭,張良大為銘感,取下石頭寶貴珍藏,奉時祭祀。張良死的時候,將這塊石頭放在自己的棺槨中一同埋葬,囑咐後人,掃墓祭祀的時候,一定要供奉黃石,如同自己生前。
當初,項羽和宋義向北去救趙,等到項羽殺了宋義,代替他做了上將軍,各路將領如黥布等都歸屬了項羽;項羽打敗了秦將王離,降服了章邯,諸侯都歸附了他。趙高殺了秦二世之後,派人來求見,想和劉邦定約在關中分地稱王。
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又採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https://read.99csw.com他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話剛一說完,老者轉身離去,再沒有話,也從此不再出現。天亮以後,張良打開包袱,裏面是一部用墨寫在絲綢上的兵書,篇題是《太公兵法》。太公者,周文王、周武王的軍政導師姜子牙也。姜子牙善於兵法謀略,輔佐文王行政強兵,輔佐武王滅殷興周,被尊稱為姜太公,封地就在領有濟北的齊國。《太公兵法》,據說是姜太公的著作,是他一生政治軍事經驗的總結。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這樣又過了五天。這次張良不敢有稍許怠慢,未到半夜就出發前往橋頭等待。不久,老者也來了。老者見了張良,高興地說:「這回就對了。」從懷中取出一個絲綢包袱遞給張良說:「這裡有帛書一部,讀通了可以成為輔佐王者的師傅。十年以後興事發跡,十三年後來濟北相見,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僅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眼見義軍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只好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玉璽符節,開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紂為虐」等苛刻字眼,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這種緊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劉邦愉快地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勸,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等路起義軍。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
黃石公交付給張良的《太公兵法》,就是假託姜太公名義的古代兵書系列,至今流傳於世的,有《黃石公三略》、《陰符經》和《六韜》。只要通讀三部太公書,便感嘆有加,張良後來輔佐九-九-藏-書劉邦平定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謀略,正是淵源於《太公兵法》。
在這關鍵時刻,張良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現在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紂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您,聽從樊噲等人的話。」
公元前205年,正當項羽與齊、趙激戰時,劉邦率兵出關向中原進軍。漢軍聲勢浩大,共五十六萬人,東向伐楚,次年四月,攻下了彭城。
有人遊說劉邦:「秦地的富足是其他地區的十倍,地理形勢又好。現在聽說章邯投降項羽,項羽給他的封號是雍王,在關中稱王。如今要是他來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擁有這個地方了。可以趕快派軍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軍進來。並且逐步徵集關中的兵卒,加強自己的實力,以便抵抗他們。」沛公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計策。十一月中旬,項羽果然率領諸侯軍西進,想要進入函谷關,可是關門卻緊閉著。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採取的這一系列安民措施,爭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黃石公與張良的故事,是司馬遷採訪收集的傳說。司馬遷不是迷信鬼神的人,但他以為人世間的怪異神奇是有的。張良本身就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早年刺殺秦始皇,後來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晚年超脫人世辟穀求仙,一生不同凡響,為人行事,宛若有仙人指引。司馬遷以為,張良見黃石公的事,怪異是怪異,也在人間的情理變異之中,所以特別詳細地記錄下來。
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唯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蟯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只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五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九*九*藏*書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話說張良在下邳隱居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有一天,張良獨自一人在城中漫遊,經過下邳城的沂水橋頭時,迎面走來一位身著布衣的老者。
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面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
在此期間,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說:「父老們苦於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經很久了,批評朝政得失的要滅族,相聚談話的要處以死刑,我和諸侯們約定,誰首先進入關中就在這裏做王,所以我應該當關中王。現在我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處死刑,傷人者和搶劫者依法治罪。其餘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樣,安居樂業。總之,我到這裏來,就是要為父老們除害,不會對你們有任何侵害,請不要害怕!再說,我所以把軍隊撤回霸上,是想等著各路諸侯到來,共同制定一個規約。」
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游兵于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此時的張良,知道老者不是一般的人,於是跪下來恭敬地施禮答道:「小子明白,謹遵吩咐!」
隨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縣鎮鄉村去巡視。向民眾講明情況。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悅,爭著送來牛羊酒食,慰勞士兵。劉邦推讓不肯接受,說:「倉庫里的糧食不少,並不缺乏,不想讓大家破費。」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唯恐劉邦不為秦地之王。
話說回來,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的軍隊在各路諸侯中最先到達霸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系著脖子,封好皇帝的玉璽和符節,在枳道旁投read•99csw.com降。將領們有的說應該殺掉秦王。劉邦說:「當初懷王派我攻關中,就是認為我能寬厚容人;再說人家已經投降了,又殺掉人家,這麼做不吉利。」於是把秦王交給主管官吏,就向西進入咸陽。劉邦想留在秦宮中休息,樊噲、張良勸阻,這才下令把秦宮中的貴重寶器財物和府庫都封好,然後退回來駐紮在霸上。
五天以後的平明時分,張良如約前往,不料老者已經等在沂水橋頭。老者怒斥張良說:「與老人有約,反而後到,成何道理?」說完轉身離去,只丟下一句話:「五天以後早早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兩人一見傾心,據說張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人聽,都沒有反應,說與劉邦聽,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張良不由得感慨:「沛公殆天授。」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天授天授,上天所授與也。張良的聰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劉邦的英斷決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黃石公和《太公兵法》將二人連接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複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他的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地發揮。
劉邦集團「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張良提出來的。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決戰垓下,張良正式向劉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夠與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內外協力,擊敗項羽,取得勝利。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與各國約定共同分配天下權益,終於集結諸侯國聯軍,一舉擊敗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