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回 塵埃落定 帝星隕落

第九回 塵埃落定

帝星隕落

諸葛亮流淚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位有膽子開第一槍的老兄正是漢嘉的太守黃元,此人來路不明,很可能也是劉備的老班底。此人之所以造反,是因為他與諸葛亮一向搞不來,害怕劉備一過世,諸葛亮會對他公報私仇,索性登城自守,不聽成都指揮。
打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來,劉備和諸葛亮就是憑藉著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相互配合才逐漸建立起蜀漢帝業的,縱使兩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存在歧義,但這並不妨礙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或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五日,劉備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崩于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
終於走到了最後這一刻,沒有宗室重臣在身旁,元老班底也死得差不多了,劉備明白,眼前這位四十二歲的讀書人,是他唯一可以託付的對象,雖然他可能將這個國家帶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俗話說,「閻王要人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反過來也一樣,閻王要你多受幾天活罪,你想早點來個痛快的,那也是不可能的。
理論上,劉禪應該從成都到永安見他老爸最後一面,站在病床前聽父親說出臨終遺言,或是身為帝國君主才能夠知曉的國家機密,但史料上並未記載這感人的一幕,我們也不排除劉禪從頭到尾都留鎮成都,沒去永安,劉備最後的吩咐是透過一道遺詔送到劉禪手上這種可能。
從以上的敘述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故事並未結束。
從東北到西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飲食,不同的生活習慣,逃亡期間的物質匱乏、風餐露宿,作戰期間的皮肉外傷、化膿感染等等都沒有讓劉備倒下去,並且他一路活到了六十歲。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在劉備身上體現得尤為充九*九*藏*書分。
交代完這一切后,劉備終於可以瞑目了。
更要命的是,劉備的病痛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這牽扯到整個蜀漢政權。對於根基尚不穩固的蜀漢政權來說,皇帝生病使其不得不面對一系列危機,例如: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蠢蠢欲動。
許多與他同一時代的大人物早已化為塵土,在歷史的洪流中安息,如今終於該輪到他了。在彌留之際,他或許會回憶起幽州的漫天風沙、家門口的那棵大桑樹、黃河岸邊萬頭攢動的黃巾難民、許都中送往迎來的高官顯貴、襄陽城內的歌舞昇平、長江上的熊熊火光,以及他曾經擁有卻最終失去的親人與夥伴。
而諸葛亮則是由學者、專家轉行當上行政官的,他強調理性、效率、法治,所以他喜歡馬謖、蔣琬、姜維這種有文化涵養、能夠將計劃做得井井有條的行政人才,但只要有人犯錯,不分親疏,一律依法論斷,馬謖、向朗便是栽在諸葛亮的鐵腕之下的。
從這份遺詔中,可以看出劉備是個很注重下一代教育的人(這與他的母親相似)。他給劉禪開出的書單,和當年孫權給呂蒙開的書單相近,包括了史書跟兵書,對於生存在亂世的人來說,政治與軍事是求生的不二法門。
實事求是地講,劉備的死並不算善終,他的病痛到十二月便已經相當嚴重了,但卻一直拖到來年四月才過世。對於一個曾經縱橫天下的梟雄來說,這是一種最沒有尊嚴的死法。
筆者在這裏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不過翻閱三國史料,類似這樣的託孤,在當時還是滿流行的,孫策託孤張昭跟周瑜、劉表託孤劉備時,都說過類似的話,現在輪到劉備託孤,他這麼說一點都不奇怪。
但這該死的腹瀉非但沒有好轉,還引發了一系列併發症(雜病),一代強人劉備終於被病魔擊倒,從此再也沒有爬起來九*九*藏*書
劉備縱橫天下這麼多年,最大的本錢不是所謂的「仁義道德」,更不是張飛、關羽的勇,以及諸葛亮的智(治),而是他有著一副健壯的好身板兒。
漢嘉郡位於蜀郡西北邊,在東漢時原本是蜀郡的屬國,在東漢的制度下,「屬國」是和郡、國同等級的地方政府,首長為屬國都尉,有點類似現在的軍事佔領區。最初漢武帝設立屬國安置投降的匈奴部落,之後在東北的幽州、西北的涼州與西南的益州都陸續設立屬國,以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蜀郡屬國是用以安置並鎮壓三襄種夷、青衣道夷、旄牛夷等少數民族的地區,劉備入蜀之後,將蜀郡屬國改為漢嘉郡。
囑咐完太子,劉備又記掛起另外兩個兒子,魯王劉永跟梁王劉理。這兩個孩子,年紀不詳,總之小於劉禪。劉備在臨終前將劉永叫到床前,吩咐他:「我死了以後,你們要將丞相當成父親對待,好好聽丞相的話。」
第三,諸葛亮執法的手段嚴厲,足以令那些有劉備撐腰的傢伙感到恐懼。
在交代後事時,劉備哀婉地告訴諸葛亮:「你的能力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安定我國,成就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那就輔佐,倘若不行,你便取而代之。」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首先出問題的不是少數民族,而是身處政權核心的三蜀地區。
具體分析如下:
不過,理性地看待這對君臣,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和諸葛亮的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但這並不妨礙兩人相互信賴。
在筆者的歷史認知中,諸葛亮是一位理性、勤奮、有效率、老練、充滿智慧的政治家,但他獨斷、強勢的施政風格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當諸葛亮的朋友不如當他的敵人,因為即便是敵人,只要未觸碰那條底線,他便不會把你怎麼樣。但相反的,當他的朋友,不但沒九*九*藏*書有情面可講,而且為了避免被人戳脊梁骨,說他護短,有功不一定賞,有過卻一定重罰。
在一片驚疑聲中,只有擔任益州治中從事的楊洪十分冷靜。他看出了黃元真正的意圖,認為此人沒有據地造反的實力,唯一的可能是要順江東下,看看劉備病情如何,如果劉備病情好轉,他便會投降,如果劉備病危,他必向東逃奔至東吳。
接著,便說出了那句被後世引用了無數次的名言:「只要是錯誤,再小也不要犯,只要是善,即便是小善,也要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唯有賢德才能服人,你老爸我德行不夠,千萬不要學。你要多讀《漢書》、《禮記》,有空再讀《諸子》、《六韜》、《商君書》等,可以增長知識。我聽說丞相手抄了一套《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但還沒讀過就在路上遺失了,你可以再讓丞相抄一份。」
劉備的這段託孤之言,歷來都有正反兩面的解釋,有人說這是君臣相互信賴的最佳典範,也有人說劉備臨死前還不忘耍心眼兒,迫使諸葛亮不敢動謀篡的念頭。
黃元的亂事,隨著劉備病情的加重逐漸擴大。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病重的劉備開始安排身後事,十七歲的太子劉禪毫無懸念地成為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劉禪的兩個異母弟弟魯王劉永跟梁王劉理年紀都還輕,所以只能預約未來輔臣的角色。
黃元的小算盤被楊洪窺破,結果在前往永安的路上遇到政府軍伏擊,兵敗被俘,被送往成都處斬。
稍有不同的是,劉禪註定要當皇帝,因此劉備的書單中多了《商君書》和《禮記》兩部,前者是法家經典,帝王學的基礎,後者則是儒家制度的闡述。而他著重提到的諸葛亮那些所謂的手抄本,一概是法家經典,由此可見以法家的理論治https://read.99csw.com國,算是劉備與諸葛亮共同的理念。
當然,由誰來當皇帝,蜀漢群臣並不關心,他們的目光只盯緊皇帝寶座旁邊的那個位置——顧命大臣。
如果楊洪的推論屬實,那麼黃元只不過是個性格衝動、沒啥腦子的小人物而已,他只不過想去永安見他的老長官最後一面,為自己討一道保命符罷了。只是他對諸葛亮的恐懼讓他失去了理智,才會使用兵變這種高難度手段。
這世間,還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嗎?我父親早亡,家境貧寒,與母親織席販履度日;后黃巾亂世,我趁勢崛起,手下有一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相隨;我雖一生遭遇頗多挫折,最終卻能成就大業!
現世很多翻案文章,都熱衷於用負面角度去描述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翻案過頭的情況相當普遍。
書歸正傳。接下來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
其實諸葛亮和李嚴並受託孤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諸葛亮也是人,說不定哪天倒霉碰上個天災人禍,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找個接班人。劉備並沒有挑上他的大舅哥、時任關中都督的吳懿,他之所以選中李嚴,主要還是看中他荊州人的背景,以及李嚴之前在犍為郡鎮壓少數民族的優異表現。劉備以李嚴為中護軍,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作為益州東面的屏障。
第二,劉備和諸葛亮各自有著不同的班底,有一些諸葛亮想要處理的人,則是靠劉備撐腰才能暫時免於受罰;
所謂當年,所謂輝煌,所謂叱吒風雲,只能成為病榻上聊以自|慰的往事;所謂梟雄,所謂英傑,所謂霸主,現如今吃喝拉撒都要假手於人;拉肚子拉到脫水不說,因為長期卧床,皮膚上還生滿了褥瘡;最終理智被削平,勇氣被磨去,耐心被耗盡,只剩下一副虛弱、腐爛、惹人討厭的臭皮囊,簡直是生不如死,怎一個「慘」字了得!
先說劉備,由於他是九-九-藏-書草莽軍人出身,重感情,重實務,有深厚的個人魅力,所以他喜歡類似魏延這種豪邁、勇武的軍人,對法正的犯忌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第一,諸葛亮接班(行政大權,而非皇帝位)在當時已是公認的事實,大家都知道十七歲的劉禪不足以撐起這個新帝國,將來權力一定會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
開頭劉備先是交代了自己的身體情況(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並告訴劉禪:「我活到六十三歲,已經夠本了,放不下的只有你們兄弟。聽射援先生說,諸葛丞相最近常常誇獎你的智識和氣量,說你已逐漸成長起來了,果真是這樣,那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你要繼續努力!」
至於劉禪,這位未來的大漢皇帝,蜀中最高統治者,那年已經十七歲了。不過他顯然是個很低調的孩子,自從被趙雲從孫夫人手上奪回來之後,我們就對他的人生一無所知。
隔年,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諸葛亮前往永安探視劉備,黃元趁機出兵攻克邛縣,搞得成都小朝廷相當緊張,害怕他出兵攻打成都,或前往南中聯合少數民族據地造反。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造反。
說是遺詔,倒更像是一封家書。
劉備終於可以瞑目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他躲過了無數次死神的召喚,但這次他不準備再逃了。
是啊!還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嗎?
由於長期以來身體都沒病沒痛,所以劉備在十月左右發現自己出現腹瀉的情況時,心裏也沒太當回事,他照樣接見東吳的使者,和孫權重締和平協議,構思重返東方的計劃。
是啊!生前沉浮榮辱,後世自有人來評說,此生我已無憾!
真正的顧命大臣有兩位,分主副,為主的是擔任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的諸葛亮,為副的則是任尚書令、輔漢將軍、犍為太守的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