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連骨頭都覺得發冷 曇花一現

第五章 連骨頭都覺得發冷

曇花一現

10月26日,凌晨5點半,「普勒營」已累計擊退日軍的六次衝鋒。丸山將所有可以參戰的人都壓到前線,繼續組織第七次衝鋒。趁著部隊集結,雙方先展開了一番口舌之爭。
日軍所佔據的僅僅是整個高地的一小部分。聞知一小撮日軍竟然突破了防線,范德格里夫特手下的一名參謀自告奮勇,把陸戰一師指揮所里的文書、伙夫、駕駛兵、吹號兵全部召集起來,在黑暗中摸過去,一舉端掉了這個機槍陣地。
早上6點,百武以第17軍司令部的名義,通知丸山終止進攻。
第七次衝鋒終於打開了一個小缺口,不過只是曇花一現。這時天已大亮,不等日軍擴大戰果,空前猛烈的交叉炮火網就迎頭罩了過來,日軍突破區域瞬間變成死亡陷阱,他們連挖工事的時間都沒有,就被炸得血肉橫飛。少數幾個日本兵見勢不妙,急忙沿著鐵https://read.99csw.com絲網空隙鑽了回去,這才撿了條性命。炮火網繼續前推,餘生者爭先恐後地往叢林里鑽,以脫離美軍火炮的射程。
美軍陸戰隊員回應道:「為羅斯福討還血債!」
東海林所轄的右翼部隊,以第230聯隊的兩個大隊為主體,實力本來就不及左翼部隊,第一天晚上進攻時,先頭部隊又受到打擊,所以要對付30個人的防禦陣地,也是千難萬難。
原本寂靜的叢林突然爆發出來:「讓羅斯福見鬼去吧!」日本人的回罵一浪高過一浪,而且用的全是英語。
罵完就開練。鐵絲網前,日軍的屍體越堆越高,跟進的部隊以手雷開道,炸開鐵絲網后拚死前進。
聽得槍聲漸稀,丸山派幕僚到第一線視察戰況。幕僚回來報告,兩翼的進攻全部失敗,第二師團損兵折將,遺屍2500具,三read.99csw•com分之一的士兵和一半軍官陣亡。
互喊理所當然地又發展為互罵,大家各自以惡毒的語言問候對方的元首,美國兵罵:「東條吃屎!」日本兵就罵:「羅斯福見鬼!」
辻政信像霜打的茄子一樣,先前那股無中生有,搬弄是非,到處拿人墊舌根的神氣勁兒已蕩然無存。在給第17軍和參謀本部的電報中,他傷心地承認,戰敗原因是輕視了美軍的戰鬥力和火力,實屬「罪該萬死」。
這次一上來並沒有開罵,而是互喊口號,日本兵大喊:「為天皇討還血債!」
應該承認,日本兵的忍耐力很強,又接受過叢林戰訓練,所以一般人都以為他們對叢林生活的適應能力要高於美國大兵,但事實上,一個人再能忍耐也有極限,即便受過特殊訓練也一樣。撤退中的第二師團早已不具備剛來時的條件,部隊不僅傷亡慘九*九*藏*書重,而且缺乏必要的給養和醫藥,很快就陷入了一個比戰場更險惡的環境。
第二師團用五天才撤出那片可怕的叢林,在這五天時間里,該師團的死亡率超過50%,等於戰場上的倖存者又死了一半以上。如此代價高昂的失敗,在第二師團的建軍史上還是第一次。
繼續進攻是不可能了,迫在眉睫的是救命,辻政信如今也淪落為了「乞丐兵」。他語氣凄切地請求百武:「請把部隊的備用糧秣趕緊送到前方,就算是有一點兒也好,眼下大米比彈藥更為重要。」
純粹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右翼部隊衝上山坡,並繳獲了兩挺美軍機槍,加上自己的歪把子,建立了一個機槍陣地。
撤退過程中,體力孱弱的傷員和病員紛紛倒下,沒有人顧得上拯救他們,因為人人都自顧不暇。要想活著走出去,必須拼著命緊跟大部隊,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那須九*九*藏*書部隊的進攻被徹底粉碎,第16聯隊長廣安壽郎大佐及兩名大隊長戰死,這個步兵聯隊毀於一旦。身負重傷的那須被抬回師團司令部不久就咽了氣,也算實現了他戰死沙場的願望。
東海林這次攻擊的美軍陣地由陸戰七團二營扼守,他們打造的防線非常堅固,只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前松后緊」,最前端的陣地上只有30名守軍。
落寞的川口自然還要大罵辻政信一通,只是一切已於事無補。面對慘敗,川口痛不欲生:「好像割了我的腸子。」
日軍陣亡通知單。日本擁有近百年的戶籍歷史,在徵兵方面有著完備的手續,軍人的榮譽和優撫也比較有保障。日本兵普遍作戰勇敢、拒不投降以及投降后不願透露真名實姓,與這一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在瓜島作戰的日本兵,有一半都能說英語,當然僅限於幾句戰場用語或口號。曾有一天晚上,陸戰read•99csw.com隊閑著無聊,他們知道日本兵藏在對面的叢林里,就朝著叢林罵道:「東條英機吃屎,裕仁天皇是個畜生!」
現在預備隊已經用盡,糧草彈藥也出現匱乏,丸山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他不得不向百武報告:「進攻必須中止。」
差不多同一時間,東海林從右翼發動攻擊,這是以分散美軍注意力為目的的助攻,但左翼部隊如此不爭氣,使得所謂的助攻實際也失去了意義。
東海林再無能力發起進攻。到了拂曉,二營發現在他們的防線內以及陣地前,一共躺了227具日本兵的屍首,山下谷地中的死鬼子更多。
有的傷者實在走不動了,又痛苦不堪,便選擇了自殺,叢林里不時響起手榴彈爆炸的聲音,「丸山道」變成了地獄一般的「白骨道」。
按照某些日本戰史的記載,第二師團是按部隊番號成建制進行撤退的,撤退時井然有序,其實這不過是一種文過飾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