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長江卷 第20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贛南治水記

第二卷 長江卷

第20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贛南治水記

杜鵑啼得花如血,正是行人在半途。
經過多年的努力,江西水土保持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在南方居於領先水平。其中,贛南是特別耀眼的亮點。
定南像保護親人一樣呵護東江源環境,也使自身獲得豐厚的生態「紅利」。數萬戶農民從事生態農業開發,戶均年增收5210元。優美的自然生態風光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生態旅遊已成為該縣的優勢發展產業。「綠色招牌」和「生態門檻」,引來更多優質企業進入,大量來自粵港的遊客通過欣賞九曲河原生態自然風光,增強了珍惜東江水和反哺上游的意識,積極投資參与九曲河的環境和生態保護。
東江之尾由兩條小河流形成,一條叫定南水,一要叫尋烏水。定南水的主流發源於安遠的三百山,尋烏水發源於尋烏雞籠嶂,流至定南,與九曲河合併成一水。因此,不論是尋烏水或定南水,均發源於安遠縣的三百山。
由南到北縱貫江西中部地區的贛江,是鄱陽湖水系最大的河流。
作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縣,安遠縣圍繞東江源的「一江碧水」,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經濟,從而帶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東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三百山被廣東旅遊部門評為自駕游特色線路,安遠臍橙被評為「中華名果」……
昔日的十八灘,崢嶸怪石壅遏河道,狹窄處僅一丈余,堵住洶湧江流,灘頭濤聲澎湃,震徹山谷,叫人怵目驚心。船工稱為「黃泉灘」,船至灘頭,必焚香拜靈,乞保平安。民謠有雲:「船過十八灘,如入鬼門關,十船經過九船翻。」千百年來,十八灘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工的生命!
白浪灘灘跳雪珠,青山片片翠縈紆。
劉彝主持修建的福壽溝在贛州的930多年中,對贛州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贛州的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直到今日,還有900多米下水道仍然還在使用。令人驚嘆的是,900多年前的北宋朝代,當時的經濟、科學技術條件下,能夠完成這樣一項規劃設計合理,科學技術含量較高,投入和工程量巨大,設計複雜,建設工程周期長的市政工程,的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其三,組織福壽溝工程的規劃建設。
憑欄遠眺,左望章江,右覽貢江,水光山色,煙波浩渺,氣勢恢弘。牆尚存,詩永在,江水依舊流,只是戰亂和流離早已煙消雲散。山水平和,漁舟唱晚,詩人倘在,又會發出怎樣的吟唱呢?800年的時光銜枚疾走,郁孤台幾番廢興,辛棄疾憑欄遠眺的凝重身影似乎仍在台上徘徊。他還在俯望著江水嗎?還在傾聽對岸山中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嗎?藍色天幕下,郁孤台的飛檐高高翹起,依然孤傲、挺拔、風骨凜然。
決戰勝天公,
悠悠粵贛情。
五灘是天柱灘,在贛州城以下30公里的高廟村附近。河面鳥石林立,是十八灘中最險的灘石。有蓑衣石、棋子石、圃官石、欄杆石、棺材籠、放舵石等十多處極其危險的灘喬,舊時在這裏撞沉的船很多,貨船一般到了這裏都將貨物卸下,請挑夫沿江走約10公里的旱路,避開前面極其危險的天柱灘、狗腳灘等險礁,在大湖洲上船。有時還要請一些當地勞工幫助拉縴和放纖。上、下水的貨船基本如此。
郁孤台在江西贛州市章貢區西北部的賀蘭山上,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距今最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贛縣誌》記載:「郁孤台,在文壁山,一名賀蘭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為州刺史【江西觀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余雖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闕一也,郁孤豈令名乎?』乃易匾為望闕。」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仍名郁孤台,並在台北增建望闕台。后郁孤台屢經廢興。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復。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層,高17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與南宋城牆、宋代古浮橋、八境台,同為贛州主要的古迹,都在章、貢兩江岸邊。
柄鷗宿鷺四散飛,夢魂驚人漁樵耳。
二是將福壽二溝與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園塘、鐵盔塘等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容量,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養魚、淤泥種菜,形成生態環保循環鏈。
《水中石記》對灘石作了這樣的描繪:「石多如牛者,如狗馬者,如龍蛇而獰欲飛走者,如猿而上下其臂,或蹲以啼者,皆激水聲聞百里。……舟行無不動心,稍不慎必嚙之而碎。」「灘聲嘈雜如轟雷,頑石參差撥不開。行客盡言灘路險,誰教君向險中來?」
前景在眉睫。
枯水季節,灘石畢露,但見亂石棋布,如無數大鱉潛伏水中,一路不絕,水中巨石如犬牙交錯,木船小心翼翼地在人頭石、虎頸石的空隙中穿行。更有石峰潛伏中流,路狹水急,浪涌如山,小船既要度風向,又要審水勢,更要察暗礁。越過一石,眼看要撞上另一石,船工一個急轉舵,灘師同時一點篙,才倖免觸礁。如是反覆周折,方從石縫中脫身出來。及至最後一個惶恐灘,灘名就使人生惶恐心。倘一時風起,水急浪高,船不敢過,只得攏岸等候。
十八灘的礁石既除,贛江成了江西南北運輸的大動脈。贛江,造福於人民,再不會有淚的成分!
三是建設了12個防止洪水季節江水倒灌,造成城內內澇災害的水窗。這種水窗結構由外閘門、度龍橋、內閘門和調節池四部分組成,主要是運用水力學原理,江水上漲時,利用水力將外閘門自動關閉,若水位下降到低於水窗,則借水窗內溝道之水力將內閘門沖開。
江晚正愁余,
按照水保、景觀、生態多樣性與治理、保護、發展並重的原則,分「山頂、村莊、河邊」三個層次進行整體規劃,山頂封禁,實施生態自然修復;山腰建設水保生態精品果園;山下村莊結合新農村建設清污泥、垃圾、路障,改水、改路、改廁,改善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河道疏浚,綠色護岸,清水入庫區。
峽谷激流,在奔涌時獲得自由的快樂,在生長中擁有百折不回的信心和力量。清泉,終究要奔流出山,就像孩子早晚要離開搖籃。當他們走出深山幽谷時,面對全新的世界,流水放慢了腳步,好像有了對山的深深依戀。
北宋趙抃有《入贛聞曉角》詩:
贛南,這群山匯聚、眾水縈繞的家園,大自然把無盡的秀美厚贈予你的贛南。進入新世紀,當地的詩人這樣描繪了這片家園:
夷途終致險且升,自顧忠信平生憑。
旁人苦奔峭,而我忘險艱。
劉彝,字執中,福建長樂二劉人,登進士,善於治水,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任虔州知軍。北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年前後】,劉彝被北宋朝廷提拔重用,調入京城任「都水丞」。劉彝自幼為孤兒,在貧困中長大。成年後,他追隨當時最著名的教育家、大學者胡瑗學習禮義道德和實用技術,並深受胡瑗的「明體達學」之學術思想影響,形成了他寬容厚道、學以致用的處世哲學。
環境和水保工作極為迫切,生態問題被擺在了突出位置。贛南貢水片興國、于都等六縣被列入國家重點治理第二期工程。
834年前,辛棄疾在贛州就任江西提點刑獄。同年寫下這首「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詞。
三通迤邐東方明,又是篙工趣行矣。
read.99csw.com曲河在兩岸青山的呵護中,像一位端莊麗人的碧色透明的裙裾,在一片神秘的靜穆中,婀娜迤邐,飄然遠行。兩岸樹木蔥蔥鬱郁、青翠欲滴,河水清可見底,成群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夏日的輕風送來兩岸的花香,耳畔響著陣陣歡快的鳥鳴。
山不喧鬧,也並不沉寂;峰不張揚,卻自有韻致。眾山相聚,群峰相連,便有了難抑的靈動與生機,並深深觸動過大文豪蘇東坡的靈感,悠然吟出「山為翠浪涌」的感受。
三百山是安遠縣東南邊境諸山峰的合稱。地處贛、粵、閩三省交界處,層巒疊嶂、青翠欲滴。據說這條山溝里過去居住過300戶人家,因有其名。漫山遍野的紅杜鵑、白杜鵑、紫杜鵑,把整個山巒點綴得五彩繽紛。幾十種稀有樹種和幾十種稀有禽鳥動物,形成了和諧的自然景觀。山頂上一片沼澤地、淙淙泉水,使它成為一個巨大的高山湖泊。往下數百米,便是被稱為「東江第一瀑」的瀑布群,50多處飛瀑,形成20多條溪流,最終都匯入東江。
從贛州城八境台下的贛江頭端,順流而下排列的十八險灘是:桃園灘、白澗灘、鱉灘、橫弦灘、天柱灘、南風灘、狗腳灘、往前灘、金沙灘、良口灘、崑崙灘、武索灘、小蓼灘、大蓼灘、棉津灘、漂神灘、茶壺灘、惶恐灘,其中在贛縣境內的是前面九灘。

結語

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戰,興國兒女用心血和汗水,消滅了宜林荒山,多年不見的穿山甲、野豬、貓頭鷹、麻雀重新出現。大規模的治理,使水土流失狀況大為改觀,昔日的「江南沙漠」變成了綠洲。水土流失面積比治理前減少1166.7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減少775萬噸。在此基礎上,興國縣將生態化理念運用於農業生產,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使該縣農業走上了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全縣27.3萬特困人口有24萬餘人脫離貧困。大批昔日因環境惡劣而被迫背鄉離井的村民重返昔日家園安居樂業。他們自編的興國山歌這樣唱道: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郁者,鬱勃、沉鬱也;孤者,巍然獨立也。「郁孤台」三字,劈面凸起,郁然孤峙。滿腔磅礴之激憤,非此突兀之筆不能容其勢。進而是台下之清江水:「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萬安縣誌》】一江激流,從百余裡外之郁孤台,直擊造口。造口,當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建炎國脈如縷之危,四海南奔,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真不知有多少行人的傷心淚。隆佑被追至造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的象徵。
有人說興國縣有兩大特色:一是出將軍,一是水土流失嚴重。
風雨十年夢,江湖萬里思。倚欄時北顧,空翠濕朝曦。
上猶縣是另一個生態建設的成功例子。1997年,衛星遙感調查的情況令人觸目驚心:上猶縣仍有水土流失面積419.13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的27.15%,是全省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市】之一。連續4年被列為鄱陽湖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縣裡相繼將梅水河、合溪河、清溪河、大安、橫嶺、珠嶺等6條小流域列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區。
為了保證窗內溝道暢通且有足夠的水壓力【衝力】,劉彝採取變斷面,加大坡度的方法來加大水的水流速度,進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這樣就保證了水窗內的水保持強大的水壓,既可以沖刷走水中的泥沙和雜物,又可以沖開外閘門,排入江中。
青青九曲水,
陳世旭
水土流失導致風沙、旱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災害加劇,危及城鎮、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植被減少,地表裸|露,含蓄水源能力降低,使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還將泥沙和農田中的化肥、農藥等泄入河道、水庫,污染水源。
為建設和保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定南大力實施治污工程,清理整頓關閉了一大批污染企業,凡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去年以來先後拒絕有污染或環保不達標的企業資金總額達18億元。
可憐無數山!
唐末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盧光稠攻佔虔州后,自稱刺史,出於軍事和城市管理的需要,開始了規模較大的擴建贛州城市的浩大工程。他不僅把城市建設的重點放在城市西北角,把城市重要的行政管理機構放在建國路、花園塘一帶的行政管理區域內;甚至為了做他的土皇帝夢,盧光稠還在那裡規劃建設了皇城;而且也把城市東南角當時還是城郊的大公路、南市街一帶的大片土地開發建設成為城守營、中營、后營、左營、忠節營、馬營里等軍事重地。由於擴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勢低洼及城市排水系統規劃建設的不合理等原因,此後的一二百年中,屢遭洪澇災害侵襲,百姓苦不堪言。
你可曉得同志哥,
漢高祖六年,漢大將灌嬰一路橫掃,在贛州西南蟠龍一帶設置贛縣縣治,這是贛州最早的領地。
1956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在贛江流域查勘選點的基礎上,寫出《贛江流域綜合利用水力開發查勘報告》,提出利用贛江建站發電的建議。1958年,萬安水利樞紐工程上馬。壩址控制流域面積36900平方公里,占贛江全流域面積的44%。工程開發以發電為主,同時承擔贛江中下游的防洪,以及航運、灌溉、水庫養殖等任務,是綜合效益比較顯著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是當時江西省最大的水電站。
江南歷盡佳山水,獨贛潺潺三百里。
遍地盡杉松,
螟帆何處泊,遙指落星灣。
而與定南同處東江水源區的安遠縣,在2005年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就作為為數不多的典型之一作了經驗交流。
水土流失是人類生存條件的流失。土壤表層的肥沃土壤往往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形成,一旦表土遭到沖蝕破壞,就難以在短期內恢複原貌。水土流失的破壞使土地資源既減少數量又降低質量,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產,甚至生存條件,成為農村貧窮落後、生產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貧窮落後、生產力低下反過來又加重水土流失,惡性循環,愈演愈烈。江西44個水土流失嚴重縣中有35個老區貧困縣。全省年流失土壤1.6億噸。土地沙化日趨嚴重,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在水土流失區,人均收入、口糧都比非流失區低。水土流失不僅直接影響老區人民脫貧致富,也制約著當地和全省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大安小流域原是上猶縣嚴重水土流失區。自2000年大安小流域被列為鄱陽湖流域水保重點治理流域后,縣裡對流域內所有流失山場進行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項治理措施,做到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經過兩年時間的治理,該小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贛江河流泥沙變化量的觀測與分析表明,贛江多年平均輸沙數上游最大。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生產力的持續下降,惡化了生存環境;另一方面造成了江、河、湖、泊、水庫等泥沙淤積,水利設施的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調控、抵禦洪水與自然災害的能力嚴重削弱,給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重大隱患,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劉彝經過實地踏勘,科學地提出了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https://read.99csw.com為排水分界線,西北部以壽溝,東南部以福溝命名。劉彝既從城市環保的角度,從城市地理位置、山形地勢上因勢利導,把城市排水系統規劃設計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諸多池塘蓄水調節雨水流量、調節城市環境空氣濕度、池塘停積淤泥、減少排水溝的淤積、池塘養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環保循環鏈系統;又從城市風水學的角度,把福壽二溝線路走向設計成古篆體之形,「縱橫紆析,或伏或見」,作為贛州龜形城的龜背紋嵌在龜背上,以寄望城池的永固、黎民的福祉。
辛棄疾或許不會想到,多少年後,他所悲吟過的一江清水,會被後人借用來表達一種願望,一種欣慰。
山山窩窩披綠裝,
沸聲常活活,游勢亦潺潺。
1965年夏初,郭沫若登臨郁孤台,其時正值章、貢、贛「三江」洪水期,江水順著河道滔滔奔流,沿途秋毫無犯,群山一派蔥蘢,大喜,詩情勃發,反辛詞意,揮毫一闋,為郁孤台平添了新的意境:
據1980年統計,全縣2240平方公里土地,水土流失面積達山地總面積的80%,其中32.5%嚴重流失,被世界著名水保專家、英國皇家協會佩雷拉·查理斯爵士稱為「江南沙漠」。
上猶江史稱溢江溪、九十九曲河,從雲凝煙縹的羅霄山脈源流而來,為長江流域贛江水系的一大支流,由西向東流淌,全長198公里,落差615米,蜿蜒曲折,水色清澈,曾吸引過無數文人騷客。蘇東坡對上猶江倍加讚賞:「長河流水碧潺潺,一百灣兮少一灣。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數與人看。」如今,上猶江上已攔壩建起了五個大電站,因而形成了五大湖泊:一是羅邊湖;二是仙人湖;三是清湖【即南河電站】;四是陡水湖;五是龍潭湖。上猶江像一根銀線穿起五顆明珠,湖光山色,顯出一種天然美。陡水湖因建上猶江水力發電站而成湖,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方圓三十里。湖面三十里風光,天水相連、波光粼粼,山清水秀。湖面處在群山環抱之中,開闊處縱橫達500米以上,視野寬廣;狹窄處不足10米,僅容一舟通行。水道彎彎,林木蔥蘢,沒有人煙,沒有塵囂,到此使人直覺返璞歸真,入忘我之境。
工程曾在1961年停建,1978年再度啟動。萬安縣3萬多人舉家移民搬遷。1996年元月由國家正式竣工驗收。
放溜情彌愜,登艫日自閑。
在這個暮春的傍晚,陪伴辛棄疾的,除了對已逝歲月國事艱危的沉痛追懷,只有寂寞凄寒的深山鷓鴣。
福壽溝總長12.6公里,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福壽溝採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這樣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福、壽兩溝均通過城牆下面的水窗,分別排入章江和貢江。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工程。福壽溝建成之後,解決了江水倒灌和城區內澇的水患。作為城市下水道,歷經千年,沿用至今,成為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迹。
「九五」正是世紀之交,江西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加快水土流失地區的綜合治理列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健全水保法制體系和多元化投資體系,進一步以加快治理速度。
歷史文人過客多有描繪十八灘的詩文,唐孟浩然有《下贛石》詩:
福壽溝工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跳沫魚龍沸,垂藤猿狖攀。
可以說,江西這一時期的水土保持是建國以來形勢最好、發展最快、成效最大的一個時期。

引言

山脈相接,水脈相連。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相隔千萬里,共飲一江水。在江西流傳的古語中,不管是「江西九十九條河,只有一條通博羅」,還是「九曲河通到廣東,條條竹排下老隆【廣東龍川】」,無不佐證了九曲河聯通粵贛兩地的血脈作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代表團曾專題對江西省定南縣東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情況進行過考察,對定南人民長期以來為保護東江源無污染、無公害所做的貢獻深表感謝。朱森林同志欣然題詞:
水土流失又是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淤塞江河、水庫、湖泊,給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帶來了重大隱患和破壞,造成工程水利效益衰退,防洪、調蓄、航運等能力下降。贛江上游是全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年輸沙量占贛江的年輸沙量的66.8%。20世紀50年代全省有259條通航河流,到1993年減少到只有62條。近40年中,由於水土流失,淤積河床抬高,嚴重影響防洪泄洪,解放以來,江西出現20多次全省性和區域性洪澇災害,平均每兩年出現一次。
以下還有九處險灘,在萬安境內贛江河道。其最後一灘的惶恐灘,已是到了距萬安縣城5公里的江面了,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惶恐灘頭說惶恐」的惶恐灘,即是指這處險灘。凡是過十八灘的過客,經歷了這驚心動魄的灘險,無不刻骨銘心。古人吳興祚過十八灘,在濤中寫道:「怪石觸舟怯,飛濤驚夢寒。曾問三峽險,不似此行難。」將十八灘險勝比三峽之險。古人徐鹿卿三次過十八灘,每次過灘他都毛骨悚然,有不同的感觸,過灘后他都將這種不同的感受寫了下來,三詩其灘,深嘆其險。
贛州「南撫百越,北望中州」,據五嶺之要會,扼贛粵閩湘之要衝,是古中原聯結閩粵邊境的樞紐。在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中,贛南較早接納了中原漢族移民,成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沿完整的古城牆款行,登臨郁孤台,這裡是贛州城最高的所在。城內街道縱橫、樓宇櫛比,盡伏腳下;城外,重巒逶迤,由濃漸淡,貼在天際。章貢二水,各自從西南、東南蜿蜒而來,夾城環流,在郁孤台下匯成了贛江,隱沒于蒼茫迷濛之中,向東北流入贛北鄱陽湖,入注長江,最終匯入大海。
2001年,安遠縣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2002—2004年,安遠縣作為全國10個水土保持生態修複試點縣之一,開始實施生態修複試點工程,並於2005年通過驗收。
如今興國大變樣,
800多年來,對辛棄疾這首「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詞,人們唱和不絕。遊覽郁孤台並留有詩作的,有宋代的「江西詩派」開創者黃庭堅,江湖詩派劉克莊、戴復古,宮廷詩人康與之,明代詩人劉崧、李夢陽、謝榛,哲學家王陽明,戲劇大師湯顯祖,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朱彝尊等。
贛州亦稱贛南,據贛江上游,處於武夷山脈、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會地帶,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佔全市土地面積的83%。境內大小河流1270條,河流面積14.49萬公頃,總長度為16626.6公里,河流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42公里,多年年均水資源量為335.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3900立方米,略大於全省人均量,比全國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基本屬富水區。屬亞熱帶的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生長季長,冷暖變化顯著,降水豐沛但分配不均。既有發展大農業的優越條件,又存在旱、澇、低溫等對農業生產不利的氣候因素。
三灘是魚口灘,距贛州城以下20公里處稱「水門塘」地方的河段。又名「鱉灘」。河中九九藏書險礁林立,行船非常危險,有火燒路、火燒坪、東西老鴉、上下刁石、恭喜石、火燒瀧、龍頭石、蛤蟆石、中良石、吊排石、鐵門檻、黃鱔籠、車巷子等十幾處險灘。
在贛南人眼裡,涌動的青波翠浪,不僅是絕妙的風光景緻,更是生存的故土、溫馨的家園。四圍青山裡,他們世代相守,平靜耕織,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穫平安的日子。唯有在這山的領地,才能將古樸而清靜的歷史圖畫,與清新而平和的現實情景,關切地融為一體。
安遠境內的九龍山將全縣分為兩個水系,且分屬兩個水系的兩條河流的源頭,即長江水系的貢江源頭和珠江水系的東江源頭。
贛南的流水,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八百年前,辛棄疾面對滾滾的贛江流水時,就已經深切地感受到了——那就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八灘是往前灘,該灘又名「大湖灘」、「陰陽灘」,在贛州以下40公里的大湖江、大湖洲一帶水面。這裏水流很急,險灘星羅棋布,行船只能前進,不可後退,否則就要撞礁。是處非常可怕的險灘。
人民血汗非清淚。
一是將原來簡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斷面,磚石砌壘,斷面寬大約90厘米,高180厘米左右,溝頂用磚石壘蓋,縱橫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分別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
明清時期,城市除了在形態上維持盧光稠構造的六街基礎,建築了更多的房屋,細化了更多的街巷,有了徽式、宅第式、騎樓式等更多舶來的建築形式出現。至民國時期,贛州老城區的面積有了一定的外延。東大街外向南延伸至馬坡嶺,鎮南門向南延伸到了南門浮橋。
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卻被朝廷反覆拋棄的辛棄疾,其詞如刀劍雕刻,被血淚浸透,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崇高地位。滿腔熱血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最終成就了他作為一個詩人的輝煌。
在龜形的贛州古城圖上,南北向一個清晰可見的古篆體「壽」字形結構下水道平布其上,東西向是一個古篆體「福」字形結構下水道平布其上。其所據乃古代城市風水學。因主要線路走向形似古篆體「福壽」二字,故溝亦因形而命名。
故國千峰處,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擬系以舟。
贛南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江南紅色沙漠」、「興國要『亡國』、寧都要遷都」的驚呼,就是當時水土流失危害嚴重的生動寫照。
二灘是白澗灘,距贛州城以下15公里,因位於白澗村旁而得灘名。現灘石也被泥沙淤塞。
哎呀叻,
作為南方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據1988年遙測資料,江西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4.6萬平方公里,且流失程度劇烈。江西總土地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36%,丘陵佔42%,平原、崗地佔22%。在全省4.6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中,劇烈侵蝕區623.1平方公里、極強度侵蝕區1566.2平方公里、強度侵蝕區6358.9平方公里、中度侵蝕區12879.6平方公里、輕度侵蝕區24725.2平方公里,分佈於86個縣,流失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縣市就有44個,而且絕大部分是老區貧困縣。其中贛州地區分佈最廣,程度最強,流失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
其二,針對當時饑民甚多,多有棄子的惡俗,他張榜于關衢,鼓勵收養棄子,並以每日補助兩升糧食的政策吸引平民百姓。此舉頗受歡迎,以至虔州有「甘露普降,瑞蓮綻放,瑞粟之應」的新氣象。
贛江流域四周多高山,流域內山地佔50%,丘陵佔30%,平原佔20%。全省人均耕地佔有量僅0.845畝,水土資源極為寶貴。由於山多、坡陡、土層薄、降雨量大而集中等自然原因和人類生產建設活動日益頻繁,山林、植被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已經成為阻礙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次次嚴峻的教訓,使人們對於水土保持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
贛南的水土保持成就,使整個贛江流域受惠。最新的贛江流域水土流失與河流泥沙變化規律研究顯示,經過多年的興建水利和水土保持,贛江流域輸沙量呈逐年減少態勢,20年來,贛江泥沙減少流失1億噸。江西境內五大河流中達到三類水質以上的佔60%,11個城市中的6個空氣質量保持Ⅱ級標準,森林覆蓋率約60%。

而贛南人民為保護一江清水所作出的努力與奉獻,最為感人的,莫過於注入粵港的東江水源區數縣。
從北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開始,郡守劉彝親自組織了浩大的福壽溝工程的規劃建設,至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用將近十年時間最終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改虔州為贛州。
西北望長安,
在題詠郁孤台的眾多詩詞中,自然是辛詞最為著名。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春季陰雨連綿,冷暖氣流於此頻繁交會,天氣變化無常,一旦冷暖氣流對抗劇烈,便形成雷雨大風、冰雹、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據資料統計,3—5月全市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高,皆為全年各季之冠。夏季則先澇后旱。6月全市平均雨量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達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平均暴雨17站次,是全市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主汛期。7—9月,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或大陸高壓控制,多為連續晴熱天氣,氣溫高,蒸發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乾旱發生,有的年份甚至連續幾十天不見一場透雨。
贛州福壽溝古代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堪與李冰父子建造的四川都江堰相媲美,都是偉大的古代水利傑作。這一令人稱奇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成為罕見的地下迷宮和當代城市建設文物古迹的孤品,也是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迹。
最是纖塵不染的,是贛南客家兒女的心靈啊!
江流不再紅。
七灘是狗腳灘,贛州城以下35公里夏府村的地方。有米篩角、合子石、連磯石、堋盆石、狗象籠、斗篷石等十多處險礁。
舊時當地許多男子吃「水上飯」,以灘師為職業:船到灘前,攏岸請灘師上船引航,灘師對水下隱伏的暗礁了如指掌,歷險如夷。但在風大浪急時,灘師也不敢冒險行船,須下錨等到風平浪靜才敢過灘。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后,江西積極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規文件建設,省級法規文件先後出台,70多個縣【市、區】頒布了地方性配套文件。全省水保工作開始納入依法防治軌道。全省共有61個縣成立了監督機構,初步遏制了「破壞大於治理」的被動局面。五年時間里治理的小流域和水土流失面積,相當於「八五」前30年的治理總和。全省水保經營產值和利潤是「八五」初期的4倍。
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丹青未變葉,鱗甲欲生洲。
主溝完成以後,又陸續建設了一些支溝,從而形成了古代贛州城內主次分明、縱橫交錯、條貫井然、排蓄結合的城市排水網路系統。
古《章貢圖經》載:「二水合而為贛,在州治后,北流一百八十里至萬安縣界。由萬安而上,為灘十有八,怪石如精鐵,突兀廉厲,錯峙波面。」十八險灘史有記載1000多年,古人對這一段河道礁石險灘中的十八險灘所指,各代說法不盡一致,略有不同。
畢竟東流去。https://read•99csw.com
據《贛州府志》【清同治版】記載,劉彝在虔州做了三件大事:
如今的定南縣小流域,成片的果園裡掩映著規劃有序、整潔美觀的新民居,平坦寬敞的水泥路通向村民家門口,村邊河水清澈見底,岸邊綠樹環繞。無公害綠色生態果業成為產業支柱,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8.1%,實現了生態建設的重大跨越。

溪水長流田增產,
萬安為贛州市下游的吉安市所轄,在吉安人民為上游造福的同時,贛州人民也為下遊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強調發展過程中注意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決不以犧牲環境資源作為代價來加快發展,決不把遺憾留給子孫,把遺憾留給歷史。贛州市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從1983年開始實施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項目,以十年為一期,項目縣由第一期的興國縣擴大到第二期興國、寧都、于都、瑞金等縣的10個項目區。規模、連片、綜合、持續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現了從窮山惡水向青山綠水的轉變,金山銀山與青山綠水的統一。
「江西九十九條河,只有一條通博羅」,這條河就是定南縣的九曲河。全長97.5公里的九曲河發源於安遠縣三百山和尋烏縣雞籠嶂,先流經安遠新田、孔田、鶴仔等地,再經定南龍塘、天九等鎮與桐坑水、高湖水、鵝公水、下歷河匯合后一路南行,至九曲圩沙羅灣時因高山所阻,水折向東流,繞行數里后又重新流向南方的廣東龍川,注入東江貝嶺水。據史料記載,九曲河在清朝同治年間曾通舟楫,木船自廣東龍川可上溯到安遠鶴仔圩。民國初年,九曲河航運仍很興旺,「成批木船二三十艘在河上航行」。當年的九曲圩岸邊就設有多種商號,貨運貿易一時間頗為繁華。後來,因為上游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河道開始淤塞,灘淺多年失修,航運逐年廢止,僅靠竹排木船行駛。新中國成立后,九曲河流域先後建起了九曲、長潭、轉塘3座水電站和長富、平崗、長灘、茶園山4座大橋。自此,生活在九曲河畔的定南人告別了只靠竹排木船往返廣東的歷史。近年來,隨著京九鐵路、定廣公路、贛粵高速公路的開通,封閉的山村與外面的世界聯繫得更加緊密。
宋朝是中原南遷過來的漢民在贛粵閩邊界地區大量聚居,客家民系形成的最重要時期,人口的劇烈膨脹,帶來了城市的日益繁華,大量的居民房屋林立於街衢兩側,並向內部延伸。與此同時,孔宗翰築磚城牆,劉彝開福壽溝,劉謹、洪邁、周必正等先後建西河、東河、南河浮橋,贛州城市體系基本完善。
時光荏苒,物是人非,古今皆同的,總會有一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在吧。「可憐無數山」的襟懷,「江晚正愁余」的情愫,乃是中華文化脈搏上激越的音符。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在江風中獵獵作響。
移舟夜泊惶恐灘,畫角嗚嗚曉風起。
【陳世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
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遊。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生活在這一方水土的人們,在世世代代的生存與發展中,付出了怎樣的血、淚與汗的奮鬥!
福壽二溝的集水面積合起來約2.7平方公里,當時的贛州古城面積是3.05平方公里,應有0.35平方公裏面積沒有鋪設下水道。從清代保留下來的福壽溝地圖上發現,在城市的西南部一帶,是武校場,無人居住,故未將福溝向那片區域延伸。
唐開元四年,南方水上絲綢之路開闢,贛州作為這條水路的重要節點,藉助商業浪潮,經濟騰飛,城市街巷日益繁榮,人口迅速發展。

九曲河是定南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因為九曲河,定南縣成為東江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全縣85%以上的土地和人口在東江源區。東江是香港及河源、惠州、東莞、深圳、廣州等城市4000多萬居民的主要飲水資源。1963年,中央政府利用東江豐富的水資源,建設了「東深供水工程」,承擔著向深圳、香港供水的任務。為了確保東江水源,定南縣把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環境改善、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在東江水源區的小流域紮實開展了「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作。
萬安水電站正式下閘蓄水發電,標志著贛江十八灘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電站上游成為茫茫平湖,十八灘的景觀,再也無跡可尋,留下來的只有歷代名人詩文和民間傳說。來往船隻暢通無阻。人們再也感受不到昔日十八灘的驚險,唯可一睹的是萬安水電站的雄姿。
泱泱綠化風。
為優化陡水湖生態環境,上猶縣實行了幾十年的封山育林。陡水湖兩岸保存著良好的針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四季鬱鬱蔥蔥、蒼翠欲滴。處於陡水湖深處的贛南樹木園,被稱為中亞熱帶植物王國,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館,佔地面積8692畝,試種1700種木本植物,收集有1萬多份蠟葉標本,藏有1300多號樹種,這裏集我國稀珍樹木和臨危樹木之大成,成為我國南方樹種向北移植的中轉站,生長著52種世界珍稀瀕危的保護植物,還引進有美國、緬甸、墨西哥、日本以及歐洲諸國的許多珍貴品種。
中間多少行人淚!
山樹長高了二三丈。
贛州建城設贛縣后,由於自然洪水災害和戰爭的原因,其城址城名曾屢有改變。最初城址建在溢漿溪【即現在的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蟠龍鎮一帶】,西晉太康末年【公元289年】遷移到葛姥城【即現在的章貢區水東虎崗一帶】,東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遷移到現在的章貢兩江匯合處龜角尾一帶,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因城毀於戰火而又被迫遷移到章貢區水東七里鎮一帶,南北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又重新遷到現在的章貢兩江匯合處龜角尾一帶,從此城址就固定了下來。這期間因為城區面積只有1.23平方公里,大約在現在的建國路、章貢路一帶,城市有一條簡易的下水道便可以應付城市的排水,城內「東西南北諸水,俱從涌金門出口,注于江」。
唐末及五代,寧都盧光稠「稱王」武裝割據虔州33年,盧光稠將城市面積由1平方公里擴展到3平方公里,街巷發展為六街,即增加了斜街、陰街、劍街、長街。
四灘是橫弦灘,贛州城以下25公里的新廟前下石處。這裏水流湍急,有鷺鷥頸、泡洞石、橋桅石、人頭石、蓮花石、冷石等十多處危險灘石。
其一,針對虔州百姓迷信神鬼,有病不求醫的惡俗,他專門編著了《正俗方》兩卷,痛斥巫醫,並強制推行醫藥,為虔州營造了清明風氣。
2008年7月22日,高2.7米、重約1噸的劉彝青銅雕像安放在贛州市宋城公園的古城牆旁,以彰顯劉彝建福壽溝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寄託贛南人民對這位使贛州遠離水患作出巨大貢獻的北宋水利專家的永遠懷念。
山深聞鷓鴣!
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煙雲侵嶺路,草木半炎洲。
贛州市的章貢區,有章江和貢水兩條大江於此匯合,之後稱為「贛江」。「贛州」因而得名
為了保障下游東江的清澈,九曲河兩岸幾十萬客家兒女作出了巨大的奉獻,他們遷離居住了多少代的家園,留下了這一方至寧至靜的凈土,留下了這一條至純至潔的聖水。
城廓春聲闊,樓台晝影遲。並天浮雪界,蓋海出雲旗。https://read•99csw.com
贛江自贛州北流,經贛縣、萬安、泰和、吉安、新干、清江、豐城、南昌等9個縣市,至南昌市下游形成若干分流,匯入鄱陽湖。贛江全長751千米,流域面積8.35萬平方千米,約佔江西省總面積的50%,每年流入鄱陽湖的水量約600億立方米,約佔鄱陽湖區徑流量的50%,占長江大通站的8%,約為黃河的1.1倍、淮河的1.5倍,不僅是江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長江主要支流之一。
章江和貢江,是匯合成贛水的兩大支流。中國文字的深意和神奇,在這流水中映現得清清楚楚。
贛南的青山,是長流碧水的搖籃。在文天祥的心裏,贛南的水帶給他「一水樓前繞,半空圖畫開」的深刻印象和奇妙感受。
贛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間。
明代解縉有《過十八灘》詩: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炸礁疏浚工程,使十八灘航運條件大大改觀。經章貢二江匯合的儲潭,順流而下。江水清澈,風和浪平,經航道部門多年的疏浚開導,那些猙獰可怖的擋道礁石,被炸藥轟掉,長達百里的十八灘航道,安裝了航標,千里贛江成通途,百噸大船通行無阻,不用灘師引航了。
郁孤台下清江水,
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被貶謫嶺南途中,在贛州逗留,身臨「掰開章貢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來」之景,寫下了《過虔州登郁孤台》:
第一灘是桃園灘,在贛州城以下2.5公里,玉虹塔稍上游的水面。因灘石被泥沙淤塞,已無險情。再下行不遠即是儲灘【今更名為儲潭】,有香爐石、高石和石角,水勢兇猛,石角下的深潭水流旋轉數日方才出潭。
郁孤台下三江水,
陡水湖四季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夏,是贛南一方神奇幽雅的秀水美山,陡水湖中的綠色寶島,是花的世界、草的世界,也是霧的世界,山脊聳翠,澗谷含幽,江風撲面,花香襲人。2004年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
九灘是金沙灘,贛州以下60公里金沙角的地方,在錫洲之側。有曬禾石、舵梗石、眼睛石、老鼠籠等險礁。再下還有敢灘等許多險礁。
十年樹木計,
橫波利石千萬層,板繩縛頸如山登。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州,登臨郁孤台,憂國憂民之情湧上心頭:
福壽溝工程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採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和濠塘內。
各級政府把水土保持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領導任期內水保目標責任制,每年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及上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或單設的水保機構】報告水保工作,內容包括當地水土流失現狀,發展形勢及其對策;將規劃確定的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組織實施;各級財政不斷增加水土保持經費;加強機構建設,農、林、工礦、交通等部門也有專人主管水保工作;建立部門責任制,計委在立項前把好水保方案報批關口,地礦、土地、林業、交通等有關部門在生產建設過程中,落實各項水保制度,公安、司法等部門大力支持和配合,以確保「預防為主」的方針和水保審批、監督、收費三權落實,控制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1983年,興國縣被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地區后,興國人民齊心協力開始了一場「江南紅色沙漠」上的「綠色革命」。興國舉全縣之力,全民上陣進行「水保」。「水保」是重中之重。興國縣兩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是「水保」的專家,兩個高工是「水保」的高工。在興國不抓「水保」的班子不是好班子,抓不好「水保」的幹部不是好乾部,這是興國縣領導抓「水保」的首要口號。將近20年來,興國縣換了五六任書記、縣長,但抓「水保」工作的力度一點也沒減,真正形成了「幾任書記一本經,幾任縣長一道令,幾套班子大合唱,全縣上下齊心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任干給一任看」的好傳統。同時積極引進智力成果加快治理步伐。先後聘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興國縣由此成了國內乃至國際上「水保」的知名品牌。
贛州市以上為贛江上游,河道流經變質岩、花崗岩及紅色岩所構成的山區、峽谷及盆地,河道縱坡長,多深澗溪流,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豐富,屬山區性河流。東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據1983年統計,水土流失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2.5%,尤以興國縣境平江水係為典型,多年平均含沙量達0.72千克/立方米,是贛江流域內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一條支流。平江自興國縣城至贛縣江口鎮,有的河段河床高出農田1米多。水土流失面積已佔該縣山區面積的84%,使贛江多年平均含沙量較高,達0.17~0.25千克/立方米。
興國人民終於走出了「山上無鳥、河裡無魚」的歷史,在贛江源頭築起了一道亮麗的生態屏障。1995年,興國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2000年被評為「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2004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
贛南的水,是如此清澈,又是如此多情。有了這樣的情懷,贛南的流水便多了幾分靜氣,它們在田野上悠長地涌動,如玉帶舒展,平和中不失生動。
郭沫若借郁孤台吟唱的,是贛南人民治山治水,保護南入粵港、北流江西全境的「清江水」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巨大努力和犧牲。
郁孤台下清江水,願你永遠清澈,纖塵不染!願你長流不息,造福萬代!
贛南的水,充滿著生命的靈性。那不息的潺潺流水,是纏綿于青山的碧縷銀絲,它們有著明亮而不耀眼、活潑卻不張揚的神采。涓涓滴滴的山泉,清明地映現山林的起伏。如風如霧的瀑流,輕靈地丈量行程的長短。凝翠聚玉的深潭,沉靜地觀看雲煙的舒捲。
回首贛州發展史,我們立刻就會發現這個地處贛粵隆阜的城市,不僅同樣有著久遠的治水傳統,並且在治水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驕人的業績。
六灘是南風灘,贛州城以下32.5公里的小湖洲地方。有松樹潭、洲灣潭、姐妹石、米篩子等險灘。
青山遮不住,
對於這裏的水,兩次到過贛南的蘇東坡可謂情有獨鍾,他既吟詠過「山為碧波涌,水作玉虹流」,也有過「楚山淡無塵,贛水清可厲」的深刻感慨。
福壽溝是以排雨水為主,根據城市的地形及標高實行分區域排水,雨污合流的合流制古代城市排水系統。福壽二溝大致以現在的文清路為集水範圍的分界線,福溝以南門口以東,主要是排城市東南部之水,包括現在的厚德路、五道廟、壽量寺、荷包塘、東門井、東門大街一帶,集水面積約1.7平方公里,主溝長約8.6公里左右;壽溝主要排城市西北部之水,集水面積約1平方公里,主溝長約6公里左右。
源區內實行全封山,嚴禁採伐林木、採集野生植物、獵捕動物、燒荒、採石、采砂、取土等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採取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封則封的原則,推廣速生林和豐產優質果樹栽培,抓好水保封山,保護原有植被。發動群眾治理水土流失,不斷提高山地植被覆蓋率。維護和提高了森林的水資源涵養能力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源區內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為下游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提供了安全的生活飲用水。
晉永和五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貢二江間築土城,贛州開始有了城市的概念。土城內構設了陽街、橫街兩條主要街道,贛州城【今章貢區】初顯端倪——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土城在龜角尾以南的三角地帶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