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〇九、唱響中華民族治水史詩

〇九、唱響中華民族治水史詩

這些移民為國家建設、為人民利益所作出的默默無私奉獻,值得我們整個民族銘記。
結語
作為這些歷史的親歷者或見證者,《中國治水史詩》的作者們重新溫故了或波瀾壯闊或沉重哀婉的治水歷史,他們用腳步重新走在了那些曾經多災多難的土地上,他們用親眼所見所聞來對歷史作了呼應,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了中國治水的漫長進程。那些鐫刻的宏偉篇章,是對一個歷史的厚重回眸,亦是對未來的翹首期盼。
《中國治水史詩》里,有與自然威脅的無畏搏鬥,也有安全時期的休養生息;有大人物的奇迹熠熠,也有小人物的長歌當哭……也許是因為長期與水糾葛的原因,我們的民族氣質似乎也沾染了大河脾性,也就此有了「上善若水」、
一部從大禹時代便開始了的治水史,磕磕絆絆,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沿革。由最初的民眾團結一致、自發或有組織地制止水澇災害,到後來的涉及群體社會制度的治水行為,其涵蓋的範疇越來越大,相關面也越來越複雜。
對「史」的追求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天性。當人們開始回眸曾經走過的漫長歷史時,「史」自然成為一種記錄和敘述的方式。當然,這裏的「史」不僅僅是一些時間與事件的有秩序更迭,更應該是一種審視歷史的姿態與視角,一種融合了經驗教訓、智慧理性的系統梳理。在這個意義上,「戰爭史」、「革命史」等成為了歷史書寫的主角。這些「戰爭史」往往涵蓋社會範疇內人與人、階級與階級的鬥爭與革命,而將人與自然尤其是人與水的鬥爭隔離在範疇之外。這就造成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人與水進行了自遠古便開始的基於求和基礎上的恆久鬥爭,同時,鬥爭過程中付出了眾多生命的代價,也締造了不少英雄傳奇,而這段歷史卻至今仍多為片段性存在,很難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缺乏「史」意義上的九九藏書梳理和觀照。
在治水工程已經取得輝煌成就的當下,我們依然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治水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民族事業,而我們已經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是階段性的,還有更多任務需要我們接下來去付出更多努力和創造力。這裏寄希望于未來的治水志士,願他們能夠乘風破浪,愈戰愈勇!
治水的歷史走到今天,隨著大型水利工程的不斷修建、水資源污染問題等的頻繁發生,治水已經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災害的搏鬥,同時更涉及人與人、人與制度的糾葛。如三峽水電站的修建,一方面出於防治長江洪澇對人民群眾造成的生命威脅和財產損失,同時,水電站的修建更需要合理、妥善解決庫區移民問題、可能的移民回遷問題、庫區附近自然人文環境保護問題等等。這不僅要求在工程實施前就先行制定合理的解決措施,還要求有強有力的實施和監督體系,以敦促各方的協調進行。隨著治水史上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諸如一度出現的
張紅武
人類的治水史從來就是與人類的文明史相生相隨的。遠古時,人類便遭受著洪水的威脅。堯舜時,鯀用「堵」的辦法造成治水不利以致失敗的教訓成為治水史上的一個沉重的傷痛,鯀也因此喪命。鯀的兒子禹在父親的沉痛教訓之下,跋山涉水,認真研究了高山大川的地質地貌,對水流的路徑進行了仔細的考察標記,以此作為治水的信息參考。通過對水情的認真分析,最後決定摒棄父親的做法,改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理水患。禹辛苦摸索出來的方法終使其完成了父親未遂的意願,也同時開啟了一個讓歷史永遠銘記的時代,禹也逐漸被神化,並最終被推上了神的高位。
這裏暫且不論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進行一個龐大的治水工程需要耗費多少勞力物力。即使是到了現代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就讓整整一代甚至兩代人九_九_藏_書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中國治水史詩》清晰記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以「火紅」標記的年代,為了建設三門峽水庫,大批群眾需要移民。而那個特殊年代,對移民的政策是「以集體安置開墾大片荒地為主」,於是,他們大批被遠遷到「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邊塞敦煌,甚至更偏更遠的地方。為此,他們離開了自己曾經奮鬥大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房屋和土地下的祖墳。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故鄉的樹,故鄉的井,故鄉的石磨,故鄉的鄉音,以及那些曾經朝夕相見的熟悉臉龐,永遠地成為了歷史深處的一抹塵埃,深陷在無聲的疼痛里。「故鄉」,就此成為一個被架空的名詞,失去了其所指。之後,他們用汗水兌換承諾,留給自己的,是茫茫荒野,和看不到盡頭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被稱為「日子」的東西。可其中的百般況味,有幾多酸楚,幾多心痛,又有多少人聽他們訴說?
這種類似於「流放」的安置方式在記錄了一代人的移民血淚史后,終成為不必重複也不可重複的歷史。當三峽建設再次需要犧牲庫區附近幾十萬移民的利益時,國家基於充分的民生考慮,給予了他們相對優厚的移民待遇,以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為了一個全國矚目的重大水利工程的順利完工,也為了自孫中山以來幾代人的三峽夢,幾十萬三峽移民離開了他們祖輩生活的土地,從此要將異鄉變為家鄉。是的,國家可以在物質條件方面對移民進行補償,可是反過來說,中國人自古沿襲下來的對「根」的信仰和堅守,又怎麼會是寬裕的物質條件所能取代的呢?
(張紅武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全國政協委員)
禹之所以治水成功,固然有群體力量的協助,但尊重自然規律,進行縝密的地質研究和必要的水情分析,則是其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原因https://read.99csw.com。縱觀中國幾千年治水史,雖然各個時期施行了名目不甚相同的措施,修建了各異的治水工程,只要稍加仔細便能發現,這些成功的案例無一不是在對當地地質、水文、水情的嚴謹分析之後採取的相應治水措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後的「具體治理」,是最契合於當地綜合水情的治理方式。究其根本,也可以看成是大禹治水的「疏導」理念在各時期、各區域的成功演變和運用,是中國古老智慧的借鑒與開拓、創新。如南方靈渠的修建,就是針對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實施的措施,其巧妙的分水、泄水功能使其在軍事、交通、農業、旅遊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成為中國水利工程的典範之作,取得「逆水而來順水去,卸帆終是掛帆時」的最優效果,千百年來被人們稱道不已。又如新世紀以來三峽水利工程的修建,亦是對該區域地質、地貌、水文等重要因素進行認真考察、詳細分析和反覆論證后採取的重大舉措,並徵得了全國人民的同意。其建成以來,在泄洪、灌溉、發電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治水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從這部宏闊的《中國治水史詩》中不難發現,古代、近現代和當代人在面臨水患時,並沒有被先前的成功經驗遮住雙眼從而拘泥於傳統方法的沿襲,而是在充分吸取前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地域水文水情,進而開創出適合本地區的治水方式。中國先人古老的民間智慧在這裏得以傳承發揚,並不斷生髮出更多新的思路。中國的治水史也因此變得豐盈厚實,並對後世的治水工程提供寶貴的借鑒。
基於此,由葉選平擔任總顧問,楊欽歡策劃,何建明和程賢章擔任主編,眾多當代知名專家文人傾力撰寫而成的《中國治水史詩》,在成就了一部輝煌巨制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國內治水史書著述的空白。全書分黃淮卷、長江卷、珠九-九-藏-書江卷、海河卷、松遼卷、西部卷、東南卷及其他七卷,宏闊地將華夏大地的主要幹流和支流涵蓋在內,系統地回顧和梳理了自大禹時代便開始的治水歷史,展示了幾千年來人與水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這部史詩巨制的書寫對象已經不僅僅是「人」和「水」,而更延展到地質、歷史、人文、習俗、文化、傳統等多個方面。由此可見,要編寫這麼一部治水史詩,需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努力。當這部厚重的史詩真的呈現在眼前時,不得不說,我震驚了。翻開嶄新的留有墨香的書頁,那些或熟悉或不甚熟悉的名字在眼前變得鮮活靈動。細細讀來,才發現,這是一部多麼血肉飽滿、厚實凝重的歷史啊。
同時,在工程建設方面,部分條件成熟的地區,在治水過程中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探索出了項目法人責任制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相結合的監管體制,這一方面有利於發揮行政的督導作用,同時亦是對提高治水效率的有益嘗試。在有的地方,更是走出了公益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子。這些治水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無疑要在中國治水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它標志著中國治水史已然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一個可以被稱為系統化、制度化的治水新時代。從一部厚重的《中國治水史詩》中,我們能夠看到治水制度化不斷完善的歷史演進進程,同時,治水理念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逐漸朝著生態化、自然化和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並進而帶出一個城市建設的新範式。這可以看成是不斷融入創新思維的治水史帶給社會城市建設的新啟示。
水,作為生命之源,千百年來與人類命運悲喜交融、寵辱偕行,在歷史的長河中演繹出了眾多蕩氣迴腸的民族傳奇史詩。古有大禹治水、李冰築壩,今有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可以說,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始終離不開水的參与。或如涓涓細流,或如宏浪滔天,水都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參与著人類生命的進程。一部人類https://read.99csw.com歷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治水史,一部人與水或鬥爭或求協同的複雜關係史。
人類漫長的治水史中,誕生了眾多英雄,成就了眾多奇迹,也造福了眾多人民。一部治水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人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追求史。但是任何事物的獲得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治水同樣如此。我們在頌揚那些英雄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同樣為之付出艱辛和血淚,甚至是生命代價的樸實人民。
「先污染后治理」錯誤思路,這種過分重視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利益的做法使人們受到了嚴重的懲罰,也因此使得後續的治水行為開始反思,並努力尋求打開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不凡氣度;更重要的是,水激發了我們民族「萬水千山只等閑」、「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國人幾千年的榮辱悲喜都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人類也在這個漫長的跋涉過程中變得勇往直前、堅韌果敢,使生命增加了一種硬度。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理性,也有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恩情懷;有了「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性情思,也有了
在此意義上,一部治水史,又何嘗不是一部沉重的承載了文明、苦難、血淚、希望的移民悲歌?
移民血淚奉獻史
治水制度完善史
治水的過程同樣伴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出台和完善。針對一些對法律法規熟視無睹的行為,國家加大了執行和懲罰力度,使得治水這場攻堅戰具有了更強的法律保護力。如針對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國務委員、國務院環衛會主任宋健曾經指出:「我們的法律最初太軟,彈性太大、像社論。」之後,他積極促成了《水污染防治法》的全面修改,增強了其可操作性。
尊重自然規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