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〇、承載文化,揚帆出航

二〇、承載文化,揚帆出航

這是一部大書。上下兩部的容量,240萬字的篇幅,幾千年歷史的實錄,廣闊的中華大地的覆蓋,都使它具有大書的規模。
本書最生動的人物形象,是一批膽識皆備的風雲人物;立志在長江上「作文章」的章鴻釗;把一生繫於長江水的張光斗;務實而不改其志的林一山,以及能有驚濤拍岸之勢的李銳、黃萬里,等等。這些人物在作家的文學表述中,都是挾治水史之風雲,而成為千年不倒的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於情。」作家們會用情感激活歷史和現實,從而成文成詩。何況,他們要描述的滔滔之水,是他們的祖先、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萬代子孫的養育者。
《中國治水史詩》,以其所涉時間的悠長、空間的廣大,沿治水史的線絡,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無疑,它是大文化的積淀。這正是我們民族向人類文化融匯所交出的一個可經世流傳的文本。從這一點看,《中國治水史詩》的創造者們,又是「文化自覺」的先行者,其成功的意義,可謂高而深遠。
但這僅是《中國治水史詩》出版成功的一個方面。如果把這部書的出版,置於「文化自覺」的平台上來考量,我們還能發現更加深遠的意義。
總結以上,這部書在出版業上樹立成功範例的經驗是:出版者不囿於原地九*九*藏*書,打開大門,走向社會,握住一切資源,從而突破轉型期的困境,使出版之船揚帆出航。
確定以文學的史詩般的形式,表述治水史時,我們的編者、作家,首先憑仗的是對文學魅力的自信。因為我們有情、有形象,有對文字的千轉百回的表現能力。
在近代、當代的治水偉業中,作家們筆下出現了幾代偉人的形象,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以及參与新中國治水的文臣武將,他們指點江山的雄圖大略,永遠是鐫刻治水史的重筆所在。
——《中國治水史詩》讀後
先從出版說起。這本書出版的時機,毫無例外地面對了出版界的困境。市場經濟的挑戰,使一向安穩的出版業,面臨沉浮不定的走向。傳統的「等米下鍋」的被動式的出版,幾乎是出版界多年不變的潛規則。但現在是「市場」咄咄逼人,進與退的選擇,近乎關聯著出版業的尊嚴。
神秘、幽深甚至險峻的三江源,像和人類千年相隨的巨人;源頭呈秀麗端莊之狀的松花江,到與黑龍江相匯之處,一高一低相擁入海的姿態,令人動心;千年黃河口的遷徙,作者用清水溝、趕河人、一棵樹等場景連綴,甚至虛構的大海與黃河的對話,https://read.99csw.com也容納著歷史的記載;南水北調的宏大場面,鋪展千里,在北京西四環巨大的地下工程面前,作家說,那是「為歷史準備一場盛大的典禮」,大水之災,瞬間而來,那場面讓人動容;抗洪的場面,人群矗立成屏障,軍隊形象、國家形象是激|情、勇氣的標誌……這道用場景展現的風景,是用色彩、用聲音、用光線編織而成,它特別展現了作家們寫山山動、寫水水流的文學功底。
接著的媒體造勢、嚴格審稿編輯等過程,不可或缺地保證了這部書的出版暢行。
開展這項工程,出版者首先認定了一個具有思想性的創意——中國治水史。這個創意,思緒延綿千年,視野擴展萬里,它的厚重,足以讓人動出版之心。
這部作品的另一道文學風景,是場景和環境的描寫。在作家眼中,所有的生態環境,都充滿了勃勃的生命氣息。
這是一本在出版和寫作兩方面都獲得成功的大書,這樣的成功,使它具有了大書的品格。
再值得一說的,是這部書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它是多種社會學科的成功的文學表述。
《中國治水史詩》的出版過程,在轉被動為主動的從業姿態上,堪稱效仿之典範。它顛覆了出版業被動出版的潛規則,大刀闊斧地興起了一項「工程」。九九藏書這項工程,就其內質來說,它是一次由出版業主動地種植文化的行為。出版者調動了自身能量,又側重於對社會資源的發現和整合,並逐步展開了一系列經營性的活動,摒除了以往那種「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自我欣賞的矜持,大步踏入到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歷練自身。
這部堪稱史詩的大書中,矗立著數不盡的鮮活的人物。
行文至此,還應當提到這部史詩中,點綴于其間的細節描寫,它們是作家們進行文學表述的神來之筆,是最能顯現文學魅力的亮點;還有,作家們在不動聲色中,對所描述事物的哲學提升,在無限的形象空間里,他們用詩性的哲學,引我們悟道。
其實,用文學的表述來傳達其他社會科學的原理,我們的先輩學者們都曾試驗過。但單文本的、個體的、僅限於文字的試驗,未成氣候。今天,讀《中國治水史詩》,我們則看到一個大規模的、團隊式的多文體多風格的文本試驗,它把社會學、歷史學,乃至哲學的專題,描寫得如此生動,如此深刻。當我們將這本大書置於書案,一頁頁翻讀時,它帶給我們的閱讀收益,是豐富而經久不衰的。
田珍穎
在這部史詩中,人物形象的生動,是一道亮麗的文學風九九藏書景,他們在作家們的文字表述中,盡顯個性,盡顯風采,盡顯多舛命運,盡顯風發意氣。
創意只是一張線條簡略的藍圖。組織堅實的大規模的寫作隊伍,是這項「種文化」的出版工程最可寶貴的經驗。對寫作者本土化的選擇,對寫作隊伍中領軍人物的確定落實,彰顯了這個出版工程的實施者們的智慧,更顯示了他們清晰的經營思想。正是這個程序的紮實和縝密,鋪就了這部書走向成功的關鍵性的一步。
本書湧現的草根人物的形象,讓長長的治水史、艱難的治水歷程,變得有聲有色。三峽邊的王作秀,帶著幾十年的盼望,與治水大軍為伴;海河水災中被水圍困幾乎致死的張連璧、葉道綸;沱沱河上一軍一民的兩家守望;淮河的警告聲中有最基層的幹部戴業成、李守義的嚴正聲音;鎮長葛木初的九死一生的水中歷險;科技工作者賴純久的舍富貴、從水電的堅定,等等。他們是治水史上的普通人,甚至沒有獎章獎狀,但在作家們的眼中,他們是推動治水大業的原動力,於是,最美的文筆,描繪著最普通的人。
情之已至,則「立像以盡意」。作家們舞動的是形象思維的長調,它靈動、幅散,並無比飛揚。正因此,在治水史的長河上,我們看到了人物形象,看到場景環境,乃至神來的細節。
九-九-藏-書文化自覺」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它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窮盡自己一生學識經驗提出的一個科學的文化觀,「文化自覺」一經提出,受到各界學人的響應。它的前瞻性,更使它在當前和未來的時日里,具備了文化引導的作用。「文化自覺」提出的背景,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前提下,世界各民族及國家之間的文化,所面臨的不可避免的碰撞、交流、匯通和融合,所以,「文化自覺」是未來世界大同前奏中的一個樂章。略去「文化自覺」的許多廣博深厚的內容不說,擇其要點,是對本土文化的自知,即:我們應當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它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它的優長短缺,它的發展趨勢,以取得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資格與資源。
治水,無疑是社會學的大選題。水與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水利開發沿革,人與水形成的社會經濟狀況等,都是社會學家的研究專題。由於時間的延續,這些專題可擴展到歷史學。
從先賢大禹,到李冰父子,從隋煬帝到後來的曹瑾、王熾等,在作家們追憶治水歷史的過去歲月中,古代治水者的長袍大裾,永遠飄揚著他們的堅韌。
文學介入其他社會科學的範圍,會使自身擴展視野,增深內涵。而文學的表述,又會為其他學科插上翅膀,送其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