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篇 東莞:30年超越西方300年 第二章 攬月.辟路

第四篇 東莞:30年超越西方300年

第二章 攬月.辟路

第二天,葉炳基和劉發枝把這個想法在會上一說,大家立馬興奮起來,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啊!我們一定要不失時機抓住這個機會,把台灣企業吸引到石碣來!緊接著,石碣領導們多次開會研究商討,確定了石碣重點發展台商的大思路。思路明確了,目標鎖定了,接下來大家立即分頭行動,發動一切力量,通過各種關係重點吸引台商。
難就難在路上。
「路開通后我們才發現,市裡面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東莞到廣州,從莞長路出發比繞到虎門長安走,短了13.5公里。從長遠來說,節省多少油量,節省多少時間啊。」一位老東莞人這樣告訴筆者。
這檔子麻煩事和剛剛開工修建的第一條路有關。
當初,接待葉宏燈的是時任石碣鎮鎮長的劉發枝。時隔近20年之後,現為東莞市政協副主席的劉發枝對當年的情景還記憶猶新,他向筆者回憶說:「當時我們的環境的確還不太好,但我們跟他講了很多我們的規劃和對未來的設想,也讓他了解了我們的政府班子。他是1989年4月來的,9月份他又過來談判,當時他還有點擔憂,怕我們不負責任,要求和我們綁在一起,於是我們便採取合資方式。我們負責建廠房,再租給他們,同時我們也出了150萬,其他流動資金由他來解決。一切談好后,立馬動工,10月就開始生產了。當時他安排的一個月生產量20天就完成了,他很高興,立馬又增加人員和生產資金。」
比如說水,當時東莞市供水局提交的方案是將每天的水產量提高至3萬至5萬噸。歐陽德說不行,應該要上20萬噸;電也是如此,大家開始提出的方案非常保守。歐陽德則在圖紙上大筆一揮,說是要修建兩個大電廠,一大批變電站,還要建設一個22萬千瓦的大變電站!
種種風波塵埃落定,東莞升為地級市后第一場聲勢浩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大戰開始了。
1988年冬。東莞。
改革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超前。事實證明,也正是這一點,東莞才走到了今天這一步,同樣,也正是這點,也才有了本章的開篇情節,從而使筆者在敘述東莞當年修路這一至關重要的歷程時不至於為缺少衝突而擔憂可讀性。
所有人都感覺到,歐陽德此舉乃背水一戰。
電的問題好辦。通過努力,省電力局對東莞的支持很大,不僅對變電站的項目進行投資和改造,聯上電網,也做了許多工作,畢竟東莞用電量大,抵得上中山、佛山、南海幾個地方的用電總和。水的問題也容易解決,向銀行貸款,建個水庫,此後以收繳水費的形式還款,再說22萬噸的水源當時投資僅需1億多。通信問題也得再上一個台階,當時整個通信項目改造需要15億,但因有銀行貸款,這個問題也不算太難。
說起來,改革開放之初,石碣鎮的起步曾經充滿了艱難,難就難在沒有路。當年的石碣與莞城之間,因相隔一條東江,使得石碣鎮遠遠看上去就像座孤島一樣,去哪裡先得渡河。這個被東江水環繞起來的小島搞農業曾經頂呱呱,1978年還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系統先進單位,但從農業轉向工業,卻實在踏不出路來。石碣當年的招商引資可真是難!石碣領導沒少往深圳口岸跑,在那裡望眼欲穿,指望能拉來財神爺,後來還真的拉回一個。漸漸地,石碣的招商引資總算有了起色,但跟其他發達鎮區相比,還相距甚遠。
不料,規劃方案拿出后,到了歐陽德手上,統統又給否掉了。理由是九*九*藏*書視野不夠,眼光短淺,得重新規劃。
葉炳基、劉發枝聽到這兒,倆人相視一笑,眼裡都閃出了光亮。葉炳基問:「葉總,那你說,我們石碣有沒有這個機會,把他們都招到我們這裏來辦廠?」
問題的癥結找到了,接下來便是對症下藥,即拿出規劃方案。
有一個人卻不茫然。此人就是一個月後回東莞出任市委書記的歐陽德。
外面天氣陰霾,趕往廣州的路上,鄭錦滔坐在車裡,心情也十分沉重。他隱約感到,這次省長召他去談話,沒別的,只有一件事:興師問罪!不久前,梁省長剛剛找他談過一次話,因為東莞有人給中央寫了告狀信,告東莞市委市政府非法集資,這次很重要的事情十有八九還跟這事有關,因為東莞這次動作鬧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
這個序幕是被一個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拉開的。
有了書記的這句話,於是大伙兒開始充分開動腦筋,一番熱烈的討論后,一致認為最佳方案是去銀行貸款。然而此方案很快就被推翻,因為大家跑遍銀行,所有的銀行都無奈地攤開雙手,上面有政策,我們沒法放貸給你們呀。接下來,大家又開始熱烈討論,討論的結果是找外商合資,於是大家又分頭行動,通過各種關係去遊說外商。可外商們對此並沒有他們那麼高的熱情和積極性。再次討論時,大家總算想了一些對策,和以前修路的形式一樣,採用土辦法:市裡面出水泥,鎮下面出勞力,出土地……
首先,全國上下正在搞宏觀調控,不主張搞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在這種大氣候下,我們這麼做不是和國家政策背道而馳嗎?關鍵是現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后,外商對中國的投資也開始謹慎,很多外商開始往回撤資。在這樣的形勢下,你怎麼就能保證將來會有外商進來?
集資方案向社會推出后,造成的強烈反響,完全沒有出乎人們的預料。歐陽德立馬陷入了老百姓口誅筆伐的圍剿中。車主們罵爹罵娘,老闆們牢騷滿腹,老百姓更是難聽話滿天飛。一所學校的老師們因操作者沒講清緣由,看到自己無緣無故被借去一個月工資,憤怒了,一封揭發信告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的一紙公文,將東莞變為了地級市。
總而言之,不合時宜,集資大搞基礎設施建設這條路看上去前景並不令人樂觀,何不等等再說?!
近20年之後,在東莞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萬人,是全國台商聚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07年底,東莞累計引進台資企業6000多家,引資額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十分之一,台資企業佔全市外資企業總數的40%;累計實際利用台資103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的三分之一;台資企業進出口額佔全市外資進出口總額的40%;全市IT企業中有半數都是台資IT企業。
當東莞這一輪的基礎建設差不多告一段落時,東莞人突然發現,身邊的台灣人開始多了起來。
先說電的困難。電不夠用是所有鎮書記反覆抱怨的事。實際上,這方面的困難不僅是電量不夠,配電設施也相當落後,因變電站少得可憐,故東莞通往各鎮的電網完全不成體統。說白了,即使東莞有電,也送不出去,更何況東莞沒電。加快發展怎能缺電?電的問題必須解決!
此時的東莞人,一心求變,卻不知怎麼變法,滿身幹勁,也不知使在哪裡。於是,一個個摩拳擦掌的東莞人在喜悅和期盼的同時又陷入到一種茫然之中。九九藏書
令石碣人更感幸運的是,新千年之後,在石碣增資擴產的台資企業開始出現一個新現象,即有些大廠逐漸把產品的研發中心遷移到了石碣。這不僅標志著石碣鎮電子信息產業開始由純粹加工製造真正向創造型生產轉型,更標志著這些企業將被真正留住。
從1989年初開始修路,到1994年,4條主幹道和13條聯網公路才全部全線貫通。不要小看這幾條路,這可是東莞交通的大動脈,也讓東莞的城市建設上了一層樓。所以,很多人都說,東莞路網的正式完善,還是從4條主幹道修成才開始算。1995年,東莞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92.9公里,而全國平均公路密度僅為11.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東莞公路建設居全國領先地位。
招商升級了!
這波未平,那波又起,老百姓的積極性又引發出銀行戰線的不滿情緒,因為這一集資影響了他們的存款業務啊,於是東莞5家銀行的領導便私下聯合起來,也準備來封告狀信。歐陽德聽說后,趕緊召集他們開會,耐心向他們解釋:「東莞的存款遞增100個億,我們的集資才10個億,這根本不會影響到你們的存款啊……」歐陽德說得有理有據,幾位領導聽后,思想竟也通了很多。算了,不告了。
實際上,剛剛升為地級市的東莞,在大修道路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全民大招商的轟轟烈烈的新階段。穿針引線,以鄉引鄉,漸漸地,香港人把台灣人也給介紹進來了。
不僅如此,此時的東莞更是搶足天時,成了紛紛進來的外商們的首選之地。在這麼一個明朗化的喜人形勢下,「大路大富,小路小富,無路不富」這句話的效應在東莞也變得立竿見影。
事情的確不容易,因為4條主幹公路和13條聯網公路的投資需要近20個億。
實際上,東莞的領導都不是膽小保守瞻前顧後之人,他們乍一聽這個方案,也是怦然心動,因為經過這一個多月在基層的調研考察,他們也目睹了東莞的窘境,也清楚問題的癥結,也希望能找到一個快速致富的良方妙策。但,這個別出心裁的集資方案也太離譜了,那可不是一般的風險啊!
「那你知道他們在東南亞辦廠辦得怎麼樣?」
回到東莞,鄭錦滔立即組織召開全體幹部大會,把修這條路的原因又向大家做了詳細解釋,讓基層幹部再逐一將這件事向群眾解釋清楚,把誤會消除掉。
葉宏燈回答說:「是啊,台灣貨幣現在在國際市場上大幅升值,對於做外銷的廠商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成本提高了,他們又困在一個小島里,企業的市場空間肯定要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他們現在的日子都不好過,都在考慮往外搬呢。聽說他們已經有一些搬到了東南亞一帶。」

升級后的全面升級

東莞人這時發現,東莞的這一特立獨行可真是佔盡了便宜,在當時治理整頓的背景下,全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緩建狀態,故而當時的水泥鋼材價格猛落,東莞此時不但撿了個成本低的便宜,一公里的公路成本僅400萬元左右,同時還救活了自己的一些水泥廠,看到東莞的基礎建設響起凱旋之歌時,中山、南海等城市過來一瞧,紛紛發出「東莞超前」的感嘆,當他們也回去跟進時,此時的成本已翻上了一番,800萬元建一公里都打不住。
「葉總啊,你說你們台灣那邊生意不好做,成本都提高了,他們現在正在打算往外搬,是不是?」劉發枝問。
沉浸在東莞升九-九-藏-書為地級市的慶典鼓聲中,東莞人的心底深處也突然激發出一種以前從不曾有的夢想:既然東莞成了真正的地級市,那麼,一個市哪能是現在這副小縣城的格局和模樣,我們應該有更高的目標,應該就地城市化,搞成一個真正的市才行。
那天晚上,他們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興奮。
20個億!天文數字啊!
鄭錦滔的預感沒錯。一邁進省長辦公室,梁靈光劈頭就問:「老鄭啊,你們怎麼搞的嗎?怎麼又讓群眾寫信到上面去了……」
東莞當年打下的這些微循環的根基實在太薄弱了!
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如同一股暖流,一下子溫暖了東莞大地,也使得持觀望態度的外商們立即行動起來。
這個台灣人叫葉宏燈,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經濟系。當時他在台灣的生意因遭遇高成本的壓力,迫使他來到大陸尋找發展機會。1989年4月,他來到大陸,去了深圳、廣州、大連、蘇州等地后,這天在一個香港人的介紹下,他又來到了東莞的石碣。
「我最近也在琢磨這事。我認為我們這裡有非常有利的一面,主要是大陸的勞動力成本低廉,而且這裏的工人勤勞、刻苦,領悟能力很高,手也很靈巧,非常適合做加工製造業,再加上我們同根同源,很容易溝通和融合。所以我也在想,其實這裏應該是他們發展的最好基地……」
小小的石碣鎮究竟有何「磁場效應」,形成如此龐大的電子產業方陣?這實在令人稱奇!
1992年,對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是個讓人們難以忘卻的年份。這一年的年初,鄧小平同志來到湖北、廣東、上海考察,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胆地試,大胆地闖……」
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差,東莞一個龍騰,一下子躍到了「四小虎」之首。
石碣人感到幸運的是,那些台灣人剛進來時都是以租廠房生產的方式進行試探性的發展。幾年下來,投資有所回報后,幾乎所有的廠家又開始擴大再生產。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合資公司已成為產業轉移的主導力量,兩岸間的產業分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分工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這種分工逐漸由生產階段的分工向功能性分工發展。至2002年,台灣贏利最多的20家上市電子企業中的14家在大陸設廠,而大陸工廠的贏利成為其台灣母公司的最大利潤增長點。至此,在台灣電子第一代的轉移中,石碣成為珠三角最重要的承接地。
讓幾千萬變出20個億?怎麼變?東莞的這些幹部都茫然地看著書記。
按理說這條路在外人看上去沒什麼問題,可稍一打聽,問題就來了,因為那個大嶺山鎮偏偏是歐陽德的家鄉。於是乎,歐陽德「徇私舞弊、以權謀私」之類的話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老百姓本來就對集資一事抱有一肚子怨氣,一看原來是市裡的大領導為了自己的家鄉做貢獻,這能不讓人憤怒嗎?憤怒中的老百姓一呼百應:告他去!於是便也有了本章開頭鄭錦滔市長被梁靈光省長叫去問話的那一幕。
此時的歐陽德穿行在人們的不解和謾罵之中,在一個又一個巨浪的吞噬中艱難前行,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然而,無論如何,他必須把這件事往前推進。萬事開頭難,歐陽德便從動員機關人員做起,他要求大家「帶頭交錢,有多少錢交多少」。
歐陽德說:事在人為嘛!
不光風險大,實施難度也大,老百姓的工作肯定不好做!這read.99csw.com種擔憂不是沒有根據:前幾年就有氮肥廠之類的東莞國有企業搞過集資,開始許諾得天花亂墜,可後來,這幾個廠效益不好,虧了,老百姓的錢也沒了影子。為這事老百姓怨聲載道,還來過市裡上訪,到現在這筆錢還沒還上,現在又向他們搞集資,他們還肯掏錢嗎?
這天,東莞市市長鄭錦滔特地起了個大早。昨天下班前省里突然來電話,是省長梁靈光的秘書打來的,口氣很急,讓他儘快來一趟廣州,省長找他有事,很重要的事情!
起初公路局拿出的方案是在原來的道路上加以擴寬。可歐陽德大手一搖,不行,應該建4條主幹道,而且要把路拉直拉平,標準拉高,搞成國家一級公路!還要在全東莞建13條聯網公路!
1989年這個年份對於石碣鎮來說,意義非常特殊。正是這一年,石碣鎮拉開了通向IT重鎮的序幕。
隨著農村工業化的推進,許多來料加工廠也順著那些窄小的簡易公路進到了鄉村,幾年發展下來,問題也隨之而來,最惱人的問題是,許多集裝箱車必須來來回回出入東莞,那些司機們一說起東莞的路就搖頭嘆息:東莞的路實在太難走了。當時在香港貨櫃車司機中流傳這樣的話:不怕東莞佬,最怕東莞路。
如何讓東莞的發展躍上一個新的台階,新的領導班子一致認為第一步就是深入調研,問計於民。於是,東莞市委書記、市長、副書記、副市長等領導各帶一班人馬分頭下到基層,廣泛收集意見,摸清東莞現在的發展情況,掌握和了解東莞目前的困難以及制約東莞發展的瓶頸。
向企業以及老百姓借錢?這個動作太大了!立馬,東莞市委這套班子就形成兩種意見,贊同的自不必說,反對的則主要著眼于風險。
其間,梁靈光一直聚精會神地聽著。聽完鄭錦滔的彙報,他點頭表態:「我明白了。你們這麼做是沒問題的。」
那天,在梁靈光的辦公室里,鄭錦滔一五一十地向省長彙報起事情的來龍去脈:「省長,其實一開始我們的確沒打算先修莞長路,也是想要先修107國道那條路的。但後來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您看,這是107國道,如果先修這條路,那麼修路時,這條路的交通肯定要受影響,但是這條路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莞城、厚街、虎門、長安這些地方去深圳都必須經過這條路,是惟一的一條路,而且這些地方去深圳的車最多。車一多,我們再修路,那麼,這條路就很容易被堵死,這樣外商的貨車就麻煩了,問題就嚴重了,肯定會影響生產。所以我們就琢磨,應該先修好莞長路……」
正當集資風波鬧到中央還沒完全消停,偏又冒出另一檔子麻煩事來。
接著是水的問題。當時東莞市區里只有兩家自來水廠,加起來一天最多也就萬把噸的供水量。要想儘快發展工業,毫無疑問,水的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
眾所周知,東莞最大的發展瓶頸就是路,雖然80年代初、中期也開始把一些泥濘小道鋪上一層柏油,但那種路的承載力實在有限。
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冷酷的。東莞的財政只有幾千萬。
經過一兩個月的調研之後,各路人馬回到東莞,集中意見。先後幾次研討會,都是開得非常熱烈。大家首先達成一致的共識是,儘快加速發展,要發展必須要發展工業,無工不富,要發展工業必須把外資引進來。有了這種共識之後,大家又開始圍繞如何才能更多更快引進外資等問題暢所欲言,暢談改革。
規劃方案交給各相應部門落實,電的問題由供電局拿方https://read.99csw.com案,人才的問題由人事局拿規劃,不一而足。於是,各個部門立即加班加點認真研究討論。
說到東莞後來的當家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不能不提石碣。
通過和葉宏燈的聊天,鎮領導慢慢察覺到一個現象:台灣很多企業因成本提高的壓力,正面臨著往外搬遷的可能性。據說,很多企業打了十幾萬的招聘廣告,卻招不來幾個員工……
這一躍,躍得漂亮,躍得奇麗,躍出了東莞改革開放史上的又一個華彩!
衝突的起因不難想象:錢的問題。
歐陽德此前在惠陽地區任行署專員,1975年至1981年,他曾在東莞擔當縣委書記一職,此前一直在東莞工作,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莞人,放牛娃出身,16歲便參加了革命。
有人心裏犯嘀咕,好事是好事,可事情哪那麼容易?
這事要是擱在一般人頭上,也就幾聲浩嘆,等等再說也不遲。但歐陽德不是一般人,認準的事絕不會輕易撤退,他當即表態,不能等,這個項目一定要上,這個款一定要籌!
但還是不行,錢差得遠著呢!
這一天,東莞市委大樓的會議室里,氣氛異常。歐陽德一上來就說:「同志們,時不我待呀,關鍵是我們要有變的決心,才有變的行動。抱殘守缺是活不出個人樣來的。」說到這兒,他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目光中透出一種威嚴,停頓片刻,他拋出了一個令所有在場人大為震驚的構想:由市財政來做擔保,用民間集資的辦法,籌集10億元,以後再用收過路費的方式償還借款!
緊接著,在進一步細化具體操作方案時,歐陽德又提出一個更令人咋舌的想法:所有東莞的車輛包括摩托車都要交費。理由是「你這些車輛要走這些路嘛,既然你要經過的話,你就得交費,只不過現在我一次性地提前把你過路費收上來了。」還有人頭費,比如說企業的打工者,向他們每人收一百塊錢,這筆錢跟企業的老闆要;有固定工作的人,向他們每人借一個月工資……
這天晚上,石碣鎮委書記葉炳基、鎮長劉發枝和葉宏燈又聊上了。
這一切要從年初的東莞升為地級市這事兒說起。

軒然大|波的開路之本

「我聽說他們在東南亞做得並不好。所以我來你們這來對了。」
早年,石碣之所以為世人所知,是因為它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的故鄉。這個民風淳樸的魚米之鄉後來令人注目的則是它在十幾年時間內迅速成長為IT產品國際生產基地之一。這個面積不足36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450家電子企業,18家著名的跨國上市公司。
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幾大難題分別是路、電、水、通訊等。
不難看出,東莞地級市第一任市委書記是一位魄力十足的改革家,採用的是大規劃大建設的發展方式。歐陽德甩開膀子大幹了!
第一條路叫莞長路,起於莞城止於長安鎮,途經大嶺山鎮。
路這個難題明擺著,肯定是東莞發展路上的一個攔路虎。
石碣鎮政府對葉宏燈的創業可謂傾盡全力、鼎力相助,這令葉宏燈深受感動。相處一段時間后,葉宏燈跟鎮領導們結下了深厚友誼,漸漸也把自己當成了東莞人,反過來幫助他們介紹企業進來。沒事的時候,大家就在一起聊天說話。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入股,市委又開出比銀行利息高一倍的優厚條件,14厘。歐陽德說:「我們也要給東莞人做點好事,利息高一點,給群眾一點好處。另外,我們通過集資款把基礎設施修好了,豈不是一舉兩得?」
這樣的大動作分明是一場大躍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