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餘緒

餘緒

不可否認的是,百團大戰是日軍對中共在華北力量認識的重要轉折點。受到百團大戰強烈打擊的侵華日軍,加強了對中共力量的認識,全方位調整了在華北的反共政策:一度加強在華北的兵力;制定「肅正建設三年計劃」;加強對中共的情報工作;加強偽政權與武裝;製造封鎖溝、牆和千里無人區;利用偽新民會宣傳反共;開展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和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空前規模的殘酷「掃蕩」。
對於華北敵後抗戰,毛澤東早年是充分予以肯定的。例如,1945年春彭德懷向毛澤東彙報時說,華北抗戰基本上是執行了中央的正確路線。毛澤東說:是執行了正確路線,而不是什麼基本上。而在廬山會議期間,百團大戰就成為彭的重要罪狀之一,如打百團大戰是無組織無紀律,是在抗戰戰略方針上反對毛主席等。在廬山會議后的幾年,有的黨史讀物由於沒有迴避掉彭德懷的名字,就被定為「毒草」,更不要說客觀評價百團大戰了。到了「文革」期間,更上綱到什麼「階級投降主義」、「為了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引起蔣介石搞了皖南事變」等等,荒誕無稽的惡毒攻擊。
首先,百團大戰在敵情判斷上是有誤的。從「集總」(彭德懷主持工作,朱德已回延安參加軍委工作)發布的命令中可以看出,其判斷是日軍將向西安、重慶、昆明發動進攻。但實際上,在宜昌戰役后,日軍已暫取戰略守勢。如7月23日的「大九九藏書陸命令第四三九號」中即要求,確保「黃河、黃泛區、廬州、蕪湖、杭州線以東地區」,在武漢方面的作戰區域,「大體在安慶、信陽、宜昌、岳州、南昌之間」。雖然戰時不可能獲得完全準確的敵方情報,但對敵人主要戰略行動判斷得不對,結論下得過於輕率,無論如何是個比較大的失誤。
首先,百團大戰爆發時,正值日、蔣談判7月23日備忘錄的達成,蔣介石和板垣征四郎首腦級會談擬於8月間在長沙舉行(7月16日,米內內閣倒台,蔣方借故推遲了談判)。中共當時雖然還不知道日、蔣談判的具體情形,但感覺到蔣方對日日益妥協的立場。在百團大戰所鼓動的全國抗日高潮和抗日聲浪中,蔣介石不得不將對日妥協的行動停頓下來。8月下旬,當日本首相近衛又寫了親筆信建議繼續會談時,遭到蔣方的拒絕。這是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之一。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曾參閱了許多文獻,吸取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列舉,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時間緊、任務重,出現許多不足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大家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
直到蘇德戰爭爆發,日本軍閥在南進(太平洋)戰略的誘惑下始於華北轉取攻勢。這是百團大戰的又一歷史意義。
其三,有一種意見認為,百團大戰我軍以很大犧牲去進攻敵軍陣地,雖然奪取了一些地方,但未能鞏固,意義九_九_藏_書不大。這當然是一種表面性、片面性的認識。這是在敵人佔領區進行的鬥爭,每一寸土地都是從敵人手中奪取的。在這種特殊戰爭樣式下,不能設想只有我得而無敵爭,也不能設想只有敵得而無我爭;得而失,失而復得,敵我雙方都如此,如同我軍四得五失淶源城。最後的鞏固,就是最後勝利。如果只有具備了最後鞏固的條件方該去得,那麼在這以前該做些什麼呢?所以,得失一次論是不符合敵後游擊戰爭的邏輯的。同樣,「集總」命令以為能「較長期」截斷正太線,及將根據地「聯成一片」,也是違反敵後游擊戰爭的邏輯的(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也是一次論的。
其次,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我軍在七個要害部位衝破敵軍戰線,撕碎了敵人的華北「囚籠」,打散了敵人的軍事系統,在近50個縣逼退了敵人。敵人不得不花費很大力氣整飭戰線,填補殘缺。1941年2月,敵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從第十一軍(武漢)、第十三軍(寧滬杭)各抽調一個師團增援華北,但戰局仍無轉機,迄1941年7月,敵在華北一直取戰略守勢。
百團大戰轉入反「掃蕩」階段之後,彭德懷出於某種戰略戰術上的考慮(如希望能抓住機會,殲敵一營以上,使敵以後之「掃蕩」不敢以大隊「營」為單位出動,從而使「掃蕩」時間間隔加長、空隙增多),不顧部隊疲勞,有些「蠻幹」(彭德懷語)https://read•99csw•com,關家堖之戰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彭的這種考慮是有道理的,戰機也是抓得好的(敵三路「掃蕩」部隊已失戰術聯繫,各自孤立,關家堖至遼縣40公里,至黃崖洞20公里,崇山峻岭,溝壑縱橫,重巒疊嶂,三路敵軍的合攏與相互支援,非常困難),但「知己」不夠,即考慮己方的疲勞程度和裝備情況不夠。這種失誤,有時也是難免的。
其次,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的戰略方針早經確定為「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及「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百團大戰的發動,實際上是集中八路軍主力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戰役,明顯地與上述戰略方針不符。「集總」所規定的這一戰役的目標,如「較長期切斷」正太線,「基本是以截斷該線交通為目的」(7月23日命令);「徹底毀滅」正太線和同蒲線忻縣至朔縣段,使晉東南、晉察冀、晉西北和陝甘寧邊區大後方完全「聯成一片」(8月31日命令)等,均完全脫離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超過了八路軍當時所具有的能力。這一超過實際能力的要求實際上造成了:一、原定參戰兵力只20多個團,而實際參戰兵力超過100個團,聲勢過大,軍事力量過於暴露;二、大部分戰鬥是攻擊敵據守的車站、關隘、縣城、據點、碉堡,這不僅超出了游擊戰範圍,也超出了運動戰範圍,變為陣地攻堅戰了。且為阻擊敵援軍,不得不打一些艱苦的陣https://read.99csw.com地防禦戰。
隨著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壓力的減輕,國民黨當局的反共活動日趨活躍。從全國範圍看,國共兩黨的關係在1940年秋至1941年初,矛盾迅速加劇。國民黨當局強令新四軍撤到黃河以北,當新四軍軍部由皖南撤出時,國民黨又在1941年1月製造了皖南事變。
然而,造成對這一戰役評價上的大起大落,乃至發生質的變化,則是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幻。隨著這一戰役主要發起者和指揮者彭德懷政治上的沉浮,對百團大戰評價也就褒貶不一。
在百團大戰以後,八路軍對日偽的鬥爭策略有一些變化。百團大戰儘管給日軍沉重打擊,然而,八路軍的傷亡和武器彈藥損失也相當大。在百團大戰中期和後期,由於日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報復性「掃蕩」,根據地受到嚴重摧殘,需要相當時間恢復。從1940年底開始,八路軍即面臨不得不準備應付為自國民黨方面突發的反共局勢。
今年是抗戰勝利60周年。而發生在65年前的百團大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65年以來,人們對百團大戰的評價和看法仍然存在不少分歧。如何看待和評價百團大戰?顯然我們不能簡單輕易地作出結論。我們必須把它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為了再現百團大戰這三個半月的日日夜夜,我們編寫了本書。
那麼,究竟百團大戰的意義以及它的缺點在哪裡?
但是百團大https://read.99csw•com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正是這些問題造成了後來對其評價上的分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對百團大戰的評價重新進入了一個正常的討論時期。作為當事人,彭德懷在歷次黨內鬥爭中雖然承認在百團大戰的指揮方面存在著問題,但堅持總體上肯定百團大戰。「文革」之後,黨史界對百團大戰持肯定見解的人也比較多了。
其實,關於百團大戰的評價,曾經幾度變化。百團大戰期間及剛結束的一段時間內,黨內軍內都給予了很高評價,如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組織一兩次?」但隨之而來的華北戰爭形勢的惡化使高級領導人對百團大戰開始重新評價。1941年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連續推行了五次帶「總力戰」性質的「治安強化運動」。八路軍(還有新四軍及華南遊擊隊)所抗擊的敵軍總兵力,由1940年的58%,上升至1941年的75%和1942年的63%,八路軍的兵力則由1940年的40萬下降至1941年的30.5萬。
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對這次戰役功過是非的評說,孰是孰非,現在基本定論,但對這段歷史的爭議和研究,還會再繼續。
根據地也大幅度縮小。凡此種種,造成對百團大戰的評價的改變。1943年1月,鄧小平在太行分局會議的報告中對百團大戰已持批評態度:百團大戰使本區軍事力量過於暴露,傷亡很大,元氣不易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