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篇 中國經濟增長 第二章 中國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快?

第一篇 中國經濟增長

第二章 中國經濟增長究竟有多快?

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已從始於2002年的黃金歲月減慢下來,現在又恢復了增長勢頭,而且勢頭強勁——大大超過了我的預期。

經濟指標的局限性

2009年第一季度,消費者似乎恢復了活力。春節過後房地產市場開始回暖,3月商品房成交額重回增長態勢(同比增長15%)。第二季度已售房屋面積大幅飆升。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是很多原因促成的,包括稅收優惠、按揭利率降低以及房價走低。所有這些當然都是振興房地產市場的因素,但人們對於刺|激措施作出的反應釋放出令人深思的信息。
伍曉鷹對這一修正提出了疑問。國家統計局在1994~2004年間並未進行價格統計。但修正實際GDP的方法應該建立在具備新的、準確的價格數據的基礎之上。伍曉鷹因而推斷,國家統計局勾勒出一個自認為合理的GDP增長趨勢,然後相應調整了物價平減指數(即每年價格的整體變化)。也就是說,國家統計局不得不對這10年的價格變化作某種假設。當然,統計部門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中得出大致價格走勢,但具體如何得出物價平減指數並不為外界所知。

官方數據的支持者

3.中國的統計體系還不得不面對其他歷史遺留問題。事實上,1968~1972年間,政府統計部門被關閉,特別遺憾的是這期間數據收集也中斷了。更可惜的是,大量統計人才連同他們的統計知識一起被掃地出門。當統計機關重新恢復的時候,很難找到合格的統計專業人才。重新培養統計經驗和統計人才花費了很長時間。
2.部分財政收入可能被列入預算外賬戶。地方在完成了全年財政收入任務之後,希望將超額完成的收入儘可能多地悄悄留在地方,放在預算外賬戶內。當2009年「雨天」真正來臨時,為刺|激本地經濟留下餘地。

1998/1999年GDP數據爭議

經濟增長數據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中國經濟的研究者,我經常滿世界飛來飛去見基金經理和企業人士。我經常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報告里那麼多中國經濟數據你信多少?」有時候,還是同樣的問題,但提得更尖銳更直接。我在中國有時也聽到人們質疑官方數據似乎與實際有些出入。中國人管這叫數據「有水分」,就是裏面摻了水的意思。比如說,2008年以前的通脹率真有那麼低?怎麼城裡人覺得生活成本嗖嗖地漲?2007~2008年房價漲幅果真只有官方數據揭示得那麼小?很多人的體會要深刻得多。最近五年城鎮失業率果真不足5%?全球經濟陷入幾十年不遇的嚴重衰退,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十分疑惑,在這種環境下,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怎麼還能保持6%以上的同比增長率?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年初,我還經常被追問「中國經濟真的在增長嗎——還是已陷入衰退?」一些批評者對經濟數據的質量提出過激的批評。但是也有一些嚴謹的學者,通過嚴謹的分析,對一些數據的真偽提出了有依據的深刻思考。
香港科技大學的穆嘉也加入了這場大辯論。「Fast,Clearand Accurate:How Reliableare Chinese Output and Economic Growth Statistics?」,2003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了中國統計體系,並寫下很多令人驚異的發現。他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為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進行了辯護。
羅斯基不愧為一名真正的學者,他對批評聲予以認真的回應:官方稅收數據或許不是一個可靠的體現增值活動的指標,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是因為創收能力是地方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地方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稅收指標。我們知道過去(有人猜測甚至包括現在),地方政府在預算之外保留著一部分收入。20世紀90年代,這一部分收入被稱為「預算外」收入。近年來中央政府對國家預算制度進行了系列改革,以規範地方收支核算。而1998/1999年發生的事情可能是,地方政府通過將預算外收入轉入預算內,提高稅收收入以完成年度指標。將預算外收入轉移至預算內是虛增財政收入、平滑財政收入波動的巧妙手法。羅斯基斷言,1998/1999年,這種做法可能更加頻繁。
1.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伴隨這一事實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中國仍然缺乏發達國家通常具備的成熟的數據報告體系。事實上,中國在拓寬數據涵蓋範圍方面遠遠好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還不能做到及時核算GDP。比如,我在中東的同事幾年來一直在沒有官方通脹數據的情況下做研究,他往往要等到一年過去了大半年之後,才能看到上一年的GDP數據,更有甚者,兩個政府部門發布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年度GDP,他簡直要暈菜!
他指出,國家統計局已採取讓大型企業直接上網填報數據的方式來改進數據收集。另外,統計局還通過城調隊和農調隊對城鄉家庭收支進行調查,並進行工業調查。這兩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上報體系造成的地方政府虛報動機問題(地方官員上報的數據是其政績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大隊實行垂直管理,人員工資和晉陞不受官方政府管轄。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是,近年來全國官方GDP顯著低於各省上報的數據。原因就在於除地方上報數據之外,國家統計局還用自身調研數據驗證實際情況。這在若干年前還是不太可能的。
2.財政收入和進口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經濟並未停止增長,但是經濟增長率為3%~4%顯得較為合理,儘管伍曉鷹和麥迪遜的研究顯示當時的經濟增長率接近於零。
因此,本章我們將談論統計數據——希望我能夠站在一個公正無倚的立場上。本章的第一部分將分析最重要的經濟數據GDP。簡單地說,GDP是某一經濟體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值。面對中國GDP數據的質量,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有多快?部分學者認為某些時候的GDP數據是「有水分」的,尤其是經濟增長緩慢的時候,比如現在。持此觀點者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Thomas Rawski),他也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另一位有影響力的學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穆嘉(Carsten Holz),他對中國經濟數據研究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超出你的想象。
此外,發電量數據的統計方面可能存在問題,當時很多獨立的發電企業並未納入官方樣本中,同時很多企業自行發電以彌補電網供電的不足。因此,發電量和電力消費數據失去了衡量整體經濟走勢的能力。
但是,同比數據不能過多地告訴我們短期內經濟增長的情況和動能。所以,我們還需看季環比GDP,如果要想得到更新的信息,還可以看月環比數據。但環比數據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季節效應。季節性因素,尤其是春節,會給數據帶來很大的干擾,導致數據失真。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研究長期的季節性影響,並據此對數據進行調整,即進行季節性調整。這種處理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很多時候季節性效應非常大,因而進行調整時產生的誤差幅度也很大。GDP數據就是這樣——潛在誤差很大。因此,對於季環九_九_藏_書比GDP數據,例如2009年前三個季度季環比增長率分別達到1.3%、3%和2%,仍需謹慎對待。
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稅收增速的降低可能誇大了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經濟放緩的程度。與此類似,當2009年經濟復甦時,稅收數據也是滯后的。同時,我們在看待整體財政收入數據時也要特別小心,因為其中包含了非稅收入。2009年6月,整體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0%,反彈勢頭十分令人驚訝,但同期稅收增長只有12%,一方面可能是地方政府稅務部門加強稅收征管的結果;另一部分收入來自非稅收入,可能是2007~2008年間地方政府獲得的賣地收入,2009年年中交給中央,以滿足財政收入增長目標。但到了第三季度末,整體經濟的復甦或許已從稅收收入的好轉中有所體現。
第一,這裏討論的各類經濟指標都是同步指標,它們有望告訴我們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會預言明天將發生什麼。事實上,我們希望找到若干可靠的經濟領先指標,能夠告訴我們明天將要發生什麼。新增銀行信貸是最佳備選之一,但並不總靠得住。
所有這些問題也為全國上下統計部門的人士所充分了解,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改進統計工作,這是很積極可喜的一面。例如,他們通過親自進行大量調研,以驗證各地上報數據的精確性。下面我們會一一提到統計部門在改進數據統計方面取得的進展。
接下來,我們來看財政收入數據。我們知道,稅收建立在增加價值的活動基礎之上,因此稅收應該是一個能夠較好反映經濟增長狀況的指標。2008年第四季度全國稅收增長率降為零,2009年第一季度再次下滑,同比下降8%,第二季度同比增長3%。2009年第一季度企業所得稅大降27%,第二季度企業稅收繼續下滑。個人所得稅第一季度增幅平緩,第二季度略有上升。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停止了增長?當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們仍需對財政收入數據保持謹慎,這是因為:
3.由於現金流原因,企業繳納所得稅的時間可能推遲——稅務機關2008年度的徵稅指標已於9月完成,因此年末對企業會寬鬆一些。稅務機關這樣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實現2009年的徵稅任務,人人都知道2009年是非常難熬的一年。
4.稅率發生變化。2008年1月,國內企業所得稅稅率自33%降至25%(外商投資企業在五年過渡期執行25%的稅率)。稅率降低導致2008年全年財政收入降低,而不僅僅是第四季度。2009年1月1日起在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由生產型增值稅轉向消費型增值稅。企業購進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由此導致的增值稅降低可能影響2009年稅收增長趨勢。由於增值稅在政府各類稅收中所佔比重較大,所以2009年1月以後在觀察稅收數據時要考慮這一因素。
貨運量的變化可以較好地體現工業增長。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水路運輸出現明顯回落。水路運輸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勢,非常適合煤炭、鋼材等貨物的運輸。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需求受到巨大影響,煤炭和鐵礦石庫存居高,這兩個行業下滑幅度尤甚於其他行業。直到進入第三季度,水路運輸似乎仍未表現出復甦跡象。
不久前,香港理工大學的伍曉鷹(Harry Wu)對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提出了新的疑問。「The Chinese GDP Growth Puzzle:How Fast has the Chinese Economy Grown?」,2007他花了很大力氣研究歷史工業數據,並花費數月(如果不是數年)時間和精力,自己創建了分行業的中國1949~1997年間產出數據。「How Fast has Chinese Industry Grown?Scepticism about the Official Statistics」,Review of Incomeand Wealth,June2002,他主要計算了生產的產品的數量,而官方數據記錄的是產出的價值(因此隨著價格的變化後者的意義會減弱)。伍曉鷹發現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官方數據高估了工業產出,80年代這一問題尤其突出。他的論文是重建更為精確的中國工業數據的首次系統性嘗試。
至於進口數據,羅斯基認為,在90年代末的緝私措施打擊下,通過官方口岸進來的進口增多,這意味著進口數據也不是反映經濟增長狀況的可靠指標。
但是首先,我們來重溫一下幾年前那場關於上一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時經濟數據真實性的國際大辯論。
市場較為重視的指標是採購經理指數(PMI),這一指標由對企業採購經理就企業訂單、投資計劃、用工計劃、庫存等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生成。指標位於50以上表明大多數企業經理報告本月情況好於上月,位於50以下表明形勢惡化。官方製造業PMI從2008年7月開始降至50以下,之後持續惡化,從2009年2月開始又重新回到50以上。2009年10月。非製造業PMI指數2008年的下滑幅度要弱一些,在2009年春節后也出現了改善跡象。可以看出,市場對PMI數據好轉反應非常強烈,相信這預示著V型反彈。市場一般認為PMI數據不存在人為因素。唯一的問題是樣本中國有企業佔據的比重過大,不知能在多大程度上準確反映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狀況。國有行業當然是經濟刺|激方案的極大受益者。另一個非官方的PMI(滙豐銀行與數據提供商Markit共同發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自2009年4月開始也出現好轉,暗示私人部門製造業活動也在恢復之中——儘管出口行業的日子大多還不好過。
4.2005~2006年,中國經濟開始重拾升勢,到2007年增長加速。2008年經濟活動減速,原因主要是信貸控制和美國經濟危機造成的出口滑坡。
同比數據告訴我們的是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多少。同比方式可以消除季節性影響。很多國家在一年之中存在著經濟活動的規律性變化。中國是在春節前後或年末會計年度結束時,表現出較大的季節性效應。銀行一般願意在年初幾個月放貸,政府好像喜歡年底突擊花錢。但如果我們一直將某一期間的數據與歷史同期相比,則不必擔心這些因素造成的干擾。通常我們將1月和2月的數據放在一起平均以剔除春節因素的影響。
2.渣打中國貨運指數。我們的這一指標包括鐵路、航空、公路和水路貨運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發現這一指標的走勢與整體經濟活動的相關性很強。

謹慎看待各類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

5.反映經濟態勢的經濟指標是有用的,但需要仔細運用,多項指標綜合比較、互相印證好於單獨運用。
為了驗證整體經濟增長數據是否準確,我們還需將各類經濟指標加以比較印證。在比較的過程中需要十分細心。不能看到發電量持續下滑就據此斷定中國經濟陷入了衰退,這不是科學的態度。本節的下半部分,我們分別觀察各類可用的經濟指標,一一分析這些指標反映宏觀經濟態勢的局限性。但在開始之前,先作以下三點說明:
伍曉鷹還潛心研究了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國家統計局通九_九_藏_書過這次普查,驗證統計樣本和使用數據的準確性。此次經濟普查的一大發現是,服務業的規模遠大於預想。並且,普查似乎還發現以前的數據明顯忽視了價格上漲的幅度。因此,國家統計局以平均每年0.5個百分點的幅度上調了1994~2004年間的實際GDP。此10年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具有很大的影響,意味著統計部門必須將2004年經濟總量提高約17%,從13.7萬億元調高到16.1萬億元。這就好比發現印度尼西亞藏在新疆戈壁灘的沙漠里。
5.2008年最後兩個月,工業活動指數進一步惡化,降至負增長,為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低工業增速。
公路運輸數據保持強勁增勢,未受太大影響,但這一指標存在的問題是,可能沒有反映只擁有一兩台車的「作坊式」私人運輸,以及製造企業自行組織貨物運輸的情況(數據樣本只包含特定的運輸企業)。全球金融危機集中爆發以來,小運輸企業的經營受到很大影響。公路運輸數據表現出的彈性值得關注。
其他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消費受到衝擊。商品房交易量和汽車銷量下降。快餐、批發零售等消費行業也出現了生意轉淡的情形。換而言之,2008年第四季度不僅工業部門出現劇烈收縮(出口跌落是部分原因),而且整體消費也趨緩。

觀察經濟活動的新方法:渣打中國工業活動指數

鐵路運輸方面,2008年第四季度也出現下滑。鐵路運輸數據可能是質量最有保證的貨運指標(鐵路全部為公有,數據集中上報),但鐵路運力不足影響著數據質量。以2004年上半年為例,當時經濟活動十分活躍,水路、公路運能利用率急劇擴張,但鐵路運輸沒有擴張。原因是運力不足——車廂和鐵軌不夠用,到現在也一樣不夠用。2008年初我在新疆調研時發現,令很多企業頭痛的是找不到車皮運出產品,運回化肥和飼料。一位挺有能耐的老總以不無得意又疲憊不堪的口吻說,他一路拜佛拜到地方最高黨政領導那裡,才求來幾節車皮把生產的棉花運出去。這意味著鐵路貨運增速從來趕不上公路和水路貨運增速,但在2008年11月,鐵路貨運增速也陷入負增長,到2009年第二季度末,才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
3.銀行信貸增速。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信貸擴張,經濟反彈的任何跡象極有可能從這一指標中顯現出來。但只有銀行信貸的實際購買力才具有價值,因此我們以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作為通脹指標對銀行貸款的名義增長率進行了調整。2009年上半年銀行信貸的迅猛增長顯然為中國經濟提供了巨大刺|激,這一時期中國貨幣供應增速在全世界最為可觀。
第三,這些指標大多描述工業活動,而不是增值數據。而GDP是一個增量概念。一般情況下,應該也沒什麼關係,但意識到這一點是有必要的。企業或許總是一派繁忙景象,但不見得一定在創造新的價值,因而實際創造的GDP增長率是有限的。
得出這樣的結論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所看到的是名義進口增長率。2008年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平均從高點跌落40%~50%。因此,即便進口數量未變,進口金額也會減少。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得出一般貿易出口的實際增長率,但可以看到進口,包括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進口的實際增長率。我將結果顯示在圖22和圖214中,同樣可以看出2008年第四季度進口明顯收縮,其原因不僅僅是加工貿易滑坡,也是因為第四季度工業經濟遭遇嚴重收縮。到2009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實際進口明顯回升,進口增長率基本回到零的位置,換句話說,接近於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從主要進口商品的數量來觀察,2008年第四季度進口量增長急劇放緩,到2009年第一季度,隨著鋼鐵生產企業抓住原材料價格低廉的時機,並在經濟刺|激方案將大力提振鋼材需求的預期之下大量補進原材料,鐵礦石進口大幅增加。2008年第四季度,隨著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原油進口同比增長也變為負值,2009年第一季度恢復了一些,第二季度大幅增加。再次體現了工業部門以放緩的狀態進入2009年,然後開始較為強勁的反彈。
1.政府收入來源發生改變。2007年一直到2008年初,紅火的房地產和股市交易創造了大量的相關稅收收入。這些收入應該體現在官方財政收入數據中,並驅動財政收入高速增長(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讓收入可能仍未進入財政收入數據,而進入「預算外收入」,但規模很難確定)。隨著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急劇萎縮,相關財政收入拖累整體財政收入滑坡。而且,2008年企業利潤發生巨大變化,虧損企業對整體企業利潤增速產生了較大衝擊。
4.統計部門在樣本搜集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仍需對一些數據保持謹慎,尤其是GDP等宏觀數據。
如上所述,這些指標不能很好地反映服務業和私人消費的情況,因此也就漏掉了農業和服務業(佔整體經濟活動的55%)。那麼,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消費發生了什麼變化?這裏也有點讓人困惑。這一期間零售額保持旺盛態勢,尤其是進行物價調整之後(物價自2008年開始回落),似乎中國消費者並未受到亂成一團的全球經濟的影響。消費者信心數據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似乎很多中國家庭的信心被發生的事實所撼動,直到2009年2月仍未恢復。從快餐業到服裝業到移動通訊行業,很多商家在2008年第三季度左右就感覺到生意難做了。而銷售額數據未能體現出家庭支出的放緩,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零售額數據中包含了政府和企業的團體採購,而且也未捕捉到城市新興中產階級的很多消費行為。消費者信心的低潮似乎出現在2009年第一季度,從第二和第三季度開始,央行的消費者信心指數開始逐步攀升。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也觀察了多種經濟增長指標。「Evaluating Economic Indicatorsin Post WTO China」,1997~1999年間政府稅收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2.5%、10.7%和19.4%。由於稅收主要由工業增值活動貢獻,GDP也是一個增值概念,稅收數據能夠成為體現經濟增長的良好指標。稅收數據顯示,自1998年下半年起,中國經濟走出一個V字型的快速恢復態勢。這說明1998年的情況不像羅斯基說的那麼悲觀。拉迪還研究了進口數據,進口自1999年開始回升,拉迪據此駁斥了羅斯基宣稱的中國經濟在整個1998~2001年間持續低迷的觀點,他認為1998年的實際增長速度與官方數據相比存在一定距離,但絕對沒有羅斯基說的那麼大。
4.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該指標衡量中國對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數量,我們視其為體現整體國內需求增長的良好指標。如果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上的購買力相對穩定,並且關稅壁壘未發生變化,該國進口增多則表明國內需求增加。但該指標會受到實際有效匯率變動的影響。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顯著意義,很多人迫切想了解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如果他們認為數據統計有誤,或九九藏書者更糟,是偽造的,那就會有問題。不但中國的形象可能受損,也會幹擾其他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決策層需要作出為經濟降溫還是加油的重要決策,他們需要得到正確的數據,否則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麻煩。
伍曉鷹還與麥迪遜一道,重現了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GDP增長率。他們使用伍曉鷹測算的工業產出數據,以及來自其他渠道的農業和服務業數據,得到整體經濟數據。經他們估算,1978~2003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9%,較9.6%的官方數據(2004年經濟普查修正前)為低。他們二人對1998年經濟增長的觀點是,當年中國經濟增長幅度並不大。他們認為,199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0.3%,1999年實際經濟增長率恢復到6.6%。「Measuring China's Economic Performance」,World Economics,April2009.
還有其他一些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應經濟運行狀況,貨運量是其中之一。交通部和國家統計局直接向鐵路、港口和大型運輸公司收集數據,同時自己也進行一些調研。一個明顯的積極意義是,很多私營企業的貨物運輸應該也被納入貨運統計。尚顯不足的方面是,與鐵路運輸相比,由於河運和公路運輸的經營者多為私人,未被納入官方統計,很可能存在低報。

當前經濟實際狀況

第二,這一點上面也提到過。這類指標大多告訴我們工業活動如何如何,而很少涉及消費和服務業,因此忽略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信貸增長,2009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信貸超過7萬億元,規模之大實屬罕見。新增信貸是2009年經濟復甦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與信貸井噴相關的兩個問題當然是,第一,信貸流向了哪裡?用於生產,還是流進股市和存款賬戶?誠實的答案是無從知曉——貨幣周轉過於容易,一旦資金離開了客戶的賬戶,我們這些銀行宏觀分析師很難有更多的渠道去跟蹤資金流向。或許你聽說過一些猜測,例如新增信貸的30%進入了房市和股市。中長期貸款中相當一部分進入了基建項目(或至少被分配進基建項目),其中大多數項目應該有益於長期的經濟增長。然而,部分短期貸款可能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或只是作為存款仍然存放在銀行體系中。這種狀況自然非常不健康,並且令人擔心正在形成資產泡沫。還有部分資金可能在經濟強勁反彈的預期之下,用於增加原材料庫存。這對於未來經濟增長具有信號傳遞效應。但是當然,企業也可能判斷失誤。
大多數有爭議的問題總會至少形成兩派觀點。羅斯基和伍曉鷹的觀點自然也遭到很多經濟學家的批駁。一些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學者認為,1998年中國經濟放緩的程度不像羅斯基等人所宣稱的那麼劇烈。
我們創建的渣打中國貨運指數,涵蓋了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數據。在我們看來,這一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工業活動態勢。遺憾的是,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數據最早始於1999年,沒有之前的歷史數據。從貨運指數可明顯看出,2001年中國經濟放緩,之後開始了新一輪增長周期。2003年初SARS疫情暴發使得這一輪增長受到短暫的干擾,貨運量大約在一個季度內與上年同期相比出現收縮。但在2004年又表現出強有力的反彈。出於對經濟過熱的擔憂,中央開始實施宏觀調控措施為經濟降溫。從2004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貨運經濟增長既快又穩。這段時期也是中國工業經濟的黃金歲月。但到200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急劇放緩,2008年底貨運量增速再度跌入負增長區間。自2009年春節前後開始,中國經濟呈現強勁的V字型復甦態勢。
下面來看發電量數據。在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之後,發電量自2008年夏天以來陡然跌落。這是否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滑坡?是的。我們認為經濟增長速度多多少少減慢了,儘管是短暫的。前面提到,工業用電佔用電總量的三分之二,因此發電量數據只向我們展示了整體經濟的一部分。而在各工業部門中,重工業又是用電大戶,絕大部分用電量集中於鋁、鋼鐵、銅等生產企業。這些行業受建築原料需求大幅下降和2008年第三季度大宗商品價格突然調整的衝擊,存貨大量積壓,很多企業不得不減產或停產。因此,這些行業的發電量需求大幅下降。但同時如果看非能源密集型工業,我們會發現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它們的產量出現劇烈下滑。換而言之,整個工業部門的增長大範圍放緩,同期農業和服務業沒有受到衝擊。這些數據暗示2008年第四季度工業部門進入負增長,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出現微弱的恢復。2009年6月,發電量開始上升,同比增長5.5%,表明重工業和輕工業都開始恢復。進入第三季度后恢復勢頭繼續得以鞏固。
2009年第一季度汽車銷售額繼一段時期的低迷之後出現反彈。購置汽車屬於大額消費,因此汽車市場回暖是積極的跡象。有觀點將汽車銷售回升視為車輛購置稅下調的短期刺|激作用。自2009年1月20日起至當年年底,1.6升排量以下車輛購置稅由10%降至5%。稅收優惠的效應應該已經消失了(得要承認我也這麼認為)。但是截至2009年9月汽車銷量一路攀升,2009年前9個月共售出了約720萬輛小汽車。
上述一番話之後,穆嘉接著表達了他的憂慮。他研究了2004年經濟普查后對歷年經濟增長數據的修正,「China's 2004 Economic Census and 2006 Benchmark Revision of GDP Statistics: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並嘗試以國家統計局採用的運算方式重新計算這些年的GDP數據,結果發現了幾點矛盾之處。他認為這是由數據修正引起的問題。他的結論是,當經濟增長放慢時,官方GDP數據有包含「水分」的傾向。
1.爭論的焦點是1998年的官方GDP。無論各種經濟指標分別存在怎樣的問題和局限性,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所有這些經濟指標都表明,當時經濟放緩的程度要比官方數據顯示的嚴重。
中央政府明確將「保八」作為2009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或許也是2010年的目標。現在看來,2009年的增長目標還是能夠實現的。只是我們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統計上的8%,更重要的是看到實實在在的增長和就業。弄清實際經濟狀況非常重要。
3.從大多數經濟指標的反彈看,1999~2001年的官方GDP數據是比較健康和符合實際的。羅斯基認為的經濟持續疲軟證據不足。
為佐證其觀點,羅斯基還比較了其他一些衡量經濟活動的指標,我們稱其為「增長代理指標」。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各類指標繪出了一幅喜憂摻雜的晦澀圖景,但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即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狀況非常糟糕。為將多種經濟指標放在一張圖中加以綜合比較,我和同事李煒嘗試將多項指標糅合成中國工業活動指數(China Industrial Activity Index,CIAI)。我們認為,這一指標是衡量工業活動的良好指標(但還沒有九九藏書發現衡量消費者活動的理想指標)。中國工業活動指數是由以下四項指標構成的:
我們分三個步驟測算工業活動指數。首先計算各構成指標的同比變化率。對那些以不同形式表現的指標(如景氣指數),以當期(t)與前期(t-12)數據間的算術差作為近似同比變化率;其次,將各構成指標的同比變化率除以其標準差,這樣可以使各構成指標對綜合指標變化的貢獻率平均化;第三步,對調整后的綜合指標同比變化率取平均值。它的波動性大於GDP數據。近些年工業活動指數表現出的特點包括:
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之後,如上文所及,國家統計局上調了1994~2004年間歷年的GDP數據,除1998年GDP增長率仍為7.8%未變。與羅斯基一樣,伍曉鷹也認為,這一顯示經濟微弱放緩的數據與當時中國經濟中實際發生的其他情況相比顯得有些蹊蹺,因此,他再次用自建的工業增長數據系統進行了測算。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伍曉鷹的數據關心的是產出的數量,而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方式關注于產出的價值。
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是,地方政府層面有時出於某些動機和考慮,可能高報或低報數據。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往往看他們吸引了多少投資(尤其是外資),實現了多少稅收,最重要的是看上報了怎樣的經濟增長數據。因此不難理解,在這些激勵因素的驅動下,地方官員一般會上報好看一點的數據。但這還不是數據出現問題的唯一原因,還有其他一些普遍存在的客觀原因,需要得到足夠的認識:
7.2009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工業活動指數出現清晰的V字型反彈。反彈之強勁,反彈時間之早超乎我(和大多數人)的預期。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關注數量可以避免每年價格變動(價格趨勢很難掌握)造成的影響,也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誇大產出價值。由於檢驗產出的數量比價值要容易一些,伍曉鷹的方法有其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方法的弱點在於,他不得不對價格作出估計。這是很困難的。經伍曉鷹估算,1978~2002年工業產出的平均同比增長率為16.2%,低於官方的20.4%。他認為,1998年中國工業收縮(負增長)近7%,在此前的1996/1997年,基本沒有增長。換而言之,伍曉鷹的數據支持了羅斯基的觀點,即1998/199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要大大低於官方數據顯示的增長率。
1.1997年下半年,工業活動指數急劇下滑,原因是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亞洲經濟減速,1998年指數反彈,表明1998年經濟並非近乎零增長。
2009年初,當美歐消費者為行將不保或已經失去的飯碗、所剩無幾的存款上街遊行時,中國消費者似乎還在為有工作而慶幸(儘管這一年加薪無望,甚至荷包還會縮水),為無債壓身而備感輕鬆。並且,中國人似乎還願意花掉一部分儲蓄,儘管中國人不如美國人那麼富裕,還不能在規模上取而代之,但對於2009年的中國經濟,仍不失為重要的積極因素。
我猜想實際數字要低很多,因為此次經濟放緩的程度超過了1998年。估計GDP同比增幅在3%以內。但從2009年3月開始,工業部門開始穩固,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活動似乎也恢復了元氣。採購經理指數、貨運量、發電量和其他經濟指標都顯示,2009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非常強勁,繼上季度之後出現V字型反彈。無疑,年初以來銀行信貸爆炸式增長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工業領域很多行業出現了V字型復甦,同樣出現強勁復甦的還有主要消費領域,尤其是汽車和房地產市場。增長動能有望延續到2009年底,還有很多製造業企業客戶反映,2010年訂單形勢不錯。
接下來看進口數據。這裏需要將兩類進口加以區分。2008年第四季度加工貿易進口名義增長率大幅滑坡,這一類進口主要反映了全球經濟活動狀況,而不是中國國內經濟活動狀況。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仍處於收縮之中,因此加工貿易進口繼續受到影響。而同期一般貿易進口滑坡出現得並不像加工貿易進口那麼早,但也在2008年第四季度進入了負增長。這是否暗示工業經濟走入衰退?
2.2000~2001年,工業活動指數增長緩慢,之後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之前出現反彈。
零售額持續走強顯示,背後起作用的不僅是減稅——人們拿出積蓄和增加的收入購車。
羅斯基首先分析了能源產量。1998年發電量平均增速從上一年的4.5%降至僅增長2.5%(但1999年下半年又有所反彈,使1999年全年發電量平均增長達到6.8%)。羅斯基還考察了航空旅客數量,1998年航空旅客數量僅增長3.4%;而據他估算,如果當年實際經濟增長真正接近8%的話,航空旅客增速應接近19%。羅斯基使用的另一個指標是進口。如果一國進口需求較大,該國貨幣幣值穩定(當時人民幣穩定),進口貿易壁壘沒有發生改變(當時中國進口關稅壁壘沒有變化),則進口應該是體現國內需求增長的一個良好指標。我們可將進口分為加工貿易進口(用於組裝后再出口的零部件進口)和一般貿易進口。一般貿易進口能夠更好地追蹤和體現國內經濟活動狀況。一般貿易進口1997年同比下降5%,1998年幾乎為零增長,1999年又快速回升至31%。同樣,進口指標也表明1998年中國經濟增長狀況不佳。
5.中國地域遼闊,因而也非常多元,這種多元化的簡單平均(很多官方數據通常是這樣處理的)往往會掩蓋很多內容。生活在上海或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意味著你所面對的經濟環境與四川鄉下或東北的哈爾濱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意味著某些時候統計數據對你來說意義不大,似乎並不符合你的實際體驗。這也許是數據出了問題,也許說明你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這一點在2009年體現得尤為明顯,生活在上海的人們明顯感到陣陣涼意,而天津卻貼出了令人大為驚異的兩位數經濟增長率。
從很多行業的增長動力,以及從企業客戶反饋的信息看,到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之後,關於GDP數據的風險不是高報,而是低估。而在2009年初的時候,很少有人,如果不是完全沒有的話,能夠預想到還有這種可能。
關於信貸猛增的第二個問題是,有多少貸款被浪費掉了?一些信貸資金伴隨著對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進入一些基建項目。一些項目的背後,影綽著地方政府的身影。未來幾年地方政府將背負巨大的稅收壓力。信貸擴張過快可能導致不良貸款增多。但更重要的是,這暗示中國銀行業的商業化改革出現倒退。這不是商業性放貸,而是政策性放貸。儘管好處顯而易見——可以非常快地刺|激經濟復甦;但是,從長期看存在著消極後果,本書的第九章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幾年以後,這些問題中的一部分又會跑來困擾我們,我們也不得不再次回到GDP增長率的問題上來。
然而在經濟學家眼中,1998年顯得非常神秘。從官方數據看,1998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7.8%。在部分學者眼中,與當時人們實際感受到的痛苦相比,這一數字顯得奇高。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斯基認為,1998/1999年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完全與現實背離」。據他估算,這兩年每年的經濟增長率至多隻有2%,1998九*九*藏*書~2001年間的累計經濟增長在0.4%~11.4%之間,而官方數據(2004年經濟普查修正前的數據)為34.5%。「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2001,and「China by the Numbers:How Reform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Statistics」,China Perspectives,No.33,June2001為證明其觀點,羅斯基列舉了農村收入停滯、下崗工人驟增、存貨積壓、鋼鐵生產下滑等報道,指出家庭支出增速遠遠低於官方零售額增速,進而提出地方政府在追趕中央增長目標(8%)的壓力之下上報了高出實際水平的經濟數據。羅斯基的所有上述觀點均為公開發表,並提交中國國家統計局。
6.2009年前兩個月,工業活動指數開始回升,銀行信貸迅猛增長可能是原因之一。
他進一步指出,問題出在很多經濟指標本身。拿能源消耗量來說,穆嘉認為其調查覆蓋範圍極窄,因此不能成為一個可靠的經濟增長指標。其他研究也指出,小煤礦的關閉、小型發電廠的擴張以及企業自身發電量的增加,都沒有進入統計體系,都對數據產生著影響。某公路運輸公司開展的關於汽油消費的獨立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汽油消費量的增長比官方貨運數據揭示的快得多,意味著後者低於實際。穆嘉經過仔細比較數據還發現,90年代貨運數據的變動與工業產出之間的確存在著正相關關係(但80年代沒有)。
更重要的是,與羅斯基類似,穆嘉同樣指出了一些經濟增長指標存在的問題。這一教訓需要銘記。2008年底,一些分析家質疑第四季度6.8%的GDP增速,原因是該季度發電量降至零增長。他們認為,從發電量看,中國經濟已陷入停滯。但實際上,近年來的發電量數據也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傾向問題。鋼鐵、銅和鋁生產企業是用電大戶,如果這些行業生產停頓,發電量數據將迅速隨之劇烈下跌。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個中國經濟也陷入了停頓。
2008年第四季度,航空客運業進入寒冬,航空旅客周轉量出現負增長。隨著各航線票價全面降低,每客位收入直線下降。航空業首當其衝,受到企業、政府大幅削減開支的衝擊,因而對於經濟放緩十分敏感。鐵路仍是最為大眾化的出行方式。然而有意思的是,2009年第二和第三季度,鐵路客運量沒有回升,而是基本與上年持平。

2004年經濟普查修正後,爭辯升溫

十余年之前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在國際國內因素的猛烈衝擊之下,中國香港、泰國、韓國和印尼經濟劇烈收縮。這場危機的震中在亞洲,並波及俄羅斯、巴西等發展中經濟體,也對發達國家造成影響。中國的出口市場,包括美國和歐洲,均出現了經濟減速,外國投資流入也減慢了速度。對中國而言尤其要緊的是,國內經濟尚處於1994年為經濟過熱降溫的宏觀調控影響之中,面臨很大挑戰。與此同時,國企改革留下的攤子需要花大力氣收拾。90年代中後期,數百萬人因國企改革而下崗,私人部門只能吸收其中的一部分。內外因素夾擊之下,1998~1999年中國經濟舉步維艱。到1999~2000年前後,世界貿易回暖,國企改革高潮已過,私營企業受到更多政策扶持。住房制度自1998年起發生重大改革,取消福利分配住房制度,商品房市場逐步建立起來,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受到巨大提振,也為未來幾十年消費加快增長打下了基礎。
2.同時,誰都知道中國是一個飛速變化的經濟體。昨天向你提供數據的企業今天可能就消失了;昨天接受你調研的農民工,明天可能不知去向了。發布數據的部門不斷改進統計方式——當然這是好事,你可以得到更好的數據;同時也有不好的方面,因為你沒法拿新數據與舊數據比較,也就得不出一個清晰的趨勢。在一個經濟增長穩定、沒有處於結構性變化中的成熟經濟體做數據統計相對簡單,在類似中國這樣的經濟體做統計可不容易。
總之,羅斯基堅持己見,拉迪疑慮未消。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1998年GDP數據引發的學界爭議?以下是我的幾點總結:
1.工業產出。該指標追蹤礦業、製造業以及公用事業(電力、水、燃氣)等行業的工業產品生產總量。覆蓋產品範圍廣泛,從原油加工品、電力產品,到鹽、服裝等。工業產出以實際數量單位來衡量。2007年工業部門對GDP的貢獻率高達43%,因此工業產出是體現整體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先回到對反映經濟增長的一些指標的話題上來,需要明確的是,這些指標只能告訴我們一部分故事。這些指標大多反映工業經濟——目前還未發現能夠很好地跟蹤服務業狀況的指標。而且,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發現,服務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大量服務業活動未被納入官方統計體系。服務業成為非正規經濟(不納稅的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出於這一原因,我們將各經濟指標運用於整體經濟時需要十分謹慎。
到2009年10月,多個城市商品房銷量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房價沖高,挑戰著很多人的支付能力。很多城市的房價在2009年的漲幅達到30%~40%。但是對於開發商而言,時機大好:它們已清空了庫存,現金流充裕,有能力再度增加土地儲備。我預計2010年隨著新房供應上市以及信貸收緊,房價將出現一些波動,但我並不認為房地產整體處於泡沫區間,房價跌幅也不會超過20%。
4.另一個問題也與歷史遺留因素有關——當前的統計體系在掌握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生產數據方面非常有優勢,但在服務業統計方面較差。服務業是以小規模的私營企業為主構成的,比如餐飲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服務業統計薄弱的原因是,在毛澤東時代,工業生產在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服務業則無足輕重。統計的基本核算原則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簡稱MPS),從未真正進行服務業核算。20世紀80年代,核算原則轉為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SNA),這一原則對服務業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但是,歷史遺留問題仍以多種方式存在。例如,仍然沒有針對服務業活動的每月估算數據,零售額數據僅體現部分消費者的行為——其中包含大量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公款購買,因而不能稱其為可信賴的私人消費指標。
3.SARS疫情過後,2003年下半年開始,工業活動指數顯著加速。2004年上半年開始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突然走低。
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從各種指標和跡象看,我很難相信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能達到6.8%,2009年第一季度能達6.1%。
當經濟學家懷疑官方數據可能含有「水分」時,他們的通常做法是找出儘可能多的經濟增長率的「代理」指標,包括國內貨運量、用電量,這些指標能夠代表整體經濟活動狀況。但是,正如我曾解釋過的,由於這些指標自身往往存在問題或傾向性,對待這些指標也要十分謹慎。但我仍然認為,有理由相信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不會超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