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走向共和 第五章 戰爭與和平

走向共和

第五章 戰爭與和平

陽夏保衛戰之黃興血戰漢陽

黎元洪說,蒼生凌宇景仰明公(袁世凱),如果清帝能夠退位,就推舉明公做大總統,明公就是中國的拿破崙、華盛頓。
湖南新軍中藏龍卧虎,未滿18歲的毛澤東也在其中,是第二十五混成協第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的一名普通列兵,他所在部隊的最高領導叫程潛。
革命黨自己先就「誰是老大」、「誰是中央」的問題吵了起來,誰還顧得上和你袁世凱和談?
此時距黃興指揮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剛好時隔半年,相信他心裏也是一片忐忑,所以黃興的防守方案——集中主力在漢陽正面布防,布置少量兵力于漢陽側翼作為牽制,顯得有些保守。
總之,袁世凱必須得維護革命軍與朝廷之間的平衡。
袁世凱的談判團隊規格很高,唐紹儀為正、楊度為副,楊士琦先生也在中途加入了談判隊伍。
黃興這個四平八穩的方案遭到了「首義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的反對。這三位既是武昌起義的領導者,也是新軍中的基層幹部,是在實戰中錘鍊出來的戰將,自然不是吃乾飯的。
唉,人生最殘酷的地方就是人只能年輕一次啊!袁世凱有些傷感。

南北談判

這些口才極佳之人打嘴炮的談判過程,此處就不詳細說了,簡單彙報一下談判結果。
之前說過載灃和溥儀答應了袁世凱的出山條件,承諾取消皇族內閣,承諾親貴不得出任國務大臣。這就是袁世凱正大光明的理由,他就用這個理由把那些皇親貴族一個一個地從要害部門中掃地出門,就連宿敵攝政王載灃也沒能倖免。
談判陷入僵局,唐紹儀也只好將實情反映給老上級袁世凱。
這可難不倒袁大官人,他買通了隆裕太後身邊的太監和丫鬟,讓他們每天在隆裕太後跟前說說革命黨人的厲害和英雄事迹什麼的。
漢陽作為武漢三鎮互為犄角之一角,與武昌僅一江之隔。漢口已失,若漢陽再陷,那武昌也就保不住了。革命軍必須拚死一戰。
馮國璋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很清楚,九_九_藏_書如果北洋軍陷入巷戰這種肉搏戰,將無法發揮己方以武器、人數和戰術素養為代表的綜合優勢。時間拖得越久,士兵的傷亡人數就會越多。
12月6日,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攝政王載灃交出印信,回家抱孩子去也。從此,皇室力量正式退出中國政治歷史的決策舞台。
可是,談判是個技術活,尤其是談判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掌控談判節奏(時機與條件)。誰掌控了節奏,誰就能在談判中撈到更多的好處,所以袁大官人不著急,因為他是掌握節奏的藝術大師。
袁世凱想和談,但南方革命黨居然沒人來跟他談。這是在搞什麼名堂?
對於南方代表們不怕開戰不懼挨打也要讓皇帝下台的堅定決心,袁世凱也很是為難。
袁世凱的計劃不錯,卻在執行的過程中出了點小錯,錯在馮國璋身上。
其實,無論是馮國璋的北洋軍還是「三武」所在的自強軍,都是朝廷十幾年來在袁世凱和張之洞主持下編練的新式陸軍,有著共通的戰略戰術。所以他們對於攻防漢陽有著共同的理念。
革命軍還能堅持多久呢?
名氣確實有它的威力。
從他的內心來講,他個人雖然並不抗拒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但作為一個有些良心的人,並不想落下欺負孤兒寡母的罵名,畢竟袁家在清朝三代為官,也不能把事情做絕了。要是施行君主立憲那就從容多了,但這事不好辦哪。

戰爭與和平的區別,就是一頓揍的距離

於是馮國璋決定採用新辦法——火攻,放火燒掉漢口城。
1911年11月27日,北洋軍拿下漢陽,陽夏保衛戰結束。
於是,「北洋之狗」馮國璋同志被調回北京,由於他曾干過陸軍貴胄學堂校長,跟滿清皇族關係還可以,能被禁衛軍接納,因此袁世凱把他安插|進了鐵板一塊的禁衛軍以監控皇族動向。
一旦吃光了草原上所有的動物,獅子就會餓死。一旦把敵人打光了,朝廷就要卸磨殺驢。因此,保住鍾愛的權力事業乃至於保住無比眷念的腦袋,便成了擺在位高https://read.99csw.com權重的官員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著無數官員前仆後繼地思索解決辦法。經過無數官員的流血實踐,他們終於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若沒有敵人就要創造出一個敵人,若有了敵人千萬不要把敵人一下子打死。此所謂養寇自保。
沒想到袁世凱發來一紙電報,命令他暫時停戰,頓時澆了馮國璋一頭冷水。馮國璋沒法理解,在局面佔優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徹底拿下革命黨的地盤建立功勛?
現將革命黨一方代表的觀點摘錄如下:
馮國璋憑藉武漢三鎮取其二的功勛,得到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賞賜——二等男爵,這令他繼續前進的動力十足。於是馮國璋秣馬厲兵,準備打過長江去,解放全武漢,立更大的功。
袁世凱的使者到武昌后,雙方並沒有談攏。
袁世凱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英國和日本採用的君主立憲制。
南京也傳來消息,共和之後,革命黨內各派將會共推袁世凱主持大局。
革命軍與北洋軍激戰二十余日,犧牲成千上萬,但還是丟掉了漢陽。
黎元洪先站出來:我們武漢軍政府是全國首義,革命成功的頭號功臣,你們各省是不是得派人到武漢來,談一談組建中央政府的事情?
武昌首義兩個月之後,長江流域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寧靜。
於是馮國璋一邊給袁世凱發電報說:「大哥,現在機不可失,武昌唾手可得,我要把它打下來給你。」一邊命令手下繼續炮擊武昌。絲毫沒有放棄進攻的打算。
他們認定馮國璋絕對不會老實地用兵,其主攻方向不是漢陽的正面,而是漢陽的西大門——側翼的蔡甸,所以黃興應該派重兵把守蔡甸。
革命軍雖然人數和武器居於劣勢,但他們表現出了驚人的心理素質和不錯的軍事素養,臨危不亂地集合兵力在漢口城內布防,合理地利用地利——倚仗漢口城內的險要位置,堅持巷戰,給北洋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辦法是正確的,但代價是慘痛的。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漢口被燒為平地,平民死傷慘重。https://read.99csw•com
就在武漢和上海爭誰是帶頭大哥時,袁世凱等得不耐煩了。他覺得遲則生變,還是快刀斬亂麻比較好,畢竟他還想在有生之年利用有限的時間做點大事業。
首先他得把革命軍打得知道肉疼,這樣革命軍才會收斂一些,才知道接受和談。其次他又不能把革命軍打得太慘,要讓革命軍有實力對朝廷施加壓力,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君主立憲的夢想。
首先,他要晾晾革命軍的代表,讓革命軍知道誰是弱勢群體,讓革命軍心急。對方越心急,就越有利於他在談判中砍對方的價。
君主立憲屬於「虛君共和」,君主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國家主權屬於人民,實際上也是民主共和。從本質上說,革命的目的達到了。
袁世凱到底想幹什麼?養寇自保。
伍廷芳說,如今全國人民都嚮往共和,如果袁世凱贊成共和,廢除帝制,革命軍可以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但黎元洪等人的態度非常強硬,我們造反就是為了「驅除韃虜」,皇帝必須退位,清朝必須滅亡。其實,黎元洪還有一句話沒說,如果留下皇帝的話,要是皇帝記仇,哪天給他們這幫拚死造過反的人穿小鞋怎麼辦?
南方革命軍的談判團隊也不弱,武漢方面有黎元洪,上海方面有漢陽之戰失敗後退居上海的黃興。不過黃興是給一個叫伍廷芳的人打下手。
關鍵是這個方案比較適合目前的局面,保留皇帝照顧了朝廷的面子,實行立憲則滿足了立憲派的要求,而且袁世凱自己的內閣總理也會掌握實權。
正當袁世凱糾結的時候,卻傳來了讓他意想不到的消息。
不僅如此,湖南革命新軍也慕名來援。
袁世凱自是十分清楚養寇自保的要訣。
袁大官人深知戰爭是政治的延伸這個道理。軍事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如果能通過談判達到政治目的,又何必要動武?
其次,他要花時間對付皇族親貴,爭取更大的談判主動權。
楊度的辦事效率很高,武漢、上海、南京很快就獲悉了這個方案,他們也沒有什麼異議。畢竟與北洋軍相比,南方革命軍在兵九*九*藏*書將素質、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財政支持等方面全部處於下風,他們遠比袁世凱更加期待和平。
此時,楊度站了出來,給正在傷感的領導出了一個折中的主意:不如他們爭他們的,我們談我們的,我方派代表分別去武漢、上海甚至是南京跟他們談,只要都談攏了不也一樣嗎?這樣一來可以儘早開啟談判以節省時間,二來也可以利用革命黨的內部矛盾從中獲利。
黃興來到漢陽,革命軍士氣衝天,前一陣子被馮國璋打敗的鬱悶之氣幾乎一掃而光。
11月1日,革命軍被逼退出漢口。漢口易手。
效果立竿見影。
袁世凱也覺得這個看似並不高明的做法是目前最好的辦法,隨即讓楊度全權處理此事。
北洋軍看見老首長來了,立即軍心大振。尤其是袁世凱親自選中的前線總指揮馮國璋,早就琢磨著拿下漢口,送給老大做出山禮物。
如果黃興採納了「三武」的方案,那也許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血戰。遺憾的是,黃興沒有採納「三武」的方案,結果可想而知。
1911年10月30日,袁世凱攜愛將段祺瑞到達前線。
最主要的原因,是雙方在如何對待北京的那個破落朝廷上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伍廷芳早年留學英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洋的法學博士,由他來擔任上海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算是與袁世凱的外交活動專家唐紹儀棋逢對手。
接替馮國璋的新任前敵總指揮,則是政治智商較之稍高的「北洋之虎」段祺瑞。
幾天後,袁世凱得到隆裕太后的正式授權,和革命黨和談。
陳其美先生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他見黎元洪發大招,於是見招拆招,趕緊聯合隔壁鄰居江蘇都督程德全和浙江都督湯壽潛,在三天之後聯名通電全國,要求各省派員來上海,組建中央政府。
在袁世凱和段祺瑞的完美配合下,先前十分強硬的革命軍,態度發生了變化。
談判不見成效,革命黨的底線也差不多摸透了,而袁世凱好勇鬥狠的個性也並未隨著身體的蒼老而減退,所以他決定繼續打。不服就打到你服,不同意就打到你同意。
全國十五個省九-九-藏-書獨立,其中,武漢、南京、上海三個地方的革命黨實力最強,誰都不服誰,彼此互不買賬。武漢的黎元洪和上海的陳其美就是其中代表。
袁世凱辦完這件事情后,基本上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他終於有空回頭想想和談的事情了。然而,袁大官人不想偷偷摸摸地談,他要擺到檯面上來正式談判,不過怎麼才能讓皇帝同意和談呢?
漢口到手之後,袁世凱並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表面上是讓部隊先休整幾天,但實際上他是想藉此機會派人摸摸革命黨的底,看看能否用談判解決問題。
這些承諾明確地告訴北方談判代表,革命黨堅持要驅除韃虜,實現沒有皇帝的共和制,若袁世凱趕走皇帝,那總統就是屬於袁世凱的。
黃興也承諾,只要袁世凱能讓皇帝退位,最後大夥肯定公推他來做這個大總統。
正當朝廷盼望著袁世凱一鼓作氣拿下武昌,儘快剿滅武漢的革命軍時,袁世凱卻突然不打了。
雖然這一仗和黃興之前指揮的所有戰役一樣,以失敗告終,但平心而論,黃興力敵兩倍於己的強敵二十四天,將清軍主力死死地拖在湖北,為其他各省的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也還算是一張勉強過得去的答卷。
大家首先就全面停戰問題達成了一致,但在最為重要的政體問題上還是沒能談攏。
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南北正式和談。
北洋軍武漢三鎮取其二,段祺瑞兵臨武昌城下,湖北革命軍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只好派出代表,主動要求和袁世凱停戰談和。
袁世凱一聲令下,馮國璋迅速集結重兵于漢陽城外,銳氣逼人。
袁世凱知道消息后特別鬱悶,這麼多年過去了,馮國璋的政治智商怎麼還如此之低,居然毫無長進。白培養你了,你給我下去吧!
原來,此時的革命黨還處於無政府狀態。內部派系林立,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革命領袖。
革命軍的總指揮是10月28日趕到武漢的同盟會二把手黃興。怎麼是黃興而不是更精於軍事的黎元洪?原因就兩個字:名氣。同盟會二把手黃興是享譽全球馳名中外的造反領袖,名氣要比黎元洪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