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殺出個黎明 第四章 持久戰,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殺出個黎明

第四章 持久戰,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日軍雖是在戰役開始后才進行兵力調動,卻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陸海空三軍高達三十萬人的部隊集結。要知道這些部隊分別來自中國東北、華北、台灣,朝鮮甚至日本本土。
為什麼蔣委員長不揮兵華北抗擊日本,卻在遙遠的南方——上海開闢第二戰場?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打游擊戰或機動戰,而選擇跟敵人硬拼?
謝晉元,黃埔四期生,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有死無生的任務,率領麾下僅有的四百余官兵在閘北四行倉庫布防。
其三,我們失去了制空權,天空變成了日機的天下。日本轟炸機連難民都不放過,何況是行軍中的部隊,這就使得上海周邊的交通幾乎完全堵斷,軍隊運輸非常困難。後勤補給跟不上,戰傷者得不到救治不說,打到後來士兵連口糧也沒有了。
第二天,蔣介石向世人宣布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看到這裏,有心人一定會奇怪:蔣委員長讓宋哲元抗戰,卻一兵一卒都沒增派,任由孤軍奮戰的二十九軍最終敗北。蔣委員長想幹什麼?難道他想借日本人之手幹掉非嫡系的二十九軍?
中國軍隊被迫在日軍的空中優勢火力和重型武器壓迫下與敵對抗。日本空軍的轟炸機以及海軍的艦炮毫無顧忌地向中國軍隊陣地成噸成噸地傾瀉著鋼鐵和炸藥,戰鬥進入最慘烈焦灼的狀態。在爭奪最為激烈時,一個連上去十分鐘就全部陣亡,一個師扔進去幾小時就沒了,淞滬戰場就像一個巨大的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三、縱深防禦作戰,調動敵人從東向西打,西部資源豐富,幅員遼闊,地勢複雜,足以消耗掉日軍的武器裝備和單兵素質優勢。
蔣百里一生從未親自帶兵征伐,但他那些紙上談兵的戰略構想卻有很大的合理性。一般我們把這種具有卓越想象力、創造力的人叫作天才。在《蔣百里全集》中,收錄了蔣天才對中國如何才能戰勝小日本的諸多建議,諸如「彼利速戰,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中國有地大、人眾的兩個優勢條件,不打則已,打起來就得運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爭合流(準確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轉弱為強,把敵人拖垮而後已」……
編製規整后,八路軍立即奉命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八路軍的派駐地是山西,受閻錫山節制。
這個「眾」絕對名副其實,閻錫山的晉綏軍、中央軍衛立煌、老西北軍孫連仲、單衣赤足的川軍鄧錫侯,還有共產黨的部隊,合計近六十萬人馬。國軍的對手日軍的數量約為十五萬。
李宗仁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
1937年11月初,太原失守后,眾將領都玩了命地逃,大多數人都一口氣逃過了黃河。
英國人給日軍的評價: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話說袁世凱後來搞七搞八,放著很有前途的總統不做,偏要做君主立憲制下的皇帝,蔣百里也就辭職不幹了。這之後,蔣百里便不時地在自己的學生如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手下擔任顧問之類的工作。當他的這些學生都被他的另一名學生蔣介石打敗后,他也成了和其同宗且同鄉的蔣同學的新顧問。
在決心與勇氣佔優、人數也佔優的國軍的進攻之下,自視甚高、武器裝備全面佔優的日軍,在開戰一個月後依然只能採取守勢。但是,國軍也無法徹底攻破日軍防線。這倒不是國軍表現不夠好,而是對手太強大。
與日軍超強的戰鬥動員能力相比,國軍的運兵能力就差遠了。中國鐵路、公路包括航道的運輸能力都太小,兵力根本無法一次性地調上來。在這種運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很多部隊甚至是同一支部隊都被迫拆分,有的坐車,有的步行,迫不得已形成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戰術」——軍隊只能是梯次投入戰鬥,編製混亂,缺乏統一領導,各自為戰,兵力和火力不能集中使用。

持久作戰VS「三月亡華」

抗日神劇對強悍和先進的對手進行醜化與貶低,實際上只是在貶低那些在抗戰九_九_藏_書中犧牲的烈士和活下來的勝利者,把一段悲壯的歷史記憶變成搞笑的娛樂節目,實在是對不起為國家存亡而英勇奮戰的英雄們!
中央軍的巨大犧牲,令蔣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為他獨攬軍政大權的十年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出如山。調令所到之處,原本習慣於為一己私利而各自打小算盤的軍閥們——粵軍、桂軍、湘軍、川軍、滇軍、被改編的東北軍,居然不講條件,不提困難,不遠萬水千山,殺向了淞滬戰場。
說是一個團,其實它的建制已經被打殘了,只剩下一個營。原團長已經陣亡,接受斷後命令的是剛剛由副團長晉陞為團長的謝晉元。
稍後還會奉上林彪的評價。
如川軍楊森的二十軍,徒步、乘船、坐車,花了整整一個月,終於在10月初趕到上海,沒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戰鬥中。就這麼一支穿著草鞋,裝備低劣,身無長物,又剛剛經過長途跋涉的羸弱之師,竟然以傷亡七千人的代價與日寇激戰了七晝夜。
中國軍隊在整個上海就此一支孤軍。當時謝晉元接受採訪時,為了虛張聲勢便說了句「我們有八百人」,從此「八百壯士」威名遠播。謝晉元和他的部下們抱定殉國的決心,即便只剩下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
探究殲敵數目的多少不是重點,此處只想強調一點,戰鬥過程絕不像今天那些為了吸引眼球而設計出種種匪夷所思橋段的抗日神劇所描述的那樣:
出於抗戰的需要,當時共產黨和國民政府對外都大大地誇大了戰果,後來我們的教科書沿用了當時的戰報。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論調才逐漸改變,殲敵數目一降再降,終於降到不到一千人。
其間,閻錫山安排了十一個軍近十萬人在平型關附近阻擊日軍,被稱作「平型關戰役」。但這十一個軍中唯有國軍第八路軍取得了勝績,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平型關大捷」。
淞滬會戰就此以中國軍隊的失利而告終。
淞滬會戰爆發后,日本人的槍炮、亡國滅種的危機迫使雙方不再猶豫。於是國共雙方重啟談判,並迅速達成一致,蔣介石同意給予紅軍一個軍三個師四萬五千人的編製,紅軍三大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就是我們後來常說的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下轄一一五師(主要由紅一方面軍縮編成)、一二○師(主要由紅二方面軍縮編成)、一二九師(主要由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縮編成),師長分別是林彪、賀龍、劉伯承。

「八·一三」淞滬會戰

為避免全軍覆沒,國民政府決定將主力撤至蘇州河以南陣地。為掩護大軍撤退,必須留下一支部隊牽制日軍。這個任務最後交到了孫元良麾下八十八師五二四團手裡。
拼到10月底,由攻轉守的中國軍隊已經幾無還手之力。
11月初,蔣介石被迫下令全線撤退。
陸軍有張治中麾下的黃埔系中央軍——剛剛整訓完畢的四個德械師、教導總隊,陳誠的土木系中央軍——十八軍,剛從陝北撤下來的胡宗南黃埔系第一軍,以及稅警總團等。看看這一大串將星的名字(排名不分先後):張治中、陳誠、宋希濂、夏楚中、羅卓英、黃維、胡璉、薛岳、王耀武、孫立人、俞濟時、王敬久、孫元良、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
四天後,謝晉元接到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撤到租界。
面對強敵的入侵,面對蹂躪與侮辱,我們誓死抗爭,我們矢志不渝,我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全國軍民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的壯麗悲歌,這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為中華民族贏得了生存的權利和發展的時間!換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小日本你再來上海試試?!
話題回到戰場上。
反正國家就這麼一點家底,全用上了。
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因為「虹橋機場事件」展開交鋒,淞滬會戰爆發。
神功蓋世的中國人民玩弄日軍如虐九九藏書殺螞蟻——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殺豬刀、石塊、彈弓、飛針也成了殺鬼子的利器!一個個愚蠢猥瑣、無能弱智的日軍,主動把身體送到我方帥哥靚女們打不完用不盡的子彈前面!
八路軍佔據有利地形進行偷襲,人數十倍于敵,且攻擊的只是敵人的一支運輸部隊,打起來的激烈程度還遠超常人想象。八路軍付出了約千餘人的傷亡,又廝殺了大半天,才分出勝負。據說,毛澤東在陝北得到內部戰報后,亦曾為犧牲的將士數量之多心疼不已。
剛組建的中國空軍也冒險出動,不光轟炸日軍地面目標,世界一流的王牌飛行員高志航、劉粹剛還多次與強勢的日本空軍進行空中格鬥,取得了難得的勝績,掩護了地面部隊。這些勝績和一個叫陳納德的人有關,他的故事後面再講。
親自指揮此役的林彪在事後專門做過經驗總結,他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國共十年內戰)中還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
這是因為,國民政府投入了一切能夠投入的精銳部隊,力爭趁鬼子立足未穩予敵以重創。
別看戰後國民政府號稱有七十萬軍隊投入了淞滬會戰,但真正有效投入的軍隊遠未達到七十萬。所以完全可以認為,日軍在上海的兵力並未處於下風。
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中日之前有數的幾次交手,中國軍隊幾乎都是防守反擊,但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仆後繼,不畏犧牲,決不後退!
戰場上的日本人很快就感覺到了不同。
與其讓日本掌握主動,不如讓其陷入被動。因此,蔣介石選擇將日寇的重兵吸引到上海,然後再向內陸轉移,把日軍從北向南的進攻路線變成由東向西,拉開戰略縱深空間。
其一,精英盡出的中央軍在頭兩個月的戰鬥中損失慘重,而之後補充上來的大都是各地軍閥的雜牌部隊,戰鬥力大減,這一進一出,形勢逆轉,國軍再也無力壓制日軍。
主力這邊撤退得並不順利。大軍在撤出上海時不夠果斷,捨不得退出戰鬥。就這麼一磨蹭,讓瞬間的遲疑變成了永久的遺憾,日軍指揮官趁機使出了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戰術——迂迴包抄:一部正面強攻,一部從側翼包抄,兩面夾攻。日軍增援部隊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突然登陸,從側翼迂迴包抄了國軍的後路。國軍腹背受敵,陣腳大亂。
在忻口戰役中,國軍不僅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還消耗了四萬多發炮彈,可以說把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這幾年生產的炮彈清倉甩賣給了鬼子。這次幾乎稱得上孤注一擲的戰役輸掉之後,娘子關和太原也相繼失守,整個太原會戰以失敗告終。
相比之下,我們太過弱小,我們國力不足,我們戰略部署欠妥,我們戰役指揮不當,但我們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四行倉庫與英美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這場防禦戰將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的注意力。
在中國實踐「持久作戰」構想的時候,日本國內發出了完全相反的聲音——三個月解決支那事變。準確地說,這句話是日本陸軍的頭頭——陸軍參謀總長載仁(日本皇族親王)、陸軍大臣杉山元其中一人說的。
傅作義去了草原大漠,厲兵秣馬,兩年後創造出了「五原大捷」,成為「射鵰英雄」。
二、全面抗戰,將烽煙燃遍全國,變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從而無法利用佔領的地區增強戰爭實力,用空間換時間。
1937年9月25日,林彪指揮一一五師在平型關附近設伏,消滅了板垣師團二十一旅團的輜重部隊。輜重部隊說白了也就是管後勤的運輸部隊,負責運輸軍械、糧草等物資,非正規作戰部隊。
好在付出收穫了回報。
這一周旋就是四天四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抗戰到底的決心,也贏得了世界對中國的尊重與同情!
一來日軍的防禦工事修得很不錯,全為鋼筋混凝土築造,以國軍缺乏重武器的火力配置,著實難以破開日軍的烏龜殼。要知道,九-九-藏-書即便國軍裝備最好的德械師,按照歐洲和日軍的標準也只能勉強算作輕裝師,離日軍師團平均配備近百門重炮的標準相差太遠。
可惜蔣百里沒能親眼看見自己的設想變為現實。1938年,50歲的蔣百里病逝。他生前留下了一句話——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日本講和!
日軍的負隅頑抗,為援軍爭取了時間。第三、六、九、十一、十三、十六、十八師團,第五師團一部相繼投入戰鬥。之前提過,日軍序號前二十的師團為甲種師團,而第五、第六師團則是甲種之中的甲種,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兩支部隊。通過日軍的兵力分配,可見其對上海戰場的重視程度。
由於國軍普通士兵的戰鬥力不佳,因此相對文化素質較高的中下級軍官才是國軍戰鬥力的核心。在一線戰鬥中,戰鬥力主要依賴於中下級軍官的臨陣指揮和犧牲精神。換而言之,評價國軍是否為精銳之師的標準,主要就是中下級軍官的教育背景和實戰經驗。
蔣緯國所說基本都是實情,但有一點沒有深入提。這套「以空間換時間,持久作戰」的對日戰略構想,其實屬於國人的共識,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爸爸所起到的作用,是堅決地將這一紙上談兵且十分冒險的戰略構想付諸實踐。
一是獲勝的一一五師繳獲了不少好東西。最重要的當數軍大衣,因為馬上就要入冬了,而大部分八路軍將士都只有單衣。後來林彪穿著這次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出去兜風,被閻錫山手下一個盡職盡責的哨兵當成日本軍官一槍給撂了,林彪重傷,就此退出抗日戰場。等林彪再次出山時,已是國共爭天下之際,林彪好似專為內戰而生。
儘管無數國軍聞義赴難,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即便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但現實情況是,國軍在經過頭兩個月的狂攻之後,不僅被迫由攻轉守,且漸漸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戰局危急!
「七七事變」后,日軍遭到了中央軍湯恩伯部在北京南口與河北張家口一帶長達十九天的堅決抵抗,史稱「南口戰役」。日軍在付出近萬人的傷亡后,迅速完成對北京、天津、察哈爾、河北等地的佔領,而後直撲山西。日本人所打的如意算盤,是從南方的上海和北方的華北同時發起攻擊,形成南北夾擊向西合圍的態勢,迅速滅亡中國。
二是八路軍通過此戰積累了寶貴的抗日經驗。據老八路王汝林回憶,八路軍後來找到了跟日軍打白刃戰的辦法——「群毆」,即以班組為單位同日軍拼刺刀的戰術,至少三個人結成一個小組與鬼子拼刺刀,有防守的,有助攻的,還有佯攻的。
說一千道一萬,原因只有兩個字——國力,絕對的力量是一切的基礎。
此役中國軍隊傷亡三十余萬,團以下軍官半數殉國,但也迫使強大的、團結的、兇悍的、野蠻的、世界一流的日軍付出近九萬精銳傷亡的慘痛代價!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此役中國跟敵人耗掉了三個月的時間,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三個月解決中國」的計劃,為從上海等地內遷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堅持長期抗戰爭取了時間!
順便一提,自「九·一八」事變以來,裕仁一共提拔了二十三位皇族親王擔任「皇軍」高級將領,如元帥、大將和參謀長等,徹底掌控了軍事決策權。但令人奇怪的是,直至今天,居然還有人認為「二戰」中的裕仁只是日本軍人的傀儡而已,難道這僅僅是因為「二戰」結束后,美國出於利用裕仁穩定日本局勢的目的,從而未起訴這個無恥之徒的戰爭罪行所造成的嗎?
1932年簽訂的《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不得在上海駐軍,上海市內只許駐紮中國警察部隊。而蔣介石突然派精銳之師進入上海,顯然是單方面撕毀了這個屈辱的協定。這是一件很出人意料卻相當振奮人心的舉動,因為中國軍隊在過去幾十年中,面對日軍時幾乎沒有主動出擊過。
與營養良好,普遍接受過初等教育的日軍相比,國軍不僅營養不良(吃不飽),體力和耐力read•99csw.com差,而且九成以上士兵是文盲,曾親歷戰爭的歷史學家黃仁宇用「狀似白痴」來形容其文盲程度,所以不論是對技術裝備的掌握和運用還是對戰術的理解和配合,中日兩國的士兵均不可能在一條水平線上。
出於對「持久作戰」的高度認可,蔣委員長決定利用小日本的死穴「國土狹小、物產不豐、兵源不足,無力支持對我進行持久攻擊」,跟對方耗下去。怎麼耗呢?具體辦法如下:
蔣介石的中央軍精銳損失慘重,班、排、連、團的基層骨幹損失大半,這些人都是打了很多年仗的職業軍官。大量中下級軍官的犧牲,令部隊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元氣。在中國駐印遠征軍未成軍之前,國軍面對日軍時多缺乏戰而勝之的底氣,也不是毫無理由的。
甚至連在日本航母艦隊面前實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海軍也全部出動。
因為雙方主力精銳盡出,所以此戰成為抗日戰爭中中國北方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
其二,我們的後勤系統跟不上。抗戰發生時,我們是以一個近代農業國家拚死抵抗一個近代工業國家。我們的大部分武器都是進口的,僅槍支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更別提如飛機、坦克此類的高端武器,基本是打一架(輛)少一架(輛),根本無從補充。槍、彈的生產能力也有限,無法滿足戰場消耗。而日本則擁有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所有武器均可以自行製造,且產量充足。這樣的兩支軍隊交手,除了以慘烈的犧牲換取勝利一途,再無其他的路可走!
從哪裡突然冒出來的國軍第八路軍?

太原會戰

閻錫山躲到了晉西,就此玩起了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高難度雜技:有時聯共,有時反共,有時抗日,有時聯日,有時擁蔣,有時拒蔣。當然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為了保住他的地盤。
一起來看看日軍的對手對其的直接評價吧。
當然,蔣介石選擇上海作為戰場,還有政治方面的考慮。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地區充實著各國的利益,在這裏開戰,可以充分引起國際上的關注,有利於爭取國際上的同情和援助。
「西安事變」結束后,蔣介石雖然履行了停止「圍剿」紅軍的承諾,但在如何改編紅軍的談判中,雙方卻是難以達成一致。
儘管將有必死之心——第九軍軍長郝夢齡戰死,儘管士無貪生之念——國軍將士犧牲高達十萬,儘管國軍的前線指揮官表現得可圈可點,尤其是突然冒出來的「無名之將」——晉綏軍將領陳長捷超水平發揮,幾乎做到了獨當一面,儘管國軍殲敵萬余,但整個戰役還是以中國失利而告終。
三來日軍的單兵素質非常高。別看倭寇矮小,「二戰」時的日本兵平均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但倭寇的營養跟得上,身體壯實,受過嚴苛正規的射擊、拼刺訓練,所以日軍有一流的戰鬥技巧——槍法精準、擅長刺刀格鬥。倭寇的文化素質也不錯,當時日本小學教育的普及率近百分之百,所以日軍有很高的戰術素養——完美執行命令的能力。
後來,白崇禧(一說為陳誠)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十二字方針」——「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
二十九軍奮起抗擊倭寇的時候,蔣委員長決定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並於8月初從全國各地向上海調兵。
不過,鬼子的如意算盤完全在中國軍方的預料之中。面對入侵的日軍,蔣介石命閻錫山和衛立煌在長城一線率眾抵抗,史稱「太原會戰」。
簡單說來,只要不讓小日本速戰速決,我們就別怕一時、一地的失敗,堅決打下去!在這一方針指導下,一敗、再敗、繼續敗都是可以接受的,通過局部的失敗,將時間拖過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直到將日本的戰爭資源耗盡,換得戰略的成功!
國軍犧牲的壯烈程度,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沒有前例!
日軍先鋒是板垣征四郎。前文說過,「九·一八」和「一·二八」都有read•99csw.com他參与,當時這小子不過是一個大佐(上校),而現在他已晉陞為中將,擔任日軍成名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第五師團(廣島師團)第十九任師團長。
言歸正傳。日軍所謂「三個月解決中國」的對華作戰,無非是兩條進攻方向——自華北起由北向南,自長江始由東向西。鑒於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撐日軍同時在兩個方向與中國軍隊全力作戰,因此日本最經濟可靠的辦法是吸引國軍主力北上華北與其決戰,依靠駐紮于東北、華北的陸軍精銳關東軍、華北駐屯軍,利用華北平原開闊平坦的地理環境,發揮其機械化程度高、運動能力突出的優勢,一戰消滅國軍有生力量,然後一路南下,在海軍的配合之下,對中國實施大包圍從而贏得戰爭。也就是說,日本更傾向於從北向南打。
在這裏,必須得為大家介紹一個對這一戰略構想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之前講袁世凱的時候,提過此人,他就是曾任保定軍校校長的蔣百里。
各種雷人的台詞層出不窮——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我爺爺9歲的時候就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殺害了……
可能因為板垣征四郎缺失了一些正常細胞導致其少根筋,所以與一般的鬼子相比,他的精力和鬥志格外旺盛,更加好戰。他率領的第五師團在中國的八年間,先後對陣中國七十多個師,鮮有敗績,人稱「鋼軍」。因為中國人民對小鬼子板垣征四郎印象太深,所以第五師團又被稱為板垣師團。
一一五師是八路軍的第一主力,參加伏擊戰的官兵幾乎都是從長征中走過來的老紅軍,戰鬥意志與戰鬥技術均屬國軍中的出類拔萃者,尤其在改編過程中,由於縮小了編製,營長變連長,連長變班長,班長變戰士,導致部隊中幹部的比例非常高,其戰鬥力不言而喻。
請注意,不是對日宣戰。其實蔣介石選擇戰而不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如果宣戰,則其他國家為了表明不偏袒就得保持中立,那樣中國急需的武器、彈藥、藥品等就將無處購買。
上海作戰陷入困境之時,北方的戰火還在熊熊燃燒。
蔣委員長的二公子蔣緯國後來解釋說:當時我國東北華北已落入敵手,但是這對於以後的作戰是不起一個戰略上的影響的。可以暫時忍耐,用這段時間擴軍備戰。但是如果讓日軍由北向南一路打下來,國軍就被逼到了東南沿海,就會三面被敵軍圍殲,且背對大海沒有退路,仗也就打完了。因此委員長的戰略構想就是要讓日軍的主戰線從由北向南打,變成由東向西打。我們背對著自己的基地,邊打邊退,用空間換取時間,粉碎日軍三月滅華的野心。所以我們主動在淞滬地區另闢了一個戰場。
當然不是,蔣委員長正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資源給日本人下套挖坑。
一、持久抗戰,將戰爭時間拖下去,耗死小日本。
二來國軍的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能力差日軍太多。海陸空三軍從未合練過,基本上就是各打各的,缺乏統一指揮和調動,戰鬥力自然發揮不出來。
三管齊下,不愁耗不死小日本!
沒逃幾天,蔣委員長的電報就來了,過黃河的人都挨了一頓臭罵。於是,眾人只得收拾行囊,卷好鋪蓋,轉身折回山西。
八路軍沒有和第五師團的主力交成手,但中央軍衛立煌和晉綏軍傅作義,在雁門關附近的忻口,跟以第五師團為主力的日軍打了一仗,歷時一月,史稱「忻口戰役」。
就此,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日兩國在北方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
而且,從後勤補給來看,將戰場放在上海,對中國來說也是利大於弊。國軍的主力與補給,多數來自長江以南地區。上海一帶是魚米之鄉,糧食供應不成問題,以長江為運輸動脈的水網航道密布,運輸難度遠小於在華北作戰。
日方不僅兵力不吃虧,還可以依靠其優勢空軍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艦載大炮,支援其陸戰部隊的作戰。
衛立煌則跑到了晉南,從此在中條山附近以半正規、半游擊的方式抗日,日子過得雖不易,但也打過十余次小勝仗,在日軍的包圍圈中勉強站住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