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十章 德國法西斯的敗亡

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十章 德國法西斯的敗亡

當裝甲預備隊的部署解決后,剩下的問題是盟軍究竟在哪個地點登陸。幾乎所有的德軍高級將領都認為,從理論上、戰略、戰術原則上講,盟軍應在離英國本土最近的法國加萊地區登陸,但希特勒這次卻表現出獨特「靈感」,他肯定地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他的依據是最近一次盟軍的演習地點,酷似諾曼底一帶的海岸地形。隆美爾後來雖有察覺,但他始終認為即使有諾曼底登陸之舉,那也是盟軍「聲東擊西」之計,真正的打擊,還會在加萊地區出現。這種錯覺一直伴隨他到諾曼底防線的徹底崩潰。
希特勒為挽回局面,於3月30日同時撤換曼斯坦因和克萊斯特,將「A集團軍群」改稱「南烏克蘭集團軍群」,舍爾納接替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原來的「頓河集團軍群」)改稱「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莫德爾接替指揮。5月上旬,科涅夫的部隊同德軍曼陀菲爾的部隊,在羅馬尼亞境內的錫雷特河岸展開坦克大戰,蘇軍被擊退,德軍暫時守住了陣地。但在克里米亞半島上,遵照希特勒命令死守的德軍第17軍團,於5月9日被托爾布欣的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葉廖緬科的獨立海岸集團軍全部殲滅。這是德軍在烏克蘭最慘重的一次失敗。此時,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戈沃羅夫的列寧格勒方面軍追擊下,也被迫向西撤至芬蘭灣到普斯科夫之線,長期被困的列寧格勒解圍。芬蘭開始與蘇聯談判,但沒有進展。6月10日,戈沃羅夫佔領維堡,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扎哈羅夫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羅柯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輪番向布施指揮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猛烈進攻。7月3日,蘇軍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沿莫斯科-明斯克公路長驅直入明斯克,在突破德軍防線的一周內,完成了240公里的掃蕩式進軍。蘇軍這次鉗形進攻,酷似3年前德軍在相反方向的進攻。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實際上已被打垮,損失20餘萬人。
地點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登陸第一天使用多少兵力。摩根認為,因船隻太缺乏,第一批上岸部隊只能是1個軍(3個師),其餘部隊只能以後幾天陸續在原地上岸。這還需風力、氣候、海潮、雲層、能見度等其他條件的配合,還必須把德軍的增援速度考慮進去,即在D日(登陸作戰發起第一天),康尼地區德軍不得多於3個師,在D+2日,不得多於5個師,在D+8日,不得多於9個師。
眼看盟軍將穩穩地佔領灘頭陣地,德軍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抽調加萊地區的15軍團,增援諾曼底。雖然德軍已繳獲美軍第7軍團的全部作戰命令,從這些文件上判斷,盟軍不可能再有另一次登陸,但隆美爾甚至希特勒也開始深信,諾曼底登陸只是「聲東擊西」,第二次登陸必在加萊。6月9日,盟軍利用英國廣播電台放風,聲稱盟軍即將對比利時發動進攻,希特勒中計,急令擁有2.1萬人的第1黨衛裝甲師北上,而不是南下增援諾曼底。6月10日,西線裝甲部隊總指揮希維本堡正在策劃取守勢,待三個裝甲師重新集結后再進攻,不料他的司令部被盟軍空軍所摧毀,指揮設施和參謀軍官全部被消滅,他本人亦身負重傷,反攻計劃遂告破滅。
1944年6月5日,當艾森豪威爾下達諾曼底登陸作戰命令兩小時后,聯軍4000多艘登陸船隻、700多艘軍艦開始起航,船隊上空由戰鬥機群織成一片天網。在側翼,巡邏機群和軍艦嚴密搜索海面,以防德國潛艇和魚雷艇的襲擊。掃雷艇和排除障礙的部隊在前開道,向5個登陸灘頭靠近。是日黃昏后,載運空降部隊的運輸機和滑翔機,從英國本土20多個機場起飛。6月6日凌晨2時,英國空降第6師首先在德軍「大西洋壁壘」後方著陸。凌晨3時14分,2000多架盟軍飛機開始輪流轟炸德軍海岸防禦設施。與此同時,登陸船隊中的登陸炮艇和驅逐艦也構成海上浮動炮台,對沿岸德軍工事進行密集炮轟,火箭登陸艇高射速向海岸工事噴射大量的火箭。當彈幕向內陸延伸時,聯軍的兩棲坦克在波浪挾裹下,衝上海灘,向德軍火力點發起攻擊。
設置海岸障礙線的工作進展較為順利,這是一種「人工暗礁」:1.在海底埋下木樁或鐵樁,頂端綁上水雷或地雷;2.安置混凝土製成的多角體、頂上插上鋒利的鋼片或掛上水雷以劃破登陸艇的橡皮並引起爆炸;3.安置「乾果夾式的地雷」,即在一個水泥盒子里裝上一顆重炮彈,插上一根木樁,登陸艇碰上木樁,使之因槓桿原理的作用,信管受壓而引發炮彈爆炸;4.灘頭上的照明設備,以來照射來襲之登陸的部隊;5.一些臨時可置用的障礙物,如以前俘獲的法軍戰防障礙物。隆美爾又根據海水潮位的高低,由遠而近,依次設置了4條這樣的障礙帶。
8月初,巴頓的第3集團軍衝出阿弗朗什,盟軍在諾曼底終於獲得戰略性突破,並將戰鬥推向高潮。巴頓軍團和霍奇斯指揮的美軍第1集團軍,呈扇形在廣闊的法國南部平原展開,橫掃布列塔尼半島,向西迂迥康尼德軍後方,蒙哥馬利的英軍正面攻擊亦獲突破性進展。希特勒不聽手下將領勸阻,將德軍余部有組織地撤往塞納河防線,而是集中5個裝甲師殘部和7個步兵師,企圖重新奪回阿弗朗什,切斷巴頓後方交通線。但反撲一開始,裝甲部隊就被盟軍空軍炸成癱瘓。這樣,攻擊的德軍反而自投羅網,落入正在形成迂迥之勢的盟軍包圍之中。8月14日,盟軍將德軍第7軍團和從加萊趕來的第15軍團緊緊圍在法萊茲地區。巴頓在半個月里,由北向南,轉而向東,再向北實施的大迂迴包圍,只差6英里就完全封閉了,但布萊德雷認為那是計劃中英軍的作戰範圍,怕巴頓同蒙哥馬利會發生矛盾從而影響盟軍內部的團結,另外,他又斷定巴頓勉強封住口子,其較薄的封鎖線也會被德軍逃命的狂潮衝垮,於是決定網開一面,于追擊中殲其主力,這似乎較划算。8月18日,法萊茲包圍圈裡的德軍從10公里寬的「袋口」奪路而逃,殘兵敗將如江河決堤般湧出,四散奔命。盟軍的空軍將成噸炸彈投向抱頭鼠竄的德軍,法萊茲成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屠宰場。
曼陀菲爾一面圍攻巴斯托尼,一面分兵繼續向西疾進。12月23日後,天氣開始放晴,盟軍出動5000架飛機,對德軍地面戰鬥部隊和後勤運輸車隊狂轟濫炸,德軍行動立即受到極大限制,盟軍的制空權優勢得到充分發揮。24日下午,曼陀菲爾的前鋒第2裝甲師,因缺乏汽油和遭到美國空軍的沉重打擊,被迫停止在離默茲河僅6.5公里的塞萊斯小鎮上,這也是德軍進攻的極限。德軍陷入進退兩難,前面無法進攻,後方又不能解決巴斯托尼的被圍美軍。12月28日,霍奇斯第1軍團在北面,巴頓第3軍團在南面,向德軍實施南北夾擊。1945年1月1日,為牽制巴頓軍團北上解圍,德軍集中10個師,在南面阿爾薩斯發動打擊,但卻絲毫沒有改變阿登戰局發展。戰至1945年1月3日,德軍集中兩個軍向被圍的美軍發動最後一次猛攻,但被後者擊退。1月8日,希特勒被迫命令德軍後撤。1月16日,南北美軍在豪法里茲會師,並在1月28日,將德軍趕回原來的出發陣地。
九-九-藏-書特勒最後一次撤去了倫德斯特西線總司令的職務,由凱塞林接任。但是,德軍預備隊早已空空如也,無法阻擋盟軍向德國腹地的挺進。4月1日,美軍第1、第9集團軍完成對魯爾地區莫德爾指揮的「B集團軍群」的包圍,4月18日,魯爾戰役結束,德軍全軍覆沒,被俘32.5萬人,莫德爾自殺。在此之前,美軍這兩個集團軍各有一部裝甲縱隊,已快速趕到易北河,建立了橋頭堡。4月25日,美軍和蘇軍在柏林南部120公里處的托爾高會師。美蘇雙方商定,沿易北河支流木耳德河來劃分兩軍中央戰線的會合線。在北方,英軍第2集團軍前出波羅的海,5月2日在維斯馬同蘇軍會師。加拿大第1集團軍解放了荷蘭全境。5月5日,荷蘭、丹麥以及德國西北部的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在德國中南部,美軍第3集團軍於5月1日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另一支部隊進入奧地利。在德國南方,美軍第7集團軍於4月20日攻下紐倫堡,在渡過多瑙河後於4月30日佔領慕尼黑。5月4日,美軍第8航空隊將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吹噓成「民族堡壘」的希特勒山間別墅希特斯加登炸成廢墟。在最南翼,法國第1軍團佔領了卡爾斯魯厄、斯圖加特。5月5日,德國「G集團軍群」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為打開諾曼底僵局,布萊德雷制定了「眼鏡蛇」計劃,旨在衝出諾曼底,但這個計劃卻是巴頓原先計劃的翻版。以後事實證明,「眼鏡蛇」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卓越的計劃之一。7月25日,巴頓指揮第3集團軍中米德爾頓的第8軍、海斯利普的第15軍,在精心設計的戰術指導下,以步兵與坦克兵交替掩護、攻擊前進的新戰術,果然在48小時里獲得突破性進展,於7月30日佔領戰略重鎮、通往法國南部大門的阿弗朗什。德軍全線潰退。
1945年1月12日,蘇軍從維斯瓦河上全線出擊,向德國本土展開了極為壯觀的進軍。擔任主攻的三個方面軍由北向南展開,即羅柯索夫斯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朱可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科涅夫烏克蘭第1方面軍。科涅夫的部隊從巴拉諾夫橋頭堡衝出,1月15日佔領基埃爾策后,兵分兩路渡過奧得河,攻佔德國重要工業區西里西亞,於2月上旬推進到尼斯河。1月14日,朱可夫的部隊從馬格努澤夫和普瓦維兩個橋頭堡附近衝出,於1月17日攻下華沙,然後穿過維斯瓦河和瓦爾塔河之間的走廊地帶,向西追擊。1月30日,朱可夫的前鋒越過德國邊境進入勃蘭登堡和波美拉尼亞,到達科斯琴附近的奧得河下游,離柏林僅為64公里。羅柯索夫斯基的部隊也在1月14日,從那累夫河上的兩個橋頭堡出擊,於1月9日在內登堡附近,越過1938年的東普魯士邊界,1月21日,佔領坦能堡。到1月26日,羅柯索夫斯基在12天內已前進了200公里。
蒙哥馬利認為摩根計劃在後勤和戰術兩方面將受到極大限制,他力主採取寬正面進攻,不僅英美兩個集團軍應同時登陸,每個集團軍應同時把2個軍,甚至3個軍一起送上岸去。為防止引起混亂,蒙哥馬利主張每個軍應有自己的指定專用灘頭,其他的軍不得再來使用。為配合登陸作戰,他建議登陸前,先在德軍海岸第一線部隊背後空投下2~3個師,達到牽制的目的,接著5個師同時在5個灘頭登陸。攻擊的正面也應從40公里加寬至80公里。登陸兵力增加40%,空降兵力增加200%。要達到這種規模的登陸,原來的船隻遠不夠用,還需要四處籌集。原計劃需要登陸艇3323艘、軍艦467艘、掃雷艇150艘,現在要增加一倍的掃雷艇、軍艦240艘、登陸艇1000艘。這樣一來,原定5月實施登陸的日期,只得向後延期一個月,而在法國南部海岸登陸作戰的「鐵砧」計劃,也只好拖到7月了,以便集中船隻先滿足諾曼底方面的需要。

諾曼底登陸

希特勒經過對形勢的研判后,作出了一個膽大妄為的決定,決心向盟軍發動反攻。其戰略構想是在阿登地區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突破,然後越過默茲河直搗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劈為二,力求殲滅北面的美國第1、9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加拿大第1集團軍,這樣就能迫使西方盟國單獨媾和,讓德國騰出手來全力對付東方的蘇聯。
德國兵力已明顯枯竭,德軍無力向南延長側翼來和蘇軍對抗。蘇軍最南翼的部隊開始在東南歐和中歐的廣大地區掃蕩前進,托爾布欣的烏克蘭第3方面軍從多布羅加進入保加利亞,9月8日,保加利亞向德國宣戰。接著,托爾布欣部渡過多瑙河同南斯拉夫鐵托部隊會師,並於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此時,正面向西推進的馬利諾夫斯基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也沖入匈牙利平原,但在布達佩斯受阻。11月底,托爾布欣部在布達佩斯以南200公里的多瑙河和德拉瓦匯合處,展開了更為廣闊的迂迴包圍行動,於12月初,前出到布達佩斯后側的巴拉頓湖。
當諾曼底會戰正在進行時,8月15日,美軍第7集團軍和法軍第1軍團在法國南部的聖·特羅佩茲登陸,兩周內拿下土倫和馬賽,擊潰德軍布拉斯科維茨「G集團軍群」中的第19軍團,然後繼續向北追擊。在9月12日,北上的法國第1軍團同東進的美軍第3軍團在第戎附近會師。
D日的選擇是個難題,由於登陸作戰兵種成分複雜,海陸空都有各自條件的限制。海、空軍對海岸目標的先行攻擊至少需要1小時的日光,陸軍登陸又必須趕上第一次海水漲潮,以便後續部隊能藉助第二次漲潮上岸參戰。但由於隆美爾在水底設置了障礙,又必須在漲潮之前將它破壞掉,以便給第一攻擊波開掘一條通道。諾曼底最西部的高潮位要比最東部的早40分鐘,所以5個灘頭又有各自的攻擊發起時間。還有D日必須是滿月遲升的日子,因為空降部隊的飛機須在月光未升起時去接近目標,然後再藉助月光幫助識別降落場所。另外,D日這天的雲層底部高度須在3000英尺以上。風力海面不超過4級,海岸上不超過3級。能見度至少為3英里。根據100多年諾曼底氣象資料所提供的記錄來看,這樣的天氣,6月間並不多,差不多概率為十三分之一,即13年中有一年的6月有這種氣候條件。而6月里只有6月4、5、6日三天才能有這樣的條件,D日必須在這三天里選擇。艾森豪威爾遂把D日定為6月4日。

1.盟軍重返歐洲

在諾曼底登陸后1個月內,英美聯軍的數量將處於劣勢。對此有3個補救措施:1.在俄國和義大利戰線繼續施加壓力,使之無法從東線抽調部隊來增援西線;2.在加萊海峽和法國地中海南岸保持威脅態勢,使德軍兵力分散;3.對西歐的鐵路和橋樑加以廣泛的轟炸,加重德軍預備隊調動的困難。然而,艾森豪威爾通過對其他戰場施加壓力,來削弱西歐德軍實力的企圖沒有成功。在義大利戰場上,凱塞林的兵力足以擋阻盟軍的進攻;在蘇聯前線,4月中旬地面已解凍,蘇軍攻勢早已瓦解在一片泥濘中。希特勒反而能抽調兵力增加西歐防禦。因此,盟軍只能採取轟炸後方和欺敵行動。前者是在法國境內,對通往沿海的各條公路、鐵路、橋樑實施廣泛的毀滅性轟炸,把海岸九-九-藏-書守軍同後方完全隔離起來。後者是讓德軍確信,登陸點在加萊地區,諾曼底不過是聲東擊西的佯動而已。

4.攻克柏林

西線盟軍衝出諾曼底后,於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從9月開始沿三個方向進軍:蒙哥馬利的集團軍群在沿海一帶向東北進軍,先後佔領了安特衛普等海岸港口,掃蕩了德國部署在海岸地區的V-1飛彈發射基地,下一步計劃進攻德國北部平原,從北面包圍魯爾工業區;中路霍奇斯指揮美軍第1集團軍向東進擊,接連攻下比利時的列日和盧森堡首都盧森堡城,抵達德國邊境;右翼的巴頓第3集團軍連克蘭斯、夏龍、凡爾登,越過默茲河、摩澤爾河,並在梅斯和南錫之間的摩澤爾河東岸建立了橋頭堡,並於9月下旬同帕奇的美軍第7集團軍會師。這樣,西線盟軍已連成一片,準備作一番修整后,向德國本土大舉進攻。
為此,盟軍精心策劃了幾件事情:在加萊對面的英國本土上,搭起龐大兵營設施,製作許多橡皮坦克,頻繁發射無線電訊號,造成大部隊在此地大規模集結和調動的假象。這一行動一直保持到德軍諾曼底地區的部隊全線崩潰為止。利用德國統帥部認為巴頓部隊代表著盟軍主攻方向的判斷,聯軍還製造了「巴頓第9集團軍」,意在使德軍相信巴頓集團軍是登陸的主力,目標是法國的加萊地區。為此,艾森豪威爾故意讓巴頓幾個月不露面,製造神秘氣氛。事實上,巴頓的第3軍團將按計劃在諾曼底參加第二階段的戰鬥。聯軍還利用海外間諜機關四處放風,說在加萊對岸的英國本土集結著45~60個師,隨時準備進攻加萊。在發動諾曼底登陸前幾個星期里,聯軍空中轟炸在塞納河以北達246次,而在塞納河以南只有33次。對諾曼底空中偵察一次,便在加萊地區偵察兩次。這些欺騙手段配合使用,聯軍成功地把德軍欺騙到諾曼底德軍防線崩潰的前夕,使德軍在加萊的第15軍團,在關鍵時刻,不敢向諾曼底派遣援軍。直到7月19日,克魯格接替隆美爾「B集團軍群」指揮后,才將15軍團的預備隊第116裝甲師,派往即將崩潰的卡昂地區。
4月29日,在義大利的德軍已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但在德國本土,德軍開始了最後的掙扎。不久前拼湊起來的由溫克指揮的第12軍團,放棄同英美對峙的易北河防線,返身向東,進攻波茨坦,企圖同布賽第9軍團裡應外合,擊破蘇軍合圍圈。溫克的攻勢曇花一現,很快被粉碎。4月30日,蘇軍攻克象徵德國最高權力的國會大廈,並向最後的老巢——總理府逼近。是日,希特勒和其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婚禮后雙雙自殺。被希特勒指定為繼承人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成了德國新首腦。5月1日,布賽的第9軍團已不復存在,溫克的第12軍團也已潰散。此時,德國的殘兵敗將、難民、傷員潮水般湧向易北河英美戰線,以便能得到西方盟軍的庇護。5月2日,柏林德軍城防司令、第56裝甲軍軍長魏丁格將軍下令所有德軍停止抵抗,當天下午,柏林戰役結束。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還有2個德國集團軍群約55萬人在繼續頑抗,直到5月中旬,在蘇軍猛烈打擊下才投降。柏林會戰中,蘇軍殲滅德軍40萬人,蘇軍也付出30萬人的重大代價。
這時,德國的危機開始總爆發。7月20日,斯陶芬貝格謀殺希特勒未成,卻引起德國國內一片混亂。在西線,巴頓軍團衝出阿弗朗什瓶頸地帶,開始掃蕩法國南部。8月1日,科馬羅夫斯基將軍領導了華沙起義,但遭到德軍殘酷鎮壓。這時,蘇軍在華沙郊外遭到德軍第2、第4裝甲軍團的猛烈反擊,被迫放棄一些橋頭堡,難以給起義者以有力的支援(也許還有扶植親蘇的波蘭政治派別的企圖)。由於蘇軍的補給線伸展過長,這次聲勢浩大的進軍終於停止在維斯瓦河上。到8月中旬,莫德爾調往西線,萊茵哈特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9月初,哈佩被任命為德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
希特勒從1945年2月起,就決心做困獸猶鬥,他下令在柏林以東建立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北起沃林湖東岸,沿奧得河延伸至尼斯河一線;由此往西10~20公里是第二道防線,以澤勞高地為核心陣地;再向西10~20公里為第三道防線。除了這三道防線之外,環繞柏林城構築了三層防禦圈。最外一層離市中心半徑約24~40公里;第二層半徑約為12~20公里;第三層沿環城鐵路線修成。
6月12日到13日夜間,德國新研製的導彈V-1型飛彈開始襲擊英國本土,在希特勒的想象中,幾千顆導彈像雨點一樣落在倫敦,英國人會一下子精神崩潰,拱手求和。在6月後半個月,德國人一共發射了2000枚導彈,但效果不怎麼理想,平均每枚才打死1人。英國頗感震動,但希特勒追求的英國人拱手求和的幻景並沒有出現。德軍既已無力將盟軍趕下海去,便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集中兵力于諾曼底西部保衛瑟堡,防止盟軍奇取這座重要的海港,要麼重點布置在康尼地區,以防盟軍向法國南部廣闊的平原地帶實行大規模突破。希特勒認為重點應防守康尼,阻止英美軍隊向法國南部進軍,但德軍的兵力已無力阻止盟軍進一步擴大戰果。6月25日,美軍以頑強戰鬥攻陷瑟堡要塞,不過它已被徹底破壞,要到8月才能重新使用。

3.粉碎希特勒的最後反攻

1944年12月16日,莫德爾「B集團軍群」所屬三個軍團約20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在蒙紹-埃希特納赫之間,向霍奇斯第1集團軍防線上的5個師發動突襲。由於盟軍猝不及防,加上偽裝成美軍的德軍分隊在盟軍後方的破壞,德軍很快突破守軍防線。在北翼,由於缺乏汽油和美軍不斷發動側擊,德軍迪特里希第6黨衛裝甲軍團進展緩慢。在南翼,勃蘭登堡第7軍團達成突破后迅速展開,向南構成一道屏障,掩護北面的突貫。在中路,曼陀菲爾第5裝甲軍團進展迅猛。12月19日,曼陀菲爾部迫使被圍的美軍第106師兩個團投降。12月22日,曼陀菲爾部再圍前來增援的美軍第101空降師于巴斯托尼,是日,巴頓第3軍團開始北上解圍。至此,巴斯托尼地區的作戰成為雙方成敗的關鍵。
就在蘇軍向奧得河進軍時,2月13日,南翼上的蘇軍托爾布欣和馬利諾夫斯基的部隊終於攻克了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2月下旬,德軍從西線和內地調來部隊,實施反擊,才將東線勉強穩住。蘇軍則需要一段時間來完善新近延長的交通補給線,暫停了攻勢,但他們在奧得河、尼斯河上紮下了根,已穩穩站在柏林的大門口。
7月17日,隆美爾在前線視察時遭盟軍空襲而身負重傷。第二天,蒙哥馬利向隆美爾精心布置的康尼地區發起了最後一次戰略突破,企圖衝出諾曼底,2000架轟炸機投下8000噸炸彈,德軍第一線的兩個師被迅速抹掉。英軍700多輛坦克向南涌去,在重大的代價之下,終於突破第一、二、三道防線,但隨後卻在第四道防線前碰得頭破血流。雖然英軍在康尼附近衝出諾曼底的嘗試屢屢受挫,蒙哥馬利被盟軍一些將領指責為「在康尼城打一個多月的圈圈」,但客觀上,英軍已將德軍主力緊緊吸引在自己周圍,為爾後美軍首先衝出諾曼底,創造了有利read.99csw.com條件。
德軍從波羅的海到尼斯河河口防禦的部隊是海茵里希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和舍納爾的「中央集團軍群」的左翼。「維斯瓦集團軍群」中,曼陀菲爾第3裝甲軍團同蘇軍羅柯索夫斯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對峙;布賽第9軍團同蘇軍朱可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對峙;魏丁格的第56裝甲軍擔任集團軍群的戰術預備隊。「中央集團軍群」中的格雷澤爾第4裝甲軍團同科涅夫烏克蘭第1方面軍對峙。在柏林戰役開始時,德軍共約50個勢單力薄的野戰師來對抗蘇軍193個師的進攻,另外還有大量的「人民衝鋒隊」和大多由十三四歲的少年組成的「希特勒青年特遣隊」等雜牌武裝。
雖然德軍在正面將蘇軍暫時阻止在維斯瓦河上,但蘇軍卻在南面側翼上,開始了巨大的迂迴行動。蘇軍的勝利促使羅馬尼亞國內發生劇變,8月23日,羅馬尼亞國王逮捕了安東尼斯庫,成立以薩納捷斯庫為首的新政府。新政府立即接受同盟國條件,停止敵對行動,並要求德軍在14天內撤出羅馬尼亞。於是,羅馬尼亞境內的德軍和羅軍互相開火,雙方都陷入混亂。趁其混亂,馬利諾夫斯基烏克蘭第2方面軍沿錫雷特河兩岸衝殺,托爾布欣烏克蘭第3方面軍從德涅斯特河下游沿黑海海岸向西挺進。8月30日,蘇軍佔領希特勒視為德國工業命脈的普羅耶什蒂大油田,第二天佔領首都布加勒斯特,駐羅馬尼亞的德軍第6軍團20個師除少數分隊逃脫外,大部被殲,其慘敗程度堪與斯大林格勒相比。到1944年9月底,東線被俘德軍總數在50萬人以上。

2.蘇軍勝利進軍

根據這種判斷,隆美爾主張在海岸設置水下防登陸艇的各種障礙物,在可能空降的地區設置防空降障礙物,在近海地面上設置大量地雷陣。他斷言,如果在會戰發起后4天內不把對方趕下海,這場會戰就失敗了,登陸戰打響后的24小時將決定一切。為此,他一反德國裝甲兵傳統的「集中使用」原則,主張坦克部隊以師為單位分散布置在敵人最可能登陸的海岸線附近,在聯軍剛上岸,企圖建立灘頭陣地時,裝甲部隊即可投入使用。
德國兩面作戰的惡果徹底暴露。為了應付東線奧得河上的危機,希特勒把所有原來準備用於填補西線防禦的部隊,大部調往東線,這就給盟軍在西線發動跨過萊茵河的進攻,創造了極好的條件。1945年3月7日,巴頓第3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從愛菲爾平原突破了德軍的薄弱防線,到達科布倫茨附近的萊茵河畔,他在向南掃蕩了科布倫茨到曼海姆之間的萊茵河西岸后,於3月22日晚渡河到達東岸。北面的霍奇斯第1集團軍的裝甲前鋒,也到達波恩附近的萊茵河岸,在雷馬根橋被炸毀前,掐滅正在燃燒的導火線,衝過大橋,在東岸建立了橋頭堡。蒙哥馬利統帥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英國第2集團軍、美國第9集團軍也在3月23日夜晚,在萊茵河下游的威塞爾渡河到達東岸。盟軍就這樣輕鬆地突破了德國所謂「齊格菲防線」。希特勒急於擋住巴頓的裝甲洪流,但他被告知除了遠在160公裡外的坦克倉庫中,還剩5輛坦克可供調動外,已沒有力量用來增援了。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的部隊躍出奧得河橋頭堡,向柏林正面攻擊並從北面進行迂迴包圍。經3小時激戰後,突進到德軍第2道防線。之後,朱可夫部受到曼陀菲爾第3裝甲軍團的頑強抵抗,4月18日,經過三天受阻和付出重大代價后,朱可夫的部隊終於攻下德軍核心陣地——澤勞高地,打開了柏林的大門。與此同時,科涅夫的部隊取道柏林東南,實施南翼迂迴包圍作戰,他在尼斯河上粉碎了格雷澤爾第4裝甲軍團的激烈抵抗,向德軍後方實施突貫。4月19日,科涅夫所部雷巴爾科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列柳申科第4近衛坦克集團軍已插到措森和波茨坦,切斷德軍第4軍團和第9軍團的聯繫。4月20日,羅柯索夫斯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強渡奧得河,向曼陀菲爾第3裝甲軍團展開攻勢,使其難以分兵加強柏林正面防禦。4月24日,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隊在柏林東南會合,柏林城和布賽的第9軍團被團團圍住,蘇軍已從四面八方突入柏林市中心,與德軍及「人民衝鋒隊」等各種雜牌武裝的殘餘部隊,展開激烈的逐街逐屋的巷戰。
艾森豪威爾估計在7星期內,要把47個師從英國送往諾曼底,因運輸工具和飛機數量的限制,在D日送入歐洲大陸共有8個師,次日可達到10個師,到第5天諾曼底共有15個師,到第11天應有18個師,到第21天可達24個師,第36天可達30個師。同時又估計德軍在D日,第一線兵力為6個師,第5天可達12個師,第11天可達25個師,第21天可達30個師,第36天可達37個師。根據計劃,如果在登陸戰發起后第90天能到達塞納河一線,登陸戰才算是成功,對德國人的打擊才真正開始。

衝出諾曼底

艾森豪威爾的進攻計劃大致包括5個方面:1.從卡雲坦到奧恩河之間的海岸上站穩腳跟,取得灘頭陣地;2.佔領瑟堡及布列塔尼半島上各港口;3.在康尼地區由英軍實行突破,以吸引敵方的預備隊;4.美軍乘機在西北側面實行突破並直趨羅亞爾河;5.全線以康尼為軸心向東北旋轉以使右翼到達塞納河上。照計劃預定在D+90日應到達塞納河之線。
9月1日到11日,巴頓的攻勢進入最高潮,同時也就戛然而止了。因為艾森豪威爾為保證蒙哥馬利向北面的進軍,把燃料汽油全都撥給了他。而8月31日,巴頓的軍隊就已油盡滴幹了。這場追擊在摩澤爾河停了下來,潰逃的德軍直逃到德國邊境才驚魂稍定,勉強收住陣腳。戰後包括利德爾·哈特在內的一些學者認為,如果巴頓能及時得到汽油,第二次世界大戰差不多可提前一年結束。巴頓的前面已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兵力。在整個諾曼底會戰中,德軍損失約40萬人(其中半數被俘)、坦克約1300輛、軍車2萬輛、大炮1500門;盟軍損失約21萬人。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登陸作戰以德國人的慘敗而告終,東面的蘇軍已站在波蘭的維斯瓦河上,兩面作戰的戰略態勢,已使德國處於必敗無疑的絕境。
從1944年1月開始,隆美爾開始實施自己的防禦計劃。鑒於北非戰場的經驗,他認為盟軍必定以猛烈的空中轟炸來開路,盡量地摧毀德軍海岸一線的防禦力量和設施,然後在水面艦隻和空中火力的掩護下,用數以百計的突擊艇和裝甲登陸艇在廣闊的戰線上從海面上登陸。他斷定盟軍會使用空降部隊,從後面打開大西洋壁壘防線,從而迅速建立橋頭堡。
阿登反撲是希特勒一廂情願地希望同西方盟國單獨媾和的產物,它消耗了德國最後的一點軍事實力,從而失去了認真在西線組織防禦的一次機會,加速了第三帝國崩潰的步伐。儘管希特勒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禦」這句格言,但事實表明,希特勒在阿登的進攻是最壞的防禦。
6月6日上午6時30分,聯軍第一批登陸部隊開始搶灘作戰,諾曼底德軍對此毫無心理準備,隆美爾不在前線,正在國內為妻子籌辦生日,負責諾曼底防禦的第7軍團司令多爾曼、黨衛軍第1坦克軍軍長狄特里希、唯一能在兩小時內向海灘發起反擊的第21裝甲師師長弗read.99csw.com希丁格都不在自己的戰術指揮崗位。在盟軍登陸之前,約德爾和他的參謀軍官們都認為,盟軍登陸地點不是加萊,而是諾曼底的瑟堡,他們查看潮汐表后警告希特勒,6月5日至13日將是適合進攻的日子,但隆美爾對此置若罔聞。
除海岸設置水面障礙帶,還在可能的空降地區設下防空降障礙物。左右每隔100尺便在地上豎一根10尺高的木杆,深深埋在地里,上面掛上炮彈,木樁與木樁之間都用鐵線網連接著,一拉動鐵絲就可引爆。這種障礙上落下一架載人滑翔機,不被炸毀也得重傷。隆美爾感到遺憾的是,當聯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時,他的海岸防禦工程只完成40%,尤其是諾曼底海岸,無論是海上、陸上,這些耗資巨大、沒有完工的障礙,對英美聯軍的登陸沒有構成太大的妨礙。
除了紙面上的計劃和計算以外,各種作戰器材的準備也是繁重而複雜的。英國和美國雄厚的工業技術,此刻顯示了巨大的威力。他們設計了專供登陸作戰用的水陸兩用坦克,在作戰坦克上裝上推土機、掃雷器、火焰噴射器等不同功能的輔助器械。登陸地區附近的港口不是短時間可以攻佔的,大量後續物資還得通過海灘運送,於是又設計了兩座人工港口,由活動的沉箱構成,從英國本土拖至諾曼底海岸去裝置。同時,還有從海水下面裝設油管的計劃。
1943年12月初,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向第聶伯河河曲首先出擊,前出到基洛夫格勒附近。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在希特勒固守陣地的指令下,被弄得進退兩難。在12月下旬,瓦杜丁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開始向西出擊。1944年1月28日,科涅夫和瓦杜丁的部隊圍殲了科爾孫地區德軍6個師,他們都是希特勒「不準撤退」命令的犧牲品。蘇軍方面,瓦杜丁已身負重傷(不久去世),朱可夫接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1944年3月13日,在科涅夫南面的馬利諾夫斯基烏克蘭第3方面軍已向西攻克赫爾松港。在朱可夫和馬利諾夫斯基中間的科涅夫部隊,從烏曼躍出,強渡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到達羅馬尼亞邊境的普魯斯特河,迫使黑海沿岸的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後撤。朱可夫的左翼隨後跟進,並急轉南下,橫掃德軍沿岸陣地。4月初,烏克蘭第1、2方面軍逼近匈牙利的天然屏障喀爾巴阡山麓,包圍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胡貝指揮的第1裝甲軍團約二三十萬人。朱可夫向德軍發出兩次招降書:第一次威脅說如不立即投降,將槍斃三分之一被俘人員;第二次威脅說不投降,將槍斃所有被俘人員。德軍第1裝甲軍團拚死向西突圍,經240公里行軍后,於4月9日同第4裝甲軍團會合。

盟軍的作戰計劃

到了6月12日,蒙哥馬利已在諾曼底穩穩地建立起他的橋頭堡,已有32萬將士上岸,54000輛車輛、10萬多噸物資也送上了陸地。英美兩個集團軍的陣地已連成一片。軍事重鎮巴約已被佔領,美軍也已佔領通往瑟堡的必經之地卡朗唐,只是卡昂還在德國人手裡。
當德軍在阿登突進時,丘吉爾向蘇聯人要求在東線趕緊發動攻勢,以減緩盟軍的壓力。斯大林通知西方盟國,蘇軍將在1945年1月中旬發起進攻。12月下旬里,德軍參謀總長古德里安獲得一項重要情報,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之間的戰線上,蘇軍集結了250個步兵師和22個裝甲軍。他把這一情況告訴希特勒,後者根本不相信,認為這是自從成吉思汗以來所捏造的最大騙局。希特勒趁古德里安外出時,把正面預備隊中的兩個裝甲師從波蘭調出,去解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之圍。這樣,在東線的正面德軍只有12個師的預備隊和50個千瘡百孔的師,同蘇軍的兵力之比約為1:5,處於絕對劣勢。另外,由於西方盟軍對德國實施的戰略轟炸已產生明顯效果,德軍的飛機、坦克、汽車生產數量遠遠不能抵消戰場損失的數量,戰爭初期一度領先並且賴以取勝的制空權、裝甲力量和步兵機械化程度方面的優勢已完全喪失。蘇軍則正相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再加美、英兩國的援助,使之在制空權、裝甲力量和步兵機械化程度方面處於絕對優勢。
由於在雅爾塔會議上,同盟國各方對戰後德國的處理已達成協議,所以美國不願為攻佔柏林,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而付出太多的人員犧牲,丘吉爾提出的先於蘇軍攻佔柏林的要求被美國拒絕。攻打德國首都的任務自然也就由蘇軍單獨來承擔了。
到7月中旬,中央方面德軍防線被沖開400公里寬的大缺口,德軍已被趕出白俄羅斯,退入波蘭。在北面,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不等德軍堵住缺口,立即出擊,擊潰德軍第3裝甲軍團,佔領維爾紐斯,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之間出現了大缺口。在南面,蘇軍重新調整了幾個方面軍的指揮員后,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羅柯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協助下,向波蘭南部發起衝擊,德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遭到毀滅性打擊。7月27日,科涅夫的部隊攻克利沃夫。此時羅柯索夫斯基的部隊也已渡過布格河,突入波蘭。7月31日,羅柯索夫斯基的前鋒逼退謝德爾採的德軍,到達維斯瓦河東岸。
在東線北翼戰場上,芬蘭在9月已接受蘇聯的停戰條件,並向德軍開火。蘇軍北面的幾個方面軍趁機發動進攻,舍爾納指揮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放棄里加,退守庫爾蘭,但蘇軍在進攻東普魯士的一場坦克會戰中受挫,北翼戰場在10月底陷入僵持。
在防禦計劃中,引起爭論的是由10個裝甲師組成的戰略預備隊的部署。許多沒有同英、美軍隊作戰經驗的將領,如倫德斯特和西線裝甲兵指揮官希維本堡,以及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等人,雖然在理論上,贊成隆美爾把登陸盟軍毀滅在海灘上,但卻一致認為那是不現實的事,他們主張裝甲預備隊的位置應部署在遠離海岸的機動點上,讓敵人深入一點,再予以打擊。他們所依據的是「坦克兵只准集中,不準分散」的傳統作戰原則。隆美爾根據北非的經驗認為,盟軍在登陸時必定掌握制空權,以猛烈轟炸割斷德軍前線與後方的聯繫,這時,部署在後方機動點上的裝甲部隊無法向第一線運動,並可能在向前運動的途中就被癱瘓。再者,集結的裝甲部隊將成為盟軍轟炸的一群活靶。所以他堅決主張裝甲部隊應靠近海岸,以便幾小時就可投入反登陸作戰。希特勒左右為難,似乎兩種意見都有其道理,最後他採取折中方案,讓隆美爾指揮3個裝甲師,布置在海岸接近地,另外7個師放在內陸後方。這樣安排的結果是既削弱了戰役預備隊,又削弱了戰略預備隊。以後的事實表明,隆美爾的方案是對的。
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的戰略預備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德國資源的缺乏和工業生產基地遭盟軍戰略空軍打擊的後果,已越來越嚴重,軍事上無法在短期內再建立一支成規模的戰略預備隊。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損失固然也比較嚴重,但其雄厚的資源和生產能力,以及英、美兩國的援助,不僅很快彌補了損失,而且提供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的作戰能力。所以,1944年的東線戰場呈現這樣一種情況,蘇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戰線上,12個方面軍形成不規則的梯形隊列,交替向西發動進攻,重點則在南北兩read.99csw•com翼上。德軍不斷向後退卻,緊縮防線,並以殘破不全的部隊負隅頑抗。
執行的步驟是,D日先將3個空降師投放到大西洋防線的德軍後方,英軍第6空降師在奧恩河谷著陸,美軍第82和101空降師在柯騰丁半島底部著陸,目的在於穩定橋頭陣地的兩翼,從後方騷擾德軍以削弱該地區據點敵軍的抵抗能力。美軍第1集團軍在維爾河東面和北面登陸,英軍第2集團軍在巴約和卡昂之間登陸。共5個師同時在5個海灘登陸。5個灘頭分別為:「猶他」、「俄馬哈」、「黃金」、「裘諾」、「寶劍」。這樣,第一批登陸的兵力可達到8個師,陸軍5個,空降師3個。此次會戰總兵力為美軍20個師,英軍17個師(包括加拿大3個師),法軍1個師,波軍1個師,人數為287萬餘人。如此巨大的兵力集結于小小的英倫三島,歷史上所罕見。
在攻打柏林期間,希特勒第三帝國也隨之進入了鬧劇的高潮階段。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們一直希望能出現奇迹,挽救第三帝國。他期望100多年前腓特烈大帝起死回生的歷史重演,他乞靈于星象圖。4月12日,當羅斯福總統逝世的消息傳來時,納粹高層欣喜若狂,以為奇迹降臨了。希特勒盼望在德國即將崩潰的時刻,蘇聯同英美的聯盟發生破裂,從而使第三帝國死裡逃生,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在第三帝國大廈將傾之際,戈林和希姆萊分別演出了一幕搶班奪權的插曲,給納粹德國的臨終鬧劇增添了幾分荒誕色彩。
當瑟堡快陷落時,德軍在康尼地區倉促建立了一道防線。盟軍也在海岸上扎了根,戰況呈現僵持。隆美爾得到東線趕來的第9、10黨衛裝甲師增援,6月26日,他正準備進攻,卻被蒙哥馬利搶了先。29日,狄特里希的黨衛裝甲軍重創蒙哥馬利。是夜,直屬最高統帥部的西線戰略裝甲預備隊,在希維本堡指揮下,轉入大規模反攻,被英軍擊敗。這也是德軍諾曼底的最後一次反攻,希維本堡被希特勒解職。幾天以後,倫德斯特元帥被免職。克魯格元帥接替西線總司令職務,他很快認清西線作戰同東線作戰的性質完全是兩回事,走馬上任時的自信很快消失了。7月7日,蒙哥馬利再次向康尼的德軍防線實施突破,軍艦上的大炮和野戰炮向隆美爾的陣地傾瀉了8萬顆炮彈,皇家戰略轟炸機向康尼這座中世紀的古城投入2560噸炸彈,德軍空軍野第16師、黨衛第12裝甲師打了一場出色的防禦戰。蒙哥馬利付出慘重代價進到河岸地區,隆美爾炸毀橋樑后,退守對岸,並建立縱深防禦陣地。
7月6日,巴頓將軍秘密抵達諾曼底,指揮新成立的美軍第3集團軍。他提出一個大胆的作戰計劃,其要點是:利用柯騰丁半島上幾條古道,集中一兩個裝甲師,以空中轟炸作配合,突破阿弗朗什進入地形開闊的法國南部,衝出諾曼底橋堡,左右迂迥德軍布列塔尼半島後方和康尼後方。他認為按他的計劃,可在48小時內達成戰略突破。然而,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沒有接受巴頓的建議,仍一味採取步兵集團一線平推的戰法,經半月血戰,美軍只前進了20公里。7月18日,美軍佔領聖洛,同時也被迫停止攻勢。
加萊地區離英國本土最近,海上運輸時間最短,盟軍登陸時又能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所以是德國的重點設防區域,西歐德軍的陸、空軍主力都集中於此,盟軍登陸時,將遭到地面強烈抵抗。在諾曼底登陸的優點是:德軍守備較弱,德軍戰鬥機因受航程限制難以到達,海灘地形有利於登陸作戰;但對盟軍的不利因素是:海上運輸距離較遠,空中掩護困難大些,攻佔瑟堡港的時間可能較長。
1943年初,當北非戰局尚未見分曉時,英美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計劃就已經進行。同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決定在倫敦成立聯合機構,美國的巴克准將和英國的摩根中將共同負責計劃的制定。同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確定了實施日期為1944年5月1日,代號為「霸王」。同年8月,經「魁北克會議」批准,規定美、英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然後向德國心臟地區進攻,同時在法國南部的地中海實施代號為「鐵砧」的登陸行動,以策應諾曼底方面作戰。1943年12月1日,美、蘇、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通過決議,確認「霸王」將在1944年5月實施,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負責指揮「霸王」行動。
在摩根擬定的初步計劃中,有兩點被後來確定的方案所採納:1.確定了諾曼底為登陸地點;2.確立和說明登陸所必需的兵力。理由是德軍在西歐控制的海岸線全長約3000英里,能得到英國本土空軍基地掩護的地段卻只有從弗魯辛到瑟堡490公里不到。另外,所選登陸點附近必須有良好的港口,以便後續人員和物資迅速跟上。同時海灘需平坦開闊,便於先頭部隊最初的作戰和橋頭堡的建立。符合這些條件的只有兩處:加萊海峽從敦刻爾克到索穆河口之間的地段;西諾曼底從康尼到柯騰丁半島之間的地段。
登陸當天,德軍第21裝甲師向海灘的反擊沒有成功,卻打亂了盟軍于當天佔領諾曼底防禦中樞康尼的計劃,這主要是由於盟軍指揮官過分謹慎,因而喪失了戰機。德軍的裝甲預備隊在戰鬥打響后,果然遭到了隆美爾所預料的困境。6月7日,隆美爾命令已拖延了10個小時的狄特里希第1黨衛裝甲軍在清晨發動進攻,將登陸盟軍一劈為二,但在途中遭受猛烈空襲,整個白天的行動被迫放棄。直到6月8日下午,第1黨衛裝甲軍3個傷痕纍纍的裝甲師才勉強發起反攻,但盟軍已贏得兩天時間,灘頭陣地得到了鞏固,德軍的進攻被擊退。
隆美爾還將海岸到內陸6英里寬的地帶,全部變成布雷區。這條雷帶由許多縱橫幾英里的地雷陣組成,陣與陣之間留有幾條通道,以便讓後方的預備隊和補給物資通過。地雷陣中央設置據點,讓小股部隊固守其中。上岸的聯軍或空降的聯軍部隊一旦掉進雷場,便難以脫身,落在防線后的聯軍空降部隊,也難從後方進到海岸與登陸部隊會合。隆美爾還讓每個師與師部安置在雷區的據點中,這樣每個師長都成了「要塞司令」。的確這種地雷陣後來給英美聯軍帶來很大的殺傷。隆美爾準備在這條狹長地區埋設4億顆各種各樣的地雷,但時間短促,在會戰來臨時,他只埋了400萬顆。

德軍的防禦計劃

德國佔領法國后,幾乎用了近4年的時間,來修建所謂的「大西洋壁壘」,但到了1943年底,仍徒有虛名。1943年12月初,隆美爾受命視察「大西洋壁壘」工程情況后,向希特勒提呈了一份報告,指出防禦措施的許多不足。在對付盟軍登陸的問題上,他力主將其殲滅在海灘上,他還自告奮勇地要求擔負最重要地段的防守。隆美爾「禦敵于海岸線」的觀點正中一向「寸土必爭」的希特勒下懷。希特勒很快對西線部隊指揮系統作了調整:1942年7月復出,原任西線總司令的倫德斯特原職不動,但所屬部隊分為兩個集團軍群,隆美爾任「B集團軍群」司令,指揮第88軍團(駐荷蘭)、第15軍團(駐安特衛普-奧恩河一線)、第7軍團(駐奧恩河-羅亞爾河一線)。「G集團軍群」司令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第1軍團(駐比開斯灣一帶)、第19軍團(駐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