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前言

與赫赫戰果相稱的是,第二野戰軍湧現出一些在中國革命戰爭史、甚至在世界上備受關注的赫赫有名的戰將。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國內外公認的軍事家,縱觀解放戰爭,他率領的第二野戰軍一直處於劣勢逆境,打苦戰、打險戰。劉伯承靠智謀和才能,不僅從未指揮過一次失敗的戰役,而且他指揮的很多戰役都被列入戰術史上價值非凡的典範戰例,受到廣泛關注。對此,蔣介石也不得不稱讚說:「論戰術之奇,劉伯承數中國軍界一絕。」二野的另外一位重要領導人鄧小平,軍事家和政治家兼而有之,是對當代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時隔半個世紀后,劉鄧的一位部下這樣總結說:「歷史證明,劉鄧和129師、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和第二野戰軍的輝煌業績是緊緊相連的,假如沒有劉鄧的統帥指揮,歷史也許是另一個樣子。」此https://read.99csw.com外,二野還造就一大批將軍。在1955年解放軍第一次授銜中,二野出了1位元帥,11位上將,26位中將。整個二野共出了248位將帥。
發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國共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巨大,戰場之廣闊,戰鬥之激烈,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都無法比擬。這場戰爭最引人矚目,或者說直到今天仍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戰爭開始時對立雙方的力量對比是極其懸殊的,可謂有著天壤之別。正如有關歷史資料統計的那樣,當時,國民黨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上都佔有絕對優勢,有一支430萬人的軍隊,其中正規軍248個旅,約200萬人,擁有坦克、飛機等現代化的裝備,包括接收100萬日read.99csw•com軍的裝備,和美國為之裝備的45個師(旅)的現代化、機械化裝備,統治著全國3/4的地區,約有3億人口,控制了大城市,戰略基地和交通要道,並取得美國政府在軍事上、財政上的巨大援助。相比之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只有120多萬人,其中的正規軍僅存61萬,缺乏現代化武器裝備,解放區人口僅1億人,剛剛開始土改,後方並不十分鞏固。
正是這支部隊,首先與國民黨軍鏖戰上黨、平漢,給了蔣介石當頭一棒;全面內戰爆發后,劉鄧大軍在隴海路南北先後9次與國民黨軍較量,9戰9捷,打出了劉鄧大軍的赫赫威名。1947年6月,劉鄧胸懷全局,勇挑重擔,義無反顧揮師強渡黃河,實行中央突破,鏖戰魯西南,一舉殲敵9個半旅,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國統區。在國民九_九_藏_書黨重兵重圍,內無糧草彈藥補給,無後方,無後援、無友軍配合,而且北方士兵不慣於南方山地,軍隊數量裝備明顯劣於敵軍等等不利條件下,這支部隊卻進退不亂方寸,攻守均有條理,與國民黨逐鹿中原,改變了全國戰場的格局;在裝備和人員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以「有我無敵」的氣概,與國民黨的精銳部隊黃維兵團展開搏殺,打贏了淮海戰役關鍵也是最艱苦的一場戰役。此後,這支聲名顯赫的部隊橫渡長江,挺進西南,解放西藏,一直把五星紅旗插到世界屋脊上。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第二野戰軍殲敵221.8 萬多人。四年戰爭中,第二野戰軍從晉冀魯豫到中原、華東、西南,被稱為四戰之軍。歷史證明,二野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功不可沒,為推翻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蔣介石憑藉優勢,氣九-九-藏-書勢洶洶、咄咄逼人,叫嚷要在半年時間打敗共產黨,統一全中國,於是,八年抗戰剛剛結束,中國大地再次響起隆隆炮聲。面對這種情況,共產黨敢不敢迎戰?能不能迎戰?迎戰了能不能打贏?打不贏怎麼辦?這是擺在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乃至全體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素有中共「一支筆」之稱、曾任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在有關回憶錄中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
無論從哪個方面,第二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戰鬥歷程都有值得總結的地方。描述第二野戰軍的光輝歷程,弘揚第二野戰軍的精神,必將激勵後人去創造更加偉大的業績。
事實的發展出乎蔣介石的意料,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不僅以劣勢力量迎戰read.99csw.com了,並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且僅用比原來預期短得多的時間就打贏了這場戰爭。因此,研究世界史的專家稱中國的解放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迹。從解放戰爭結束至今,專家學者、文人墨客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解放戰爭的著作,在努力地挖掘著這個奇迹背後的故事。但誰也無法否認,只要談到解放戰爭,要想全面了解解放戰爭,就離不開家喻戶曉的劉鄧大軍,即第二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而中原野戰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它的前身又是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第129師。這支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在蔣介石向共產黨人發起挑戰之際,恰好處於解放區的前沿——晉冀魯豫地區。歷史風雲際會,二野首當其衝,最先投入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自此之後,直到全國解放,這支英雄的部隊始終在前沿地區馳騁縱橫,獨當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