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05講 太和之門 一、常朝御門

第05講 太和之門

導語

進入午門,就正式進入故宮。
從故宮平面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宮城功能的區域劃分——沿著中軸線從南向北,縱向分為四個區:前導區,從午門到太和門,主要是對外朝「三殿」、內廷「三宮」起鋪墊和烘托的作用;外朝區,以三大殿為主,是國家大典和皇帝政務區;內廷區,以後三宮為主,是皇帝家庭生活區;后苑區,以御花園為主,是帝后休憩遊覽區。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譬如,外朝的保和殿,曾名位育宮,順治皇帝一度住在這裏。又如內廷的乾清宮,既是康熙皇帝的寢宮,又是他的辦公室。再如養心殿,清朝雍正帝等八位皇帝都在這裏辦公和生活。所以說,所謂外朝和內廷,只是一個大概的區分。
皇帝的外朝政務區,在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排列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稱「三大殿」,矗立在一個「土」字形高台基座上,紅牆四面環繞,四角各有崇樓,佔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三大殿是宮城的核心,是皇帝、皇宮、皇權的象徵。太和門左右,布設「左文右武」——東翼的文華殿和西翼的武英殿。
太和門是皇帝外朝政務區的正門。本講重點介紹太和門和太和門庭院。
進了午門,就進入了雄偉壯麗的太和門大庭院。這處庭院,南為午門,北為太和門,東為左順門(后改會極門,清改名協和門),西為右順門(后改歸極門,清改名熙和門),既嚴密封閉,又四通八達——向南,是出入深宮的必經之路;向北,即進入宮廷核心區;向東,聯通文華殿和東華門;向西,聯通武英殿和西華門。這四門是溝通三大殿與左文右武共五座大殿的交通樞紐,也是皇帝政務區的交通樞紐。現在的協和門,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風格,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熙和門,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距今已有二百余年。
一次,我坐火車,同旁邊幾位素不相識的法國朋友一起聊天。我問:您們說北京哪裡最好?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故宮。我又問:故宮的哪裡給您們留下印象最深?他們又異口同聲地說:太和門和門前的廣場。
我細一想,確有道理。從太和門到午門的廣場式庭院,可能是世界上最寬敞、最美麗的庭院。庭院中間,從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美麗的小河,這條河叫內金水河。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一樣,內金水河水是從什剎海經西苑(今中南海、北海),流入環繞故宮圍牆的筒子河,再進入故宮裡的。這條小河在空曠平整的大庭院里劃出一條弧線,宛如寶玉做成的帶子,因此也叫玉帶河。河上架起五座漢白玉石拱橋,中間那座橋最寬最長,是皇帝獨享的御橋。從大明門(大清門)開始的御道,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直達這座美麗的虹橋。過了橋,就來到太和門了。
我們站在這個面積約26000平方米的廣場式庭院中央,仰天俯地,環視四周,看到的是:紅牆,黃瓦,藍天,白雲,朱柱,綠水,灰地,七彩斑斕,宏闊博大。恢弘的太和門,巍峨的太和殿……簡直就是一幅美輪美奐的油畫!展開這幅油畫,出現在眼前的就是太和門。
太和門,明永樂建皇宮時稱為奉天門,嘉靖時先稱大朝門,后改稱為皇極門,清順治時改稱太和門。太和門初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翌年重建,改名「大朝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奉天殿改名皇極殿,而改大朝門為「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太和門面闊7間,進深3間,橫58.82米,縱30.43米,建築面積近18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l對、銅鼎4尊,為明代遺物。門南有一廣場式的庭院,南北130米,東西200米,面積約26000多平方米,內金水河自西向東流過;河上橫跨石橋5座,名「內金水橋」。它矗立在三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之上。拾級而上,平台當中擺放著四座銅爐,當年舉行慶典時,香煙裊裊,靜中有動,增添了神秘氣氛。門前台階下兩側有一對明代的銅獅,踞坐在漢白玉台座上,拱衛大門。門左邊有一座小石亭,叫詔書亭,在頒發詔書時先將詔書放在亭內。門右邊有一個石匣子,據記載裏面裝有五穀、元寶之類。有的書說它屬於「壓勝」,就是鎮宅之物,這應有國家五穀豐登、財富滿盈的寓意。今天看來,這兩座亭子反映出皇帝對臣民做了兩件事:一是「予」,給予百姓的是號令旨意;一是「取」,取自百姓的則是錢糧布帛。
上了台階,走進大門,就進入太和門的門樓。說是門樓,其實更像是一座南北通透的大殿,面積近1800平方米。50根硃紅色的大木柱整齊排列在大殿里,每根柱子的直徑都在70厘米以上。

一、常朝御門

太和假門故事,也很有意思。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門大火,黑煙彌天,化為灰燼。轉年正月二十七日,就是光緒皇帝大婚的吉日佳期。太和門竟然被火燒毀,內廷不安,朝野震驚。清制規定:大婚皇后必須經由太和門進宮。只有42天的時間,來不及重修太和門,怎麼辦呢?清廷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繼日,加緊搭建,竟然搭成九_九_藏_書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大婚時使用。震鈞《天咫偶聞》記載:「……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為之。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cuījué,指房上椽子)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十丈,慄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我們看《光緒皇帝大婚圖》read.99csw.com上的太和門,原來是彩扎的。這項工藝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門,是光緒大婚後第二年建成的。
皇極門(奉天門、太和門)前的庭院,發生過許多故事,既有歷史正劇,也有歷史鬧劇。先說歷史正劇,就是于謙在奉天門(太和門)前定亂的故事。
明朝的「常朝御門」,也就是皇帝舉行日常辦公會議的九_九_藏_書會議室,地點就在奉天門(皇極門、太和門)。永樂帝啟用三大殿不久,遭遇雷火,三大殿被焚毀,但奉天門倖存,於是永樂帝就在奉天門御政。據萬曆《大明會典》記載:凡早朝,先擊鼓,文武百官分別在午門的左右掖門排隊等候;爾後開門,由鴻臚寺(管禮賓)官員引入午門,過內金水橋,到奉天門丹墀前,分六部、五府等官員,東西相向,依序而立,等候皇九*九*藏*書帝來到。皇帝御寶座,鳴鞭,百官入班,面北行一跪三叩首禮。朝拜后,鴻臚寺官宣念,然後各衙門輪班奏事。奏事完了,最後鳴鞭,皇帝還宮,百官退朝。
這裏發生了一個故事:建文帝時的副都御使茅大方,在永樂帝奪取皇位后,不為新朝當官而被棄市。他的妻子張氏年已56歲,受丈夫牽連,被發到教坊司(官伎院)遭蹂躪,病故后,官員在奉天門上奏。奉聖旨:「抬出門去,九-九-藏-書著狗吃了,欽此!」(《國朝典故》)人都死了,還不放過,還要把屍體拉去喂狗。這個故事無論發生在北京或南京的奉天門,都說明皇權的殘酷性。
清初,順治帝遷都北京,舉行大典,詔告天下,也是在皇極門(奉天門、太和門)。為什麼不在皇極殿(奉天殿、太和殿)呢?一些學者認為:李自成臨撤出皇宮時,放火焚燒宮殿,皇極殿遭火焚毀,所以順治帝登極大典不在皇極殿,而在皇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