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21講 正大光明 三、匾外思考

第21講 正大光明

三、匾外思考


咸豐帝不是一位優秀的接班人,圖為其即位前畫作
從清朝入關后的二百多年間,綜觀世界大勢,總的發展趨向,就是民主化。清朝閉眼不看世界大勢,卻立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做皇帝,這完全背離世界發展的潮流。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在當時的世界,面臨的對手是誰?
俄國: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年),俄國皇帝(1855—1881年),大體與同治、光緒同時。在位期間廢除農奴制度,並進行財政、文化、司法、軍事等重大改革,其任期被譽為「大改革時代」。后被民意黨人炸死。
為什麼說「立太子不好」呢?歷朝沿用皇位世襲制,自有它的道理。我們站在21世紀的中華視角和國際視角,重新審視家天下的皇位傳承製度,就會有新的認識。我們說「立太子不好」,因為「立太子」有「三弊」:一是容易自驕。皇太子放縱自我,反正是鐵打的寶座,無須刻苦修身修心。二是容易結黨。皇太子是未來的接班https://read.99csw.com人,一些人就往太子身邊靠,容易形成「皇太子黨」。這樣「皇權」與「儲權」就形成矛盾。三是容易內訌。其他皇子設法打擊、陷害太子勢力,謀求自己為皇太子。康熙朝是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公司何嘗不是這樣?
慈禧太后及其傀儡皇帝同治、光緒,恰與美國的林肯、德國的俾斯麥、日本的伊藤博文、俄國的亞歷山大二世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等同時代。這對孤兒寡母作為清朝最高權力者,怎麼可以同他們相匹敵呢?慈禧對奕這樣的議政王,卻可以任意革掉,不受任何約束。慈禧太后,不受任何監督——不受法律監督,不受行政監督,不受輿論監督,而形成極權專制局面——「一人治天下,天下奉一人」!
德國:俾斯麥(1815—1898年),德意志帝國宰相(1862—1890年),與同治、光緒同時,曾任駐法大使,外交大臣。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德國;對內推行高壓政策,被稱為「鐵血宰相」。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年),英國女王(1837—1901年),與慈禧(1835—1908年)大體同時。有人說:英國也是女王啊!但英國當時實行首相制、國https://read.99csw•com會制,維多利亞女王在任期間嚴格遵守憲法原則,而慈禧施行「女皇」制。

大權獨攬的慈禧常以老佛爺自居,圖為其親筆書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三,閉門做不好。清朝道光以降,國際形勢大變。清朝郭嵩燾不僅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而且看到西方的議會制度。郭嵩燾(1818—1891年),道光進士,署廣東巡撫、兵部侍郎,首任出使英國大臣兼駐法國大臣,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和議會制度。他在《使西紀程》中說:「西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但這位中國的先知先覺者,因此受到上自廟堂,下至士子的「叢罵」,甚至於要燒毀他的住宅,死後還要掘墳焚屍。
清朝同列強的競爭,不僅是經濟、軍力的較量,更重要的是最高執政者素養與智慧的較量。清朝後期的嘉慶帝為庸君,道光帝為愚君,咸豐帝為懦君,同治帝為頑君,光緒帝為哀君,宣統帝則為幼君。最後三位幼帝——6歲的同治帝、4歲的光緒九-九-藏-書帝、3歲的宣統帝,做大清帝國的元首,豈不是天大笑話!且執掌朝綱的是慈禧太后。我們不站在女權主義立場上,而是站在中華民族立場上,來考察這個現象。慈禧作為一個女人來說,無疑是傑出的,是優秀的,她很聰明,更懂權術。我們用政治家的標尺來衡量慈禧,發現她——沒有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寬闊胸懷、治國謀略、創新精神。慈禧長年在紫禁城或頤和園,不懂農,不懂工,不懂學,不懂商,也不懂軍,更不了解國外實情,僅靠玩弄權術,掌控泱泱中華大國,面對新興世界列強,怎能不敗?特別是慈禧太后掌權持續近50年。在世界政治日趨民主化的大潮中,大清帝國的皇權卻日益高度集中。這既是同治、光緒、宣統三朝中國歷史悲劇的重要原因,也是家天下、君主制的必然結果。清朝的家天下、君主制,皇帝只能在愛新覺羅氏宗室中選擇,而不能在民眾中選出最優秀、最傑出的元首。在國際競爭面前,優勝劣汰,落後挨打,敗下陣來,清祚斷絕。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儲匣,可做三點思考。
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儲匣,只是一個歷史的記憶。這個歷史記憶啟示人們:要走民主化、國際化的道路。
從清朝皇位繼承演變的軌跡,來做個簡要的歷史九-九-藏-書回顧。
第二,一人定不好。道光帝身後,皇位怎麼辦?一人定。一人定有什麼不好?舉兩個例子。一是道光帝立奕詝(zhǔ)。清朝沒有立嫡以長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選擇,但他立嫡長子奕詝,可以說是「立之不當」。奕詝懶惰、懦弱、淫樂,缺乏歷史責任感。二是慈禧太后「懿旨定儲」——光緒帝載湉(tián)、大阿哥溥儁(jùn)、宣統帝溥儀。王公貴族、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等都沒有參与。慈禧改變皇位繼承的祖制。載湉繼承皇位,既不是滿洲貴族會議推舉,也不是用遺詔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儲,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載湉和溥儀都是在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個家族血統的交叉點上選出來的,溥儀是在慈禧侄子、載灃之子與慈禧乾女兒鈕祜祿氏之子血統的交叉點上,這在清朝是沒有先例的。選君以親,而不以賢,這是慈禧太后不以江山社稷為重,而以私利為重的一個惡劣史例。
美國:林肯(1809—1865年),家境貧寒,父為鞋匠,9歲喪母,通過自學,成為律師,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1861—1865年),在任期間平定南方叛亂,進一步掃蕩奴隸制度,捍衛了國家統一,遭到暗九_九_藏_書殺。
司馬遷有句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天時也;人,人意也;古,鑒戒也;今,通變也。其時,西方許多國家已經工業化、民主制,清朝還是家天下、君主制。清末慈禧太后通過「聽政—訓政—親政」實行專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逆天時,拂民意,不鑒古,拒通變。因此,清朝的覆亡,民國的興起,既是歷史的必然邏輯,也是民意的自然選擇。
日本:伊藤博文(1841—1909年),曾四任日本首相,大體與光緒同時。曾任兵庫縣知事,在英國學習海軍,就是說既有基層工作經驗,又有海外留學經歷。在任期間,起草明治憲法,在廢除日本封建制度,建立現代國家中起過重大作用。在甲午戰爭中取得勝利,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后在哈爾濱被朝鮮志士刺殺。
第一,立太子不好。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年帝制史上,立太子幾乎成為慣例。皇帝個人的素質、才能、品德、喜好等,於國家、民族至關重要。因此,選拔最優秀、最傑出的皇位繼承者,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王朝,都是頭等大事。君主應該是當朝整個國家、各個民族中最傑出、最優秀的代表。當然,限於皇位世襲制度,只能選擇其範圍內的最優秀的人才。康熙帝兩立兩廢太子的教訓,令人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