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54講 宮廷御膳 二、宮廷進膳

第54講 宮廷御膳

二、宮廷進膳

乾隆帝重養生。乾隆帝吃飯重養生,講究葷素、貴賤搭配。滿洲入關,已過百年。關外人常食含熱量高的鹿肉、熊掌,濕熱相搏,容易得病。乾隆帝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並規定皇帝、太后、皇后標準:每次進膳用全份膳48品;每天用盤肉16斤、湯肉10斤、豬肉10斤、羊2隻、雞5隻、鴨3隻、蔬菜19斤、蘿蔔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青醬3斤、醋2斤和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皇后以下妃嬪等,按等級相應遞減。
南北風味兼取原明宮廚師有山東人、江南人等,清初帝后嘗到魯菜和蘇菜的美味。魯菜如全聚德烤鴨進入宮廷。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六次南巡,地方官員接駕,呈進淮揚菜、蘇杭菜品嘗。回京后,康熙帝「改燔炙為餚羹」(《清史稿·禮志七》卷八十八),烹飪方法,有所改變。器皿既有大碗大盤,也有小碗小碟。乾隆時御膳房有「蘇州廚役」張成、張東官、宋元等人,做淮揚、蘇杭佳肴美味。從此,清宮御膳,南北兼味。
御膳時間。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農耕文化的三餐習俗。明帝重視晚餐,晚餐吃飯、飲酒、賞樂、觀舞等外,欽點侍寢的九_九_藏_書宮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兩餐,這源於其先祖日出上山,過午回家,這是漁獵文化的兩餐習俗。清帝用膳,時間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卯正(6時)二刻,晚膳午正(12時)二刻。(《養吉齋叢錄》)御膳時間,隨季變化。夏、秋季,晝長夜短,早、晚膳則提早半個時辰;冬、春季,晝短夜長,早、晚膳則推後半個時辰。特殊情況,也有變通。除正餐外,隨時需要,另行承應。
清帝的膳食,舉幾個例子。
為什麼不吃狗肉呢?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危難之時,被犬救了性命。所以,滿洲習俗,不吃狗肉,不|穿狗皮。
滿洲風味為主滿洲屬於東北森林文化,其祖先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間,習慣於吃獵捕的飛禽(如飛龍、野雞、山雀),走獸(如鹿、狍、熊掌、獐子、野豬),魚類(如鱘鰉魚、鯉魚),採摘的山珍(如蘑菇、木耳)等。《北京竹枝詞》寫道:「關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祥水土想陪京。」滿洲崛起之後,吸收漢人食品。清帝入主中原,吸收關內食品。滿洲風味菜肴,溥儀出宮之後,故宮廚師傳廚藝到今北海仿膳和頤和園聽鸝館等餐館。
乾隆帝89歲高read.99csw.com壽,他除習武狩獵、嗜好書法、注重健身外,還注重食醫保健。每年春季,他要清宮食榆錢餑餑、榆錢糕、榆錢餅。他自己吃,還以此祭祖,表示不忘本。初夏食碾轉兒(嫩麥製作),端午吃粽子,重陽吃花糕。隨季節,吃蔬菜——黃瓜蘸面醬、炒鮮豌豆、蒜茄子、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秕子米飯等。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如意洲的一頓晚膳很有意思:這頓御膳既有雞、鴨、豬、羊、狍五種肉食,又有白菜、蘿蔔、扁豆、茄子、鮮蘑五種蔬菜;主食還加大棗、豆餡,並點了兩道農家素菜——拌豆腐和拌茄泥。這種葷素搭配、粗細兼顧、糧菜互補、食品多樣的合理膳食,有利健康,有益長壽。(李國榮主編《清宮檔案揭密》)
加進西餐元素耶穌會士來華,西餐影響宮廷。法國傳教士張誠等在京,康熙帝在暢春園款待他們,所賜食品有「堆成金字塔形的冷肉」,有「用肉凍、豆莢、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盤」。康熙帝還邀請傳教士一起用除夕晚膳,賜給他們「年飯」十二盤菜肴,二十一種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滿洲烹制方法,中西餐結合。乾隆帝吃過西餐。乾隆十八年(1753年),命先後製作「西洋叉子」、西洋小刀、西九_九_藏_書洋布墊單。晚清和民初,溥儀對西餐感興趣。他讓廚師鄭大水向外國廚師學做西餐和擺飾餐桌,還在紫禁城麗景軒設置西餐飯房。
天下美味食品進入宮廷,清帝享受美食佳肴文化。宮廷帝后是怎樣用膳的呢?本節分開來講。
蒸燉煮燒居多主食以面、副食以肉為主。烹飪以煮、燉、蒸、燒、烤、炸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窩燴糟鴨子熱鍋一品,燕窩掛爐鴨子熱鍋一品,燕窩鴨絲熱鍋一品,燕窩白鴨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湯鴨子一品等。這麼多的火鍋,是因為關外氣候寒冷,又便於加熱保溫,特別是冬天可以在爐火上或在熱水中長時間煨著,方便帝后隨時傳膳。
御膳特色。明宮以魯菜、蘇菜、皖菜為主。清宮飲食特點,主要有五:(1)滿洲風味為主,(2)兼采南北之長,(3)蒸燉煮燒居多,(4)康熙後有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總之,兼采滿漢、南北、中西之長,體現出清廷融合多元飲食文化的情懷。
為什麼不吃牛肉呢?清在關外,重視農耕。耕牛奇缺,明又禁賣。所以清初規定,除重大祭祀等外,不準宰殺耕牛。入關后,就是薩滿祭祀的耕牛也不宰殺,而是賣掉,形成不吃牛肉的習俗。
御膳兩大禁忌。一是不https://read.99csw.com吃牛肉(可用牛奶),二是不吃狗肉。
康熙帝尚節儉。康熙帝鑒於明因奢而亡的教訓,戒奢華,行節儉。他平日兩膳,每膳一味,不食兼味,多餘部分,賞賜他人。兩膳之後,「夜不可飯食,遇晚則寢」。提倡多蔬食,「每兼菜食之則少病,于體有益」。對於鮮果及菜蔬,不可過貪,略嘗而已。他不主張吃反季節蔬果,「必待成熟之時始食之,此亦養身之要也」。(《庭訓格言》)在外巡幸時,遇到當地官民供獻吃食,僅「取米一撮,果一枚」,不可貪食。康熙帝提倡節儉,「明光祿寺每年送內用錢糧二十四萬余兩,今每年只用三萬余兩」,為明代八分之一。康熙帝說:「朕之調攝,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如是而已。」(《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雍正帝也注意不浪費飯菜,諭膳房:剩飯剩菜不可拋棄溝渠,可與服役人吃;人不能吃,可喂貓狗;再不可用,就晒乾以飼禽鳥。(《清雍正二年六月諭旨》)
御膳地點。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點主要在乾清宮及其附近,而後經常在養心殿東暖閣進膳。但飯隨帝走,地點不固定。皇帝走到哪兒,傳膳就跟到那裡。皇帝身邊總有幾個「背桌子」的侍從。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令下,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九*九*藏*書一字擺開。傳膳太監手捧膳盒,從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御膳房已準備好的飯、菜、粥、湯等擺在膳桌上。宮外露餐,有圖為證。如清宮廷畫家繪製的雍正帝《行樂圖》,縱206厘米,橫101.6厘米,色彩鮮艷,布局和諧。描繪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雍正帝及眾皇子等人在苑囿中遊樂,正要擺膳的情景。右邊山石上放著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執壺、酒杯、茶壺及碗、箸(筷子)等。疊石間盛開著玉蘭、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貴」。(萬依主編《清宮生活用具》)皇帝進膳有膳單,就是食譜、菜譜,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調廚師,逐日開單,具稿畫行。每日用膳前,膳單要寫明某菜為某廚師烹制,以備核查。膳單匯總,月成一冊。
道光帝太摳門。道光帝時,財政窘困,入不敷出。他簡樸得出奇,如夏天覺得吃西瓜貴,令太監「取消西瓜,只供水」。道光帝一年四季每日早晚兩膳,都以「五品」為限,就是主、副食各五品;道光七年(1827年)除夕晚膳和翌晨正旦早膳,也是各五品。他宣諭:「朕居阿哥所時,自奉極約,每晚只買燒餅五個,朕與孝穆皇后各食二個,余其一給大阿哥食之。」他規定嬪侍非慶典不得食肉。(《清宮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