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八章 開禧北伐 第四節 向宋示好

第十八章 開禧北伐

第四節 向宋示好

金章宗召集文武大臣問計,南宋要北伐,大家議議,怎麼對付?大臣們就跟章宗皇帝講,不可能,南宋久弱,跟咱們打了那麼多仗,哪次他佔著便宜了?陛下放心,他不會真的出兵北伐。只有宗室完顏匡,也是一員名將,表示:「彼置忠義保捷軍,取先世開寶、天禧紀元,豈忘中國者哉!」(《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七)宋朝人建立了一支部隊,叫忠義保捷軍,年號取先世開寶天禧的紀元,用太祖太宗時候的年號,證明他不忘中國,這個中國指的是中原,想恢復中原。金章宗也感到不得不備兵了,派平章仆散揆在汴京建立行省,駐兵以備萬一。章宗皇帝一再約束金國的部隊,不許越境。當時南宋的部隊頻繁越境挑釁,但是章宗皇帝講,南宋的部隊越境挑釁,咱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跟他講理,一定不要背盟生事,「南北和好四十九-九-藏-書余年,民不知兵,不可」(《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七)。他還告訴金國的使臣,以後你們再去宋朝,對於住什麼地方、在哪兒下船、在哪兒下車、接待規格怎麼樣,咱都不挑了,只要別把宋朝惹毛了就行。但是宋軍頻繁越境抄掠,也不是大部隊,幾百上千人,有的時候萬把來人,深入金境,搶一通就撤。這種事一而再,再而三,連強烈抗議都抗議不過來。章宗皇帝覺得,要跟宋朝皇帝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南北和好四十多年了,民不知兵,咱別干這事了,這有什麼勁啊?你衝過來搶點東西走了,我不理你,你蹬著鼻子上臉,又過來了。《金史章宗本紀》記載,當宋使來金國賀正旦的時候,等宋使要回國時,金章宗特意賜宴,跟宋朝的使臣講:「大定初,世宗許宋世為侄國,朕遵守至今。」我爺爺允許你九九藏書們國家當我侄兒,我一直遵守。「豈意爾國屢有盜賊犯我邊境,以此遣大臣宣撫河南。」沒想到你們國家老侵犯我國邊境,朕不得已,派仆散揆宣撫河南,就是為了防備你們的。「及得爾國公移。……朕即罷司。」你們國家來了公文,告訴我,說那是強盜越境,我一看是強盜,不是你們官軍所為,我就罷了大兵了。「未幾,盜賊甚於前日。……朕惟和好歲久,委曲涵容,恐侄宋皇帝或未詳知。……卿等歸國,當以朕意具言之汝主。」沒想到你們國家沒完沒了,我覺得兩國和好這麼多年不容易,所以我忍受委屈,牙掉了我往肚裡吞,沒跟你們一般見識。但是我這番苦心不知道我侄子知道不知道,你回國之後跟我侄兒說一聲,他叔跟他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讓他別來勁了。
韓侂胄也知道,我朝沒有名將怎麼跟金國干仗呢?我得read•99csw.com翻翻武將的花名冊,找找名將,別說,還真找著一個人——吳曦,吳璘的孫子。當年在川陝戰場上大敗金軍的就是吳玠、吳璘兄弟倆。吳璘打敗了金國之後一直鎮守蜀地,吳璘死後,兒子吳挺接班,鎮守蜀地。朝廷一看,這成了一股割據勢力了,吳家子孫世守蜀地,這哪成啊?群臣建議朝廷,吳挺死後,切不可再讓他的後人入蜀為將。所以吳曦在父親去世之後就被調到了中央,擔任殿前副都指揮使,相當於禁軍的副司令,但是有名無實,不在基層帶兵了。吳曦覺得京城很鬱悶,不如他在家鄉蜀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是一方諸侯。但是吳曦腦子活,花重金賄賂韓侂胄左右的親信。這些親信就跟韓侂胄建言,吳曦可用,兩代將門之後,是我朝現在唯一能用的大將。韓侂胄一聽,就放虎歸山,讓吳曦回蜀地練兵,封他為都統制。吳曦一九-九-藏-書回去,就在南宋最困難的時候倒戈了。所以,南宋什麼措施都準備好了,輿論的、財政的,只忽視了一點,就是軍事的,恰恰最重要的一點。但南宋興兵北伐的風聲已經傳出去了。
金國此時因為國內形勢和北方蒙古的戰爭而不想和宋朝開戰,因此對宋朝的挑釁一再退讓,這樣一來韓侂胄的底氣反而更足了。但打仗是需要各方面準備的,包括軍隊、糧草等,那麼這一次宋朝真的準備好和金國開戰了嗎?
回國之後,這位使臣把這些話一五一十跟韓侂胄、宋寧宗說了,宋朝君臣一聽,金國皇帝這是軟到家了,太好了。韓侂胄一想,這麼一個軟柿子讓我捏巴捏巴,大勝之後,我的太師地位鞏固,加官晉爵。他就把金章宗的一番好意拋到腦後去了。
宋朝的備戰在幾方面做了工作,輿論上準備得很充分:削奪秦檜的爵位,把他的墓碑推倒,謚號改為謬丑https://read.99csw.com。追封岳飛為鄂王,史籍記載:「飛先已賜謚武穆,至是,韓侂胄欲風勵諸將,故追封之。」(《宋史紀事本末》卷八十三)本來岳飛就已經謚武穆了,韓侂胄為了激勵諸將,追封岳飛為鄂王。輿論上的準備做了,財政上的準備也做了,宋朝很有錢,就是沒做軍事上的準備。滿朝都是文官,你指著誰打仗?宋朝四十多年沒打仗了,文恬武嬉,陸遊當年就寫詩:「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關山月》)意思是十五年都沒打仗了,馬廄里養的馬整天也不遛,都肥死了,弓弦都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想訓練出一支生力軍來,太難了,難於上青天。金軍再怎麼弱,也老跟北方韃靼打仗,與強敵經常打仗,能鍛鍊出強悍的隊伍,更不得了的是造就一批名將,比如仆散揆、完顏襄、完顏宗浩。找遍宋朝,也找不著這樣的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