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太祖建國 第一節 韓延徽獻策

第三章 太祖建國

自古以來,中原的華夏民族就有「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說法,也就是說,如果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其統治不會超過一百年。而在中國歷史上,契丹是第一個打破這個說法的民族。契丹之所以能夠統治大半個中國達兩百年之久,關鍵在於他們始創了一種先進的政治制度,而這種制度至今仍然被我們沿用。那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制度呢?
契丹又到了選可汗之年,阿保機本來想舉行一個典禮,走一下形式。這時,一個漢族謀士告訴他,中原天子全是世襲自立,沒有選舉這種事發生,阿保機就打消了舉行選舉可汗典禮的念頭。這個給他出主意的人是誰呢?
提起此人,大大地有名啊。我們聽評書《楊家將》就會知道,楊家將的主要契丹對手姓韓,韓昌韓延壽。說蕭太後有三個女兒(公主),老大嫁給了韓昌,老二嫁給了楊四郎,老三嫁給了楊八郎。楊家儼然跟遼國演出了一段民族團結佳話,成了民族團結的典範。大公主嫁給了韓家,從姓來看,這個韓家應該是漢人,因為契丹貴族就倆姓,一個耶律,是皇族,一個蕭氏,是后族。那麼這韓家為什麼能做駙馬爺呢?因為他們的祖先,一位叫韓延徽的,還有一位叫韓知古的,在契丹建國的過程中厥功至偉。這次給阿保機出主意的,就是韓延徽。
歷史上大凡馬背上的民族建立王朝,最後能夠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一定會有中原的知識分子給他們出謀劃策,遼、西夏、金,以至後來的元,乃至後來的后金,也就是清,概莫能外。耶律阿保機這時候也一樣,給他出主意的韓延徽,本來是幽州地方官劉守光的部下。當時五代十國,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中原王朝梁、唐、晉、漢、周,五十多年更迭很快,很多地方就是梁、唐、晉、漢、周也控制不了,不光是南方出現了十國,北方有些地方五代也控制不了,比如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這個地方就是節度使自立的。在這樣混戰的過程中,每一個地方豪強、軍閥都想壯大自己的力量,廣結外援,幽州地近契丹,所以節度使劉守光就極力巴結契丹,準備認阿保機為叔、述律後為嬸,以叔父禮待阿保機,以嬸娘禮節待述律后。這樣一旦有人跟他開戰,他就可以派人去請契丹出兵。侄兒挨打了,叔您得幫個忙,您得派救兵來。劉守光就派韓延徽去契丹了,韓延徽見到阿保機之後,長揖不跪。阿保機一見,這火騰地就上來了。你主子是我侄兒,管我叫叔,你一個奴下奴,見了我之後居然不跪?他就喝問韓延徽。韓延徽說自己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就是不拜別人,不跪你。阿保機一生氣,不跪我?請救兵?沒門兒,甭想了。你想回中原?也甭想了,放羊去。你不是不跪我嗎?你就天天放羊去吧。就要把韓延徽轟去放羊。
這時,述律后說話了,韓延徽這個人啊,是個真正的君子,他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屈節,你看他來咱們這兒,算得上是深入虎穴了。咱們絕對是強勢,他能不屈節,這樣的人應該重用,不應該折辱,您怎麼能讓他去放羊呢?您應該重用他,讓他做謀士,給咱出謀劃策。阿保機一想,覺得述律后說得對,覺悟高,就去對韓延徽說,那這樣吧,羊就先別放了,你給我出主意吧,給我出謀劃策。
《遼史韓延徽傳》記載:「述律后諫曰:『彼秉節弗撓,賢者也,奈何因辱之?』」

第一節 韓延徽獻策

反觀契丹以前的中國歷史,少數民族的君長在入主中原之前,在草原上就建國稱帝的這可是第一遭。匈奴的君長單于,鮮卑、突厥、回鶻的君長可汗等,他們進入中原之後,才會仿照中原的制度,建立國號,稱帝。這時候他們已經入了中原,才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契丹是在草原上就建國稱帝的,並且興建了都城。契丹的都城是上京,正式的名稱叫臨潢府,臨著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巴林左旗。
有人講,上京臨潢府是北方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以前沒有。以前我們說漢跟匈奴打仗,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王庭遷到了漠北。那顯然是帳篷,城怎麼能遷到漠北呢?唐朝李靖、李大破突厥,攻至突厥可汗所在的牙帳,見牙帳前面豎立著狼頭大纛旗,說明也是住帳篷的。而契丹人卻在草原上建了城——當然現在也有不同說法,有人說回紇人最早在草原上建立了城,首都富貴城,在今天的蒙古國,但現在畢竟找不到了。而上京臨潢府的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九-九-藏-書城牆、街道、房屋的基址都能看得出來。契丹建立都城,建國稱帝,標志著這個民族取法中原的開始,這是契丹民族發展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點。
韓延徽出的這個主意好極了,這樣漢人在契丹就能夠定居下來,幫助契丹發展起來。所以史籍上對韓延徽有這麼一段評價:「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資治通鑒》卷二百六十九)契丹能夠國力強盛,威服諸國,韓延徽可以說是厥功至偉,他使契丹混亂的局面安定了下來。
韓延徽來了之後,對阿保機說漢人牧牛放馬非其所長,而男耕女織、冶鐵制酒為其長處,也為我方所需。莫若劃地築城,以安置漢人,並使其各有配偶,墾荒耕田,種植五穀,紡紗織布,冶鐵制酒。大王不費舉手之勞,坐享南伐之功豈不為善?再說大王欲安天下,須得安民樂業,民安則國安。
在契丹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漢人韓延九九藏書徽厥功至偉。他不僅始創了遼國的典章制度,而且是遼太祖阿保機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之一。阿保機之所以會對一個漢人如此信任,是因為韓延徽曾經幫他解決了一個最頭疼的難題。
阿保機聽了這番話,擊節讚歎: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呢?用人要用他的長處,你讓漢人放羊、放馬,他們確實不會幹這個事。一群羊跑出去,你知道哪只是你的,你怎麼給領回來?當初要真讓韓延徽干這個,他也不擅長。但漢人會紡織、冶鐵、釀酒、煮鹽、築城,應該發揮他們的長處,這些產業如果發展起來的話,對於契丹民族的發展,對於將來契丹政權的發展都是大有好處的。所以,阿保機就接受了韓延徽的主張,在契丹祖居的地方設州縣,建立城堡。阿保機還特別有主意,他為了不讓遷過來的漢人思鄉,就按地域建城。凡是從一個地方遷過來的人,就給他們築一個城,這個城就用他們家鄉的名字命名,假如你是三河縣來的,我在這兒建了個縣,還叫三河縣。這有點像僑居的郡縣,等於這個城就是三九-九-藏-書河同鄉會,你現在雖然住在草原上,但一報家庭住址什麼地兒,三河縣××街,你就不會有一種思鄉之情了,因為現在你還是住三河縣的,看到的全是你的老鄉,聽到的全是鄉音。這樣一來,你就在這個地方安居樂業了,用《紅樓夢》里的一句話說就是「反認他鄉作故鄉」。以後凡是契丹貴族對外征戰,被俘的中原百姓,也一律都用這種辦法安置,設立這種州縣。不但國家可以設立州縣,宗室、諸王等人也可以設立,等於權力下放,自己去建立州縣,讓草原上興起一座一座的新城,安置那些中原移民,讓契丹人也過上農耕定居的生活。
有一次,阿保機跟述律后談起這件事,表示自己束手無策。管契丹人我沒問題,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管漢人咱沒這經驗,他們老跑,怎麼才能把他們留住?述律后說這事簡單啊,你不應該問我,請韓先生來問問不就完了嗎?他就是漢人啊!阿保機茅塞頓開,就派人去請韓延徽。
當契丹準備舉行改選可汗典禮的時候,韓延徽告訴阿保機不要舉行。因九*九*藏*書為你是可汗,你只要叫可汗,你就老存在著一個到點改選的隱患。比如總統沒有世襲的,就得到幾年一選。你要想世襲怎麼辦?改叫皇帝,一稱帝這事就解決了,皇帝沒有選舉的,從秦始皇統一至今沒聽說皇帝有任期,四年選一個新皇帝,沒有這事兒。阿保機立刻明白了,決定不稱可汗了,改當皇帝。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契丹(契丹的國號幾經變化,947年改為遼,983年又改叫契丹,到1066年又改叫遼,現在一般就用遼作為他們的通稱),阿保機自稱天皇帝,述律氏為地皇后,封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號稱人皇王。耶律倍的「倍」字就已經是漢語了,他的契丹名字叫耶律圖欲。阿保機建國之後,也起了漢名,叫耶律億,說明他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禮法。阿保機用天、地、人,給自己、皇后、兒子來命名,正式建國稱帝。
當時阿保機最頭疼的事是什麼呢?就是漢人北遷的問題。中原戰亂,很多漢人來到契丹人的聚居地,但來到這個地方之後,因為不堪忍受契丹人把九_九_藏_書他們當作奴隸的折辱,再有就是不習慣草原生活,他們中的大部分又紛紛逃亡。阿保機很為這件事頭疼。
為什麼了不起呢?咱中國疆域遼闊,960萬平方公里,也有比我們大的國家,但是我們看中國版圖形成的特點,絕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靠武力擴張,是靠先進的生產方式、先進的文化向邊緣地區擴張,對邊疆進行開發建設,使得那些地區自動地歸附中原歸入中華版圖,我們的疆域是自然形成的。契丹人取法中原建國稱帝,這說明契丹也以這種文化為正統,也以中原王朝自居。後來契丹皇帝曾經講過這種話:「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契丹國志》卷九)我們的典章制度跟中國一樣,那我們是哪國人?我們當然是中國人,我們待的這塊地兒就是中國的地方。所以契丹民族以今天內蒙古赤峰市為核心,建立起了一個大帝國,這些地方深受中原文明、中華文化的影響,內蒙古、東北就留在了中國版圖之內。所以我們講,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帝的意義絕不是只換了個稱呼那麼簡單,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