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延州之戰 第一節 左膀右臂

第六章 延州之戰

公元1040年,李元昊親率數十萬大軍,越過西夏和北宋的邊境,直接進攻延州城,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延安,揭開了兩國戰爭的序幕。那麼延州為什麼會成為李元昊的第一個進攻目標?而只有數百人防守的延州城,為什麼能抵擋得住數十萬的西夏大軍?
李元昊稱帝建國,退還了宋朝賜給他的璽印和詔書,公開跟宋朝分庭抗禮。元昊敢這麼做,除了有堅實的軍事後盾,武裝力量強大之外,還因為他有一個幾乎完全由漢人組成的智囊團,元昊對這些人言聽計從。元昊立國之初,主謀議的大謀士有六個人,裡邊除了一個是党項人,剩下五個都是漢人。宋朝人講:「元昊早蓄奸險,務收豪傑。故不第舉子數人自投于彼。元昊或授以將帥,或任之公卿,倚為謀主。」(《續資治通鑒》卷四十二)元昊這個人早琢磨著反我大宋,我們宋朝科舉落第的人一投奔他,他就都收留下來,或授以將帥,或任為公卿,由他們來出謀劃策。這幫落第的舉子,不自責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反而憎惡科舉制度,認為國家沒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既然國家不給我施展才華的機會,那我就到敵國去施展才華。這一幕在中原王朝跟邊疆各族的戰爭當中一而再、再而三上演,無論是遼、金、西夏,還是後來的元朝、清朝,立國之初,主謀議的大多數都是在中原不得志的漢族書生。
元昊的漢族謀士里最有名的是兩個人,一個叫張元,一個叫吳昊,兩個人的名字正好湊成「元昊」二字。史籍記載:「華州有二生張、吳者,俱困場屋,薄游不得志,聞元昊有意窺中國,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悅,日尊寵用事,凡夏人立國規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宋史紀事本末》卷三十)這倆人科舉不第,聽說元昊有意背叛大宋,哥兒倆就跑過去投靠,告訴元昊應該怎麼跟中原人打仗。元昊對這兩人十分尊崇,夏國立國的規模、入寇的方略都是這倆人教的。
史籍記載,張元任俠好事,愛打抱不平,自視甚高,但屢屢科舉不第。這樣一個雄心萬丈的人,老考不上,憤懣之情焉得長久強壓不發?
有一年華州的河裡出了一條大蛇,這條蛇數丈長,水桶般粗細,經常趴在橋墩上把頭伸到河裡去喝水,嚇得老百姓不敢從橋上過。張元喝了幾杯,酒壯英雄膽,上了橋,抱起一塊大石頭往下一扔,正好砸中蛇腦袋,蛇掉到河裡,被砸死了,血流了幾里地遠,老百姓這才敢過橋了。大家一看,張元太厲害了,連蛇精都敢砸死,這個人不好惹。
張元還特別喜歡在夜深人靜、黑燈瞎火的時候,去深山老林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練膽。他吹著鐵笛行進,攔路的強盜一聽鐵笛聲,知道是大俠張元來了,咱趕緊躲開,別惹他。張元跟吳昊及另一個不第的士子朋友,三個人整天在一起飲酒賦詩,抒發心中的不平之氣。張元曾經寫過一首詠雪的詩:「五丁仗劍決雲霓,直取銀河下帝畿,戰死玉龍三十萬,敗鱗風卷滿天飛。」(《容齋三筆》卷十一)豪情躍然紙上,天下之大捨我其誰的感覺。哥兒仨都覺得咱仨這麼大本事,科舉考試卻老考不上,看來文試不是咱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來文的不行,咱就來武的吧,正值國家有難,用人之際,咱們到邊塞投軍,報效朝廷。於是,三個人就到了邊疆。
仨人見到邊帥之後,說明來意。邊帥一看,仨布衣老百姓,自稱滿腹經綸,這種人我見得太多了。你們說你們有本事,我朝官員出身正途就是科舉,你連這敲門磚都沒有,讓我任用你,我怎麼任用?不符合組織選拔幹部的政策啊!邊帥好言相勸一番,管了頓飯,走吧你們。仨人出門就琢磨,下一步怎麼辦?張元、吳昊一跺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哪兒的黃土不埋人?既然我們想報效朝廷,朝廷不用,我們就報效那邊的朝廷去!哥兒倆上馬走了。他們的朋友不忍背棄祖國,一看張元、吳昊跑了,趕緊去見邊帥,將軍你看,我們仨人來投效你,你不用我們,他倆就跑到党項去了,他倆滿腹經綸,如果為元昊所用,必為我朝之患,將軍你當趕緊派兵去追。將軍翻了翻白眼,明兒天亮再追吧,大宋每年跑的這種人,海了去了,沒見哪個是元昊的座上賓,都被元昊所用,元昊那屋裡還擱得下人嗎?跑就跑唄,明兒天亮再追。也有記載邊帥派了騎兵,三心二意地追了一下,可能出去遛了遛馬就回來了。這個朋友留了下來,做了邊帥的幕僚,當個師爺文案之類的。張元、吳昊倆人跑到了西夏國中,一直到了西夏的首都興慶府。

第一節 左膀右臂

元昊一聽說有人寫他的名字,覺得很好奇。誰這麼大胆?我真沒見過這麼有種的人。元昊就問他們,朕名叫元昊,你們在牆上寫張元、吳昊,為什麼不知道避諱?兩個人雖然被捆得跟粽子似的,但是衣著光鮮,一表人才,不卑不亢。張元說你連姓什麼都不在乎,在乎名幹嗎?你有幾個姓你數得過來嗎?拓跋、李,然後趙,現在嵬名,數得過來嗎?元昊一聽,服了,得罪先生,趕緊起身下座,親自解繩鬆綁。元昊說,先生遠來,必有教於我。你們來大夏,肯定是想為我大夏出謀劃策,要教我點啥吧?張元、吳昊說,對了,就是來教你的,遇上我read.99csw.com們你算是走運了。兩個人雖然是書生,但跟元昊一談軍國大事,天下形勝、兵要地誌、山川地理,了如指掌。可能科舉考試不考這個,所以兩個人老是科場不第。史籍記載,他們倆「常勸元昊取陝右地,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一身二疾,勢難支矣」(《西夏書事》卷十七)。他倆告訴元昊,取陝右之地,佔領長安、潼關、崤山、函谷關,據有關輔形勝之地,然後聯繫契丹,讓契丹在河北動手,我們在陝西動手,使中國一身二疾,勢難支矣。這倆人給元昊出的主意,可以講都是https://read.99csw.com見血封喉的毒招,元昊聽了倆人的話,大為高興,非常信任他們,待為上賓。後來張元在西夏做到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國相這樣的高官,而且名字一直叫張元,也沒為避李元昊的諱而改名,不像李元昊的祖宗為避諱頻繁改名。元昊領兵伐宋,主要是他們出的主意,特別是張元。吳昊的事迹,史籍上沒有太多記載。
張元、吳昊投了西夏,給元昊出謀劃策,宋朝邊帥知道消息后,也很後悔。這倆人果然有才,當初要聽了他們朋友的話,把他們追回來,給他們個八九品小官做,不也就沒這個事了嗎?宋朝先是籠絡張、吳九九藏書的家人,歲賜錢米,還讓張元的弟弟和侄子當了官,希望張元、吳昊回心轉意。這根本不可能,張元回到宋朝能做「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國相」嗎?顯然不行。那我為什麼要回去呢?宋朝一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吧,把張元、吳昊的家人軟禁起來了,希望有朝一日還能把張、吳二人給誘惑回來。沒想到,元昊派人偽裝成宋朝的使者,拿著偽造的詔令,到了關押地點,我們奉上命把他們帶走。上了馬車之後,一路狂奔,奔邊境絕塵而去。沿途的地方官員覺得可疑,但不敢質問,因為人家拿著詔令來的,誰也不敢懷疑這個詔令是假的。馬車一路奔九_九_藏_書西夏去了,衝過邊境。西夏那邊,快馬輕車都安排好了,鼓樂喧天,迎接張、吳二人的家人。宋朝這邊知道上當了,但為時已晚,總不能越境把張、吳二人的家人抓回來吧。張、吳二人從此更是死心塌地歸附元昊,為元昊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跟宋朝作戰。
張元、吳昊雖然到了興慶府,可是二人在當地舉目無親,誰也不認識,要想結識西夏國的高官,投靠西夏朝廷,談何容易?那麼究竟是什麼機緣巧合,讓張元、吳昊見到了西夏國主李元昊的呢?
哥兒倆想了一招,天天到一家豪華酒樓去喝酒,喝完酒之後高談闊論。萬一有西夏的高官來這兒喝酒、娛樂,聽見https://read.99csw.com了我們的談論,覺得我倆有才能,就會把我們推薦給元昊,那多好啊!他們天天在這酒樓上嘚啵,聊了一個多月,也沒有一個高官見到他倆。兜兒里沒錢了,這麼高檔的酒樓天天來可來不起,一次倆人酒後憤懣不已,提起筆來在牆上寫了一行大字:張元、吳昊來飲此樓。把筆一扔,哥兒倆接著喝。這回撞上大運了,沒有高官發現,被便衣發現了。便衣一看,張元、吳昊?這裏面「元昊」二字是我們皇上的名字,西夏國中誰敢寫皇上名字,這倆狂生竟然敢寫。便衣上去就把他倆捆了,捆了之後,陰差陽錯,就給送到元昊那兒去了。哥兒倆待了這麼長時間都沒見著元昊,這下見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