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宋夏議和 第一節 和談意明

第八章 宋夏議和

宋夏兩國交戰多年,宋朝屢戰屢敗,不僅喪失土地,而且損兵折將,因此主動提出同西夏議和。那麼,一心想要稱霸天下的李元昊,為什麼會在夏軍三戰三捷、士氣大振的情況下,同意跟宋談和呢?在談判的過程中,兩國君臣是如何鬥智斗勇,討價還價的?最終,宋夏之間又會達成哪些和議呢?
西夏國主李元昊,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敗宋軍。為什麼他在這幾場戰役當中,都能取得大勝呢?無外乎就是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夏國總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整體上的劣勢轉化為局部的優勢。而宋軍戰線太長,拖沓疲憊,有時候政出多門,讓將領無所適從,而且將領們不乏驕兵必敗的、紙上談兵的,所以總打敗仗。
其次,以前夏國給宋朝進貢,沿途的州、軍都走過,夏國人對宋朝邊疆的地理情況非常了解,而宋軍卻不了解。本國軍隊為什麼對本國的邊疆地理都不了解?道理很簡單,宋人葉適說:「國家因唐、五季之極弊,收斂藩鎮,權歸於上,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也。欲專大利而無受其大害,遂廢人而用法,廢官而用吏……」(《葉適集始論篇》)太祖皇帝立國,揚文抑武,把地方大權統歸中央,特別是對武將不信任,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宋朝的禁軍,實行「更戍法」,部隊在某地駐紮一段時間,就要到別的地方去駐紮。按道理講,朝廷怕一支部隊的統帥當的時間太長,跟部下勾結,把部隊變成私人部曲,應該怎麼辦呢?讓這個將領去指揮別的部隊就行了唄,把指揮部調走不就完了嗎?動靜小,易於執行。宋朝不這麼干,統軍的將領不動,指揮部不動,讓兵士調動,免得士兵跟當地老百姓混熟了,你們換一個地方,重新熟悉當地環境去。所以宋朝的士兵不管是在本土作戰,還是出境跟夏國作戰,都不了解自己所處的地理形勢。
再有,李元昊不能不說是天才軍事家,用兵如神,非常擅長搞聲東擊西這一套,所以宋軍上了一當又一當。

第一節 和談意明

宋朝自定川寨戰之後也意識到了,夏國絕非蕞爾小丑,可一鼓殄滅。范仲淹上書朝廷:「兵馬精勁,西戎之所長也,金帛豐富,中國之所有也。禮義不可化,干戈不可取,則當任其所有,勝其所長。」(《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三十五)西夏的長處就是兵馬精勁,光read•99csw.com腳的不怕穿鞋的,跟他打仗,他豁得出去,咱們豁不出去。我們的長處是什麼呢?金帛豐富。天朝上國,有的是錢,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既然跟李元昊講理講不了,打又打不過。那咱就花錢買個太平吧,他打咱的目的不就為了黃白九*九*藏*書之物嗎?給他一點兒,別打仗了,雙方少死人,天下太平。咱們跟遼不就這樣做的嗎?跟西夏有什麼不可以的呀?宋仁宗思之再三,覺得范仲淹所言甚是。
幾場大戰下來,李元昊也明白,殺人一萬,自損三千,以夏國國力之貧弱,欲求全面戰勝宋朝,絕對九九藏書沒有可能。李元昊、張元最大的夢想不過就是親臨渭水,佔據長安而已,沒想過殺入潼關,佔領汴梁,做中原之主。李元昊深知,現在我軍雖勝,但經濟利益損失巨大,得不償失,如果能夠跟宋朝談和,當然是好事了。再有,戰爭使西夏國力耗盡,物價飛漲,老百姓怨聲載九-九-藏-書道,活不下去了。而且伴隨著戰爭的次生問題,就是災荒。徵發兵馬去打仗,農牧民都上前線了,莊稼沒人種,牛羊沒人放牧,自然就會產生災荒。戰爭爆發之後,宋朝停止了與西夏的邊境貿易,關閉了榷場,西夏境內的大量生活必需品,比如布匹、茶葉、糧食,都不能自給。宋朝一使九*九*藏*書用經濟制裁手段,效果明顯,西夏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因此西夏也希望跟宋朝議和,擺脫困境。
宋夏兩國交戰多年,宋軍屢戰屢敗,不僅喪失土地,而且損兵折將,因此宋朝打算跟西夏和談。可此時的李元昊接連取得三場大捷,聲勢大振,一心想要稱霸天下。在這種情況下,他會同意跟宋和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