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紅衛兵文藝浪潮的興起 無產階級新文化紀元

第一章 紅衛兵文藝浪潮的興起

一個長期缺乏文學藝術,甚至沒有正常娛樂生活的漫長時代開始了。
「文化大革命」掃蕩了「舊文化」,開創了無產階級「新文化」的紀元,沖在最前面的是「紅衛兵文藝」和「紅衛兵文學」。
這種「新文化」出現時,也有片刻的新鮮感,但最終掩蓋不了自身的貧乏和蒼白。
「紅衛兵歌謠」折射出「文革」時代的審美標準,最常用的詞彙是:老子、殺、砸……橫蠻、粗野是美,典雅、溫文是丑,稚氣未脫,又霸氣十足。

無產階級新文化紀元

還有一些豪言壯語,它們曾使廣大人民為之震顫、落淚。
1966年8月,凡是存有珠寶的家庭,都惶惶不可終日。清潔工經常會從垃圾箱中撿到偷偷丟棄的金銀首飾和珠寶。紅衛兵們雖然一般並不竊取財物,但是他們卻手戴幾塊進口手錶,跨著抄來的摩托車在北京城裡兜風。在1966年十一遊行的天安門上,有兩個紅衛兵代表拾到了被別的紅衛兵遺落在城樓上的金條。這件事傳遍了北京。
中國雜技團一掃雜技舞台上封、資、修的「耍、變、練」的純技術表演,於1967年冬天,排演反映「文革」現實戰鬥生活的節目:《毛主席革命文藝路線勝利萬歲!》。用雜技形式搬演了京劇《紅燈記》、芭蕾舞《紅色娘子軍》等樣板戲。其中節目《紅畫筆》表現大批判,運用「砌磚」及「晃梯踢碗」技術,描繪了七億人民都作批判家,積极參加大批判的情景。
人們試圖用毛澤東思想佔領一切文藝陣地。1967年全國流行「語錄操」。其動作彷彿啞語。毛主席語錄「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貪污——雙手向胸前收攏,浪費——雙手從胸前向外翻掌推出,犯罪——雙手向後撅起,呈「噴氣式」。「語錄操」還有轉體動作,跳躍動作,共18節,由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向全國播出,學者數以百千萬計。
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1965年,《人民日報》轉載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人民日報》、《文藝報》點名批判了陳翔鶴的歷史小說《廣陵散》、《輓歌》,孟超新編《李慧娘》,電影《林家鋪子》等作品。在「左」的思潮下,文學藝術界仍然創作出了一批作品。
阿爾巴尼亞「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業餘read.99csw.com藝術團在1966年春來華演出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吳清華由佐·哈卓飾演。當中國觀眾看到了舞台上金髮碧眼的吳清華,熱烈鼓掌,嘆未曾有。佐·哈卓特受鼓舞,演到解放區見紅旗時,兩眼噙淚,非常逼真感人。演出后江青加以接見。《人民日報》載,佐·哈卓說:「我現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對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極左的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的語言,以及八股文的大字報和兩報一刊社論,在人民的生活中開始失去了地位,逐步失去生命力。在民間人民群眾開始獨立自主地創造自己的新語言、新文學、新文化。走在最前面的就是「紅衛兵文藝」和「紅衛兵文學」。
《紅旗》雜誌1967年第6期發表社論《歡呼京劇革命的偉大勝利》說:「京劇革命的勝利,宣判了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路線的破產,給無產階級文藝的發展開拓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在上海,作家峻青在趕寫他的第一部長篇《決戰》。此時《決戰》初稿已基本完成,他在創作歇息的片斷時間,又匆忙草擬醞釀多年的山東抗戰題材長篇《海嘯》,制訂寫作提綱。
「紅色恐怖」瀰漫首都,跟著擴散開來。在上海,人們推倒了普希金的銅像,毀滅文化的風暴席捲全國……
全國上下各式各樣的「大字報」鋪天蓋地而來,人人口誅筆伐。六億中國人民還有誰在「文革」中沒寫過大字報、貼過大字報、看過大字報呢?正話反說,反話正說,嬉笑怒罵,旁敲側擊;或斬釘截鐵,或雲山霧罩,令人嘆為觀止,望而生畏。
報紙點名批判「三家村」(鄧拓、吳晗、廖沫沙)的《燕山夜話》,批電影《兵臨城下》、《舞台read.99csw•com姐妹》、《紅日》、《抓壯丁》,批田漢的《謝瑤環》、《賽金花》,批「清官戲」,批「形象思維」,批「中間人物論」……
紀念活動期間,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等八個「樣板戲」同時在首都舞台上演,盛況空前歷時37天,演出218場。
殷承宗將鋼琴搬到了天安門廣場,彈奏《東方紅》,還在鬧市區王府井街口演出了鋼琴伴唱《紅燈記》。《人民日報》報道:一個老工人說「我現在能夠聽懂鋼琴了」。這一舉動,被稱為文藝與工農兵相結合,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榜樣。
在小說界,梁斌在抓緊修改《紅旗譜》的第三卷——《戰寇圖》。李英儒已完成第三部長篇小說《還我河山》徵求意見稿。整個出版界屆于《紅旗譜》、《野火春風斗古城》兩部小說的暢銷和電影改編的成功,對這兩部長篇的成功寄以很大期望。
紅衛兵們排成長龍,參觀在故宮展出的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接受階級鬥爭教育。
魏巍從1954年以來就埋頭創作反映抗美援朝的多卷長篇小說《東方》,已寫出1-4部初稿。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捲成功后,趕寫第二卷。
《戲劇報》資料室統計了1965年各大區戲劇觀摩演出或調演節目。這些劇目以及其他創作劇目總共計327個。其中話劇112個,歌劇33個,京劇76個,地方戲96個,其他10個。327個劇目中,大戲137個,中小型戲190個。
在1966-1967年,「無產階級文藝革命」的確鬧騰得很紅火,令人們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一天不學問題多,兩天不學走下坡,三天不學沒法活!」(門合)
在這些劇目中包括京劇現代戲九-九-藏-書:《蘆盪火種》、《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以及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幾乎是所有的人,不僅是藝術家,包括中央領導層的政治家,都沒有意識到1965年11月對吳晗《海瑞罷官》的批判,已經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一個長期缺乏文學、藝術,甚至沒有正常娛樂生活的漫長時代開始了。這是一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文化專制時代。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掃蕩了一切「封、資、修」的污泥濁水后,便僅剩下一個旗手和八個樣板戲。這就是初瀾說的:「工農兵英雄人物揚眉吐氣地登上了文藝舞台。」
當時最新鮮的語言,很快就令人們感到乏味,久而久之,會感到壓抑、窒息。
「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地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王進喜)
茅盾女兒小曼回憶說:「有件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們家有一隻銅質的檯燈,燈架是一個裸體女神的塑像,她雙手向左右伸出,手上各拿著一個小燈。這本是一件既有實用性又帶工藝性的檯燈,但抄家時被視為四舊。有一次,我回到家裡,發現這隻檯燈上的裸體女神,忽然穿上了一件連衣裙,感到很好笑。我問了媽媽,她說:『這是四舊,不讓用,丟了又可惜。我特地做了這件衣服給穿著,免得麻煩。』」
狂熱的紅衛兵砸爛了教室、學校,放火焚燒了教科書和一切中外文學書籍,毆打、監禁教師和出身「黑五類」的學生。在首都鬧市區王府井,8月開始「玻璃之夜」,霓虹燈化為濃煙、火光爆裂開來,玻璃片像雨一樣噴射到電車、馬路上。紅衛兵沖入東安市場搗毀商店(罪名:出售資產階級服飾用品),用氣槍對九_九_藏_書化妝品肆意射擊。街頭穿瘦腿褲、尖皮鞋的人,這些穿著被施以刀剪破除,甚至長發也被強行剪短。成群的紅衛兵沖入「黑五類」的民宅,進行抄家、刑訊。一本書、一張唱片都會惹來殺身之禍。
隨著中央「5·16通知」的下發和8月5日毛澤東寫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以及8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檢閱紅衛兵,一場「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烈火迅速燃向全國。
1966年8月30日上午(「破四舊」開始的第五天),人大「三紅」的紅衛兵氣勢洶洶衝進北京西四頭條五號茅盾的家中,為首一人手執一把從張治中家中抄來的日本指揮刀,紅衛兵們在茅盾家折騰了一個多小時。就在同一天,周恩來總理寫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其中包括茅盾在內。
1966年2月,《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提出「文藝黑線專政論」,全盤否定了新中國成立17年黨領導文藝所取得一切成果。
當年攝製成的故事片24部,主要有《烈火中永生》、《年青的一代》、《苦菜花》、《舞台姐妹》等。還有舞台藝術片《東方紅》、《椰林怒火》、《上海之春》等,以及京劇《節振國》、歌劇《紅梅嶺》、錫劇《農家寶、兩壟地》、楚劇《雙教子》等。
「小車不倒只管推。」「拉革命車永不松套,一直拉到共產主義!」(楊水才)
1967年冬,市業餘體校在什剎海演出冰上芭蕾《白毛女》。喜兒幾次「大跳」失敗,人跌在冰上,引起笑聲;而穆仁智的瀟洒動作卻獲得觀眾掌聲。
這些英雄的豪言壯語,集中了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色,為整個「文革」時代塗上了狂熱的色彩。
同年6月20日,《文化部為徹底乾淨搞掉反黨反社會主義九*九*藏*書反毛澤東思想的黑線而鬥爭的請示報告》以中央(66號)文件批轉全國。提出文藝界有一條「又長又粗又深又黑反毛澤東思想的黑線」,要對文藝隊伍實行「犁庭掃院」,「徹底清洗」。
劫夫譜曲的毛主席語錄歌,唱遍全中國。連林彪題寫的《毛主席語錄》再版前言,句子長短不一,也被譜上了曲,在廣播電視台播放。劫夫譜曲的這些「語錄歌」,運用獨唱、合唱、男女聲重唱、大合唱……一遍又一遍地唱,唱得人熱血沸騰。
「誰要敢說黨不好,馬上叫他見閻王。」(《造反歌》)
「文化大革命」既然掃蕩了一切「舊文化」,開創了「無產階級新文化」的新紀元,那麼就必須貢獻出它的新文學。當這種新文學、新語言、新文藝出現時,也有片刻新鮮感,但最終掩蓋不了其自身的貧乏和蒼白。
《人民日報》在6月16日報道會演盛況時,號召:「把革命樣板戲推向全國去。」
「反帝必反修,砸爛蘇修狗頭」,「踏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砸爛×××」,「打狼要用棒,打虎要用槍,對付侵略者,人民要武裝!」(《謝飯歌》)
1967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北京、上海舉行了盛大集會。陳伯達發表講話吹捧江青:「在戲劇、音樂、舞蹈各個方面,做了一系列革命的樣板,把牛鬼蛇神趕下了文藝的舞台,樹立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成為文藝革命披荊斬棘的人。」
1968年夏收,北京市通縣馬甸橋郭村的公社宣傳隊,為參加夏收的72中學生演出根據泥塑《收租院》改編的評劇。將「造型」展現為故事情節,還加旁白解說,演到戲劇高潮,便集體「定格」,重現出泥塑群像的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