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未完的結局

未完的結局

吳祖光(《枕下詩》作者)於1978年重獲解放,右派問題也得以平反。他在停筆14年後根據其夫人新鳳霞提供的舊社會評劇藝人生活創作了5幕話劇《闖江湖》。80年代,中國戲劇出版社先後出版《吳祖光劇作選》、《吳祖光論劇》、《求凰集》。1985年吳祖光被聘為國際劇協中國中心理事會理事,同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畢汝協(《九級浪》作者)在「四人幫」倒台後曾在中央歌劇舞劇院當編劇,后被美國某大學聘請去美講學,已去美多年。
陳明遠於1978年11月被徹底平反。「四人幫」粉碎后,發表了30多篇科學論文,出版了6部學術專著(其中3部譯成英文)包括:《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語言學和現代科學》、《漢語語音分析》、《數量語言學》和《中國聽力理解》等。在1985年4月中國專利法生效后,作者關於計算機語言信息處理的兩項重大發明創造,已由國家專利局予以公布。1982年作者調到北京語言學院。
李家平調回城后,在故宮博物院參与古代絲綢織品整理、收藏,1984年調入中國文學資料館。在其父逝世后,整理《魂斷秦城》書稿。
曾卓的右派問題「文革」后被平反,並出版了詩歌集《懸崖邊的樹》
楊東平,《生活三部曲》的作者,在1976年「四五運動」中,參予創作了紀念周恩來的長詩《請收下——獻給紀念碑下》,在「四人幫」的「雙追運動」中,受到審查。現為北京理工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王靖,《決裂·前進》的作者,在1978年創作了反特權的電影劇本《在社會檔案里》,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后成為全總文工團編劇。
劉森(「流浪藝人」),在「文革」后依然命運困頓,在1990年前後癱瘓了,離婚後獨自一人住在北京香山腳下的農舍中。
黃虹、何辛平、俞飛飛(第二軍醫大學的工農兵學員)等人,在1973年從大學畢業后,分回到各省原在部隊醫院。黃虹1982年從部隊醫院轉業到北京市立醫院當醫生,何辛平仍在廣九-九-藏-書州軍區醫院。俞飛飛在北京262醫院,並於1990年去日本留學。
李燕泥在國家勞動部勞務司工作。
王晞,內蒙插隊北京知青,《送友返京》作者。由內蒙莫力達瓦旗博榮公社調到河北省徐水等地作教師工作。於1982年10月15日病逝,年僅34歲。內蒙知青為他集資出了一本舊體詩作集,作永久的紀念。
趙一凡、徐曉等人於1976年11月被從監獄中釋放。因「第四國際」案,他們共蹲了兩年(23個月)的監獄。
1986-1987年,張揚的三卷本長篇小說《金箔》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書115萬字。十多年來,除長、中、短篇小說外,張揚的創作涉及散文、雜文、評論、報告文學、傳記文學等領域,共達200多萬字。
尹占華(內蒙插隊北京知青,《八聲甘州·苦菜》一詞作者)后在西安市工作。
李小龍1979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畢業后,曾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導演工作。
朱亞平在「四人幫」倒台後五個月出獄,后成為「四五英雄」。
王燕(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后在北京文化宮工作。
郭小梅(郭嶺梅)后在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當導演。
黃大宜(人大附中學生、《抗大之歌》組創人員、作詞)於1968年,調到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在煤礦經常把自己菲薄的工資接濟家庭困難的礦工。由於對環境產生幻滅,精神分裂,於20世紀70年代自殺。
沈原(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后在社會科學院工作。
魏巍的多卷本小說《東方》手稿,於1970年經過請求得以歸還。1974年魏巍重新動筆,1975年秋完成了75萬字的全書初稿,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李瑞明(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后在美國。
郭小川(1919-1976)在1976年10月6日收聽電台廣播,立即判斷出國家政治生活發生了非同尋常的大事,他決定到北京去。10月18日夜,在安陽招待所的一個房間里,由於一場意外火災,郭小川不幸辭別人世。他埋在壩下一九-九-藏-書年多的地下詩篇:《團泊窪的秋天》、《秧歌》在慶祝粉碎「四人幫」的1977年元旦文藝晚會上被朗誦后,傳遍全國。
張淑文——李英儒的夫人,李英儒出獄后,她繼續做李英儒的文字秘書。在李英儒去世后,張淑文停止了長年的工作,在家中安度晚年。
胡蓮(《路線》、《抗大之歌》第一主演,主要組創人員)現在河南省工會工作。
現將本書中82名人物「文革」后的命運結局介紹如下:
岳重、芒克、多多為代表的「白洋淀詩群」在「文革」后,其主要詩作陸續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成為地上詩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詩壇上造成了「轟動」。當年參与「沙龍」的詩人大多成為文藝界的名人。
陳小冬在李堅持之前提前出獄。
郭小惠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外語系執教。
邢奇(《馬背上的歌》詩作者之一)后在北京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工作。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
李向真(內蒙插隊北京知青,《插隊五年》詩作者)后在唐山工作。
李平分(話劇《歷史的一頁》編劇)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大決戰》編劇之一。
在以後兩年,《第二次握手》幾次再版,印數累計達430萬冊。是1949年建國以來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的第二位,僅次於《紅岩》。另有四種少數民族文本。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歌劇、評劇、評彈、電台小說連播和連環畫等藝術形式。
梁斌於1973年下放漢沽農場,開始構思反映農村土改長篇《翻身紀事》,1974年開始動筆。小說於1978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革」中被抄沒的長篇小說《戰寇圖》,經新華社記者馬傑寫出尋稿通訊,登在全國15家報紙上。小說稿由保定駐軍和山東某公社分頭找回。經過整理,《戰寇圖》於1983年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鄭克英(與李小龍共同學畫的工廠女工)后在某家公司任美術設計。
流沙河的右派結論在「文革」后被予平反。1979年底,應|召調回《星星》詩刊擔任編輯。他作為「歸來的人」又重新活躍在詩壇上九九藏書,並且翻譯介紹一些外國詩到國內。
周文林(「馬列主義左派核心」案受監控人員,「四五」入獄)出獄后,因為「小百花事件」代表工農兵學員向周總理獻花籃,成為「四五英雄」,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委員。在「四人幫」倒台不久即去深圳,成為開發深圳的早期參加者。
任熱河(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瀋陽軍區某高炮師的團級指揮員。
李進軍考入北師大,畢業后在北京某中學當副校長。
徐小歡1978年退伍。后考入政法學院,畢業后在政法部門工作。
楊軍(《路線》舞蹈演員、組創人員)於1968年到山西孝義下鄉后,1971年6月調至縣商業局,8月調至呂梁文工團當舞蹈編導。1976年12月回城,調至市政局當工人。1988年在某公司工作。
黎利(「地下文藝沙龍」女主人)1982年去日本留學,進修東文美術史。後去美國。
施小明(《馬背上的歌》作者之一)后在珠海市從事市政設計工作。
峻青於1968年2月被關押于北京衛戍區后,他的二女兒小刺蝟(15歲)於1973年8月揀廢紙湊足路費,到北京國務院接待站申訴后,峻青被放出。「文革」后平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出版長篇小說《海嘯》(1981年6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及多部散文集。
瞿紹東(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后在一家全國性的報紙當記者。
張揚(《第二次握手》作者)在「四人幫」粉碎后,又在獄中關了兩年三個月。
劉玉平、張達實、董士芳(詩集《馬背上的歌》作者)調回北京工作。
郭赤嬰(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后在外國語學院。
趙一凡於1988年7月9日于北京病逝,終年57歲。同年7月14日,市東城殘疾人協會,在公墓禮堂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遺體在八寶山火化后,安葬于北京南郊太子峪陵園。
邢曉南(1954-1976)1976年4月28日在部隊幹校自殺,年僅22歲。死前留有遺書,表示對周圍環境無法適應,又不能容忍。遺體在終南山下火化。人去世后,單位「結論九_九_藏_書報告」(上報軍區、下發乾校各支部),作出「政治結論」:背叛革命。「文革」后,幹校又於1978年下文件將前「政治結論」推翻,按病故處理。
徐雅雅(話劇《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導、演)1968年下鄉到北京順義農村。1970年入伍。「文革」后在北京一家報社當記者。
王玉田(《抗大之歌》歌舞劇作曲)在「文革」后創作了大批少兒歌曲。1992年舉辦了他的作品音樂會。王玉田在作品音樂會上因為心臟病發作去世。
劉憲憲(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后在國家出版機構工作。
鞏如旭(內蒙兵團6師52團詩人)在北京工作。
1979年10月,張揚成為「文革」以後中國作家協會第一批新會員之一。他是湖南省作協專業作家,政協湖南省委員會委員。
1989年《南京知青之歌》被江蘇音像出版社作為商業歌曲,用電子樂伴奏,配以電子節拍器,塞進名為《錢,這個瘋狂的困獸》的盒帶中,公開出售。當年知青的那種情緒已蕩然無存。
張志新烈士在「文革」后平反。1979年3月中共遼寧省委為張志新烈士召開平反昭雪大會。同年第七期《紅旗》雜誌特約評論員著文,稱張志新烈士是繼李大釗、方誌敏、劉胡蘭、江竹筠、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等英雄之後,中國革命史上的又一面英雄旗幟。張志新烈士的事迹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王長華(北京72中70屆畢業生)移居加拿大。
任毅在1970年8月3日判刑后,在勞改農場服刑9年。1979年任毅被平反出獄。出獄后公檢法賠給他一把新吉他。他被安排到南京一家絲織廠工作。
史鐵生於1978年前後創作了短篇小說《午間半小時》、《我們的角落》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英儒於1989年3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在打倒「四人幫」后的第三年,于秦城監獄中創作的長篇《女游擊隊長》(上、下)正式出版。在秦城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上一代人》(原名《一代青春》)於1982年出版。在出九-九-藏-書獄后13年中李英儒創作、發表了《女兒家》、《虎穴伉儷》等7部長篇小說。並在301醫院病床上,抱病以自身在「文革」中秦城的經歷為題材,完成了長篇自傳性紀實新聞體小說《魂斷秦城》初稿。
1979年1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在頭版上方發布消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是本好書》,全文發表了湖北宜昌樹脂廠工人李謙的來信並加編者按。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報道了這一消息。
章海(北大荒支邊北京知青,說評書能手)1978年病退回北京,在朝陽菜市場負責食品供應。1983年辭職,與自家兄弟一起在東四開了個體服裝店。
陳曉禹后在《農民日報》工作。
臧平分(1974-1988),《獻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勇士》的作者,1978年考入北京經濟學院,後為《經濟日報》記者。
徐曉在1977年考入北師大,她的第一篇小說《一個女陪審員的自述》發表在《安徽文學》上,是「傷痕文學」中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楊建國在某雜誌社當記者。
郭小林於1979年攜妻女搬回北京。郭小林在作家協會工作,妻楊桂香在一家市立醫院工作。郭小林在1979年《詩刊》2期發表了長詩《戒煙》,反省自己「迷信過騙人的符咒」,自己是個「民主之盲」、「科學之盲」。
盧偉(《歷史的一頁》編劇)「文革」后曾與李平分再度合作寫過電影劇本。后在空軍創作組。
牛漢的右派問題1980年平反,已出版的詩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國》、《在祖國的前面》、《愛與歌》等。
沈衛國后在某雜誌社工作。
胡濱(《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編劇之一)「文革」后,曾在北京電影學院當教師,後去法國。
龔農(《抗大之歌》主要組創人)於1968年12月到山西孝義縣下鄉,后調至北京西郊木城澗煤礦當工人。回城后,從事美術、攝影,曾舉辦過個人畫展。後主持一美術公司。
孫智忠(越境到北越參戰的紅衛兵),後為內外貿部門幹部。
李堅持在「文革」后平反出獄。他後來去了深圳,從事房地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