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催發大牛市 消費量級的躍遷

第二章 催發大牛市

消費量級的躍遷

我曾在不同著書中一再強調消費量級理論,其立論是:不同時期消費量級的變化會帶來經濟的飛躍性發展,也就是經濟增長高潮。上述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劉世錦提出的一種新的增長力量正成為替代積極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這種新的增長力量就是高增長行業,這種高增長行業將支持中國經濟增長30-40年。我完全贊成這一觀點。按照消費的量級理論,中國的消費正在從千元級向萬元級和十萬元級升級,這兩個台階交疊在一起,形成一個又高又大的台階,蹬上這個台階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對於發展汽車工業所帶來的問題,比如城市交通擁擠問題,我們曾經指出,交通擁擠不是汽車多了,而是汽車太少。在交通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城市,當汽車工業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將從城市向外發散,將會改變人們的生存方式。汽車工業的發展,會連帶出許多產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經濟增長動力的結構性轉換有了好的開端,一組新的高增長行業正在形成。繼續保持、加強這一勢頭,加快相關領域的改革和政策調整,國民經濟新一輪較長時期、較高速度、較為穩定的增長是完全可以期待的。這是因為:
中國目前仍未擺脫二元經濟的特徵,農村和城市居民在收入和消費上處於差距較大的兩個層次。這種差距既是造成經濟困境的原因,又是推動經濟快速持久增長的動因。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非農產業規模的擴大;非農產業規模擴大在為城市居民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提供機會,並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而農民收入增加又會顯著增加中低檔消費的需求,促進傳統產業的增長,從而使整個國民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簡而言之,是「打開兩個空間」: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為非農產業和城鎮化發展打開空間;非農產業和城鎮化read.99csw.com發展為農民增收打開空間。這就是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結構和運行的主要特點。
在中國,市場開放一寸、經濟就能增長一尺。這是為什麼?在於凡是行政壟斷的各經濟領域、部門和行業,都普遍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資源浪費和效益低下,也是一個個供求不足的經濟「大單元」,只消打破這些個總數仍然居多的「封閉體」,經濟增長的空間就會當即凸現出來。再加上其他各項改革的深化與配套,人們沒有理由為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擔憂。恰恰相反,各「壟斷單元」一經打破,促進民間投資不成問題,拉動消費也不成問題,持續增長更不成問題。
以美國為例,在很長一個時期,以提高住、行水平為特徵的汽車、建築、鋼鐵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從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看,住宅、汽車、包括公共交通在內的與城鎮化進程相關聯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對經濟增長綜合帶動力最強的幾個高增長領域。這與國際上的大國經驗是相符的。
從這個角度看,現階段中國大多數城市居民已經基本解決了吃、穿和部分用的問題,正在向提高住、行、通訊和其他方面生活質量的層次過渡。與消費結構的這些變動相對應的住宅、汽車、機械、電子通訊、鋼鐵、建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以及為生產和生活提供支持的服務業,都有潛力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期的高增長行業。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對經濟起帶動作用的高增長行業主要是輕工、紡織等行業。經過80年代末的調整后,從1992年開始,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其間的高增長行業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公路、港口、電力、鋼鐵等)、新一代家電產品(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機等)和商業性房地產等。1998年以後,經濟增長速度趨緩。亞洲金融危機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但作為一個內需為主的大國來九*九*藏*書說,問題主要還是在國內。從產業結構和宏觀經濟的關係角度,可以理解為90年代初崛起的高增長行業到90年代後期作用力顯著下降,新的高增長行業未能及時接替,出現了高增長行業的「空檔」或「轉換缺口」。
如果高增長行業起不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一個後果是,由於不能通過新的高增長行業吸納資金、人力等資源,一方面增加資源閑置外,使資金使用率下降;另一方面促使資源流入已有產業,加劇了這些產業的過剩,生產能力利用率進一步下降。這兩方面都增加了就業壓力。另一個後果是,城鄉就業衝突加劇,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增加,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就業的機會減少,收入增長速度相應減緩。從宏觀上看,則表現為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物價水平走低,就業問題加劇,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性增加等。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中原有的諸多矛盾,如金融資產質量低、國有企業困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民增收緩慢等問題都會加劇。
還有3股力量為中國經濟加油。它們主要指市場經濟本身的力量;以民智、民資、民力為特徵的民間經濟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得益於各級政府加快自身職能轉變-政府經濟管理體制不斷創新與再造所迸發出來的制度性力量。以市場進一步開放為特徵的新的市場力量的崛起和加入,又直接和間接推動著各級政府加快自身職能的轉變和再造。同樣,新的市場力量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及地稅增長所帶來的「地方利益」,使地方政府更多感受到「開放」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從而促使地方政府特別是地方行政首長以更大的自信和決心在制度層面自覺改善經濟發展的外環境(包括軟環境)。
經濟快速增長與高增長行業具有強相關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現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長。在不同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對應著不同的高增長行業。分析和研究經九*九*藏*書濟問題,總是希望經濟依然能夠保持持續、快速、穩定的增長。如果把問題簡單化,從產業變動與宏觀經濟的關係來看,經濟的快速增長總是與存在一組高增長行業直接相關。看一個國家能否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沒有一批高增長行業。所謂高增長行業,主要就是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的那些行業。由於消費結構升級帶動起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了高增長行業的形成。
發展汽車工業不容爭論。2002-2003年汽車的爆髮式增長有一些短期因素的作用,但汽車產業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時期是合乎邏輯的,汽車的增長率達到20%左右是可能的。根據國際經驗,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可以持續二三十年。汽車工業對上游產業的帶動力大體上為1:1,對下游產業即汽車服務業的帶動力超過1:2。據估計,在今後10年,汽車產業直接和間接帶動力對每年GDP新增量的貢獻可達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在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后,再有一個高增長時期是有潛力的。中國有13億人口,市場具有無限性,中國的經濟將有一個至少30年的更高的增長期,與此相適應,出現一批新的帶動力強、持續時間較長的高增長行業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1世紀中葉中國經濟發展軌跡將經歷一個次高增長、高增長再到次高增長的過程,其總體發展軌跡也將是一個三拱曲線,中間一拱高大,前後兩個稍小。中國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經濟不同於日本經濟,也不同於美國經濟,這些國家的經濟已經完成了消費結構和消費層級的升級。
新的高增長行業作用正在顯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的「中國產業增長景氣指數」研究成果顯示,2003年汽車、機械、建材、鋼鐵、醫藥、家電、食品、電力、煤炭等行業表現出顯著的景氣上升態勢read.99csw.com,房地產、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等行業保持了較高增長速度。這些增長力量主要來自與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的高增長行業。這些行業大多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及其帶動的產業結構升級相關。近年來經濟增長率仍保持在7%以上,說明新的增長力量正在發揮作用。
從2000年開始,房地產投資連續兩年超過20%,2002年1-8月達到30%。據有關研究,在未來10年,每年需新建城鎮住宅5億平方米以上,城鎮住宅投資佔GDP的比重將達到5%以上。
前一段時間國內關於汽車有種聲音在交鋒。一種是某媒體提出「小轎車改變大中國」的說法,將轎車工業的發展提到了新的高度。另一種聲音是以專家為代表的,他們以北京交通為例,就堵塞、環保、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提出「自行車才是最有中國特色的交通方式」,「應對汽車進行限制」。國外一些人士也因為大氣變暖等環保問題提出了限用私家轎車而改用自行車等非機動車的議案。究竟是限制汽車工業以解決那些問題呢還是發展汽車工業以發展來解決這些問題?「小轎車改變大中國」的說法和「自行車為主」的說法都有失偏頗。我們主張以發展來解決一系列存在的問題而非限制。
在缺少高增長行業支撐、經濟增長速度較低的背景下,試圖通過加快改革解決經濟生活中的深層矛盾難度很大,搞得不好還可能使矛盾激化;對經濟生活中的諸多深層矛盾和問題,不宜分開來獨立地看待和解決,而應用相互聯繫的觀點,放在國民經濟整體結構和運行的框架中來看待和解決。諸多矛盾和問題之間肯定是相互影響的,關鍵是要找出現階段對經濟全局有決定性影響的主要矛盾和「牛鼻子」。我們認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充分發揮高增長行業的作用。
2002年中期,一位部級經貿官員甚至說,現在看來「十五」計劃全錯了,這主要是指制定計劃的人沒有深刻認識消費量級變read.99csw.com化的規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我們就提出了要儘快發展汽車工業和公路交通建設。主要是依據經濟發展規律和消費量級的升級變化。在中國,過去的汽車消費主要是以單位集團購買為主,而這部分費用主要轉嫁給了政府財政。以集團為主的購車是不利於中國整體的汽車工業發展的,而且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長遠需要。所以,以居民個人為主的私家車消費是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的主要方向。這幾年,隨著國內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私人轎車購買越來越成為主流。許多城市達到或超過50%的市場份額被私家車所佔領,其速度令人驚訝。1999年,國產車產量為183.2萬輛,2000年是206.8萬輛,2001年達到233.2萬輛。2002年超過300萬輛。國內的汽車工業發展勢頭迅猛。
關於發展汽車工業的爭論歷來已有,而且是各種爭論不斷。主要是經濟學家和其它各方人士的爭論。從別的國家的經驗來看,美國,韓國,日本,甚至墨西哥都有過以汽車工業推動經濟發展的成功例子。汽車工業和別的產業不太一樣,它不是一個單純東西,還和城市建設、化工、高科技應用、金融、保險、服務業等一系列相關,對提升相關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能起到很好效果。這是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面。象美國,轎車普及率在每家2-3輛,而且也不太堵,主要和羅斯福總統30-40年代搞的國家經濟建設,大量修建基礎設施和高速公路有關。從負面影響來看,汽車工業不可避免地帶來道路和環保等問題,這也是正常的。發達國家都遇到過類似經歷。但汽車工業是一個高稅收的產業。通過對其稅收資金的積累,可以達到基礎設施和環保問題的改造和解決。象環保問題,可以尋找替代品和生產電力轎車來進行改善,道路問題也可以通過在財政增收的情況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來解決。從國家整體經濟利益來說發展汽車工業是大趨勢,不容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