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厚積薄發:創業前的苦樂年華 不懈追求的青年時代

第二章 厚積薄發:創業前的苦樂年華

不懈追求的青年時代

在人人都想成名、抓住媒體乘機火一把的今天,全社會瀰漫著浮躁情緒,他的這種定力直到現在仍不減。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崇高境界。
任正非對那些改變了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的崇拜和敬仰,也是??那個時候形成的。這種崇敬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最終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正是父親的激勵,給正處在轉折點上的兒子指明了方向,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未來的路。一顆浮躁的心最終找到了歸宿——「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熱愛狂

19歲那年,任正非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他終於可以如饑似渴地飽覽群書,一展宏圖了。然而或許是生不逢時,也或許是蒼天捉弄,平靜的生活隱退了。隨之而來的是「文革」的「天下動亂」,家庭蒙辱。
「『文革』對國家是一場災難,但對我們是一次人生的洗禮,使我政治上成熟起來了,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書獃子。」經歷了「文革」的人生磨難、家庭蒙辱,任正非逐漸成長起來了。

「身著綠軍裝」的歲月

軍隊給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說,任正非的性格特徵與這段軍旅生涯密切相關。在部隊里,任正非養成了寵辱不驚的心態。由於當時受父親「不清白」的身份影響,任正非從未得過嘉獎,「我習慣了不https://read•99csw.com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培養了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在華為,任正非雷厲風行的作風,說話直來直去,脾氣暴躁、不留情面;華為的軍事作風和唱軍歌的傳統,無不打著軍隊的烙印。
被當做「靶子」的父親受盡了殘酷的折磨。那時弟弟妹妹們年紀小,在父母身邊,他們直接感受了各種屈辱和打擊。他們經常趴在食堂外面的玻璃窗邊上,看著父親挨批鬥,嚇得渾身發抖。站在高高的檯子上,父親頭戴高帽,滿臉塗黑,雙手反捆,還被人拳打腳踢,甚至被踢倒在地……有時,和幾百個「走資派」掛著黑牌,被裝在卡車上遊街。
任正非後來回憶這段心酸的歷史說,「我當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沒念及爸爸那時是做苦工的,泥里水裡,冰冷潮濕,他更需要鞋子。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太自私。」
1967年重慶武鬥激烈時,任正非扒火車回家。因為沒有票,在火車上挨了上海造反隊的打,補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火車;也挨了車站人員的打,回家還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車,而是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車,步行十幾里地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見他回來了,怕人知道,受牽連,影響孩子的前途,來不及心疼,就讓他走。父親脫下他的一雙read•99csw•com舊皮鞋交給兒子,第二天一大早就打發任正非走了。臨走時,父親說了幾句話:「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以後有能力要幫助弟弟妹妹。」
任正非當時在外地上大學,對家中的情況不太了解。關於家裡的情況,是同班同學從父親學校出來串連的學生中了解到再轉告給他的。在大串連中,任正非收集了許多傳單,寄給母親。記得當時傳單上有這樣一段領導講話:「幹部要實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亂承認,事情總會搞清的。」母親把這段話藏在飯里送給父親,後來父親說,這張條子救了他的命,他才沒有自殺。至於父親為什麼沒有自殺,母親後來說,他是為了家裡的七個孩子。他一死,就成了自絕於人民的「罪人」,在當時的嚴酷環境下,孩子們背上這個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輩子該如何生存。為了無辜的孩子們,父親忍受百般折磨,最終沒有選擇自殺。

父親刻骨銘心的話

「文革」的家庭蒙辱

當時,任正非已到外地讀大學,沒有直接感受到家庭的不幸遭遇,母親來信從來不會跟他講。她只是說:「要相信運動,跟黨走,要劃清界線,爭取自己的前途……黨的政策是歷史問題看現實,出身問題看本人,你不要受什麼影響九九藏書。」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很多人都為一時流行的東西去奔波。但是好景不長,這段歲月轉瞬即逝,美好的幻想破滅了,而人已不再年輕。最關鍵的時候錯過了,想挽救已無回天之力了。
由於父親的問題,全家都要跟著「背黑鍋」,受盡了旁人的白眼和侮辱。由於父親遭批鬥,弟弟妹妹們的入學資格一次又一次地被取消,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任正非也無法加入紅衛兵,更不能入黨。他回憶說,雖然也參加了紅衛兵運動,但始終不是紅衛兵,因為父親受審的影響,哪一派也不批准他參加。
在那個年代,要想保持獨立的人格,擁有自己的追求,缺乏恆久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然而,任正非卻做到了。在「槍林彈雨」的「文革」歲月,任正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併為此默默地努力著。
任正非青年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甚至超越愛情。他對貝爾實驗室的歷史了如指掌:「貝爾實驗室對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這裏產生過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1997年訪美參觀貝爾實驗室時,他破例在此合影留念。
1968年,任正非從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入伍當了一名工程兵,在軍隊整整待了14個年頭,直到1982年以副團級幹部身份轉業。目睹了父母親大半生因沒有通read.99csw.com過思想檢查而錯失發展機會,任正非得出了一個基本經驗,「一個人再有本事,也得得到所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認同,才能有機會。」在當時的中國,主流價值是工人、農民和軍人主導的,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任正非來說,選擇從軍也許是最現實的選擇,後來任正非進入軍方的研究單位就是一個明證。
父親雖然較早參加革命,但由於其出身問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無數次審查。父親一生謹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從不亂髮言,而是埋頭做學問,因此,平安度過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傾」及1964年「四清運動」。但沒有小難,必有大難。父親在早期革命隊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學經驗,是領導幹部,符合「靶子」標準。他最早被揪出來,關進了「牛棚」。父親的同事、原學校的書記黃宣乾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了。
任正非讀大學期間,正好趕上了「文革」。運動一開始,各地都以「三家村」為模式找靶子。那時一些會寫文章、有獨立的政治思想的黨的領導幹部,被指責為與當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災難,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有歷史問題的人……都在劫難逃。全國上下都運動起來,「抓革命促生產」。各地大揪「走資派九九藏書」,無情地批鬥,全國籠罩在「恐怖」之中。
據任正非回憶,回到重慶,已經是「槍林彈雨」的環境。但是,他硬是不為所動,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課程自學完。家人也開玩笑說,沒什麼用的東西也這麼努力學,真是很佩服、感動。他還結交了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師,那些老師經常給他一些油印的書看。另外,他還把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學習了邏輯、哲學,還自學了三門外語,當時已達到可以閱讀大學課本的程度。任正非知識淵博,見解獨到,在他的講話中旁徵博引,一針見血,可以略見一斑。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輕就是資本。青年人朝氣蓬勃、奮發努力,正是大有作為的好時候。然而,在「文革」那個年代,「破四舊」,知識分子都是「臭老九」,狂熱的學生運動,舉國上下一片狼藉,青春頓時黯然失色。
一首《咱當兵的人》唱出了二十世紀六七十時代人的追求。綠軍裝、綠軍帽,保家衛國,「做英雄好兒女」,在那時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文革」中,家裡的經濟狀況比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更困難。中央「文革」小組為了從經濟上打垮「走資派」,下發文件控制他們的生活費,人均標準生活費不得高於15元。各級造反派層層加碼,真正到手的平均才1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