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毛澤東再留傅作義 一、守華北還是撤江南

第三章 毛澤東再留傅作義

一、守華北還是撤江南

傅作義的這些安排表現出了很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把中央軍系統的部隊放在平津地區,必要時方便南撤,也讓中央軍系統的部隊心中有個退路;而他的晉綏系統的部隊則放在北平和張家口地區,為的是必要時退回綏遠。二是他把主力擺成了由東到西的一字長蛇陣布局,這在軍事部署上是一種失策。
為了能夠守住平津,傅作義對軍隊的部署也做了調整。調整的中心是加強重點,放棄一般,他將華北地區的承德、保定、山海關等地都放棄而不設重兵,把主力都放在三個重點防區:
(一)天津塘沽防區,放了19個師(或旅)的兵力,以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和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為首;
就在瀋陽被東北野戰軍解放之後兩天,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就叫傅作義到南京參加了一次專門研究華北問題的高級軍事會議,與何應欽、顧祝同等就華北戰場問題進行了反覆討論。蔣介石很清楚,中原地區的大戰已是不可避免,劉伯承、鄧小平的中原野戰軍和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不是吃素的,他們必將對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進行殲滅性打擊,而中原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是蔣介石在東北大敗之後的嫡系部隊聚集地,如果中原決戰失敗,蔣介石的主力也就不復存在,長江防線也就會大門洞開,國民黨政權也就無法保全。所以,這時的蔣介石心中,最高利益是保住中原,保住中原地區的國民黨嫡系部隊。
衛立煌何許人也?他是孫中山的警衛排長出身,國民黨軍隊中九_九_藏_書最著名的「五虎上將」之一,早在北伐時期就擔任過東路軍的前敵總指揮,1930年就出任軍長,1935年就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陸軍上將。當年他在蔣介石指揮下打內戰,曾因為攻下鄂豫皖蘇區的軍政中心安徽金家寨,而由蔣介石下令將金家寨片區改建為縣,名之為「立煌縣」,這在民國時期是其他將領都未曾得到過的殊榮。抗日戰爭時期,他曾擔任過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按當時的編製,八路軍即第十八集團軍屬於第二戰區,應當由他指揮)、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戰區,可以調動相鄰四個戰區共200萬部隊),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出征印緬,戰功卓著,榮獲過國民黨政府的最高獎賞青天白日勳章。就是這樣一名為蔣介石政權立下了很大功勞的國民黨軍隊的最高層名將,也就因為在東北的內戰打了敗仗,如今竟要被扣,而且要他傅作義來執行。傅作義是華北地區國民黨軍隊的統帥,華北戰場與東北戰場相鄰,東北戰場上的情況他相當熟悉,他心中很清楚,東北的失敗,衛立煌無論如何也不能負主要責任,因為蔣介石曾經四次到瀋陽,越過衛立煌直接指揮,特別惡劣的是曾經授意幾個擔任副總司令的黃埔門生直接向蔣負責,不聽衛立煌的話,弄得衛立煌這個總司令形同虛設,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誰都知道東北戰場的真正指揮官是蔣介石和杜聿明。可是,現在卻要扣留衛立煌,這使得傅作義九*九*藏*書不忍下手,因為他不能不物傷其類,他在衛立煌的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衛立煌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他的明天。
南京軍事會議是傅作義的一個成功。他回到北平后就按會上所定下來的方針進行固守平津準備:一是擴大軍隊,打算在近期擴軍20萬人;二是加修工事,包括各大城市的城防工事和保護海港、鐵路的工事;三是爭取美國的援助。11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達命令:「美海軍駐軍繼續留駐青島,並按既定步驟,以武器接濟華北方面仍與共產黨作戰之中國軍隊。」
林彪不久就要入關,華北又當如何守呢?傅作義對此早就有所考慮,他的方針是收縮戰線,重點防守。具體的方案是把兵力集中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幾個鐵路線上的大城市,控制好塘沽出海口,在入關的路上層層設防,阻滯林彪入關,不讓林彪和聶榮臻的兩支大軍會合,這樣就可以保住華北,拱衛和支援中原。
對於這一形勢,蔣介石和傅作義當然也是明白的,而且在這明明白白之中,日子最難過的當然是傅作義自己。之所以說他最難過,不僅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武裝力量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他既打不過林彪,也打不過聶榮臻,更是因為他想到了自己如果打敗之後的下場。就在11月初,他曾收到了一份蔣介石的絕密電報:「衛立煌對於指揮部署遲疑不決,貽誤戰機,失陷東北,撤職查辦,著即扣留。中正手諭。」這就是說,蔣介石要傅作義在北平扣留在東北打了read•99csw•com敗仗的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
(二)北平防區,放了26個師的兵力,以第四兵團司令李文和第九兵團司令石覺為首;
……
(三)張家口防區,放了7個師(或旅)的兵力,以第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為首。
根據這一考慮,傅作義堅決拒絕了蔣介石要他南撤江南的意見。他的理由很簡單:守華北是全局,退江南是偏安,何況沒有了華北,也就無法保住中原,假若放棄華北,讓東北的林彪大軍入關和聶榮臻的華北兵團一道南下,就成了共產黨的四大野戰軍合打中原,請問蔣家軍隊中有哪一個將領敢來應付這一大仗?
(三)東北主力除四縱、十一縱等部即行南下外,其餘在沈營線戰鬥結束后,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12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準備于戰爭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1月至6月期間,協同華北力量殲滅傅作義主力,奪取平津及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完成東北與華北的統一,以便於戰爭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長江流域出動,並使政治協商會議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開會。……
(二)四縱、十一縱、獨四、獨六、獨七、獨八師等向北平附近前進后,錦榆(按:榆,即榆關,指山海關)線及熱河空虛,請在佔領瀋陽后,從北面各獨立師中抽出幾個先行南下,應付錦西、承德之敵,免其泛濫殘民。
根據傅作義的估計,以他的力量對付聶榮臻的三個兵團是不成問題的,因而華北近期無險。九九藏書遼瀋戰役之後,林彪至少也得休整三個月,所以,林彪入關,林聶合流,至少也是幾個月以後的事。如果現在就撤,豈不是提早幾個月將華北拱手送給共產黨!幾個月之後,如果實在打不下去了,再說南撤,反正鐵路和海路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守和撤的主動權都在自己手中。這個方案,可以稱之為「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
對於華北怎麼辦,傅作義當然也有他自己的考慮。要南撤,他是堅決不幹的,他的起家軍隊和依靠力量是三十五軍,他的根據地在綏遠,三十五軍大多是綏遠人,要他傅作義離開華北,放棄綏遠,不說他傅作義,就是他的部下也不會幹。還有,如果他到了江南,就成為一支寄人籬下的力量,又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任何時候都可能被排擠、被裁削,甚至被吞併。所以,南撤這一條路無論如何也不能走。傅作義本人的最好途徑是退守綏遠,窺測方向,看看共產黨方面下一步的動作再說。但是,在華北地區的40萬中央軍系統軍隊是不可能到苦寒的綏遠去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保持現狀,暫守平津。
蔣介石見傅作義的態度很堅決,意見又很有道理,也就不好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只好讓他拿出守衛平津的方案來。
上述的兩個特點既反映了華北戰場上蔣、傅的矛盾,又反映了華北戰場上棄、守的矛盾,而這兩種矛盾正是日後傅作義集團招致大敗的重要因素。
當傅作義得到蔣介石的電令后,如實做了電復,說衛立煌未來北平。誰知他的複九*九*藏*書電剛剛發出,衛立煌就飛到北平來了,而且一到就來會他。傅作義別無他法,只得把蔣介石給他的電令交給衛立煌本人過目。
國民黨在東北戰場失敗之後,蔣介石對華北怎麼打算的呢?
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也會明白,東北大軍即將入關,下一步棋毫無疑問就是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的部隊共同消滅華北的傅作義集團,解放北平和天津。
根據這一總體考慮,蔣介石在會上明確表示要放棄華北,要傅作義率華北的主力部隊全部南撤江南,擔任東南軍政長官一職,繼續指揮四個兵團。但是,幾十萬大軍如何撤?如果放棄華北,中原又如何守得住?蔣介石也拿不出一個能夠說服人的安排。
傅作義這個方案在當時應當說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因而在軍事會議上得到了通過,得到了蔣介石的認可。為了使方案得到實施,蔣介石還決定,從此時起,華北進入緊急狀態,華北地區的黨政軍財大權全部由傅作義負責,傅作義還可以直接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聯繫,就海防海運等問題取得美軍的支持。
戰局本來是應當如此發展的,因為毛澤東已經在10月31日給東北林彪、羅榮桓發出的電報中對此講得很明確:
就在傅作義的偷襲石家莊和西柏坡計劃正在實施和破產的時期,東北戰場上的決戰結束了。11月2日,瀋陽解放,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結果是:我軍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約48萬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
衛立煌十分清醒,只好在北平隱居,但後來仍被國民黨特務軟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