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廖曉義 用腳前行的「中國蘇菲」 「我不喜歡你們的生活方式」

六、廖曉義 用腳前行的「中國蘇菲」

「我不喜歡你們的生活方式」

1998年夏天,在一位美籍華人的資助下,北京「地球村」終於建立起3000畝的「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基地」。在基地里,設有三色分類垃圾箱,垃圾箱旁還設有垃圾分類意義的指示牌。40多戶農戶選擇了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種田不施化肥,生活垃圾實行分類處理,凸現了21世紀中國農民的嶄新形象。在奠基儀式上,有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主任曲格平先生、世界自然基金會主席郝克明及當地政府和環保企業的有關領導,更多的是踴躍參加的市民和學生。環保——這一陽光下的事業,正在人們熱情和良知的托舉下放出熠熠光輝。
1998年,北京市秀水北街3號的美國駐華使館大廳里,很多人都排著長隊,爭搶著申請簽證出國;而在旁邊的窗口,只有一個女子,在填寫《志願放棄美國綠卡登記表》,理由一欄寫的是:留在中國搞環保。廖曉義的身後空蕩蕩,她的每一次選擇都與眾不同。
廖曉義永不疲倦地推動公眾參与環保終於修成正果。新千年後,地球那端的一項最偉大的榮譽,向她頻頻招手……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區大乘巷的王庭蘊找到「地球村」,說街道居民看了電視節目《環保時刻》都很受啟發,願意嘗試將垃圾分類。於是,廖曉義便親赴大乘巷講演示範。就是從那天開始,三個紅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頭巷尾,廢紙、垃圾、玻璃分類投放。大乘巷的這些紅色塑料桶成了中國公民走向綠色生活的醒目路標。
2月18日夜晚,老人心情平靜地交代兩個兒子要將他的骨灰撒在他尋找黨的路上,然後默默地辭世了。
「地球村」的基本理念是「立足社區」,要做社區群眾的觀念轉變九-九-藏-書工作,即環境保護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污染治理、生態建設,都需要公眾參与,而環保第三方面的內涵——綠色生活則是公民和政府的共同行為。想要建綠色社區,選擇綠色生活,必須從身邊小事做起。使用節能燈、節能水、無氟電器、無磷洗衣粉,不吃野生動物,少用一次性製品,垃圾分類,綠地護養,購買綠色食品,珍惜紙張,少用賀卡,以自行車族和公交族為榮,支持發展公共交通工具,從我做起,監督他人的不環保行為。
「我贊成!」希拉里熱情地說,「我丈夫對人類生態與環保的關注絕不亞於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關心,我期待著過幾天再次見到您……」
放棄綠卡,讓她想起了已去世的父親,心潮起伏。
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據媒體報道,當國際奧委會官員問及中國有無民間環保組織時,我方代表團竟不知如何作答。這件事深深刺|激了廖曉義,她開始考慮要在中國創辦一個民間環保組織。
台下的數百位科學家和公司總裁都紛紛站起來給廖曉義鼓掌,一直等到她走下講壇落座之後,才一一坐下。
5天之後,在桂林七星岩古式涼亭,美國總統與中國7位民間人士舉行的有關環保問題的圓桌會議上,廖曉義談到生活方式的話題:「希望中國老百姓不要重複你們犯的錯誤,太多私車,太多一次性用品……」柯林頓頻頻點頭,說:「我要把這些想法帶回去,中國有很多學習的東西,像科學、民主並不是美國的生活方式就是你們應該效仿的,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全世界包括本國內的環保人士的批評!」
從此,廖曉義更多的時候是脫下職業裝,到社區、家庭主婦和孩子們中間九九藏書去,一點一滴地倡導中國人自己的綠色生活模式,推行綠色社區理念。
那時候,中國創立環保組織還只是政府行為。從1978年起到90年代初,國內的環保組織,諸如中華環保聯合會、中華環保基金會、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等,都是由政府部門發起成立的。極少有人能夠理解民間組織的內涵,也不知道它能做什麼。改革開放衝破了單一官辦社團的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需要成為民間社團生長和發展的土壤。
1994年早春二月,盧光特病危入院。守候在病榻前的兩個兒子徵詢他是否將在美國的大姐叫回來,見上最後一面。盧光特擺擺手,叮囑兩個兒子:「千萬不要影響你姐姐申辦綠卡。」
時隔很久,弟弟才將父親去世的消息通知已拿到美國綠卡的廖曉義。驚聞噩耗,正在當保姆的廖曉義悲痛不已,僵卧在地板上任由淚水滾落,任憑那個一歲的小男孩爬到她身上,用小手撫摸她的臉頰……
1996年,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環境中心的李小云為廖曉義無償提供了一間房,有了安放理想的棲息地,廖曉義于同年3月8日註冊了「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地球村」是以環境保護為主旨,不以營利為目的,雖不具有行政權力,卻可以為社會提供環境公益性|服|務,成為推動中國和全球環保事業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力量。
從1996年到1999年,3年來廖曉義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她拍環保、說環保、呼籲環保,在北京、西安、重慶、成都、石家莊等地的機關、社區、學校作了上百次的環保講演,發表有關環保方面的論文和文章40多萬字。為了讓環保走進生活,「地球村」和國家環保總局共同審九_九_藏_書編了《公民環保行為規範》、《兒童環保行為規範》。在卷首語里,作為主編的廖曉義這樣寫道:「21世紀,環保行為意味著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環境質量標志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和力量。」
1998年6月27日,柯林頓訪華期間,廖曉義應邀參加了中國婦女與希拉里·柯林頓的女性圓桌會議。臨近尾聲時,廖曉義終於抓住一個與美國第一夫人交談的機會,她操著流利的英語對希拉里說:「過幾天,我將在桂林看見您的丈夫。」
1999年4月23日,即「地球日」的第二天,由政府管理的全國首家垃圾分類清運回收系統。
「是嗎?」希拉里驚奇地瞪大了眼睛。廖曉義點點頭,頗帶幾分自豪地介紹著自己的事業:「我從事的是以婦女為主的民間環保事業。我認為,中美兩國的婦女都應在環保交流上多做些事情。」
1995年,返回國內的廖曉義忙著《環保時刻》,為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作最後的衝刺。
1997年6月,北京宣武區環衛局局長張鴻聲風風火火地趕到「地球村」,希望在宣武區嘗試將垃圾分類。廖曉義和同事來到槐柏樹街,一一向居民示範垃圾分類的處理方法:綠色桶裝生物垃圾,黃色桶裝非生物垃圾,紅色桶裝棄土類垃圾。為了能讓老百姓感受到綠色生活的廣闊前景,廖曉義又不辭辛勞地帶著他們參觀了再生資源分選站,廢塑料經過處理即可變成建築業用膠。在「地球村」的實驗田裡,經過24小時發酵后的生物垃圾里種上了綠色無污染的蔬菜。時隔不久,「地球村」把這些鮮嫩的圓白菜、生菜送還居民,不少群眾驚嘆不已地問道:「這麼好的事情,怎麼不早點干呢?為什麼不在全國推廣呢https://read.99csw.com?」
2000年初夏,廖曉義應邀訪問美國矽谷,與全美一流的科學家、公司總裁和作家輪流上台講演。對這片主導微電子世界的夢幻之谷,廖曉義直言不諱地說:「美國矽谷雖然實現了人類的光榮與夢想,將人類引進了高度數字化的時代,但是對不起,我不喜歡你們的生活方式。你們的轉基因食品,在美國還在爭論不休卻銷往中國。美國消費主義全球化,對人類來說只能是一場災難。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可持續消費的全球化,這是我們的共同使命。否則,人類終究會失去最後的家園……」
廖曉義說,「我們是個人均資源小國,如果我們選擇跟你們那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就是自毀家園,不用別人來打我們,我們就成了生態難民。」
早在1992年,廖曉義第一次去美國待了三個月又回來,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綠色訪談錄》。這期間,她聽說著名學者梁從誡打算成立國內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並且召開了一個草地會議。廖曉義很想參加,但是由於當時正為拍攝《綠色訪談錄》而弄得焦頭爛額,最後無奈錯過了。
通過大眾媒體和現場活動,「地球村」一直在傳播這樣一個理念:環境問題與生活方式直接相關,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拯救環境。傳播綠色文明,動員公眾參与,廖曉義和她的「地球村」從生活方式入手,從一點一滴入手,彌補了政府行為的不足。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代表,廖曉義多次參加在美國、英國、日本、挪威、印度、巴西等國的重要環保會議和活動,成了民間「綠色大使。」
1993年夏天,廖曉義第二次辦理赴美探親簽證,準備申請綠卡。出國前,她專程到成都向父親告別。離開九九藏書成都時,步履蹣跚的父親堅持到火車站送她,孤零零地佇立在月台上,望著火車漸漸遠去。豈料這竟成了他們父女的永別。
她說,放棄綠卡對她有著劃分人生階段的意義。因為這是個「摘帽子」行為:考取中山大學研究生,就是不想被人看輕她「工農兵大學生」的身份。同樣,她此刻也不想被人誤解為在美國無所事事才回到中國搞環保。還有一個原因,她看了一個電視劇《綠卡族》,她很不喜歡這個稱謂,這更加堅定了她做個「環保人」的決心!
廖曉義不後悔。她相信已秉承了父親理想主義的血脈,不會讓父親失望。她所做的關於「地球村」的事業,總有一天會彰顯它的全部價值!
1993年6月5日,當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和王力雄等人舉辦中國首次民間自發的環境研討會——「玲瓏園會議」時,廖曉義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猛攻英語。
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和柯林頓總統的那次「交鋒」,中國女性的睿智和尊嚴贏得了美國總統的敬重。
廖曉義的「地球村」創建於1996年3月,全名叫「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這是廖曉義期待已久的一個心愿,也是醞釀長達4年之久的目標。
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標志著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誕生。「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護環境的各項政策、法規和措施,儘可能多地予以配合和監督。此時的廖曉義正在製作《地球的女兒》,無暇東顧。
1995年,廖曉義回到祖國,從事綠色環保事業,因每年不能在美國住滿6個月,手持的綠卡隨時可能被註銷。她深知這張小小的綠卡傾注了父親對女兒的最後一片愛心,可是為了地球「母親」,她最終還是到美國駐華使館毅然註銷了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