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 童年篇 少游名勝地

一 童年篇

少游名勝地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馬付秋風。
少年恩來久久佇立在像前,思考著這副楹聯的深刻含義。是的,古往今來,那些庸庸碌碌虛度一生的堂堂鬚眉,與這位「摧大敵」的「紅顏」相比,怎能不感到「有愧」呢?
紅顏摧大敵,鬚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堧。
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虜終慚失兩宮。
周恩來的故鄉淮安,位於淮河下游,蘇北腹地,素有「壯麗東南第一州」之譽。作為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的淮安,她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就因發現於淮安的青蓮崗而得名。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開始建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東晉初年開始營造城池;義熙七年(公元四一一年)始置山陽郡;南齊永明七年(四百八十九年)始稱淮安。從東晉義熙七年設郡始,至清末的一千六百年間,淮安長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成為江淮流域一個經久不衰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貿中心。
一自金牌頒十二,常教熱淚灑英雄。九*九*藏*書
有一次私塾散學后,少年恩來纏著過繼母陳氏帶他到關忠節公祠堂去玩。前幾天,陳氏母親給他講的《關天培血戰虎門》的故事,還一直縈繞在他的耳際:關天培生在淮安系馬庄,青年時從武。在鴉片戰爭期間,他是廣東水師的指揮官,積極協助林則徐焚煙抗英。後來,皇帝害怕洋鬼子,撤了林則徐的官。關天培親臨前線,堅守炮台,指揮將士與洋鬼子殊死搏鬥,不幸中彈身亡,死時還倚炮而立,怒視英國侵略者。關天培雖然為國壯烈犧牲了,但朝廷迫於民心所向,仍封他為「忠節公」,在城裡的縣東街還為他建了「關忠節公祠」。聽到這裏,小恩來眼眶裡的淚水直往下掉……過了城中心巍峨高大的鎮淮樓,向東走不了幾步,就看到「關忠節公祠」五個黑底金字的橫匾。這是所坐北朝南的院落,在砌著花窗的牆院里長有鬱鬱蔥蔥的松柏和稀有的花草,還有碑亭、輓聯。前來祭祀的人絡繹不絕。恩來和陳氏母親跨進祠堂院落的天井裡,只見三間享殿呈現在眼前。神壇上,關天培的彩色塑像威武逼真,只見他頂盔束帶,全身甲胄,相貌堂堂,凜然而立,宛如生人,令瞻仰者肅然起敬。一對親隨副將「右文」、「左武」分立兩邊,捧書執劍栩栩如生。殿門兩側是兩廣總督林則徐拜撰的輓聯:
大鸞聽了陳九-九-藏-書媽媽的介紹,回眸塑像更是肅然起敬,他彷彿看到關將軍統率水師官兵與英國侵略者展開拚死鏖戰的場面;還彷彿聽到了他當時親自燃放炮火的隆隆呼嘯聲……大鸞佇立在塑像前,從心裏佩服像關天培這樣的民族英雄。臨走時,他為了表示自己對關將軍的敬意,還特意恭恭敬敬地對關將軍的塑像鞠了一躬。少年恩來內心受到了一次救亡圖存精神的劇烈撞擊。直到一九三九年周恩來回紹興宣傳團結抗戰時,還談到祠前的對聯,勉勵大家勿忘關天培的民族氣節。
陳媽媽將這輓聯的意思對大鸞解說了一遍。關天培在廣東水師任提督期間,苦心經營了六年,把海防建設得像金湯澆鑄般的堅固,然而卻被奸臣賣國者毀於彈指之間,縱然他鞠躬盡瘁,卻不免留下遺恨。當時朝廷腐敗,關將軍以死報國,視死如歸,聽說死後遺體不倒,連「異類」英國侵略者都稱讚他這偉大的民族氣節!屍體運走時,鳴炮相送……家鄉父老為他的民族魂所感動,籌資買棺穿衣入殮,在城東南姚村墓地,厚葬了這位民族英雄。墓里僅是關天培的殘體、幾件衣服、一綹頭髮和幾顆落齒……
周恩來對這次坐船遊覽的印象特別深刻。直到建國以後的一九五八年,他在接見故鄉來的「父母官」時,還曾關心地詢問文渠淤塞了沒有,還深情地回憶起童年時和幾個小夥伴悄悄地把鎖敲掉,划船九九藏書遠遊的情景。
淮安又是人文薈萃之所,名人輩出,勝跡林立。「興漢三傑」之一的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唐、宋詩人趙嘏、張耒,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文學大師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都為人們所景仰和緬懷。青蓮崗古文化遺址、文通塔、金代大鍾、關忠節公祠及關天培墓,還有古城牆、東嶽廟、韓侯釣台、吳承恩故居、勺湖公園等一批名勝景觀,都吸引著眾多的中外人士,啟人遐想,撩人情思,令人留連忘返。
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
小恩來八歲時,在陳家花園塾師的引導下,曾和表哥萬敘生一道遊覽過淮陰的岳武穆祠堂。這所祠堂坐落在背街一處開闊的場地,腳下是麻石板路,走了一段,便是條石台階。恩來和敘生手拉手跨進廟門,只見神龕上一尊巨大的彩色塑像迎面而立。岳飛相貌端莊、正氣凜然地坐在那裡,頭微微抬著,目光炯然,兩手半握拳放在雙膝上,腰板挺拔。神龕上方有一橫匾,上書「還我河山」四個遒勁有力的狂草大字,兩邊的楹聯分別鐫刻著隸書「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是岳飛的著名詞句。大殿四壁勒有氣壯山河的「滿江紅」和歷代名人詩詞碑刻。恩來久久注目英武非凡的岳飛塑像,腦海里像過九-九-藏-書電影似的閃現出「岳母刺字」、「拜師朱仝」、「朱仙鎮奏捷」、「風波亭遇害」等一幕幕悲壯的故事,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他來到碑刻前,其中有首七律詩引起了他的注目:
低徊往事成千古,祠宇空余夕照紅。
周恩來少年時代的淮安,還保留著落日餘輝般的繁榮晚景。周恩來在讀書之餘,常隨過繼母陳氏和乳母蔣江氏暢遊江淮,飽覽家鄉的自然勝景和人文景觀,從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並汲取有益的文化素養。
少年恩來的思想與這首詩產生了共鳴,他也為這位民族英雄精忠報國,卻因「莫須有」的罪名屈死風波亭的遭遇鳴不平了。岳飛等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在少年恩來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對他後來愛國抱負和政治傾向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周恩來在主編南開學校《敬業》學報期間,以筆名「飛飛」在該報一九一六年第四期至第六期上,開闢了「飛飛漫墨」專欄,撰寫各種不同體裁的作品,以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這些作品多為回憶少游江淮覽名勝的故事。上述這首詩,通過回憶,一字不漏地也刊登在「飛飛漫墨」專欄里,並評日:「其辭則凄涼欲淚,意則新穎出群,不落窠臼,少陵、太白殆兼而有之。」周恩來在另一篇《射陽憶舊》中,也曾深情地回憶道:「淮陰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衝,清時海禁未開,南省人https://read.99csw.com士北上所必經之孔道也。余本浙人,自先大父為宦吳省,遂徙家而居焉。生於斯,長於斯,漸習為淮人;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周恩來「少游江淮縱覽名勝」的興趣之廣,印象之深,影響之大,由此可知一斑了。
少年恩來還曾和小夥伴們,乘坐文渠里的小船,出北水關,到河下北辰坊,遊覽過宋代抗金女英雄梁紅玉的祠堂。梁紅玉擊鼓抗金兵的故事,恩來曾聽嗣母陳氏講過。梁紅玉出生在淮安,家境清苦,小時曾幫父母編織蒲包為生。金兵南侵,梁紅玉和母親流落京口。結識韓世忠后,協助他屢建奇功,特別是京口一仗。當時,金兀朮率領數萬精兵,幾百艘戰船,渡江南下。鎮守京口的梁紅玉和丈夫韓世忠的部下僅有七千人,敵我力量懸殊。梁紅玉身先士卒,從容鎮定,冒著流矢親自擊鼓指揮作戰。宋軍士氣大振,夜戰及晨,大獲全勝。朝廷曾先後封她為「安國夫人」和「揚國夫人」。後來,家鄉人民為了紀念她,在她出生的地方修建了梁紅玉祠堂。現在,小恩來能親自瞻仰這位巾幗女英雄的祠堂,心情特別激動。梁紅玉祠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邁進大門,走過一條青磚小路,便是正殿。正殿中間是一座身著戎裝、腰掛寶劍、颯爽英姿的梁紅玉塑像,塑像兩邊各立著一名英武豪邁的女兵的塑像。像前的香爐里殘留著昔日香火的灰燼。塑像兩旁的泥金垂聯上是一副醒目的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