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 懷念篇 百年遺德 似梅斯馨

四 懷念篇

百年遺德 似梅斯馨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間。」周恩來有著高尚的德操和淵深的學識,自然產生超凡的修養和絕佳的風度;橫溢的才華和建立的豐功偉績,必然獲得崇高的聲譽和無比的景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由於周恩來二者兼備,所以才成為世界公認的德超于群、行高於眾的非凡人物。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周恩來那無與倫比可慕而不可得的聲望,無一不是個性完美的統一體。他寬宏而堅定,偉大不失平凡。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如此集道德、卓才、風度、魅力於一身,又是那麼自然適度,渾若天成,酷似故居的這株梅花,綻苞在蒼勁的枝幹上,完美得體,幽香怡人,因而使得無數的嚮往者如流雲集。日本名古屋同朋高等學校音樂科講師淺井加葉子女士就是這嚮往者中的一個典型。早在一九七六年,她作為日中友好青年訪華團的成員首次抵達中國。當時正值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第四天,悲痛的氛圍籠罩著赤縣神州。訪華期間,淺井女士一直苦苦思索著,為什麼中國總理的逝世會引起傾國傾城如此深切的悲痛緬懷?於是,她潛心研究周恩來,景仰之情與日俱增,崇拜之心日篤。她為兩個孩子分別起名「周嗣」、「來留美」,取其「承繼周恩來的美德流芳百世」之意。後來,她和丈夫、孩子曾多次越洋來到周恩來故居瞻仰。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她又一次來到周恩來故鄉淮安,參加在這裏舉辦的「紀念周恩來藝術展」。她將其母親自製的一束紙質梅花帶來,虔誠地放在周恩來的銅像前攝影留念,並讓她八歲的兒子周嗣用中文書寫了「友好」二字,獻給敬愛的周爺爺的英靈,以表示世世代代報答周恩來對中日友好之泉的「掘井之恩」。曾https://read•99csw.com受到周恩來總理九次接見的著名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女士,在她七十一歲高齡時,還不遠萬里前來參加周恩來紀念館奠基儀式,拜訪這塊養育了偉人的熱土聖地。那時她正在撰寫《一千八百九十八—一千九百九十八周恩來和他的世紀》一書。就在故居的這株臘梅樹下,有人問她:「為一個人寫傳,按國際慣例,通常都是從誕生寫到逝世。而您為什麼要寫周恩來的一百年呢?周恩來逝世后的歲月,他的傳略該怎麼寫呢?」韓素音女士十分動情地說:「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周恩來是一位永遠活著的人,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不僅屬於淮安,也屬於國際,故鄉人民無限懷念他,愛戴他,國際上更不知有多少人愛戴他,尊敬他。他的德政的馨香飄逸四海,超越時空而永恆。我寫這本書,就是要讓國際上的青年人都有一個人格的參照系,做人行事要像周恩來那樣……」
「梅花春來早,一蕊艷朝紅。疏影花香雅,枝斜色正濃。年年到此地,歲歲拜周公。四海皆崇敬,遊人意悉同。」誠然,每逢一月八日祭辰日或是三月五日誕辰日,為緬懷這位世紀偉人而慕名來到周恩來故居的國內外遊客忒多,整個院落里比肩接踵,人流如潮。據故居管理處不完全統計,自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以來,前往周恩來故居悼念和瞻仰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及來自五大洲許多國家的外賓、華僑竟高達一千多萬人次。周恩來以一個真正共產黨員光天燭地的楷模形象超越了不同國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底蘊,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這可謂中國近現代史上特有的「周恩來現象」。周恩來無論在生前或去世后,在國際或國九-九-藏-書內,不僅能贏得無產階級人民大眾最廣泛、最深厚的愛戴,而且也贏得了不同信仰、不同黨派、不同階級、不同陣營中的一些人的深深讚許。蔣介石不但認為他是一個人才,而且為他不能為國民黨所用而深深嘆息;杜魯門時代的國務卿艾奇遜稱周恩來為「世界上最有才華的外交家」。七十年代崛起的美國「最傑出的國務卿」、「超級外交明星」基辛格也稱讚周恩來是在他打過交道的人中「最令人欽佩」的外國政治家。五十年代日內瓦會議上杜勒斯曾拒絕和周恩來握手,而七十年代尼克鬆第一次訪華時想到了這件事,便以歷史的負債感,一下飛機就特意主動伸出手來走向他。
如今,時屆周恩來百年誕辰紀念日,周恩來故居的梅花,似乎也通人性般地格外緬懷主人,益發顯露出蓬勃的生機,透出陣陣沁人心脾的馨香。淮安故里一位耄耋長者,為慶賀周恩來百年聖誕,特地從鄉下趕來,又一次拜謁了周恩來故居,並賞讀了這株高雅的「一品梅」。他激|情蕩漾,口佔一詩道:「故居院內一株梅,花與偉人各占魁。傲骨錚錚無仰面,素心耿耿有忠胎。願和松竹為三友,誓向冰霜斗百回。獨放清香盈四海,頻頻風送入懷來。」另一位詞人揮毫撰寫楹聯一副,奉獻給周恩來百年誕辰聖典,聯曰:「功著兩間,譽隆四海。數十年盡瘁忘身,輔千秋偉業,開九州盛世;品昭三德,澤被群黎。億萬眾陳誠薦醴,掬一瓣馨香,禮百秩英靈。」
坐落在淮安駙馬巷七號內的周恩來故居,其後院牆角有一株清妍虯勁的臘梅樹,每到嚴冬季節,綻萼含苞,競相怒放,使偌大個楚城的上空,彷彿都瀰漫著撲鼻的馨香。相傳這株梅樹,是大鸞(周恩來乳名)誕生那年,周恩來祖父親手九-九-藏-書栽植的。如今雖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雨雪風霜,卻越髮長得葉茂枝榮,花蕊勃發,香意盎然。到淮安周恩來故居瞻仰的人們,在充分領略周恩來的碩德浩氣、亮節高風之餘,總要佇足在這株「一品梅」下流連忘返,油然引發無限綿長的遐思。
早在一九八五年梅花綻放的季節,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就曾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恩來故居。參觀后他激|情難抑,揮毫在留言簿上寫道:「我們參觀總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深切懷念周總理,向全黨楷模、敬愛的周總理學習!」一九九一年六月,當周恩來紀念館落成開館之際,江總書記又一次在日理萬機之中抽暇書寫了珍貴的題詞:「學習周恩來同志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兩幅題詞墨寶,兩次殷切的召喚,號召人們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要像「百花效梅」那樣,學習周恩來同志的高尚品德。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同樣是周恩來最偉大的政治道德和最光輝的人格力量的寫照。遵義會議上他自覺讓賢,終身篤于協理,甘當「二傳手」,以超人的智慧和忠誠,成功地協助毛澤東領導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他時時處處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周恩來謙遜恭讓不居功,還表現在他處理家鄉的故居、祖墳地等小事上,見微而知著。周恩來十二歲離開故鄉淮安,從事繁重的革命工作數十年,「少小離家老大不回」。雖然他一直懷念故鄉人民,思念故土的橋溪巷陌,但從未回鄉探親。建國初期,他就嚴格要求淮安的親屬和鄰居不要說出他住過的房屋,以後又多次要求當地政府「萬不要引人去參觀」。並且「永約三章」:「不要群鶯集;不要九九藏書驚飛樑上燕;不要添磚加葺。」一九六四年,周恩來派侄兒周爾萃返鄉,把祖墳深埋,平掉墳頭,並叮囑說:「人死了不做事了,還佔一塊地盤,這是私有觀念的一種表現,平掉祖墳,不但擴大了耕地面積,也是破舊俗、立新風的一場革命。」他堅持這種主張,並和鄧穎超約定,在他逝世后,把骨灰撒到祖國的江河大地上。這是何等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千百年來「衣錦還鄉」的官場顯貴作派,在周恩來的政治生涯中蕩然無存。他真是深深紮根于億萬人民土壤中的一枝「俏不爭春」的梅花呵!
「梅開幾度見慈容,小院春秋世紀風。何慮安危臨虎穴,惟憑勇略挫妖鋒。」周恩來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戎馬歲月和革命生涯的洗禮,鍛鍊出一副梅干般的錚錚鐵骨和傲霜鬥雪、蔑視強權的堅強意志。他在處理舉世矚目的「西安事變」中,撥開迷霧,巧發微中,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在梅園新村國共談判中,臨危不懼,從容機警,智斗狼犬,遏制「獨裁」;在「文革」這「欲罷不能」的浩劫中,他巧妙斡旋,砥柱中流,為「四人幫」徹底垮台和鄧小平重新崛起,巧布棋局。……上述幾掬浪花,足以展現他「歲寒色不凋、凌雪香益遠」、「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臘梅品質和氣度。
「梅花開在百花前,祛寒先報一枝春。」據一位研究周恩來的專家介紹,他在研討中共黨史的過程中,發現有「周恩來之最」的史實,竟然多達百處。譬如:周恩來首創由旅歐支部選派年輕黨員對團實行政治領導的組織形式;周恩來最先在歐洲實現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周恩來發動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第一槍;周恩來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最早、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九_九_藏_書一位中央領導人;一九五三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九五四年最早提出同資本主義國家求同存異的方針;一九五七年周恩來在一次關於香港問題的重要講話中,一定程度上已經作出了「一國兩制」的最初構想;一九七三年周恩來第一個在外交會談中讚許台灣省將高雄港作為自由港吸引外資的做法,因而產生了大陸辦特區的動因,等等。這些都足以說明周恩來「敢為人先」的睿智卓識和宏健膽魄。一九九零年十月,美中教育基金會主席約瑟夫·肯尼迪博士深情拜訪了周恩來故居。他說:周恩來總理逝世時,聯合國決定降半旗致哀。有個美國議員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非國家元首不可有這種規格的待遇。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滿懷激|情地說:「中國的周恩來先生,十九歲赴日本、西歐,他精通六國語言、七國文學,為人類和平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智慧、風度無與倫比;他作為十億人的大國總理,從事革命工作半個多世紀,一生奮鬥,廉潔奉公,在國內外銀行沒有私人存款,他的胸懷品質,無與倫比;他與五四時期的結髮之妻一生相愛,忠貞不貳,雖身居要職,沒有子女,也始終未娶第二個女人,他的人格風範無與倫比。」駁得那位反對者啞口無言,繼而也轉變態度,連連點頭。說到這裏,肯尼迪博士在故居的題詞簿上,用英文寫下了這樣一段肺腑之言:「在每千年中,就有一位偉人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比如周恩來,他使得許多人從他的精神中獲取了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有益於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將比世界上任何財富更為寶貴。」
——來自周恩來故居的情思
呵,一瓣馨香,百秩英靈!呵,百年遺德,似梅斯馨!